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秦小奎 《临床医学》2014,(11):47-48
目的分析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早期应用不同剂量替罗非班对行急诊PCI后血小板聚集功能及活性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117例急性STEMI行急诊PCI患者进行分组,常规剂量组58例给予1~3 min内静脉推注替罗非班10μg/kg,大剂量组59例给予1~3 min内静脉推注替罗非班25μg/kg。观察两组治疗前后血小板凝聚功能抑制率(IPA)、血小板活性指标变化和药物安全性。结果大剂量组静脉泵入10 min末、静脉泵入24 h末和停药24 h末血小板凝聚功能抑制率明显高于常规剂量组(P〈0.01);大剂量组静脉泵入10 min末血小板活性明显低于常规剂量组(P〈0.01);大剂量组不良反应发生率(14.29%)明显低于常规剂量组(33.33%),P〈0.05。结论急诊STEMI患者行急诊PCI后早期应用大剂量替罗非班(25μg/kg)能够显著提高血小板凝聚功能抑制率和降低血小板活性,安全可靠,在改善血流再灌注和心肌微循环灌注方面具有非常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盐酸替罗非班相关血小板减少症的发生率及相关影响因素,以便为临床合理安全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前瞻性分析就诊且住院期间应用盐酸替罗非班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200例。观察纳入研究对象的人口学资料、血常规、血生化、盐酸替罗非班用法用量等,并在应用盐酸替罗非班24小时内复测血常规,以了解有无血小板减少症发生,并进一步分析影响因素。结果发生盐酸替罗非班相关血小板减少症者6例(3.0%),全部为男性,其中轻度血小板减少症3例(1.5%),重度血小板减少症1例(0.5%),极重度血小板减少症2例(1.0%)。血小板减少症开始发生的中位时间为8.5小时(2.0,16.0小时)。血小板减少组与未减少组吸烟、是否合并糖尿病、用药前血清肌红蛋白浓度及用药前基础血小板计数等4项指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进一步分析显示吸烟史、血清乳酸脱氢酶、左心室射血分数及冠状动脉造影史为盐酸替罗非班所致血小板减少症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盐酸替罗非班所致血小板减少症在临床时有发生,需引起高度重视。在盐酸替罗非班应用过程中,特别是合并上述危险因素的男性患者,应注意动态监测血小板计数。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替罗非班致重度血小板减少症的临床表现、诊断、鉴别诊断及治疗策略。方法 收集2021年12月至2023年3月在本院住院期间使用替罗非班导致极重度血小板减少症的7名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的基本临床资料、血小板计数变化及治疗经过,分析其个性及共性特征。结果 7例患者入院时血小板计数均在正常范围,其中6名患者血小板减少发生时间在使用替罗非班后3~16 h, 1名患者是在使用替罗非班后34 h检测时被发现,血小板计数最低值范围为(1~11)×109/L。7名患者均停用了替罗非班及其他抗栓药物,其中6名患者停药后2~4 d,血小板计数升高到50×109以上,后续血小板计数均逐渐恢复至正常范围内,期间均未发生出血和急性血栓事件,也未进行血小板输注;5名患者待血小板计数恢复到(20~50)×109/L时恢复抗栓治疗,1名患者待计数提升到50×109/L以上时进行了择期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1名患者血小板减少后有出血症状,且需要限期CABG手术,连续输注了血小板3 U,同时进行免疫球蛋白治疗,血小板计...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早期应用替罗非班对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中高危非ST段抬高性急性冠脉综合征(NSTEACS)患者的血小板聚集率(PAR)和临床结果的影响,从而评价其在PCI中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100例入院行PCI的中高危NSTEACS患者,随机分为早期应用替罗非班组(47例)和早期未应用替罗非班组(53例).早期应用组在PCI术前至少4h静脉应用替罗非班.早期未应用组术前不使用替罗非班,术后可据临床情况使用,因此它包括PCI术后即刻应用替罗非班(32例)和PCI术后未应用(21例)两个亚组.所有患者入院后均口服阿司匹林、氯吡格雷、他汀类及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索.观察两组PAR、PCI术前术后TIMI血流情况、出血事件与血小板减少症的发生率.结果 与未用药相比,应用替罗非班12h后PAR明显下降(P<0.01);与早期未应用替罗非班组的两亚组相比,早期应用组术前靶血管的TIMI血流3级的获得率明显较高(83.0% vs.60.0% vs.61.5%;P=0.045);术后靶血管的TIMI血流分级三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出血与血小板减少症的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早期应用替罗非班可安全、有效地抑制PCI患者血小板聚集并改善PCI术前TIMI血流.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替罗非班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88例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予以替罗非班静脉负荷量0.4μg/,(kg·min)30min,后以0.1μg/(kg·min)持续泵入36h。对照组常规治疗。结果观察组36h、30d的MACE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均未见大出血或少量出血,主要表现为牙龈出血、皮下淤斑、血尿及鼻出血。2组均未见有血小板减少。