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李姣锋 《中国当代医药》2010,17(22):219-220
慢性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的特征是HCV特异性CD4+和CD8+T细胞应答减弱,树突状细胞(DC)成熟和功能障碍,抗原加工、处理和提呈功能失调,导致HCV特异性T细胞免疫应答减弱或缺失。本文介绍了DC的功能特点,分析了HCV感染后外周血中DC数量的下降、DC及其亚群功能障碍及DC分泌因子的变化。得出慢性HCV感染时,DC数量减少和功能降低,产生的IL-12和IFN-α减少,IL-10增加,导致HCV特异性T细胞应答减弱,很可能是病毒持续感染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2.
王越  秦刚  章幼奕 《江苏医药》2012,38(14):1695-1698
自然杀伤(NK)细胞是天然免疫的主要效应细胞之一.近年的研究发现NK细胞参与了乙型肝炎病毒(HBV)和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的各个阶段,它们的作用可能是直接的如针对感染的肝细胞,或间接的如影响树突状细胞(DC)、T细胞等其他免疫细胞.本文综述NK细胞表型、功能及基因型在HBV和HCV感染中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乙型肝炎病毒在体内持续存在的机制复杂,其中机体细胞免疫功能低下是病毒不能有效清除的重要原因.树突状细胞在清除病毒及肿瘤免疫中发挥激活特异性免疫的效应.浆细胞样树突状细胞(pDCs)是树突状细胞的一个亚型,它是体内产生IFN-α的最主要细胞,并放大对病原体的免疫杀伤效应,从而在抗病毒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在慢性乙肝患者外周血中pDCs的功能和数量都有所降低,可能与慢性乙型肝炎病毒不能有效清除有关.本文简述了pDCs基本功能及可能参与慢性乙型肝炎的有关机制.  相似文献   

4.
TLRs/MyD88信号转导通路与树突状细胞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Toll样受体(Toll-like receptors,TLRs)是新近发现的一类机体感知病原体并激活细胞产生天然免疫的细胞表面受体。TLRs在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DCs)识别、呈递抗原及激活初始型T细胞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髓样分化因子88(myeloid differentiation factor88,MyD88)在DCs功能中起关键作用,是TLRs信号转导途径中重要的衔接分子。本文就DCs的生物学特性,TLRs/MyD88信号转导通路及其在DCs中的作用作一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干扰素抗病毒应答与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树突状细胞(DCs)功能的关系。方法:分别采集23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干扰素治疗前和治疗满4mo时的抗凝外周静脉血,分离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s),在重组人白细胞介素4和重组人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的作用下培养7 d使DCs增殖、成熟。以间接免疫荧光流式细胞技术检测DCs的表型;以ELISA法检测DCs单独培养上清液中IL-12的水平;用DCs与HBsAg共同孵育,丝裂霉素C处理后,再与自体PBMCs共同培养,加入H-TDR,收集细胞测定cpm值。实验中以8例正常健康人作为对照。结果:干扰素完全应答组DCs表面CD,HLA-DR和ICAM-1的表达较治疗前均显著增加(均为P<0.05),且CD,CD,HLA-DR和ICAM-1的增高与无应答组相比具有显著性意义(分别为P<0.05、P<0.01、P<0.01和P<0.05);完全应答组DCs分泌IL-12的水平在治疗后显著增加(P<0.01);DCs的抗原提呈作用在治疗前、后,完全应答组比无应答组均显著增强(P<0.01和P<0.001),而部分应答与无应答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慢性乙肝患者干扰素的抗病毒应答与外周血DCs的功能状态有关,干扰素能显著促进患者DCs功能的改善,进而可能增加患者对治疗的应答。