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多原发结直肠癌(MPCC)是指一个个体发生两个及以上的原发性结直肠癌。按发生时间分为同时性多原发结直肠癌(SC)和异时性多原发结直肠癌(MC)。临床发病率各报道不一。因其自身特点临床上容易发生误诊及漏诊。在临床诊治水平不断提高同时,应进一步加深对该病的认识。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同时性多原发大肠癌的临床特点及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对收治的275例大肠癌患者中9例同时性多原发大肠癌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病人均行手术治疗,5例行直肠癌加结肠癌根治切除术,2例行全结肠切除术,2例回肠造瘘术。结论术前行全结肠纤维结肠镜检查或结合仿真结肠镜检查、术中全肠道探查是提高同时性多原发大肠癌诊断率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3.
要目的要探讨多原发大肠癌的临床特点和诊治方法。方法要对2000~2005年间的17例多原发大肠癌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要本组占同期收治原发大肠癌的3.78%(17/450);其中同时性多原发大肠癌15例,异时性多原发大肠癌2例;癌灶部位以直肠和乙状结肠为多;全部病例均行根治性切除术。结论要应提高对多原发大肠癌的认识;早期诊断有助于提高生存率。  相似文献   

4.
陈昌远 《安徽医学》2011,32(6):759-760
目的探讨术中结肠镜检查在同时性多原发结直肠癌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1例结直肠癌手术中结肠镜检查的资料与方法。结果术中结肠镜检查发现合并同时性多原发癌2例,合并同时性结肠息肉1例。结论术中结肠镜作为结直肠癌术前未行全大肠检查的补救性措施,对同时性多原发结直肠癌有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同时性多原发结直肠癌(synchronous colorectal cancer,SCRC)的诊断、病理特征、治疗及预后。方法 回顾分析2008年1月至2016年12月期间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收治的同时性多原发结直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及病理特征,并结合随访资料进行预后分析。结果 符合标准的同时性多原发结直肠癌患者共35例,双原发癌34例,三原发癌1例,34例为一次诊断,1例为术后3个月二次诊断。钡灌肠检查检出率为60.9%,结肠镜检出率为70%,结合影像学与结肠镜结果检出率为91.4%。71处瘤灶的病理分析显示,腺癌最多,占70.4%(50/71),其中中低分化腺癌占54.9%(39/71)。32例患者接受手术治疗,其中标准肠癌根治术5例,扩大肠癌根治术10例,分段肠癌根治术10例,全/次全结肠切除术7例。随访结果显示术后5年生存率为59.4%,复发率为28.1%。结论 SCRC多为双发癌,且瘤灶以腺癌居多,结肠镜配合多种影像检查可提高SCRC检出率。根据患者肿瘤具体情况,选择合适手术方式,可能取得较为满意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同时性肝转移结直肠癌患者的临床病理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至2010年12月南方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收治的156例结直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临床因素与同时性肝转移的关系。结果:156例结直肠癌患者中18例(11.5%)发生同时性肝转移、直肠是结直肠癌的最常见的原发部位同时性肝转移的发生与年龄、性别、肿瘤大小、肿瘤原发部位及肿瘤分化程度无相关性(P〉0.05),而与肿瘤病理分期、淋巴结转移、CEA水平及血管浸润有相关性(P〈0.05).结论:肿瘤病理分期、淋巴结转移、CEA水平及血管浸润等因素与同时性肝转移存在相关性.  相似文献   

7.
《右江医学》2019,(12):908-911
目的探讨同时性多原发肺癌的临床诊治策略。方法从2015年9月~2019年8月接受微创手术诊治的2193例肺癌患者中,回顾性分析其中59例同时性多原发肺癌的临床资料。结果同时性多原发肺癌可有多种病理分型;病灶分布在右肺上叶出现的频率最高,为33.33%(42/126)。所有病例均行胸腔镜手术治疗,术中无开胸,无手术死亡病例。结论同时性多原发肺癌可随机分布在不同肺叶,有相同或不同组织学类型,手术为主的多学科综合治疗仍是同时性多原发肺癌的首选方法,其预后优于肺内转移癌。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同时性多原发性结直肠癌的病因、诊断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0年1月至2011年12月收治2182例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结直肠癌,其中同时性多原发性结直肠癌22例。结果:本组同时性多原发性结直肠癌发病率1.01%,双重癌20例,三重癌2例,共46个病灶。结论:同时性多原发性结直肠癌,可发生在结直肠任何部位,结肠镜检查是同时性多原发性结直肠癌最可靠的诊断方法,B超、x线、CT及MRI有助于诊断,术中应作全结肠直肠仔细探查,治疗按规范化根治性手术一次切除,尽量保留正常肠管,不必作次全切除或全结肠切除。  相似文献   

