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Leber先天性黑蒙(LCA)是导致婴幼儿先天性盲的严重遗传性视网膜疾病。近年发现数种与LCA相关的致病基因,主要包括GUCY2D、RPE6 5、CRX、AIPL1、RPGRIP1和CRB1,其功能涉及视网膜光电信号的传导、维生素A在视网膜的代谢、光感受器细胞的分化和形态发育、蛋白的转运和分布等。针对RPE6 5的基因治疗在动物实验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将是未来LCA临床治疗的主要研究方向。本文就当前LCA的致病基因及其可能的发病机制、基因治疗等方面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2.
Leber先天性黑矇(LCA)是一种严重的遗传性视网膜病变,具有遗传异质性与表型多样性的特点。近年来的遗传学研究相继发现多个致病基因与LCA发病相关,并对这些致病基因的发病机制作了进一步研究。LCA基因治疗已经从临床前期动物研究阶段进入Ⅰ期临床试验阶段,尤其是在LCAⅡ型患者中进行的RPE65基因治疗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为其他遗传性视网膜疾病的基因治疗打下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3.
赵儒意  罗学廷  谭薇 《国际眼科杂志》2019,19(10):1700-1703

Leber先天性黑矇(Leber''s congenital amaurosis,LCA)是一种遗传性致盲性眼病,在婴儿早期出现严重的视力低下或丧失丧失。该疾病的LCA2型与RPE65的突变相关。既往对于LCA2在内的遗传性视网膜疾病无有效治疗方法。近年来,随着基因治疗技术的进步,遗传性视网膜疾病的治疗进展取得了巨大进步,其中最成功的便是LCA2的基因治疗。本文简要介绍了LCA2基因治疗的发展,并对既往LCA2临床试验中的注射剂型、剂量、注射方式、测量方法、治疗效果与年龄的相关性和治疗效果的稳定性进行综述,为LCA2基因治疗进入我国临床工作提供参考及临床治疗经验。  相似文献   


4.
Leber先天性黑矇(LCA)是一种严重的先天性致肓遗传性视网膜疾病.近1O年来,随着分子遗传学的发展及基因治疗技术的进步,以腺相关病毒载体介导的LCA基因治疗研究取得了令人鼓舞的进展,尤其是对LCAⅡ患者进行的RPE65基因治疗的Ⅰ期临床试验的成功使其成为眼科遗传性疾病基因治疗领域中的先行者,为今后进行其他遗传性视网膜疾病的基因治疗开辟了光明的前景.本文就目前LCA基因治疗的临床前研究及Ⅰ期临床试验的进展等方面作一综述.
Abstract:
Leber congenital amaurosis (LCA)is an early onset retinal dystrophy that causes severe visual impairmen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molecular genetics and the therapeutic gene replacement technology, the adeno-associated viral (AAV) vector-mediated gene therapy for LCA achieved encouraging progress in the past decade. The success of the Phase Ⅰ clinical trials of human RPE65 gene therapy for LCA Ⅱ patients makes it a pioneer in the field of retinal gene therapy and brings light to the cure of other hereditary retinopathy. This article briefly reviews the recent developments in the preclinical animal experiments and Phase Ⅰ clinical trials for LCA.  相似文献   

5.
背景 遗传性视网膜疾病(HRDs)是以原发性视网膜病变为主要病理改变、视力和色觉等视敏度严重损害为主要临床表现的致盲眼病,其与遗传因素密切相关,是临床上难治性盲的首要原因. 目的 应用目标基因捕获结合二代测序技术检测HRDs的致病基因. 方法 选择2014年1月至2015年1月在宁夏眼科医院就诊的无遗传性眼病家族史的20例HRDs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收集所有患者及其家庭成员临床资料,完善眼科检查,抽取患者和家庭正常成员外周静脉血,提取DNA.针对232个HRDs已知致病基因的目标序列设计并定制目标序列捕获芯片,借助高通量二代测序技术检测患者的遗传变异,数据经分析滤过,候选突变进行Sanger测序验证和致病性评估,明确致病基因和突变,并对表型和基因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 20例HRDs患者中有11例患者检测到致病性突变位点,共涉及9个基因,阳性率为55%.其中有8例患者检测到复合杂合突变,3例患者为纯合子突变,均为新发现的突变位点.通过对家系成员的基因筛查分析,6例HRDs患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5例遗传类型不确定.结合临床表型以及基因检测结果分析,11例HRDs患者的诊断分别为锥杆细胞营养不良5例,致病基因分别为ABCA4、RPE65、USH2A、RIMS1和RHO;Leber先天性黑曚3例,致病基因分别为CRB1(2例)和LCA5;先天性静止性夜盲l例,致病基因为PRPF3;Best卵黄样黄斑营养不良1例,致病基因为BEST1基因;Stargardt病1例,致病基因为ABCA4基因. 结论 目标基因捕获结合二代测序技术可以对视网膜疾病患者进行快速、有效的基因诊断,结合临床特征分析有助于提高隐性遗传及遗传方式不明的HRDs的临床诊断水平.  相似文献   