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牙龈卟啉单胞菌脂多糖(P.gingivalis-LPS)的刺激对大鼠树突状细胞(DCs)成熟及功能的影响,为探索DCs在牙周炎的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机制提供实验依据.方法 采用流式细胞学方法检测P.gingivalis-LPS和大肠杆菌脂多糖(E.coli-LPS)刺激下,CD11c+MHCⅡ+、CD11c+CD80+、CD11c+CD86+和CD11c+CD40+DCs的比率;采用ELISA法检测DCs分泌白介素-12(IL-12)、干扰素-γ(IFN-γ)、白介素-10(IL-10)和白介素-13(IL-13)的量.采用CCK8法检测与上述DCs共培养的CD4+T细胞的增殖;采用ELISA法检测T细胞分泌IL-2、IFN-γ、IL-10和IL-13的量.在上述的培养系统中加入Toll样受体4(TLR4)抑制剂(polymyxin B,PmB)或TLR2/TLR4抑制剂(oxidation of 1-palmitoyl-2-arachidonyl-sn-glycero-3-phosphoryl-choline,OxPAPC),观察TLR抑制剂对上述DCs成熟及功能的影响.结果 P.gingivalis-LPS与E.coli-LPS均能刺激DCs成熟.TLR4抑制剂明显抑制E.coli-LPS组DCs成熟和抗原提呈功能,对P.gingivalis-LPS组DCs成熟和抗原提呈功能没有显著抑制.TLR2/TLR4抑制剂对P.gingivalis-LPS组DCs成熟和抗原提呈功能显著抑制.P.gingivalis-LPS组DCs分泌IL-12和IFN-γ 的量低于E.coli-LPS组(P<0.05);P.gingivalis-LPS组DCs分泌IL-10和IL-13的量高于E.coli-LPS组(P<0.05).与P.gingivalis-LPS和E.coli-LPS共培养的DCs均能促进CD4+T细胞增殖.与P.gingivalis-LPS组DCs共培养的T细胞分泌IL-2和IFN-γ 的量低于E.coli-LPS组(P<0.05);其分泌IL-10的量高于E.coli-LPS组(P<0.05).结论 P.gingivalis-LPS能促进DCs的成熟和抗原提呈功能.P.gingivalis-LPS刺激下的DCs促进Th2型免疫应答;E.coli-LPS刺激下的DCs促进Th1型免疫应答.P.gingivalis-LPS通过TLR2通路刺激DCs成熟;E.coli-LPS通过TLR4通路刺激DCs成熟.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治疗前后外周血树突状细胞亚群数量及比例变化情况。方法:入选病例为我院从2006年1月~2006年12月共2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分别留取入院即刻及治疗1周后上述患者外周血标本。借助四色荧光标记技术对外周血髓源性树突状细胞(myeloid DCs,mDCs)和浆细胞样树突状细胞(plasmacytoid dendritic cell,pDC)占DCs细胞比例进行流式细胞术测定。结果:治疗1周后,患者外周血mDCs和pDC占PBMC比例分别为(15.02±7.3)‰、(0.82±0.65)‰,mDC比例较治疗前((4.97±2.7)‰)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经治疗1周后,外周血mDC亚群比例和数量明显升高,提示mDC亚群比例和数量的变化与冠心病病情发展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树突状细胞疫苗治疗轻度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后血清IL-2、IFN-γ、IL-4、IL-10的变化。方法乙肝疫苗冲击的树突状细胞(106),1次/月,共12次,用于36例轻度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中IL-2、IL-4、IL-10及IFN-γ水平测定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法。比较治疗后应答组、未应答组患者血清中这些因子量的改变。结果应答组在树突状细胞疫苗治疗后IL-2、IFN-γ明显升高,而IL-4、IL-10降低不明显。结论树突状细胞疫苗治疗能够改善轻度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Th1/Th2平衡和细胞免疫功能。树突状细胞疫苗有可能对人类慢性乙型肝炎治疗有效。  相似文献   

9.
