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背景:研究显示骨质疏松症是涉及Ⅰ型胶原数量及理化性质改变的一种复杂病理生理过程,但有关骨质疏松与Ⅰ,Ⅱ型胶原间的相关性,至今少有报道。 目的:观察骨质疏松性骨折愈合中Ⅰ,Ⅱ型胶原蛋白表达的变化规律,及其与生物力学性能的相关性。 方法:将大鼠随机分为骨质疏松性骨折组与一般性骨折组。骨质疏松性骨折组切除卵巢建立骨质疏松模型。分别于骨折损伤后1,2,4,5,8,12 周采用Western blot 方法检测骨痂中Ⅰ,Ⅱ型胶原的蛋白表达,于损伤后4,8,12,16 周进行骨密度测定与生物力学性能测试。 结果与结论:骨质疏松性骨折组Ⅰ,Ⅱ型胶原的表达及骨密度值在损伤后各时间点与一般性骨折组相比均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5),且随着损伤时间的延长,下降趋势更明显。骨质疏松性骨折组中Ⅰ,Ⅱ型胶原与最大转矩、弹性模量、最大扭转角均有相关性(P < 0.05)。结果显示,骨质疏松性骨折愈合过程中Ⅰ,Ⅱ型胶原的分泌异常改变导致了其力学强度乃至骨折愈合质量的降低,影响骨折愈合,是再次骨折发生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2.
背景:纤维蛋白凝胶及脱钙骨基质都有优良的生物相容性及生物降解性,因此可以作为软骨组织工程支架培养软骨种子细胞。这两种材料分别可以作为生长因子的载体缓慢释放生长因子,并达到持续发挥促软骨细胞生长的功能。 目的:验证可注射性纤维蛋白凝胶/脱钙骨基质复合支架延缓骨性关节炎的可行性及有效性。 方法:实验为同体对照动物实验。16只兔切断双后肢前交叉韧带制备兔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模型,兔一侧膝关节内注射复合支架材料与软骨细胞混悬液为实验组。另一侧膝关节内注射等量生理盐水为对照组,12周后取关节软骨,分别进行苏木精-伊红染色,Masson染色,Ⅱ型胶原免疫组化染色,并根据Wakitani标准及Outerbridge分类重新制定标准进行评分,评价实验组与对照组软骨退变的程度。 结果与结论:实验组关节软骨表面尚光滑,可见软骨陷窝,结构软骨退变较对照组轻;软骨细胞及Ⅱ型胶原较正常软骨组织轻度减少,关节囊组织无明显Ⅱ型胶原表达。实验组综合评分低于对照组(P < 0.01)。表明可注射性纤维蛋白凝胶/脱钙骨基质复合支架为早期骨性关节炎及骨缺损修复提供了一种优良的复合支架材料。 关键词:纤维蛋白凝胶;脱钙骨基质;骨关节炎;软骨;组织工程;兔 doi:10.3969/j.issn.1673-8225.2010.29.004  相似文献   

3.
背景:既往研究表明神经因素在创面愈合中具有重要调控作用,但有关神经调节与创面愈合后瘢痕形成之间的关系鲜有报道。 目的:观察烧伤创面愈合过程中神经支配与创面愈合质量之间的关系。 方法:将30只大鼠右侧T9~L1阶段脊神经根切断,制作失神经支配皮肤模型;然后在大鼠背部右侧失神经支配皮肤区域制作直径4 cm的深Ⅱ度烫伤创面,设为模型组,左侧对称正常皮肤制作同样的创面,设为对照组,伤后连续观察创面变化,于7,14,21 d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观察Ⅰ和Ⅲ胶原分泌情况,并计算Ⅰ/Ⅲ型胶原比例的变化,探讨创面愈合速度及愈合质量。 结果与结论:模型组Ⅰ,Ⅲ型胶原分泌和Ⅰ/Ⅲ型胶原比值于伤后各时间点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 < 0.05)。模型组Ⅰ型胶原分泌与伤后7,14,21 d逐渐增加(P < 0.05),Ⅲ型胶原于伤后21 d时分泌明显增高(P < 0.05),Ⅰ/Ⅲ型胶原比值与伤后21 d时明显降低(P < 0.05)。结果证实,创面早期神经支配可以促进创面愈合,创面重塑期减轻神经支配可能会改善创面重塑质量。  相似文献   