6.
Leber先天性黑嚎(LCA)是导致先天性盲的主要遗传性视网膜疾病,具有遗传异质性与临床表型多样性的特点。近年来其分子遗传学研究成为国内外热点,相继明确了20个与LCA相关的致病基因。多项研究表明LCA的基因型和临床表型之间存在关联,了解不同致病基因对应的临床表型特点有助于致病基因的筛查。就当前发现的LCA致病基因、可能的发病机制以及特定基因型与临床表型的关系进行综述,以期有助于临床诊断和咨询。  相似文献   

7.
遗传性视网膜疾病是临床上最常见且危害最严重的眼科遗传性致盲疾病,主要包括各种类型的视网膜色素变性、Leber先天性黑朦、先天性静止性夜盲、卵黄样黄斑营养不良、Stargardt病等.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完成及相关遗传学技术的广泛应用为遗传性视网膜疾病的基因研究提供了有效手段,目前已经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性进展,特别是等位基因特异性引物延伸芯片技术的应用,极大地提高了遗传性视网膜疾病基因突变筛查的进度,到目前为止,已经鉴定出46个与遗传性视网膜疾病相关的致病基因和2497个突变位点.遗传性视网膜疾病最根本的治疗方法是基因治疗,而进行基因治疗的前提是首先要筛查到致病基因.因此有必要对国内外近年来有关遗传性视网膜疾病的基因研究近况进行综述,以供眼科同道参考.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分离视紫红质基因启动子,构建以绿色荧光蛋白(GFP)为报告基因的视网膜特异表达载体,为今后视网膜细胞特异的靶向基因转移,特别是为视网膜疾病的基因治疗提供T具。方法 根据小鼠视紫红质基因5’端DNA顺序合成引物,通过PCR技术从小鼠基因组DNA中扩增524bp DNA片段,然后插入质粒pEGFP-1GFP编码基因上游的多克隆位点处,构建表达载体pmRho-EGFP。采用脂质体包裹pmRho-EGFP,转染体外培养的人视网膜色素上皮(RPE)细胞及其他来源的细胞;注射到SD大鼠视网膜下或玻璃体腔内;或通过电穿孔直接转移到RCS大鼠腓肠肌内。GFP表达采用荧光显微镜观察。结果 pmRho-EGFP在体外培养的人RPE细胞中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其他组织来源的细胞;体内转染实验证明pmRho-EGFP可在大鼠视网膜神经细胞中表达,但在大鼠腓肠肌中不表达。结论 小鼠视紫红质基因5’端524hp片段具有基本的启动子活性,能够调控基因在视网膜神经细胞及色素上皮细胞中表达,并具有一定的组织和细胞特异性。  相似文献   

9.
Sharola  Dharmaraj  Ban  P.  Leroy  Melanie  M.  Sohocki  Robert  K.  Koenekoop  Isabelle  Perrault  Khalid  Anwar  Shagufta  Khaliq  R.  Summathi  Devi  David  G.  Birch  Elaine  De  Pool  Natalio  Izquierdo  Lionel  Van  Maldergem  Mohammad  Ismail  Annette  M.  Payne  Graham  E.  Holder  Shomi  S.  Bhattacharya  Alan  C.  Bird  Josseline  Kaplan  Irene  H.  Maumenee  刘欣怡 《美国医学会眼科杂志(中文版)》2005,17(2):119-120
目的:叙述26例先证者中芳香族羟基碳氢化合物受体蛋白样1蛋白质(AIPL1)突变的先天性Leber黑蒙(LCA)的表现型,并比较其他LCA相关性基因的表现型。叙述杂合子携带者的视网膜电图(ERG)。  相似文献   