观察组和对照组的6h血清cTnT水平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但替罗非班观察组14h及36h血清cTnT峰值水平和平均cTnT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ACS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替罗非班能进一步减少心肌缺血事件的发生率,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在标准肝素抗凝治疗基础上应用不同剂量替罗非班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20例依据是否同意接受替罗非班治疗分为3组,A组37例给予肝素3 000 u静脉注射,继以起始剂量750 u/h静脉泵入,每6~8 h测定部分凝血活酶时间调整肝素剂量,持续泵注72 h;B组43例肝素用法、用量同A组,并给予替罗非班0.4 μg/(kg·min)泵注30 min后,继以0.1 μg/(kg·min)维持泵注72 h;C组40例肝素用法、用量同A组,并给予替罗非班0.2 μg/(kg·min)泵注30 min后,继以0.05 μg/(kg·min)持续泵注72 h.比较3组疗效及用药24 h内血小板计数减少、住院期间出血事件、心血管事件发生率.结果 B,C组疗效高于A组(P<0.05),住院期间主要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低于A组(P<0.05),B,C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出血事件发生率高于A,C组(P<0.05),A组与C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肝素联合替罗非班可降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住院期间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半量与全量替罗非班联合肝素治疗效果相同,但出血风险低.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替罗非班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将88例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予以替罗非班静脉负荷量0.4μg/(kg·min)30 min,后以0.1 μg/(kg·min)持续泵入36 h.对照组常规治疗.结果 观察组36 h、30 d的MACE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均未见大出血或少量出血,主要表现为牙龈出血、皮下淤斑、血尿及鼻出血.2组均未见有血小板减少.观察组和对照组的6 h血清cTnT水平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但替罗非班观察组14 h及36 h血清cTnT峰值水平和平均cTnT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在ACS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替罗非班能进一步减少心肌缺血事件的发生率,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替罗非班、腺苷在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术中围术期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0~2011年本院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行急诊PCI术,选择应用替罗非班、腺苷组及对照组各25例,行介入治疗者,腺苷140μg/(kg.min)静脉推入,于术前6 min内推完。股动脉穿刺完毕后,静脉内推注替罗非班(tirofiban)10μg/kg,3 min推完,后以0.15μg/(kg.min)于24 h匀速静脉泵入。结果行PCI术的患者中用替罗非班、腺苷组冠脉血流恢复达TIMI 3级者比例更高。术后半年复查LVEF(左心室射血分数)、CI(心脏指数)、SVI(每搏指数)增加,LVEDV(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LVESV(左心室收缩末期容积)减少(P<0.05)。结论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介入治疗围术期联合盐酸替罗非班和腺苷有助于改善无复流,有助于患者心功能的改善。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直接经皮腔内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前应用替罗非班对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无/慢复流的影响及安全性。方法行直接PCI术并且静脉应用替罗非班的STEMI患者296例,根据替罗非班的用药时机分为术前用药组和术中用药组。分析两组术前与术后梗死相关动脉(IRA)血流情况,术后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住院期间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出血及严重的血小板减少症的发生率。结果术前用药组PCI术前及术后IRA前向血流达到心肌梗死溶栓治疗(TIMI)3级比例均高于术中用药组,分别为(74.7% vs 47.2%、98.9% vs 93.2%,P<0.05)。术前用药组PCI术后LVEF高于术中用药组(58.31±5.35)% vs (52.93±6.01)% (P<0.05)。两组术后住院期间MACE、出血及严重的血小板减低症发生率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术前应用替罗非班可以减少无复流及慢复流发生率,保护心脏功能;此外,术前应用替罗非班不增加STEMI患者PCI术后出血等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替罗非班治疗女性急性冠脉综合症(ACS)患者的对主要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及安全性的影响.