4.
背景:膝关节外伤可引起膝关节不稳定,其运动轨迹发生改变,继而可致关节软骨损伤,关节软骨中的主要成分软骨细胞、胶原纤维及蛋白多糖早期将发生变化。 目的:比较研究两种家兔不稳定膝动物模型软骨退变进程中软骨细胞、胶原纤维、蛋白多糖变化,探讨早期不稳定膝关节软骨退变的发生机制。 方法:取大耳白兔50只,随机分为3组前交叉韧带切除组、内侧副韧带+半月板切除组分别切除右后肢前交叉韧带、右后肢内侧副韧带和半月板,正常对照组不干预,分别在建模1,2,3,4和5周后分批于膝股骨内髁软骨取材,进行软骨组织大体和组织学观察、软骨损伤程度Markin评分;测定软骨组织蛋白多糖及软骨基质中胶原纤维含量。 结果与结论:不同时期的不稳定膝关节软骨有程度不一的软骨细胞凋亡。除前交叉韧带切除组第1周外,各时间点两手术组Mankin评分均高于正常对照组(P < 0.05),以术后5周组最为显著。前交叉韧带切除组术后3,4周软骨细胞变性,蛋白多糖丢失,术后第5周软骨退变更加显著,内侧副韧带+半月板切除组变化较前交叉韧带切除组严重。前交叉韧带切除组3,4,5周及内侧副韧带+半月板切除组2,3,4,5周软骨胶原纤维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 < 0.05)。结果表明,膝骨关节不稳定,早期关节软骨退变的程度与软骨细胞数目的减少、胶原纤维网的破坏和蛋白多糖的丢失有关,软骨退变过程中存在软骨修复。  相似文献   

5.
背景: 近年来大量的实验及临床观察均证实神经因素对骨折愈合有调节和支配作用。Ⅰ型胶原是促成骨细胞分化和增强成骨细胞黏附能力主要因素,是组成骨构架的基质蛋白;而Ⅱ型胶原由软骨细胞产生。 目的:观察失神经状态下骨折愈合过程中Ⅰ,Ⅱ型胶原蛋白表达的变化规律。 设计、时间及地点:随机对照动物实验,于2005-05/12在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动物实验室及细胞生物教研究室完成。 材料:选用3月龄健康雄性SD大鼠40只,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单纯胫骨骨折组与脊髓损伤并胫骨骨折组各20只。 方法:单纯胫骨骨折组大鼠于从左胫骨平台前缘插入1根φ0.8 mm克氏针,制成胫骨骨折模型。脊髓损伤并胫骨骨折组在植备上述模型的基础上,横断切除T10 段脊髓约0.3 cm,制成T10脊髓完全性损伤大鼠胫骨骨折模型。 主要观察指标:分别于伤后1,2,4,5周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两组大鼠骨折断端骨痂中Ⅰ,Ⅱ型胶原的蛋白表达。 结果:伤后第1周两组大鼠骨折断端骨痂中Ⅰ,Ⅱ型胶原均有表达,脊髓损伤并胫骨骨折组两种胶原的表达程度均高于单纯胫骨骨折组(P < 0.05);伤后第2周脊髓损伤并胫骨骨折组Ⅱ型胶原的表达量达到峰值,高于单纯胫骨骨折组(P < 0.05);伤后第4周单纯胫骨骨折组Ⅰ型胶原表达量达峰值,高于脊髓损伤并胫骨骨折组(P < 0.05),脊髓损伤并胫骨骨折组Ⅱ型胶原仍有高表达;伤后第5周两组Ⅰ,Ⅱ型胶原表达量均下降。 结论:失神经状态下骨折愈合过程中Ⅰ、Ⅱ胶原的分泌规律与正常骨折愈合一致,区别在于各时间点尤其是在峰值点上表达量有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6.
摘要 背景:关节软骨损伤修复面临的难题主要表现在再生软骨的结构及生理功能距正常软骨相差较远,无法满足正常生理需要,目前修复方法很多,但效果均不理想。 目的:探讨纳米β-磷酸三钙/Ⅰ、Ⅱ型胶原层状支架-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复合物修复犬膝关节骨软骨缺损的可行性。 方法:12月龄杂种犬10只,随机分为实验组、缺损对照组,无菌条件下自髂后嵴处抽取骨髓分离培养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传至第3代消化、收集,调整细胞浓度为2×109 L-1,与纳米β-磷酸三钙/Ⅰ、Ⅱ型胶原共培养24 h,即制成纳米β-磷酸三钙/Ⅰ、Ⅱ型胶原层状支架-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复合物。两组犬均制备右膝关节骨软骨缺损,实验组于缺损处植入支架-细胞复合物,缺损对照组不做任何处理。 结果与结论:第12周,实验组缺损内充填以白色半透明组织,表面光滑,触之较软,稍高出周围软骨面,软骨细胞分布较均一,排列无方向性;第24周,实验组缺损内充填白色半透明新生软骨组织,色泽与正常软骨相似,质韧,表面平整,与正常软骨界限消失,表面细胞平行于关节面,深层细胞排列紊乱,细胞呈团状,基质异染广泛,与周围正常软骨连接良好。缺损对照组缺损未修复,底部为白色纤维组织。提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是修复关节软骨缺损较理想的种子细胞,在新生软骨形成的同时,纳米β-磷酸三钙/Ⅰ、Ⅱ型胶原层状支架逐渐降解吸收,是组织工程修复关节软骨缺损适宜的支架材料。 关键词:纳米;β-磷酸三钙;Ⅰ型胶原;Ⅱ型胶原;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软骨细胞;组织工程 doi:10.3969/j.issn.1673-8225.2010.42.003  相似文献   