树突状细胞(DCs)是一类独特的抗原递呈细胞,具有活化T细胞并诱导抗原特异性毒性T淋巴细胞的能力。研究表明,DCs构成了一套启动并调节免疫应答的复杂系统,能够诱导免疫应答,调控免疫耐受。近年来,针对癌症患者的治疗方案迅速增加,负载肿瘤抗原的树突状细胞疫苗作为一种新兴的免疫治疗技术,也被应用于癌症患者的治疗。本研究拟对目前关于DCs的特点和功能,以及在癌症的免疫耐受机理等方面的研究结果进行综述,并讨论与展望DCs疫苗所存在的问题与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负载自体神经胶质瘤抗原的树突状细胞 (DCs)瘤苗在体外诱导的特异性细胞毒性淋巴细胞 (CTL)对神经胶质瘤细胞的杀伤效应。方法 :以组合酶消化法从新鲜神经胶质瘤手术标本中获取神经胶质瘤细胞 ,冻融制备神经胶质瘤抗原。GM -CSF、IL -4体外诱导外周血单个核细胞 (PBMC)获得DCs并负载神经胶质瘤抗原 ,继而以其刺激自体T淋巴细胞制备神经胶质瘤抗原特异性CTL ;用CytoTox96TM检测CTL对患自身神经胶质瘤细胞体外杀伤效应。结果 :负载神经胶质瘤抗原DCs诱导的特异性CTL对患者自身神经胶质瘤细胞的杀伤率达88 17 % ,显著高于LAK细胞的杀伤率 (P<0 05)。且其对同种不同分化类型的神经胶质瘤细胞株 (P<0 01)。结论 :负载神经胶质瘤抗原的DCs体外可诱导出高效而特异的抗神经胶质瘤效应 ,提示以DCs为中心的肿瘤生物治疗作用可望提高神经胶质瘤综合治疗水平  相似文献   

11.
刘茂茂  陈杰  欧阳瑶 《安徽医药》2018,22(9):1643-1646
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自身免疫反应参与了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发病机制,暗示COPD的发病过程可能与免疫系统的调节紊乱有关.树突状细胞(DCs)及T细胞作为重要的免疫细胞,可能参与了COPD的免疫病理机制.细胞因子信号转导抑制因子1(SOCS1)作为一类JAK-STAT信号传导途径中重要的负性调节者,通过对JAKs的抑制,有助于负反馈调节多种细胞因子信号,影响细胞的分化及功能.因此,SOCS1通过修饰并调节DCs的功能可能在自身免疫性疾病中发挥重要作用.同时,过表达SOCS1能够修饰DCs,使其偏向于未成熟树突状细胞(imDCs),并维持其未成熟状态,诱导机体的免疫耐受,进而参与自身免疫性疾病.该文将对DCs、T细胞及过表达SOCS1的树突状细胞(DC-SOCS1)在COPD发病机制中的可能作用进行综合阐述.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Chemerin/ChemR23通过作用于树突状细胞(DCs)对呼吸道合胞病毒(RSV)肺炎免疫应答的调节作用。方法:纳入普通RSV肺炎患儿46例,对照组为外科无肺部症状的手术患儿19例。获取外周血分离培养树突状细胞,两组均使用PBS和Chemerin刺激树突状细胞至48 h,分别检测树突状细胞ChemR23、CD80和CD86的表达。结果:(1)外周血分离出的树突状细胞,培养第7天,表面出现毛刺样凸起及典型的树突状细胞形态改变。培养第15天,细胞表面毛刺明显增多并呈聚集样改变。培养第7天的悬浮细胞ChemR23、CD80、CD86均表达阳性。(2)RSV肺炎患儿外周血DCs经Chemerin刺激24 h和48 h后ChemR23阳性表达显著高于PBS组(29.3%±6.5 % vs 24.8% ±5.8%,(25.2%±8.3% vs 21.0%±8.3%);对照组中,DCs经Chemerin刺激24 h、48 h后ChemR23阳性表达率均与PBS刺激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RSV肺炎组中,DCs经Chemerin刺激24 h和48 h后CD80阳性表达率显著低于PBS刺激组(28.1%±6.0% vs 33.4%±7.4%, 24.0%±8.7% vs 30.8%±9.8%)。对照组中,DCs经Chemerin刺激24 h后CD80阳性表达率与PBS刺激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DCs经Chemerin刺激48 h后,CD80阳性率29.2%±7.4%显著低于PBS组35.4%±7.6%。(4)RSV肺炎组中,DCs经Chemerin刺激24 h和48 h后CD86阳性率显著低于PBS刺激组(32.9%±6.4% vs 36.4%±7.7%,26.6%±10.9% vs 30.6%±10.8%)。DCs经Chemerin刺激24 h后CD86阳性表达率与PBS刺激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DCs经Chemerin刺激48 h后,CD86阳性率34.1%±8.2%则显著低于PBS组40.9%±8.8%。结论:早期普通RSV肺炎中,Chemerin/ChemR23可能通过下调共刺激分子CD80和CD86的表达,特异诱导树突状细胞不成熟,从而与抗炎和后续哮喘发生相关  相似文献   