方法:134例女性ACS患者随机分为替罗非班组(n=68)和对照组(n=66),对照组常规联合应用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治疗.替罗非班组加用替罗非班治疗.观察两组48 h和30 d的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再发心绞痛、心肌梗死和全因死亡)、出血以及血小板减少等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用药后48 h两组均无心绞痛及心肌梗死发生病例.用药后30 d,替罗非班组有3例主要心脏不良事件,其中2例心绞痛,1例全因死亡;对照组有10例心脏不良事件,其中5例心绞痛,3例再发心肌梗死,2例全因死亡.替罗非班组于对照组相比,用药后30 d的主要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明显降低(4.4%vs 15.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替罗非班治疗是降低女性ACS患者非介入治疗后30 d内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的独立因素(OR=0.40,P<0.01).两组总的出血发生率(8.8%vs 3.0%)及血小板减少发生率(1.5%vs 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替罗非班可显著改善降低女性ACS患者心绞痛及心梗的发生率,并不增加其出血及血小板减少的发生率,有较好的临床推广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替罗非班与重组人脑利钠肽(rhBNP)联合对于急性心肌梗死(AMI)伴心力衰竭患者的疗效.方法 AMI合并心力衰竭患者94例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A组):给予利尿、扩血管、阿司匹林及氯吡格雷等常规治疗;替罗非班+ rhBNP组(B组):在常规治疗方案基础上,应用盐酸替罗非班,给予的剂量:0.4 μg/(kg·min),30 min后以0.1 μg/(kg·min)微量泵静脉持续泵入48 h;同时应用rhBNP,给予的剂量:1.5 μg/kg,3 min后以0.015μg/(kg·min)微量泵静脉持续泵入48 h.比较两组用药前后各项指标.结果 入院时两组CK-MB、TnI、SCr、NT-proBNP值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CK-MB、TnI、SCr、NT-proBNP值水平较治疗前均有下降(P<0.05),B组下降更明显(P<0.05);治疗后两组LVDD均有所下降,LVEF水平较治疗前明显升高(P<0.05),B组更明显(P<0.05).结论 替罗非班联合rhBNP治疗AMI伴心力衰竭患者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术前抗栓预处理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STEMI)自发再灌注及短期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分析2014年1月1日—2016年7月31日解放军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心血管内科诊治的急性STEMI并行PCI的206例临床资料。研究方法:(1)据术前抗血小板预处理情况分为氯吡格雷组105例和替格瑞洛组101例,比较两组自发再灌注情况;(2)在负荷剂量抗血小板预处理基础上,据术前抗栓预处理情况分为对照组(未处理)84例、肝素组(普通肝素70~100 U/kg)26例、替罗非班组(替罗非班10μg/kg)96例,比较各组自发再灌注情况;(3)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分为自发再灌注组56例,未自发再灌注组150例,分析自发再灌注对预后的影响。结果 (1)替格瑞洛组自发再灌注率明显高于氯吡格雷组(P=0.040);(2)肝素组、替罗非班组自发再灌注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04、P=0.006);(3)自发再灌注组院内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未自发再灌注组(P=0.030),出院后3个月自发再灌注组左室射血分数、左室舒张末期内径均优于未自发再灌注组(P=0.000)。结论急性STEMI患者PCI术前选择替格瑞洛抗血小板预处理、确诊后即刻予肝素或术前予替罗非班均有助于自发再灌注的发生,可减少住院期间心脏不良事件发生。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价替罗非班用于老年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经皮介入治疗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择符合冠心病入选标准并拟行经皮介入治疗的患者106例,同时接受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及肝素治疗。52例患者于植入药物涂层支架前给予替罗非班负荷量后以维持量持续静脉泵入36 h者为替罗非班治疗组;另54例患者为对照组。分别于术后36 h和30 d评价2组患者主要终点事件的联合发生率,观察有无严重出血、监测血小板聚集率及血小板计数等。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替罗非班组血管成形术后36 h复合终点事件发生率低(P<0.05);30 d内替罗非班组复合终点事件发生率明显降低(P<0.01);替罗非班维持期间,血小板聚集率明显下降(P<0.01)。无严重出血、血小板减少等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替罗非班用于老年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的经皮介入治疗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4.