10.
苗媛 《眼科新进展》2008,28(11):866-866
RPE65基因突变引起的早发性、严重视网膜营养不良常合并先天弱视和成年初期视力完全丧失,该基因的编码蛋白是一种相对分子质量为65 KD的视网膜上皮特异蛋白。我们在3例年轻患者视网膜下注射重组腺病毒载体2/2,载体可在人视网膜RPE65基因启动子控制下表达RPE65反转录DNA(cDNA)。  相似文献   

11.
自杀基因疗法是指某类病毒或细菌的前体药物转换酶基因在靶细胞内编码特殊的酶,使无毒的前体药物在细胞中代谢为毒性产物,从而引起靶细胞自杀,而未转入自杀基因的正常组织可免受损伤。自杀基因治疗目前已广泛应用于各领域的基因治疗中,是目前基因治疗比较有前景的一种策略。载体技术是基因转导和表达的关键,是基因治疗的首要问题,基因转移方法有以病毒为载体及以非病毒为载体介导两种。自杀基因疗法在视网膜母细胞瘤、脉络膜黑色素瘤、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和晶状体后囊膜混浊的治疗中均获得明确的临床效果。自杀基因治疗存在的旁观者效应是指转染自杀基因的细胞在前体药物作用下,除自身细胞死亡外,还能导致其邻近未转入自杀基因的肿瘤细胞死亡.从而弥补了目前基因治疗中转染效率不高的缺陷。  相似文献   

12.
视网膜疾病基因治疗的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各种视网膜疾病机制研究的不断深入以及大量视网膜疾病的动物模型的建立,基因治疗技术已广泛地应用于视网膜疾病的基础与临床研究之中。本对基因治疗的概念、策略、基因表达调控、基因转移的方法及其在常见视网膜疾病中的应用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3.
腺相关病毒载体(AAV)是目前最重要的病毒工具,已在基因治疗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因其具有体积小、无包膜、无致病性等特点,故而是治疗遗传性视网膜疾病的主要手段之一。目前针对原癌基因酪氨酸激酶基因治疗视网膜色素变性、ND4基因治疗Leber遗传性视神经病变以及Rab伴随蛋白-1基因治疗无脉络膜症的临床试验均发现约一半的患者视力改善。针对AAV基因治疗Leber先天性黑矇、X连锁视网膜劈裂症、全色盲以及老年性黄斑变性的临床试验也正在开展。而关于Stargardt病、Usher综合征、真性小眼球的AAV基因治疗尚在动物实验或理论阶段。目前AAV基因治疗主要用于隐性遗传性视网膜疾病,对于显性遗传性视网膜疾病需采用成簇规律间隔的短回文重复序列及其相关蛋白9技术等来干预。对于遗传性视网膜疾病的治疗,这将是一个重要且复杂的系统性工程,需投入更多人力物力共同参与和研究,期待在不久的将来能有大的突破。  相似文献   

14.

家族性渗出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FEVR)是一种严重的临床和遗传异质性视网膜疾病,以周边视网膜血管发育异常为特征。FEVR的临床表型较多,典型的特征是视网膜皱褶; FEVR的遗传方式也较多,具有很高的遗传异质性,包含常染色体隐性遗传,X染色体隐性遗传,常染色体显性遗传以及其他的散在遗传方式。迄今为止已经证实9个FEVR致病基因:NDP、FZD4、LRP5、CTNNA1、TSPAN12、ZNF408、KIF11、CTNNB1、JAG1基因。这些基因主要参与Wnt、Notch和Norrin-β-catenin等信号通路。本文从上述9个FEVR致病基因及其信号通路等方面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5.
薛黎平  康凤英 《眼科》2004,13(2):121-124
基因治疗是指利用DNA重组和基因转移技术在基因水平对疾病进行治疗的一类方法,基因治疗在眼科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是视网膜脱离手术的主要并发症和手术失败的主要原因,常导致严重的视力损害。本文就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PVR)基因治疗的途径、方法、目前进行的实验研究、存在问题及前景展望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6.
视网膜色素上皮(RPE)移植是目前世界上视网膜研究的热点之一。实验证明,RPE移植不仅能拯救变性的视网膜光感受器,而且可能有预防视网膜新生血管和进行基因治疗等多方面的作用,该项技术现已初步用于临床。现对RPE移植的供林材料选择、手术技术、手术效果、并发症、可能的作用和临床试验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7.
PEDF-GFP基因转染大鼠视网膜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将重组表达质粒色素上皮衍生因子-绿色荧光蛋白(pigment epitheliumderived growthfactor-greenfluorescent protein,PEDF-GFP)以脂质体介导转染BN大鼠视网膜组织,观察其表达及定位。方法以脂质体介导的方法将重组表达质粒PEDF-GFP注射到BN大鼠视网膜下,于一定时间内分别用荧光显微镜观察GFP表达情况,用RT-PCR方法检测PEDF表达情况。结果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GFP表达情况,第1d即可见明显的绿色荧光分布于视网膜全层包括RPE细胞层,第2、3周荧光强度比第1周增强,荧光范围也有所扩大,可以持续表达4周。RT-PCR方法结果类似,转染后第1d即有PEDF mRNA表达,第1、2周表达明显增强,到第4周治疗眼的视网膜组织中PEDF mR-NA仍有较高水平的表达。结论阳离子脂质体可有效将PEDF-GFP基因转染视网膜组织、RPE细胞并得到持续表达,可望用于视网膜、脉络膜疾病的基因治疗。  相似文献   

