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大量基础研究和临床资料表明,重型颅脑创伤的患者进行亚低温治疗可以降低颅内压,减少脑水肿,从而增加脑灌注压,同时可以保护血脑屏障,阻断毒性代谢产物对神经细胞的损害,具有一定的脑保护作用,可以减少致残率和死亡率,因此,国内外神经外科医生开始将亚低温治疗应用于颅脑创伤患者的治疗中,并研究出了一整套简单有效、安全可靠的临床降温方法[1-7].目前国内外有条件的医院已将亚低温治疗方法列为重型颅脑创伤患者的治疗常规.  相似文献   

2.
亚低温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观察及护理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亚低温治疗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效果及临床护理方法。方法对54例颅脑损伤患者在进行其它治疗的同时给予亚低温治疗和亚低温护理,并与54例非亚低温治疗的患者进行对照。治疗3个月后采用COS标准对两组患者的预后进行评价。结果亚低温治疗组患者的预后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结论合理的亚低温疗法配合适当的临床护理能有效降低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死亡率和致残率。  相似文献   

3.
亚低温在治疗急性颅脑创伤中的疗效和争议   总被引:22,自引:1,他引:21  
二十世纪90年代初,国内外对亚低温脑保护的作用有了新认识。动物实验研究发现亚低温对实验性颅脑外伤具有显著的治疗保护作用。大多数前瞻性临床应用研究发现30~33℃亚低温能显著降低重型颅脑伤患者的死残率。但美国Clifton教授牵头的9个医学中心合作研究发现亚低温治疗组与对照组无统计学差异.仅能显著提高GCS 6~8分、年龄<45岁、伤后6h内达到亚低温水平的病人的治疗效果。最近一项欧州5家医院多中心前瞻性随机临床研究结果令人兴奋,他们研究证明亚低温对心跳骤停脑缺血缺氧病人有显著治疗保护作用。目前国内外有关亚低温治疗的争议焦点是亚低温治疗的指征、时间窗和时程。  相似文献   

4.
亚低温配合自由基清除剂治疗脑梗死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亚低温与自由基清除剂治疗脑梗死的方法和疗效。方法139例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3组,对照组47例常规治疗;治疗组1:46例采用亚低温治疗;治疗组2:46例给予亚低温配合自由基清除剂治疗。分别评定治疗前后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DS)、重要脏器功能指标及预后。结果与对照组相比:亚低温治疗能提高患者治疗有效率(P<0.01),降低NDS(P<0.05)和血乳酸水平(P<0.01),亚低温配合自由基清除剂治疗能显著提高患者治疗有效率(P<0.01),降低NDS(P<0.01)和血乳酸水平(P<0.01),并能显著降低患者肝、肾功能不全和心律失常的发生率(P<0.01 VS对照组);结论亚低温配合自由基清除剂辅助脑梗死的综合治疗可明显改善患者预后、提高患者治疗有效率,降低并发症,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5.
亚低温治疗重症颅脑损伤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观察亚低温治疗重症颅脑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008-09~2009-12急来我院治疗的46例重症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分为亚低温治疗组和常温对照组各23例。前者给予常规脱水、利尿、止血、抗感染,必要时气管切开,维持酸碱、电解质平衡治疗的基础上加亚低温治疗;后者仅进行上述常规治疗,与亚低温组对照比较。结果 2组在降低颅内压、减少死亡率方面差异均有显著性;亚低温组电解质紊乱、肺部感染发生率较高,而上消化道出血的风险明显降低。结论亚低温能降低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病死率及致残率,降低颅内压,从而可提高患者生存率,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亚低温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  63例经头颅CT或MRI证实的急性脑梗死患者被随机分为亚低温治疗组 (3 2例 )和对照组 (3 1例 )。对照组予以常规药物治疗 ,治疗组在常规药物治疗的同时加用亚低温治疗 ,两组患者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后的不同时点进行神经功能评分和Barthel指数评分。结果 治疗组在第 10、2 0、3 0、60、90d神经功能评分降低 (P <0 0 5 ) ,Barthel指数增加值在治疗后 60d和 90d均显著高于对照组 (P <0 0 5 )。结论 亚低温治疗可以促进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神经功能恢复 ,改善预后 ,亚低温疗法对急性脑梗死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亚低温治疗重症脑血管病患者的临床意义。方法病人入院确诊后,随机分为亚低温治疗研究组(30例)和常规治疗组(20例);亚低温组分出血组和缺血组。亚低温治疗组与常规治疗组于治疗前、后30d进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结果亚低温治疗组比常规治疗组降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明显(P<0.01);出血组优于缺血组(P<0.05)。结论亚低温治疗重症脑血管病患者,能降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出血组更明显,有利于神经功能恢复,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8.
亚低温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新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亚低温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病人疗效已得到临床肯定。近年来,有关亚低温的治疗机理、治疗方法等有许多不同的观点。本文全面系统的介绍了亚低温治疗的现状及研究进展。目前亚低温结合常规治疗仍是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有效方法,但亚低温治疗应该早期、系统和规范化实施。  相似文献   