【目的14g讨不同负荷剂量氯吡格雷基础上加用替罗非班在高危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中的作用及安全性。【方法】入选104例高危非ST段抬高型ACS患者,根据PCI术前氯吡格雷负荷量不同,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48例,以氯吡格雷600mg+替罗非班0.4μg/(kg·min)在30min内静脉注射,继以0.1g/(kg·min)由微量泵静脉持续泵入至手术后36h,对照组:56例,以氯吡格雷300mg+替罗非班(用法同观察组)治疗。分别测定两组最大血小板聚集率(MPAR)变化、PCI术后TIMI心肌灌注分级(TMPG);随访住院期间和30d内不良心血管事件和出血事件。【结果】两组临床情况、PCI前负荷剂量氯吡格雷至PCI时间、支架置入数目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用药后2h、6h、术后24h两组MPAR均较用药前明显降低(P〈0.05);用药后6h两组MPAR均低于用药后2h(P〈o.05);用药后2h时观察组MPAR低于对照组(P〈0.05)。PCI术后TMPG3级获得率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30d内复合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出血并发症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o.05)。【结论]PCI术前负荷氯吡格雷600mg可以更有效、更迅速地抑制患者的MPAR,联合应用替罗非班时仍可改善心肌灌注,且安全可行。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小剂量替罗非班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unstable angina,UA)的疗效。方法97例UA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43例和治疗组54例。两组患者均采用常规治疗。在此基础上,治疗组加用替罗非班,以常规半剂量0.05μg/(kg·min)通过静脉泵持续静脉输注72h。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8.9%,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2.8%(P〈0.05);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ST压低总和减少(P〈0.05),心绞痛发作次数减少(P〈0.05),硝酸甘油使用量也显著减少(P〈0.01)。结论使用小剂量替罗非班治疗UA可取得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6.
杨帆  赖沙毅 《实用医学杂志》2008,24(10):1808-1809
目的:观察国产替罗非班对因急性冠脉综合征行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患者血小板聚集率的变化及不良反应,评价其在PCI中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因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脉综合征入院行PCI的患者30例,其中替罗非班组18例,对照组12例。替罗非班组在PCI术前第10~30分钟静脉注射替罗非班10#g/kg(3min注完),然后以0.15#g/(kg·min)静脉滴注维持18h,对照组以相同的方法输注安慰剂。所有患者均接受静脉注射普通肝素及口服二磷酸腺苷(ADP)受体拮抗剂和阿司匹林。应用10#mol/L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观察两组患者术前、术后血小板聚集率变化和出血事件发生率。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替罗非班组血小板聚集率明显下降,两组6h时血小板聚集率分别为(19.0±8.2)%和(58.6±7.6)%,替罗非班组出血事件有增多趋势(22%),主要是穿刺点出血,两组均无严重出血事件发生。结论:替罗非班可安全、有效地抑制PCI患者血小板聚集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血管内治疗急性动脉粥样硬化性颅内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患者早期应用抗血小板药物的安全性。方法:回顾性纳入因动脉粥样硬化性颅内前循环大血管闭塞引起的急性缺血性卒中(AIS)予以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溶栓桥接血管内治疗的患者56例。所有患者均于术中启用标准剂量替罗非班,负荷剂量10μg/kg静脉推注3 min,后以0.15μg/(kg·min)持续泵至术后24 h。术后复查头颅CT排除出血后给予口服阿司匹林100 mg联合氯吡格雷75 mg抗血小板聚集治疗。采用改良脑梗死溶栓分级(mTICI)评估血管再通情况;参照ECASSⅡ标准评估颅内出血转化,观察3 d内颅内出血(ICH)、症状性颅内出血(s ICH)、其他系统出血发生率;观察患者术后3 d内、3月后死亡率;依据3月后患者改良Rankin评分(mRS)评估日常独立生活能力。