18.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是糖尿病晚期并发症之一,严重危害人类的健康。其发生与血糖控制状况、病程长短等因素有关。但近来研究表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发生和发展并不严格与血糖控制成正比,某些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还有家庭聚集现象,这些都表明除外环境因素,遗传因素在其发生和发展过程中也起重要作用。很多基因的突变导致了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高度易感性,这些基因的发现为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早期诊断、基因治疗和个体化治疗提供了有效的手段。本就一些已经发现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发生发展有关的基因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利用全外显子组测序法筛选Leber先天性黑矇(LCA)一个家系的候选致病基因,为补充或验证LCA致病基因的研究奠定基础。方法采用横断面研究方法。收集一个在深圳市眼科医院就诊的中国汉族LCA家系的临床资料。详细询问并记录全部家系成员的疾病史、家族史及婚育史,并对全部家系成员进行全面的身体检查。其中,眼部检查项目包括视力、眼位、眼压、验光、眼球运动情况、眼前段、眼底照相、光学相干断层扫描及视网膜电图检查等。提取先证者、另外1例患者及其父母的静脉血基因组DNA,采用磁珠提取法对DNA进行提纯。使用高通量测序平台对质量检测通过的DNA文库进行测序。在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时,对采集的数据行标准信息分析流程处理,同时对数据进行质控检测。采用GATK基因组分析网络工具库检索单核苷酸多态性位点和缺失标记位点的数量。测序结果经生物信息学分析工具Seattle Seq Annotation138注释后,与人类HAPMAP、db SNP138、Exome Sequencing Project及Exome Aggregation Consortium数据库进行比对。过滤掉已报道的常见变异后,再过滤掉位于非编码区的变异和同义突变,并进一步筛选出该LCA家系的候选致病基因。结果该家系成员共有3代16人。其中,3名LCA患者均为第Ⅱ代成员,第Ⅰ代及第Ⅲ代成员均无发病者,符合常染色体隐性遗传规律。经测序及分析后,得到17个LCA的候选致病基因,分别为ACTN1、C1QTNF3、FAN1、MMP28、MYO9B、NAV1、NUP62、PHLDB3、PRDM12、SLC24A4、ST3GAL3、TCIRG1、TP53、USP54、YIF1B、ZDHHC17及ZNF107。这些基因均与目前已报道的24个LCA相关的致病基因不同。结论对该家系的DNA进行分析后,发现了17个新的LCA候选致病基因,可为进一步明确该家系LCA致病基因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20.
1  L eber先天性黑目蒙 (L eber congenital amourosis,L CA)遗传病因新发现本病是一组发病最早、最严重的遗传性视网膜变性疾病。常因视网膜发育缺陷 ,早期严重变性或功能不良 ,患者在生后 1岁内即有盲目。本病在遗传性视网膜变性中约占 5 % ,主要是AR型遗传。自从 1995年 L CA的第 1个致病基因定位于 17号染色体短臂后 ,至今已发现并定位了 5个 L CA致病基因 ,包括最近 Stockton等 (1998)定位到 14q2 4的 L CA3的突变基因。其中 3个 L CA致病基因已被克隆出 ,并在 L CA患者中检测出突变。这是最近几年本病的分子遗传病因学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