7.
背景:在软骨组织工程化组织培养过程中发现不同类型的胶原材料影响软骨细胞的分化与表达,胶原材料的来源、结构及性质的稳定性决定软骨组织工程研究的可靠性。 目的:表征Ⅰ型、Ⅱ型和Ⅲ型胶原的结构,阐明用于软骨组织修复的不同类型的胶原材料的结构特点,指导软骨组织工程支架材料的选取。 方法:取来自新生小牛皮的Ⅰ型胶原、来自成猪关节软骨的Ⅱ型胶原及来自新生小牛皮的Ⅲ型胶原,分别将3种胶原材料进行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示差扫描量热法、SDS-PAGE和苦味酸-天狼腥红染色分析,比较结构上的差异。 结果与结论:新生小牛皮Ⅰ型和Ⅲ型胶原与成猪关节软骨Ⅱ型胶原具有相似的官能团,热变性温度分别是104.2 ℃、 99.7 ℃和92.5 ℃。SDS-PAGE分析Ⅰ型胶原中Ⅲ型胶原的百分含量为(11.29±0.91)%。苦味酸-天狼腥红染色显示Ⅰ型为红色和橙色的紧密排列的粗纤维,有很强的双折光;Ⅱ型胶原为红色的疏松的网状纤维;Ⅲ型胶原为绿色的疏松的细纤维。3种胶原的官能团结构和重要特征十分相似,但其高级结构有较大的差异,其相互关系的分析对软骨组织工程支架材料的选择和制备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支架材料;Ⅰ型胶原;Ⅱ型胶原;Ⅲ型胶原;软骨组织工程 doi:10.3969/j.issn.1673-8225.2010.03.002  相似文献   