9.
亚低温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肿瘤坏死因子水平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亚低温治疗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肿瘤坏死因子(TNF-α)的影响及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放射免疫方法动态检测6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亚低温治疗及常规治疗后血TNF-α变化与正常人群的比较,于治疗前后30天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结果急性脑梗死患者血TNF-α较正常组明显升高,而亚低温治疗可明显降低其血TNF-α水平,降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结论 亚低温治疗可降低急性脑梗死患者血TNF-α水平,从而减轻TNF所引起的继发性脑损伤,降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亚低温治疗和常温方法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预后比较.方法 对本院ICU收治的68例患者随机分为亚低温治疗组和常温对照组,在治疗后3个月进行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结果 亚低温治疗组的病死率及恢复良好率明显好于对照组.结论 亚低温治疗可降低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病死率,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亚低温对重型颅脑损伤的脑保护作用及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251例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常规治疗组182例和亚低温治疗组69例.亚低温治疗组均在受伤后24 h内行亚低温治疗,比较两组的手术疗效及对患者预后的影响.结果 与常温治疗组比较,亚低温治疗组恢复良好率显著提高,病死率显著降低,预后改善显著,且并发症无明显增加.结论 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亚低温治疗特重型颅脑外伤,可以明显改善患者的预后;能显著降低特重型颅脑损伤的死残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全身亚低温治疗与头部亚低温治疗对脑出血所致脑水肿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0例脑出血患者随机分为全身亚低温组(40例)和头部亚低温组(40例),在予以基本处理的同时,全身亚低温组采用冰毯联合冰盐水洗胃诱导降温,头部亚低温组使用降温头盔诱导降温。观察2组在治疗前及治疗后第7、14天颅内血肿体积及血肿周围水肿体积的变化,对患者进行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及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检测尿8-OHdG水平。结果比较2组的颅内血肿体积及血肿周围水肿体积,治疗前及治疗后第7天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第14天,全身亚低温组较头部亚低温组体积缩小明显(P0.05或P0.01);全身亚低温组的GCS评分在治疗后第7、10、14天均高于头部亚低温组,6个月及12个月后GOS评分亦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全身亚低温组的尿8-OHdG水平较头部亚低温组降低更为明显(P0.05)。结论亚低温治疗可减轻脑出血所致的血肿及血肿周围水肿,对抗DNA氧化损伤,改善患者意识状态及预后,且全身亚低温治疗较头部亚低温治疗的效果更为显著,可作为临床治疗脑出血的有效辅助方法。  相似文献   