13.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树突状细胞状况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汤伟  汪晓莺  朱俊  周跃  沈轶瑶  蒋道荣 《江苏医药》2003,29(6):401-403,F002
目的 研究慢性乙型肝炎(慢性乙肝)患者外周血树突状细胞(DCs)的状况。方法 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在含重组人白细胞介素4(rhIL-4)(500U/m1)和重组人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M-CSF)(100ng/m1)完全培养基中培养诱导出DCs。在显微镜下观察DCs生长状况,并采用直接计数法以了解DCs的增殖速度。采用LDH法检测DCs诱导的细胞毒性T细胞(CTL)杀伤能力。以MTT法检测DCs刺激同种异体混合淋巴细胞反应的能力。结果 慢性乙肝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通过诱导培养所产生的DCs的细胞数量明显少于正常人群;慢性乙肝患者的DCs的增殖速度与正常人DCs无显著性差异,但细胞发育不良。慢性乙肝患者的DCs诱导CTL杀伤作用的能力明显弱于正常人;并且在经过体外培养3、6、9天后,慢性乙肝患者的DCs刺激同种异体混合淋巴细胞反应的能力均显著低于同培养时段的正常人DCs。结论 慢性乙肝患者体内的DCs不仅细胞数量明显少于正常人,而且发育不良、功能低下。这可能是导致慢性乙肝患者抗HBV特异性免疫功能低下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4.
免疫复合物与树突状细胞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免疫复合物(i mmune complexes,IC)是抗原与相应的抗体特异性结合的复合物,它可以在正常的免疫应答下产生,也可出现在异常的免疫应答中。而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DC)则是目前发现最强的专职抗原呈递细胞,能有效活化未致敏的T细胞;可表达参与抗原摄取和转运的特殊膜受体;能有效摄取和处理抗原,然后迁移至T细胞区;其抗原提呈效率高,少量抗原和少量DC即足以激活T细胞。DC广泛分布于机体所有组织和器官,根据分布部位可分为3类:(1)淋巴样组织DC,包括滤泡DC(FDC)、并指状DC和胸腺DC;(2)非淋巴样组织DC,包括朗格汉斯细胞和间质DC;…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地塞米松对约氏疟原虫(Plasmodium yoelii 17XL,P.y17XL)感染DBA/2小鼠早期免疫应答的调节效应机制。方法 6~8周、雌性DBA/2小鼠,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经腹腔接种1×106P.yl7XL寄生的红细胞,实验组于感染后第1和2天尾静脉给予地塞米松处理。动态观察各组感染小鼠原虫血症水平和生存率;于感染后第0天、3天和5天分别提取小鼠脾细胞,流式细胞术检测树突状细胞(DCs)亚群(髓样树突与浆样树突)百分比及功能分子的表达,CD4+CD25+Foxp3+T细胞占CD4+T细胞总数的百分比;ELISA法检测脾细胞培养上清中IFN-γ、IL-10的分泌水平;Griess反应检测脾细胞培养上清中一氧化氮(NO)含量。结果与正常感染组相比,地塞米松处理组:①生存率明显降低;②感染后第3和5天脾细胞中两种树突状细胞亚群水平以及DCs表面MHCⅡ类分子和共刺激分子CD86的表达水平显著下降,而CD4+CD25+Foxp3+T细胞仅于感染后第3天降低,而第5天之后则明显升高;③脾细胞培养上清中IFN-γ、IL-10、NO的产生水平均明显降低。结论地塞米松由于显著抑制DBA/2小鼠抵御P.y17XL感染保护性免疫应答的建立,从而致其死亡。  相似文献   

16.