8.
张黎  刘靖  周畅 《中国神经再生研究》2009,13(10):1881-1885
背景:尽管目前研究将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Ⅰ、Ⅲ型胶原蛋白高表达作为细胞向某一方向分化的重要标志,但未分化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是否表达该类蛋白目前尚无定论。 目的:观察分离培养的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内Ⅰ、Ⅲ型前胶原的表达情况。 设计、时间及地点:细胞学体外对照观察,于2007-10/2008-05在广东药学院完成。 材料:ICR小鼠3只,1 d龄ICR乳鼠1只,由广东省医学实验动物中心提供。 方法:利用差速贴壁法体外分离纯化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待细胞至70%~80%融合时传代。取1 d龄ICR乳鼠皮肤组织,自行分离传代并冻存,经复苏后获得乳鼠皮肤成纤维细胞。实验组将稳定传代3次的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接种到6孔培养板中,按109 L-1密度接种,1 mL/孔;对照组同法接种乳鼠皮肤成纤维细胞,培养72 h。 主要观察指标: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形态及生长情况,RT-PCR法检测细胞内Ⅰ、Ⅲ型前胶原的表达。 结果:原代培养的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集落形成初期,细胞核较大,胞浆较少,细胞呈三角形、多角形和长梭形等多种形态;传代后细胞生长旺盛,多数呈长梭型,细胞表面有大量微绒毛。培养48 h时,实验组无Ⅰ、Ⅲ型前胶原表达,对照组表达Ⅰ、Ⅲ型前胶原;培养72 h时,实验组Ⅰ、Ⅲ型前胶原表达量显著低于对照组(t=42.692,85.349,P < 0.01)。 结论:传代培养48 h时,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内Ⅰ、Ⅲ型前胶原基因尚未启动,至72 h后Ⅰ、Ⅲ型前胶原基因出现低表达,其并非像成纤维细胞那样在生长过程中持续的表达Ⅰ、Ⅲ型前胶原基因。  相似文献   

9.
背景:发育性髋关节脱位与关节囊、韧带等致密结缔组织细胞外基质中的胶原蛋白有密切关系。 目的:观察发育性髋关节脱位与正常儿的髋关节圆韧带的形态学特点,分析Ⅰ型和Ⅲ型胶原含量及二者比例(Ⅰ/Ⅲ)变化规律。 设计、时间及地点:分组对照观察,于2006-10/2007-03卫生部先天畸形实验室完成。 对象:选择2005-06/2006-08在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儿童骨科住院并第1次手术发育性髋关节脱位患儿21例。根据术前X射线片按Tönnis标准分3组,髋臼发育不良组3例、髋关节半脱位组12例、髋关节脱位组6例。选择因其他疾病第1次行髋关节手术及尸检患儿13例为对照组。标本取自患者股骨头相连接部位圆韧带。 方法:将各组标本行苦味酸-天狼猩红染色。 主要观察指标:分别在普通显微镜和偏振光显微镜下并测量Ⅰ型和Ⅲ型胶原含量及计算比例(Ⅰ/Ⅲ)。 结果:Ⅰ型和Ⅲ型胶原含量随年龄增加而增加;对照组Ⅰ型胶原明显高于各病例组(P < 0.01), Ⅲ型胶原稍低于病例组(P < 0.05)。胶原含量比例(Ⅰ/Ⅲ)随着年龄增加没有明显变化 (P > 0.05);各病例组胶原含量比例明显低于对照组(P < 0.05)。 结论:发育性髋关节脱位患儿和对照组间圆韧带Ⅰ和Ⅲ型胶原含量及比例(Ⅰ/Ⅲ)有较大差别,发育性髋关节脱位发生可能与关节囊中胶原紊乱有关。  相似文献   

10.
背景:Ⅰ型胶原是体外培养成骨细胞所分泌的特异性胶原蛋白,所形成的网状结构也是成骨细胞矿化功能实现的前提,也是反映成骨细胞骨形成能力的重要指标。诸多报道反映了应用单味黄芪促进成骨细胞增殖的功能,但缺少有关黄芪促进Ⅰ型胶原分泌及表达的研究。 目的:观察黄芪注射液对体外培养新生大鼠颅盖骨成骨细胞增殖及分泌Ⅰ型胶原能力的影响。 方法:体外分离培养大鼠成骨细胞。分为用含小牛血清的MEM培养液培养的对照组,分别加入相应体积分数黄芪注射液培养的黄芪组,于培养1,3,5,7,9 d 以四甲基偶氮唑盐法观察成骨细胞增殖的影响;以Real-time PCR方法检测黄芪注射液干预6 h后成骨细胞Ⅰ型胶原蛋白α1 mRNA的表达情况,并用in cell western方法测定培养6 d时成骨细胞Ⅰ型胶原蛋白的分泌。 结果与结论:从培养3 d开始直至培养9 d,与对照组比较,各体积分数的黄芪注射液均能促进成骨细胞的增殖 (P < 0.05),这一趋势在培养7 d时达到最高峰。不同体积分数的黄芪注射液均能促进COLLα1 mRNA的表达,尤其以15%的黄芪作用明显。以15%和10%的黄芪注射液培养的成骨细胞Ⅰ型胶原的表达量明显高于对照组(P < 0.05)。结果证实,黄芪可以促进体外培养的成骨细胞的增殖和分泌Ⅰ型胶原的能力,但具有一定的量效趋势。  相似文献   