结果:56例急性前循环动脉粥样硬化性大血管闭塞患者中,术中实现血管成功再通51例;3 d内发生ICH10例,其中sICH 4例,无其他系统出血;出现血小板减少2例,无颅内出血转化;术后3 d内死亡2例,分别死于严重脑疝、重症肺炎。所有出院患者3月后均得到随访,mRS≤2分29例;术后3月死亡7例。结论:对急性颅内前循环动脉粥样硬化性大血管闭塞接受静脉溶栓桥接血管内治疗的患者,术中联用替罗非班治疗安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比较国产替罗非班和尿激酶在冠脉介入术中消除冠脉内血栓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选择接受急诊冠脉介入治疗(PCI)中有较大量血栓负荷的患者20例,其中2例为溶栓失败后补救性PCI患者。经桡动脉途径行PCI,常规处理梗死相关动脉(IRA)。其中12例在PCI术中给予替罗非班10μg·kg^-1的负荷量,然后给予0.15p-g·kg^-1·min^-1的剂量持续静滴24h。另8例在30min内给予尿激酶250000U,复查造影后效果不满意者再次在30min内冠脉注入尿激酶250000U,使总量达50万U。复查造影的时间同替罗非班组。如出现皮下出血或是其他出血倾向时可减半量输入。对比两组给药1h前后的造影结果。术后常规给予抗血小板药物口服、泵入肝素500~1000U·h^-1共24h,监测患者的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始终在治疗前的1.5~2.5倍,之后皮下注射低分子依诺肝素1mg·kg,1次·12h^-1,5~7d。观察手术成功率、血栓积分、围手术期和出院3个月后患者的出血并发症及主要心脏不良事件(死亡、急性心肌梗死、紧急血运重建)的发生率。结果:替罗非班组冠脉内血栓消失的时间明显短于尿激酶纽(P〈0.05),两组患者的轻度出血的发生率相似,在住院期间和3个月内的随访中均无严重的心血管事件发生。替罗非班组血栓积分有显著性下降,手术成功率100%,无死亡、无再发心梗及靶血管再次血运重建。结论:在急诊PCI治疗急性心肌梗死中应用替罗非班安全有效,且替罗非班具有较强的抗血栓效果,比尿激酶具有更好的抗栓效果,而且冠脉用药和静脉用药都安全。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明确药物涂层支架植入患者行非心脏手术围手术期应用Ⅱb/Ⅲa受体拮抗剂替代口服双联抗血小板药物是否发挥预防支架内血栓的作用,同时不增加外科手术的出血.方法 入选入院前1年内曾因冠心病植入药物涂层支架服用双联抗血小板药物(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而后无缺血性胸痛症状,心功能纽约分级为2级,年龄60 ~75岁,因外科疾病保守治疗无效需手术治疗的6例患者,手术前5d停用口服双联抗血小板药物,应用Ⅱb/Ⅲa受体拮抗剂替罗非班0.1 μg/( kg· min)持续静脉微量泵泵入,外科手术前2h停用替罗非班,手术结束后在重症监护室中应用替罗非班0.1 μg(kg· min)持续静脉微量泵泵入,术后根据外科情况允许,停用替罗非班,尽早恢复口服双联抗血小板药物使用.分析围手术期新发心血管事件,特别是支架内血栓事件,以及严重出血事件,替罗非班的药物不良反应事件.结果6例患者围手术期均未发生缺血性室性恶性心律失常、心绞痛、心肌梗死、心源性猝死,未发生大量出血而导致输血或需二次手术止血等出血事件,并且未发生替罗非班的药物不良反应.结论药物涂层支架植入术后患者行非心脏手术Ⅱb/Ⅲa受体拮抗剂替代口服双联抗血小板药物预防围手术期支架内血栓的治疗措施可能是可行的和安全的,但需要大样本随机对照试验以进一步证实.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内应用替罗非班对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患者冠状动脉血流再灌注和内皮功能的影响。方法接受急诊PCI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57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替罗非班治疗组和试验对照组。替罗非班治疗组(29例)冠状动脉内推注替罗非班10μg/kg,继之以0.15μg·kg-1·min-1静脉泵入36 h,试验对照组(28例)未用替罗非班。两组患者的TIMI心肌灌注分级(TMPG)通过分析患者冠状动脉造影的图像获得;同时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两组患者介入治疗术前及术后24 h、72 h黏附因子sICAM-1、sVCAM-1水平。结果替罗非班治疗组的TMPG 3级心肌灌注分级比例明显高于试验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79.3%vs.50.0%,P<0.01);黏附因子sICAM-1、sVCAM-1水平治疗组术后24 h、72 h较对照组显著降低[分别为sICAM-1术后24 h(24.27±2.31)ng/ml vs.(37.13±3.34)ng/ml,P<0.01;sICAM-1术后72 h(22.45±1.86)ng/ml vs.(32.4±2.59)ng/ml,P<0.01;sVCAM-1术后24 h(26.27±2.96)ng/ml vs.(43.13±3.84)ng/ml,P<0.01;sVCAM-1术后72 h(23.72±2.25)ng/ml vs.(38.92±2.61)ng/ml,P<0.01]。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诊PCI冠状动脉内注射替罗非班可显著改善靶血管心肌再灌注和血管内皮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