9.
多原发大肠癌的发病率为2%~5%,同时性多原发大肠癌临床尤为少见。我院2007年1月至2008年6月收治同时性多原发大肠癌12例,现报道并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胃多原发癌的临床病理特征,探讨其合理的诊治方案。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37例胃多原发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及其诊治情况,并结合文献进行分析和探讨。结果37例胃多原发恶性癌占同期收治原发胃恶性肿瘤的0.87%,其中同时多原发胃恶性肿瘤21例,异时多原发胃恶性肿瘤16例。癌灶部位以胃窦和贲门为多,病理类型以高或中分化腺癌多见。同时性胃多原发癌和异时性胃多原发癌的5年生存率分别为42.8%和52.9%。结论提高对多原发胃恶性肿瘤的诊断率主要依靠术前全面检查,术中仔细探查及术后的密切随访。早期诊断胃多原发癌并积极的手术治疗,可以提高生存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同时性胃与大肠双原发癌临床、病理特点以及诊治和预后。方法 检索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胃肠外科自2000年1月至2006年12月胃及大肠癌1117例,包括大肠癌766例,胃癌351例,回顾分析同时性胃与大肠双原发癌临床资料,并分组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胃与大肠各组双原发癌共35例,占同期胃大肠恶性肿瘤的3.1%(35/1117)。大肠.大肠组15例,胃-胃组3例,大肠-肠外组13例,胃-胃外组9例,后两组均包括胃-大肠双原发癌5例。癌灶均位于胃和大肠的双原发癌多于胃大肠与其他器官双原发癌;大肠-大肠组3年生存率明显高于胃-胃组。结论双原发癌早期诊断,正确区分双原发癌与转移癌对于该病早期治疗、不漏治以及提高生存率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遗传性非息肉病性大肠癌临床表型分析   总被引:19,自引:2,他引:17  
Sheng J  Shen Z  Fan C 《中华医学杂志》2002,82(20):1371-1374
目的 探讨我国遗传性非息肉病性大肠癌(HNPCC)患者的临床表型,为临床辨认HNPCC家系提供依据。方法 选择符合阿姆期特丹Ⅱ和日本的HNPCC标准的34个HNPCC家系为研究对象。研究发病的一般规律:(1)确诊时的年龄和性别;(2)绘出家系图;(3)肿瘤发生的部位(包括肠外癌);(4)同时多原发结肠癌;(5)异时多原发结肠癌;(6)临床表现。结果 (1)34个家系中,18岁以上的家族成员共612人,确诊HNPCC的患者140例,女性47例,男性93例。(2)34个家系均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3)确诊时的中位年龄为45.3岁,50岁以前发病者占62.1%,60岁以前发病者占87.1%;(4)154个原发癌灶中,肠外癌灶31个(20.1%),其中胃癌占肠外癌的41.9%(13/31),大肠癌灶123个(79.9%)。116例大肠癌患者中,右半结肠癌占66.4%(77/116),左半结肠癌占33.6%(39/116)。(5)同时多原发癌5例,其中2例为3次多原发癌,3例为2次多原发癌;异时多原发癌6例(含肠外癌)。结论 本组HNPCC的临床特点为(1)发病年龄比西方患者更年轻;(2)右半结肠癌的比例高;(3)大肠癌的垂直传递特征突出;(4)肠外癌以胃癌比例较大;(5)同时原发癌和异时原发癌较多。  相似文献   

13.
目的:检测结直肠癌患者肿瘤组织和血清中解离素金属蛋白酶10(ADAM10)的表达,分析其与结直肠癌发生、发展及临床病理特征间的联系。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59例结直肠癌组织、30例结直肠息肉组织及30例正常对照人群肠黏膜中的ADAM10的表达情况,采用双抗体夹心ELISA方法检测上述3组人群血清中的ADAM10表达水平。结果:结直肠癌患者组织和血清中ADAM10的表达水平显著高于结直肠息肉组和正常对照人群(P<0.001);伴随着肿瘤Duke分期的增加,结直肠癌患者组织和血清中ADAM10表达水平进行性升高。癌组织和血清中的ADAM10表达水平和结直肠癌患者的性别、年龄、肿瘤部位、肿瘤大小、组织类型无关(P>0.05),而与肿瘤的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肿瘤远处转移、Duke分期有关(P<0.01)。结论:ADAM10在结直肠癌患者癌组织和血清中高表达,且和结直肠癌的重要临床病理特征相关,在结直肠癌的诊断中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
谷子 《四川医学》2014,(9):1186-1188
目的 探讨异时性多原发性结直肠癌(MCC)的临床特点、诊断及治疗。方法 回顾分析2000年至2013年收治的15例异时性多原发性结直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异时性多原发性结直肠癌的发病状况,诊断治疗及预后。结果异时性多发性结直肠癌病例占同期所有收治结直肠癌的1.26%(15/1189),占多发性结直肠癌的36.59%(15/43),平均间隔时间为3.2年,均为肠镜随访发现,15例首次均行手术切除,再发癌以Dukes B期多见。结论 异时性多原发性结直肠癌临床病理学特点突出,应重视术后肠镜复查,早期发现,积极手术,提高患者生存率。  相似文献   