11.
背景:前交叉韧带切断后可引起膝关节透明软骨的退变,导致骨关节炎的发生,但对外侧半月板的影响目前尚未见文献报道。 目的:观察兔前交叉韧带切断后外侧半月板组织学变化。 设计、时间及地点:同体对照观察,于2007-09/12在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动物学部完成。 材料:6月龄雄性新西兰大白兔48只,实验初始体质量(2.5±0.3) kg。 方法:48只大白兔双后侧膝关节按简单随机法配对分为实验侧和对照侧造模。实验侧行前交叉韧带切断手术。对照侧显露前交叉韧带但不行切断,行止血及体积分数为3%双氧水、生理盐水交替冲洗后缝合切口。选取造模后第1,3,6,8周为观测时间点,每个时间点随机处死12只。 主要观察指标:对外侧半月板进行大体观察和组织学检查。 结果:前交叉韧带切断组外侧半月板第1周即可见退变,随时间延长退变逐渐加重,对照组未见明显退变。半月板纤维软骨退变组织学评分:实验组(第1,3,6,8周)均高于对照组(P < 0.05);实验组第6,8周均高于第1,3周,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5);实验组第1,3周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 结论:前交叉韧带断裂可引起外侧半月板退变。  相似文献   

12.
背景:研究发现红花对体外培养的人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的增殖和胶原合成有抑制作用,但其具体作用机制与活体研究尚未进一步展开。 目的:观察红花对兔耳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及Ⅰ、Ⅲ型胶原表达的影响。 设计、时间、地点:随机对照动物实验,于2006-11/2008-03在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动物实验中心及研究所完成。 材料:新西兰大白兔27只,雌雄不限;50%红花注射液由山西太原华卫药业有限公司产品,批准文号:国药准字Z14020008。 方法:兔耳腹侧建立增生性瘢痕模型,每耳2块。分为5组。术后第45天开始对增生性瘢痕行注射治疗。①正常皮肤组:为自身兔耳腹侧皮肤。②阳性对照组:右耳外侧增生性瘢痕,不予以任何处理。③生理盐水组右耳内侧增生性瘢痕,注射生理盐水。④低浓度红花组:左耳内侧增生性瘢痕,注射125 g/L红花液。⑤高浓度红花组:左耳外侧增生性瘢痕,注射500 g/L红花液。1次/周,连续注射4次。注射后第2,4,6周分别切取8只兔耳增生性瘢痕及皮肤待查。 主要观察指标:瘢痕厚度,硬度;Mallory染色检测成纤维细胞密度胶原纤维排列及致密度。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每块组织Ⅰ、Ⅲ型胶原面密度,计算Ⅰ/Ⅲ型胶原比值。 结果:注射后第4,6周,各组增生性瘢痕色泽均逐渐变浅,厚度及硬度均逐渐变小,尤以高浓度组明显,差异与其他增生性瘢痕组比较存在显著性意义(P < 0.05)。注射后第4,6周,高浓度红花组成纤维细胞密度较其他增生性瘢痕组低(P < 0.05)。注射后第4,6周,高、低浓度红花组I型胶原面密度值较阳性对照及生理盐水组低(P < 0.05),且高浓度红花组低于低浓度红花组(P < 0.05);各增生性瘢痕组Ⅰ/Ⅲ型胶原比值在注射后第2,4,6周均逐渐增高;同一时间段,高浓度红花组Ⅰ/Ⅲ型胶原比值为所有增生性瘢痕组中最低(P < 0.05),低浓度红花组Ⅰ/Ⅲ型胶原比值与阳性对照及生理盐水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结论:高浓度红花液能促进兔耳增生性瘢痕的软化,组织顺应性增加。  相似文献   