13.
亚低温治疗弥漫性轴索损伤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亚低温治疗弥漫性轴索损伤患者的疗效。方法 36例GCS≤8分的弥漫性轴索损伤患者,于创伤后24h内接受亚低温治疗。直肠温度控制在32℃~34℃,当颅内压降至正常范围后再维持低温治疗24~48h,然后缓慢复温;监测和记录治疗前后的脑组织氧分压、颅内压、血气及重要脏器功能指标,于伤后3个月根据GOS标准进行评估,并与对照组比较。结果 亚低温治疗后,患者脑组织氧分压增高(P<0.05),颅内压降低(P<0.05),对创伤后早期发生的高血糖反应具有抑制作用(P<0.05)。GOS评估结果显示,亚低温组患者恢复良好率为52.78%,病死率27.78%,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均P<0.05)。结论 采用持续24~48h亚低温治疗弥漫性轴索损伤患者安全、有效,无严重并发症,可降低病死率、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亚低温治疗对急性重症脑出血患者术后颅内压及脑脊液乳酸水平变化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17年4月收治的60例急性重症脑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亚低温治疗组(30例)与对照组(30例),并对患者术后颅内压、脑脊液乳酸水平及预后进行分析。结果与对照组比较,亚低温治疗组患者术后第3天起颅内压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亚低温治疗组术后第3、7天脑脊液乳酸水平较对照组明显下降,亚低温治疗组预后良好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亚低温治疗对急性重症脑出血患者能有效降低颅内压,脑脊液乳酸水平与患者预后有较好的相关性,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
亚低温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血清胃泌素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亚低温治疗对急性顷脑损伤患者血清胃泌素变化的影响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放免法动态检测54例急性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亚低温治疗及常规治疗前后血清胃泌素变化,对病人进行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测定,并与对照组比较。结果急性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血清胃泌素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亚低温治疗组的血清胃泌素水平、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以及应激性上消化道出血的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常规治疗组。结论亚低温治疗可以有效降低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血清胃泌素以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  相似文献   

16.
亚低温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临床疗效观察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探讨亚低温疗法在颅脑损伤治疗中的作用。方法73例颅脑损伤患者分为①亚低温组:31例,均于伤后24h内接受亚低温治疗,直肠温度控制在32~34℃,维持3~7d;②常规治疗组:42例,其他治疗同亚低温组,根据GOS预后评估系统评估两组患者疗效。结果与常规治疗组相比,亚低温组患者伤后早期颅内压显著下降(P〈0.05);生命体征、血气及电解质无显著性差异(P〈0.05);无严重并发症,死亡率降低,恢复良好,预后显著改善。结论亚低温疗法能减轻颅脑损伤后脑水肿,降低颅内压,伤后24h内接受亚低温治疗,疗效确切,可降低颅脑损伤患者的死亡率,提高其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早期亚低温结合后期高压氧治疗重度颅脑创伤的疗效。方法将我院2013‐05—2014‐05收治的150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A组,50例)、早期亚低温治疗组(B组,50例)和早期亚低温结合后期高压氧组(C组,50例)。通过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CS)标准判定疗效,除外植物生存和死亡患者,采用Barthel指数对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 )进行评估。结果3组良好恢复率与病死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亚低温联合高压氧组恢复良好率最高,病死率最低。亚低温组、亚低温联合高压氧组的 ADL 评分结果均高于常规治疗组,同时亚低温联合高压氧组ADL评分结果高于亚低温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早期亚低温结合后期高压氧治疗重度颅脑创伤可有效改善预后,提高患者生存质量,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亚低温治疗重症脑血管病患者的临床意义。方法病人入院确诊后,随机分为亚低温治疗研究组(30例)和常规治疗组(20例);亚低温组分出血组和缺血组。亚低温治疗组与常规治疗组于治疗前、后30d进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结果亚低温治疗组比常规治疗组降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明显(P〈0.01);出血组优于缺血组(P〈0.05)。结论亚低温治疗重症脑血管病患者,能降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出血组更明显,有利于神经功能恢复,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亚低温治疗脑出血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8例自发性脑出血患者随机分为亚低温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9例。对照组给予单纯常规药物治疗,亚低温治疗组在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局部亚低温治疗,直肠温度控制在32.534.5℃,持续234.5℃,持续23d后复温。结果亚低温治疗组病死率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Barthel指数评分亚低温组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的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亚低温治疗脑出血是一种安全、有效及便于实施的治疗方法。具有促进神经功能缺损恢复、明显改善预后和提高患者生存质量的作用,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ICU高血压性脑出血术后患者应用亚低温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我院ICU 2010-01-2012-12收治的116例高血压性脑出血术后患者,将患者随机分为亚低温治疗组60例,常规对照组56例,对照组接受常规治疗,治疗组除接受常规治疗外加用34℃~35℃亚低温治疗,分析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及60d预后。结果亚低温治疗组与常规对照组患者的NIHSS评分、GCS评分存在明显差异,亚低温治疗组患者预后明显改善且病死率低。结论亚低温用于ICU高血压性脑出血术后患者能提高临床疗效,减少致残率,降低病死率,明显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