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十二指肠营养在食管外科的应用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520例食管,胃切除术后病人,随机分成两组。A组256例,B组264例,A组术后给静脉补液并间断给血浆,全血及白蛋白;B组术后第3天自十二指肠营养管进行肠内营养,监测体重,血浆蛋白及尿中尿素氮变化,结果表明两组存在明显差异(P〈0.01或P〈0.05)。作者认为,经十二指肠营养管进行肠内营养具有营养成分更符合生理需求,能更快了纠正机体的负氮平衡状态,费用低等优点。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食管癌术后早期应用十二指肠营养管促进患者恢复及防治并发症。方法:87例食管癌患者分为2组,肠内营养组(EN组)64例和肠外营养组(PN组)23例。EN组术中置十二指肠营养管,术后早期予以肠内营养;PN组术后早期经静脉予以营养支持。术前、术后监测两组患者的体重、氮平衡、血浆白蛋白和胃肠道功能恢复时间。结果:2组患者对比在体重、血浆白蛋白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氮平衡(P〈0.05)、胃肠道功能恢复时间(P〈0.05)和营养费用(P〈0.05)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十二指肠营养管可明显改善食管癌患者术后营养状态。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食管贲门癌术后早期十二指肠营养管促进患者恢复及防治并发症的临床应用。方法:128例食管贲门癌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肠内营养组(EN组)和肠外营养组(PN组)。EN组术中置十二指肠营养管,术后早期予以肠内营养;PN组术后早期经静脉予以营养支持。术前、术后监测两组患者的体重、氮平衡、血浆白蛋白和胃肠道功能恢复时间。结果:两组患者对比体重(t=0.546,P〉0.05)、血浆白蛋白(t=1.427,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氮平衡(t=2.421,P〈0.05)、胃肠道功能恢复时间(t=2.134,P=0.001)和住院费用(t=0.562,P〈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十二指肠营养管可明显改善食管贲门癌患者术后营养状态和预后。  相似文献   

4.
17例腹部手术病人随机分为肠内(EN)和肠外(PN)营养二组。自术后1d起,给予等氮等热能的营养支持,连续8d。监测营养支持过程中体温、血浆蛋白、体重、氮平衡和与应激相关的激素变化,结果显示:体温、血浆蛋白和体重变化两组间差异不明显,EN组术后2d氮平衡明显优于PN组(3.2±2.6gvs-1.0±3.1g,P<0.05),EN组累积氮平衡虽亦优于PN组,但差异不显著。EN组术后3d和9d的胰高血糖素明显高于PN组(183±59vs108±50和158±74ng/Lvs100±17ng/L,P值均<0.05),但皮质醇和胰岛素水平在两组间无差异。说明早期肠内营养和肠外营养相比,并不能减轻腹部手术的应激反应和蛋白质分解代谢  相似文献   

5.
胃切除术后早期肠内营养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28,自引:0,他引:28  
目的 探讨胃切除术后肠内早期营养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36例胃切除患随机分2组,术后48h内均给于肠外营养支持,48h后I组继续行肠外营养,Ⅱ组改行肠内营养(能全力),连续5天。肠内制剂通过置留于空肠或十二指肠降部的鼻十二指肠/空肠管。结果 术后第7天两组病人体质量(m)、上臂肌围长(AMC)、转铁蛋白(TRF)等较术前明显增加(P均<0.05),但两组各项指标相比差异无显性意义;两组病人术前和术后7天血浆蛋白(ALb)、前白蛋白(pALb)的值相比差异均无显性意义;Ⅱ组氮平衡比I组恢复快。结论 早期肠内营养安全有效,能更早恢复氮平衡。  相似文献   

6.
鼻十二指肠营养管在食管重建术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刺用经鼻十二指肠营养管行肠内营养在食管重建术中的应用和价值.方法:160例胸上段食管癌患者随机分为肠内营养组和静脉营养组,肠内营养组均于术中插入十二指肠营养管达十二指肠远端30~40cm,术后第2天开始滴注营养液行肠内营养;对照组按常规方法行术后静脉营养支持.两组患者分别于术后第10天检测体重、血浆白蛋白、前白蛋白,观察术后肛门排气时间,并于病人出院后计算总住院费用.结果:两组患者的体重、白蛋白无明显差异,前白蛋白则存在明显差异;肠内营养组术后肠道功能恢复时间早于对照组,住院总费用显著低于静脉营养组.结论:对于食管重建术病人,用鼻十二指肠营养管行肠内营养能较静脉营养更好的改善患者营养状况,促进术后肠道功能的恢复,减少住院费用.  相似文献   