13.
摘要 背景:关节软骨细胞的正常生理功能与其受到的正常应力刺激密切相关,研究应力在关节软骨退行性变中的作用对临床治疗软骨退行性改变具有重要意义。 目的:观察兔膝关节软骨在异常应力条件下的变化,探讨应力对于关节软骨正常生长代谢以及修复过程的影响。 方法:将42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制动2,4,6周组。采用兔伸膝制动动物模型,对制动2,4,6周及正常兔的膝关节全层软骨进行苏木精-伊红染色及Ⅱ型胶原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比较制动前后软骨组织学、病理积分及Ⅱ型胶原分泌的变化情况。 结果与结论:随着制动时间的延长,关节软骨的退变程度逐渐加深,病理积分结果显示各组间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 < 0.01)。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显示随着制动时间的延长,软骨细胞分泌的Ⅱ型胶原先增多,后减少。说明异常应力可影响兔关节软骨细胞正常生理活动及其分泌Ⅱ型胶原的能力。 关键词:异常应力;关节软骨;Ⅱ型胶原;免疫组织化学;制动  相似文献   

14.
背景:1988年Modic等系统描述了在退变的腰椎间盘终板及终板下骨质MRI信号改变的类型、分型标准及组织学变化,并将其命名为Modic改变。各型Modic改变的退变程度尚不清楚。 目的:通过对各型Modic改变的组织学观察和生化成分的检测,了解各型终板组织学特点及生化成分,研究各型Modic改变退变程度。 方法:手术取得所需终板36例,手术时根据影像定位,取出所需终板,按Modic改变分型分组:无Modic改变的12例,ModicⅠ型12例,ModicⅡ型12例。将标本行苏木精-伊红染色,在光镜下观察软骨终板组织学特点,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Ⅱ型胶原表达,用间苯三酚法测定蛋白多糖的含量。 结果与结论: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显示,各组在腰椎终板基质中可见棕黄色细颗粒状阳性表达,在有Modic改变的椎体终板中,Ⅱ型胶原积分灰度值比无Modic改变者明显升高(P < 0.05),ModicⅠ型积分灰度值明显高于ModicⅡ型(P < 0.05)。蛋白多糖检测:在有Modic改变的椎体终板中,蛋白多糖的含量比无Modic改变者明显升高(P < 0.05),ModicⅠ型蛋白多糖的含量高于ModicⅡ型(P < 0.05)。组织学特点:ModicⅠ型(水肿型)软骨下血管化的纤维组织以及与此相关的软骨终板出现裂隙或破裂;ModicⅡ型(脂肪型)脂肪组织替代正常的软骨或骨组织;Modic(-)病理学无上述变化。结果可发现,Modic改变是腰椎终板退变逐渐加重的连续性过程。  相似文献   

15.
背景:目前对于骨质疏松的治疗多为抑制骨吸收,有研究报道仙灵骨葆可促进骨形成,但具体机制不清。 目的:通过干预去卵巢大鼠骨质疏松动物模型,探讨仙灵骨葆对骨质疏松大鼠骨量、生物力学性能及骨代谢的影响。 方法:将24只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和仙灵骨葆组。除正常对照组外,其他2组行卵巢切除。6周后仙灵骨葆组给予仙灵骨葆干预,模型组给予等量双蒸水。4周后各组留取尿液、血清检测血Ⅰ型原胶原氨基端延长肽、尿脱氧吡啶诺啉排泄率和Ⅰ型胶原氨基末端肽排泄率。取各组左侧股骨行骨密度测定,取左侧胫骨制备硬组织不脱钙切片,行骨组织形态计量学检测。 结果与结论:与模型组比较,仙灵骨葆组血Ⅰ型原胶原氨基端延长肽、尿脱氧吡啶诺啉排泄率、尿Ⅰ型胶原氨基末端肽排泄率,破骨细胞数、骨吸收周长百分数显著降低(P < 0.05),而远端骨密度和骨小梁体积均显著增高(P < 0.05),结果证实,仙灵骨葆可抑制骨吸收,促进骨形成,降低去卵巢大鼠骨转换水平,进而部分阻止其骨量丢失。  相似文献   