15.
朱代亮  王子卫 《医学综述》2012,18(10):1584-1586
结直肠癌遵循着"息肉—腺瘤—癌"的顺序演变发展过程,早期治疗结直肠息肉是降低结直肠癌发生率和改善预后的有效途径。目前,腹腔镜、结肠镜技术治疗结直肠息肉在临床已广泛应用。但对某些特殊息肉,单行结肠镜或腹腔镜手术均困难,近年来,随着腹腔镜联合结肠镜治疗结直肠息肉的应用,为结直肠息肉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结直肠癌累及泌尿系统或合并泌尿系统多原发癌的临床特点、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对2010-2019年我院收治的75例结直肠癌累及泌尿系统或合并泌尿系统多原发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6例结直肠癌累及一个或多个泌尿系统器官,其中16例全部累及膀胱,同时累及输尿管1例;59例同时或异时性合并泌尿系肿瘤,其中33例单纯合并膀胱癌,17例单纯合并前列腺癌,3例单纯合并输尿管癌,1例单纯合并肾盂癌,1例合并膀胱癌及肾癌,1例合并输尿管癌及前列腺癌,3例合并膀胱癌及输尿管癌。Dukes分期 (以病理分期最晚的一个为准):A期0例,B期46例,C期21例,D期8例。75例中伴有淋巴结转移者29例。结直肠癌累及膀胱的16例中,结直肠癌根治联合膀胱部分切除14例,其余2例因肿瘤累及膀胱三角区行全膀胱切除及尿流改道。结直肠癌累及膀胱及输尿管的1例行膀胱部分切除、受累输尿管切除、输尿管吻合术。同时性多重癌7例,异时性多重癌52例,与原发癌间隔时间半年至 19年,其中小于2年者 15 例,2~5年者 7例,大于5年者 30 例。54例异时性多原发癌的初发癌均行根治性手术,14例二重癌和2例三重癌均行根治性切除术。同时性多原发结直肠癌和异时性多原发癌初发癌根治术后5年生存率分别为65%和70%。结论:结直肠癌合并泌尿系统疾病的患者,应利用膀胱镜、电子结肠镜及腹部强化CT进行仔细检查,避免漏诊或误诊,行根治性手术切除结直肠及泌尿系统肿瘤可能使患者生存获益。  相似文献   

17.
青年人大肠癌(附23例病例分析)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目的:探讨青年人大肠癌的临床特征及治疗方法。方法:通过对23例30岁以下青年人大肠癌病人临床特征的统计分析,结合文献,指导早期诊治。结果:青年人大肠癌好发于左半结肠,病理分型以腺癌为主,分化较差,晚期病人比例高,病程短,手术根治率低,术后5年生存率低。结论: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是提高青年人大肠癌5年生存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8.
目的:近年来,肠癌的发病率逐年上升,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笔者有幸跟随郭勇教授,将其诊治肠癌经验与临床文献研究进展结合作一个总结探讨。方法:将郭勇教授多年来诊治的肠癌患者病例收集、整理,剖析并归纳其遣方用药特点,并与郭师探讨交流其辨病辨证思想,将其首创的肿瘤中医治疗应遵循“四阶段、一盲区、二弱点”理念深入解析并与肠癌的治疗融合。将中医与西医在肠癌治疗过程中的角色比重与转变作一个深入且系统的归纳。结果:肿瘤从发生、发展、演变直至归宿存在围手术期、辅助治疗期、随访期和姑息治疗期4个不同的阶段。通过对四个阶段疾病侧重的把握,灵活转换中西医治疗的角色比重,从而使肠癌患者阴平阳秘,达到延长生存时间,提高生活质量的最终目的。结论:中医与西医绝不是一个相互对立的关系,而是应该相互配合,相辅相成。在肠癌的治疗中,郭师中西医配合四阶段治疗肠癌的观点取得了显著疗效。  相似文献   

19.
陈培勤 《黑龙江医学》2014,38(10):1176-1177
目的探讨双侧原发性乳腺癌的临床特点、诊治方法及预后。方法对25例确诊为双侧原发性乳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和总结。结果 25例原发性双侧乳腺癌患者中,同时性双侧乳腺癌4例,异时性双侧乳腺癌21例。病理类型:浸润性小叶癌1例,1例一侧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并且伴有卵巢癌术后状态,一侧为浸润性导管癌,余23例为浸润性导管癌或导管内癌。25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个月-6年,死亡3例,均为双侧同时性乳腺癌,首发癌年龄均小于50岁。存活22例,经综合治疗后生存情况良好。结论双侧原发性乳腺癌经综合治疗后,疗效与单侧乳腺癌相似,预后主要取决于病理类型、分期及其生物学行为。第二癌的早期诊断及治疗是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