7.
腹部大手术后不同方式营养支持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将经历腹部大手术需要营养支持的病人36例,随机分成普通输液组(对照组),肠外营养(PN)组和肠内营养(EN)组各12列。术后1d开始给予不同方式的营养支持,连续7d,每天监测24h尿中尿素氮(UUN)并计算氮平衡(NB);营养支持前、后体重对比。结果示EN组和PN组的NB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7d平均体重下降4.56±0.50kg,PN组3.25±0.99kg,EN组2.96±0.72kg,有明显的组间差异(P<0.05)。研究结果表明,术后早期EN是手术后营养支持的有效途径,EN的优点是操作简便,治疗安全,经济实惠。  相似文献   

8.
十二指肠营养管在食管癌术后早期营养中的应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探讨食管癌术后十二指肠营养管应用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158例食管癌患者,随机分为肠内营养组(EN,n=80)和肠外营养组(PN,n=78),监测血浆蛋白、免疫指标及氮平衡,观察有无消化道症状、胃肠功能恢复情况及并发症等指标。结果血浆蛋白变化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第7天达正氮平衡,CD;和CD4^+/CD8^+比值明显升高,NK细胞活性明显增强,EN组胃肠功能恢复及住院时间较PN组明显缩短,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食管癌术后肠内营养具有更符合生理需求、更安全、费用低、并发症少等优点。  相似文献   

9.
儿童锌营养指标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贾丽红  刘兴旺 《营养学报》1994,16(4):391-395
对318名3~6岁儿童进行膳食调查与体格检查,在排除膳食影响及各种感染性疾患条件下,以血浆锌划分锌缺乏组(140人)和对照组(166人)。测试两组儿童的尿锌/尿肌酐比值,血清ALP活性,血清胆固醇水平及上述指标在给锌缺乏儿童补锌治疗前后的变化。结果表明:锌缺乏组与对照组相比较,尿锌/尿肌酐比值下降(P<0.05),血清ALP活性降低(P<0.05);血清胆固醇稍低(P>0.05)。锌缺乏组儿童补锌治疗后,97.9%儿童血浆锌升高382.8%儿童尿锌/尿肌酐比值升高;100.0%儿童血清ALP活性升高;89.6%儿童血清胆固醇水平下降,这些指标在补锌治疗前后有显著性差异(P<0.05)。因此,我们认为:血浆锌和血清ALP同时低可以预示儿童体内锌缺乏,需要补锌治疗;尿锌/尿肌酐比值能效敏感地反映儿童的锌营养状况;胆固醇与锌营养之间的关系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0.
为明确血浆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PAI-1)在NIDDM发生冠心病中所起的作用,并分析其影响因素。将60例NIDDM患者分为冠心病(CAD)组和非CAD组,用底物发光法检测血浆PAI-1及组织型纤溶酶原(t-PA),同时检测血糖、血胰岛素、血脂等指标。结果表明:CAD组血浆PAI-1活性水平明显高于非CAD组,分别为10.06±2.5与8.08±2.62,单位Au/ml,P<0.01。两组t-PA相似。在CAD组,血浆PAI-1活性与空腹胰岛素、胰岛素敏感指数均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24(P<0.05)与-0.3(P<0.01),且与甘油三酯呈正相关(r=0.24,P<0.05),和ApoB正相关(r=0.51,P<0.05)。血浆PAI-1活性水平的升高与NID-DM发生CAD危险性存在相关。胰岛素抵抗状态、高胰岛素血症、高TG水平都可刺激血浆PAI-1活性的升高,而高血糖对其无直接的作用。ApoB参与PAI-1活性改变这一过程,并在CAD发生中可能介导其它脂质异常刺激PAI-1升高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手术后短期胃肠内、外营养支持效果比较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为比较手术后短期胃肠内、外营养支持的效果,探讨不同途径营养支持的优缺点。将手术后病人20例随机分为EN和PN两组(各10例)。术后1d起两组分别接受等热量营养支持10d,EN组和PN组非蛋白质热量∶氮分别为128∶1和131∶1。营养支持前后分别测体重;营养支持期间每日计算氮平衡;术前及营养支持3、7、10d后分别测血清GPT、直间接胆红素、AKP、白蛋白水平;支持5、10d后分别测定血清总铁结合力(TIBC)水平。结果表明:PN组营养支持5d达到正氮平衡,EN组6d达到正氮平衡,但两组间累积氮平衡无统计学差异;营养支持10d后PN组TIBC水平显著高于EN组(P<0.01);两组间其它指标无显著差异。结论:两种营养方式对手术后短期营养支持的效果均较满意,以胃肠外营养支持更好;术后早期开始胃肠内营养可促进病人胃肠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2.
全胃切除术后经空肠造口行早期肠内营养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目的:通过对全胃切除术后经空肠造口早期给予肠内营养治疗的观察,评价其疗效及可行性。方法:选择本院收治的胃癌全胃切除病人25例,随机分为两组,I组(对照组)12例,术后接受外周静脉营养;Ⅱ组(试验组)13例,术后24h开始经空肠造口行肠内营养治疗(连续7天),两组基本等热量,并对两组病人术前、术后进行营养状态评价,比较术后肠功能恢复及住院费用等。结果:试验组病人术后体重及营养状态均较对照组有明显改善,两组差异显著(P<0.01)。而且试验组术后平均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1)。结论:全胃切除术后经空肠造口行早期肠内营养治疗,不仅安全、可靠、简便、经济,而且能有效地改善病人术后营养状况。  相似文献   