16.
背景:软骨组织工程的发展为处理关节软骨损伤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使体内构建组织工程软骨得以实现。 目的:观察骨髓基质干细胞种植到复合胶原和生长因子的聚乙醇酸-乳酸共聚物(poly- lactide-co-glycolic acid,PLGA)生物材料,再种植到大鼠体内构建组织工程软骨组织的可行性。 方法:相分离法制作PLGA,复合Ⅱ型胶原和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转化生长因子β1。将第3代的骨髓基质干细胞种植到复合材料上。36只SD大鼠随机分为实验组、对照组、空白组,分别于肌袋内植入骨髓基质干细胞/复合生长因子和胶原的PLGA、复合生长因子和胶原的PLGA、复合胶原的PLGA,于术后第4,8,12周取材观察细胞的定向分化及生长情况,包括大体观察、苏木精-伊红染色、甲苯胺蓝染色、Ⅱ型胶原染色、扫描电镜观察。 结果与结论:大体观察可见实验组材料有类软骨样组织生长,而对照组和空白组则仅见纤维组织生长。各种染色及电镜观察显示:实验组复合物内可见多的成软骨细胞及少量的破骨细胞。实验组甲苯胺蓝染色和Ⅱ型胶原染色为阳性,对照组和空白组均为阴性。从而证明胶原修饰的PLGA生物材料具有较好的细胞相容性;骨髓基质干细胞种植到复合胶原和生长因子的PLGA生物材料上在大鼠体内可构建组织工程软骨复合组织。 关键词:骨髓基质干细胞;聚乙醇酸-乳酸共聚物;软骨向诱导;复合组织;组织工程 doi:10.3969/j.issn.1673-8225.2010.16.044  相似文献   

17.
背景: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转化生长因子β及其受体的研究较多,但转化生长因子β受体1在增生性瘢痕组织周边区分布情况尚未见报道。 目的:比较转化生长因子βⅠ型受体和Ⅰ型胶原在人皮肤增生性瘢痕组织周边区和中心区表达与分布。 方法:收集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整形外科和新疆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乳腺、头颈外科1999/2002住院及门诊各类瘢痕手术患者30例,其中增生性瘢痕20例;非增生性瘢痕10例。取材瘢痕中心区、周边区及正常皮肤组织,每例6块共180块。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组织转化生长因子βⅠ型受体、Ⅰ型胶原蛋白含量,对其阳性反应进行定量统计分析。 结果与结论:增生性瘢痕组织转化生长因子βⅠ型受体、Ⅰ型胶原水平明显高于非增生性瘢痕组织和正常皮肤,且免疫阳性反应强。增生性瘢痕周边区转化生长因子βⅠ型受体含量100%,明显高于中心区20%(P < 0.05);而Ⅰ型胶原中心区与周边区均为100%,差异无显著性意义。非增生性瘢痕周边区、中心区转化生长因子βⅠ型受体、Ⅰ型胶原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正常皮肤组织转化生长因子βⅠ型受体、Ⅰ型胶原含量极少。结果提示,增生性瘢痕周边区转化生长因子βⅠ型受体表达高于中心区,增生性瘢痕周边区的防治可能是临床防治工作的重点。  相似文献   