郭海燕  陆原  周斌  白浩 《江苏医药》2013,39(3):335-337
目的 探讨体外诱导自体HBsAg多肽刺激的树突状细胞(DCs)治疗慢性乙型肝炎(CHB)的作用.方法 治疗组CHB患者32例,应用常规保肝治疗并皮下注射回输体外诱导自体HBsAg多肽刺激的DCs,治疗后3个月时评估疗效.同期CHB患者30例作为对照组.结果 治疗组T淋巴细胞亚群比例、肝功能指标、HBeAg阴转率和HBeAb阳转率均较对照组明显改善,HBVDNA阴转率无明显差异.治疗组HBV DNA下降量和CD4+、CD8+细胞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 回输自体HBsAg多肽刺激的DCs可能通过调节免疫耐受,起到抑制乙型肝炎慢性化的效果.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树突状细胞(DC)在变应性鼻炎患者外周血中的变化及对Th1/Th2细胞诱导分化的效应.方法 用流式细胞术分析变应性鼻炎组(15例)、慢性鼻炎组(15例)及对照组(15例)患者外周血CD3-CD64+细胞和CD4+ CD3-CD11c-细胞.将培养成熟的两种细胞分别与CD4+ CD45RA+T细胞和抗CD3及抗CD28单抗共同培养,用ELISA法检测上清液细胞因子γ-干扰素(IFN-γ)、IL-4、IL-5和IL-10的含量.结果 在变应性鼻炎组外周血中,以CD4+ CD3-CD11c-细胞百分率增高为特征,经IL-3和CD40L等细胞因子培养后分化成熟成淋巴样细胞来源的树突状细胞(DC2);而慢性鼻炎组外周血中以CD3-CD64+细胞占优势,经用粒细胞集落因子(GM-CSF)+CD40L培养后分化成熟成髓样细胞来源的树突状细胞(DC1).结论 变应性鼻炎组外周血中DC的前体细胞(pDC1)/(pDC2)的失衡可能是导致变应性鼻炎患者外周血Th1/Th2失衡的重要原因之一,可能与变应性鼻炎发生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8.
脐血来源树突状细胞增强CIK细胞对肺癌细胞株的杀伤作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肺癌细胞株A549肿瘤冻融抗原负荷脐血来源树突状细胞(DCs)与CIK细胞混合培养后对A549细胞杀伤活性的影响作用。方法取对数生长期的A549细胞制备肿瘤抗原(Ag),用脐血单个核细胞(CBMC)分别制备DCs和CIK细胞;用负荷Ag的DCs和CIK细胞共培养,诱导Ag-DC-CIK细胞。用流式细胞术检测DC免疫表型,MTT法检测CBMC、CIK、Ag-CIK和Ag-DC-CIK对A549肿瘤细胞株的杀伤活性。结果脐血DCs高表达CD86、CD40,中度表达CD83和CD80,低表达CD11c。实验组细胞(Ag-DC-CIK)对A549细胞的杀伤能力(62%)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肿瘤抗原负荷的DCs能增强CIK细胞对靶细胞的杀伤活性,为DCs的免疫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9.
王荣朝  吴雨岗 《江苏医药》2008,34(3):275-276
目的 从小鼠骨髓中体外诱导、扩增树突状细胞(DCs),检测DCs对T细胞的活化作用.方法 从小鼠骨髓中分离单个核细胞(MNCs),在重组鼠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因子(rmGM-CSF)、白细胞介素4(IL-4)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诱导下培养扩增DCs.光学显微镜观察其形态特征,流式细胞仪分析其表型特征,混合淋巴细胞反应(MLR)检测DCs刺激同种异体T细胞增殖的能力.结果 MNCs经过rmGM-CSF、IL-4和TNF-α诱导培养12 d后,具有典型的DCs形态,高表达MHCⅡ类分子、CD11c、CD80、和CD86抗原.具有极强的激发刺激同种异体T细胞增殖的能力.结论 体外诱导、扩增DCs具有极强的激发刺激同种异体T细胞增殖的能力.  相似文献   

20.
树突状细胞是机体内最重要的作用最强的抗原提呈细胞(Antigen presenting cells,APC),在机体免疫应答中起着关键的调控作用,还可以作为肿瘤免疫反应的启动因素,在机体抗肿瘤免疫应答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最近的研究表明,其在移植物抗宿主病的发生发展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