18.
背景:研究发现,基质金属蛋白酶和胶原参与关节软骨组织机体生理重建及病理破坏。 目的:观察膝关节骨软骨缺损及表面软骨缺损动物模型关节软骨组织中胶原及基质金属蛋白酶的表达变化。 方法:雌性SD大鼠48只随机分为3组:骨软骨缺损组在双膝关节制作骨软骨缺损模型,表面缺损组在双膝关节制作表面软骨缺损,对照组双膝关节制作关节囊切开。分别于术后4、8、12周取股骨髁标本,行苏木精-伊红染色,免疫组化检测Ⅰ型胶原、Ⅱ型胶原、基质金属蛋白酶3的表达。 结果与结论:骨软骨缺损组术后4周缺损中有少量新生组织生成,8及12周可见到纤维组织填充,修复组织细胞外基质Ⅰ型胶原免疫组化染色阳性,Ⅱ型胶原免疫组化染色阴性,关节软骨组织中基质金属蛋白酶3表达增高。表面缺损组表面软骨缺损4及8周未见修复迹象,12周可见微量纤维组织填充,细胞外基质Ⅰ型胶原免疫组化染色阳性,Ⅱ型胶原免疫组化染色阴性,术后表面缺损组关节软骨组织基质金属蛋白酶3表达增高。对照组关节软骨组织Ⅰ型胶原免疫组化染色阴性,Ⅱ型胶原免疫组化染色阳性,基质金属蛋白酶3低表达,无形态学异常改变。说明机械性损伤可以导致关节软骨细胞外基质成分发生改变,丧失其原有的生物学特性而退变,基质金属蛋白酶3在损伤后的软骨组织中表达增高,使细胞外基质的降解增加,是导致关节软骨退变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9.
背景:骨-肌腱结合结构的重建可能类似于软骨内成骨,只有形成坚固的止点,重建的韧带才能够真正发挥其生理功能。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recombinant human 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2,rhBMP-2)可使未分化间质细胞、成纤维细胞、成肌细胞及骨髓的基质细胞逆转分化为骨系细胞。 目的:观察rhBMP-2和制动因素对肌腱止点结构重建的影响。 方法:新西兰白兔建立肌腱止点结构重建模型后,随机分成3组。向rhBMP-2短期制动组和rhBMP-2长期制动组实验兔靠近胫骨隧道入口的屈趾总腱内注入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溶液20 µL,模型组不予注射。术后rhBMP-2短期制动组术肢石膏固定1周后拆除;rhBMP-2长期制动组和模型组兔术肢全程石膏固定。各组分别于手术后2,4,8周通过免疫组化法和RT-PCR测定隧道入口部肌腱中的Ⅰ,Ⅱ型胶原、骨碱性磷酸酶和骨钙素的表达。 结果与结论:rhBMP-2可使肌腱止点结构重建兔Ⅰ型胶原、骨碱性磷酸酶和骨钙素表达水平随时间的延长而增加,而Ⅱ型胶原在术后增加至4周时表达至峰值,8周表达有所下降。注射rhBMP-2未对腱重建兔Ⅰ型胶原mRNA表达产生明显变化;而注射rhBMP-2可使Ⅱ型胶原、骨碱性磷酸酶和骨钙素mRNA表达显著增加(P < 0.05),减少制动时间也能使Ⅱ型胶原、骨碱性磷酸酶和骨钙素mRNA表达显著增加(P < 0.05)。rhBMP-2能促进Ⅰ,Ⅱ型胶原、骨碱性磷酸酶和骨钙素的表达,并具有诱导肌腱内异位软骨成骨的作用,使肌腱端结构重建成为可能;长时间制动阻碍肌腱附着点的重建。 关键词:肌腱止点;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胶原;碱性磷酸酶;骨钙素;肌肉肌腱;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20.
背景:研究证明,膝关节前交叉韧带切断后,白细胞介素1β是关节软骨退变中一个重要的调控因子,然而白细胞介素1β在外侧半月板退变中有何作用,未见文献报道。 目的:观察兔前交叉韧带切断后外侧半月板中白细胞介素1β阳性表达率的变化并探讨其意义。 方法:6月龄雄性新西兰大白兔48只,将兔膝关节配对为实验侧和对照侧造模。实验侧行前交叉韧带切断手术,制作兔前交叉韧带断裂模型;对照侧显露前交叉韧带但不行切断。造模后第1,3,6,8周,分别麻醉下随机处死兔12只。进行大体观察和外侧半月板组织学退变评分,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白细胞介素1β阳性表达率。 结果与结论:前交叉韧带切断后,随时间延长,实验侧外侧半月板组织学退变评分逐渐增高,实验侧各时间组织学退变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 < 0.05)。各时间点实验侧白细胞介素1β阳性表达率均较对照组增高(P < 0.05);第3,6周实验侧白细胞介素1β表达阳性率高于第1,8周(P < 0.05),第8周高于第1周(P< 0.05)。结果表明,兔前交叉韧带切断后实验侧白细胞介素1β阳性表达率增高,提示白细胞介素1β参与了外侧半月板组织的退变。白细胞介素1β阳性表达率降低并不表示外侧半月板组织退变结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