13.
十二指肠营养管在食管癌术后早期营养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食管癌术后十二指肠营养管应用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158例食管癌患者,随机分为肠内营养组(EN,n=80)和肠外营养组(PN,n=78),监测血浆蛋白、免疫指标及氮平衡,观察有无消化道症状、胃肠功能恢复情况及并发症等指标.结果血浆蛋白变化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第7天达正氮平衡,CD+4和CD+4/CD8+比值明显升高,NK细胞活性明显增强,EN组胃肠功能恢复及住院时间较PN组明显缩短,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食管癌术后肠内营养具有更符合生理需求、更安全、费用低、并发症少等优点.  相似文献   

14.
21例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呼吸衰竭合并营养不良病人随机分为两组:胃肠外营养组(PN组)和对照组(Control组)。PN组行胃肠外营养支持,结果显示:两组病人与正常值比较皆存在广泛的血清游离氨基酸(SFAA)含量及各类组份含量显著低下(P<0.01),PN支持两周后,PN组的血清绝大部分游离氨基酸含量发生显著改善(P<0.01),Control组改变不明显,表明PN对病人的营养支持有效。为临床营养提供依据及指导。  相似文献   

15.
目的:为比较加用1,6┐二磷酸果糖的全肠外营养(TPN+FDP)及常规全肠外营养(TPN)对危重应激机体的支持效果。方法:将已造成感染模型的犬分成两组。第一组为TPN组(n=6),输入常规TPN液。第二组为TPN+FDP组(n=7),常规TPN液加用每天每公斤体重1克FDP钠盐。对一组重症应激病人应用1周TPN+FDP及常规TPN作比较研究,连续5~7天。结果:TPN+FDP组血、骨骼肌ATP及肌肉磷酸肌酸、细胞色素氧化酶明显高于TPN组。给予TPN+FDP后,动物24、48、72h血浆ATP值明显高于支持前水平(P<0.01)。同时,在24、48h时,血浆ATP值显著高于TPN组(P<0.01)。第24h骨骼肌ATP值(4.76±0.97μmol/gwt)明显高于TPN组(3.54±0.85μmol/gwt,P<0.05)。在第24、48h时CP含量明显高于TPN组。CCO染色颗粒明显增加,经彩色图像分析仪测定第48h及第72h骨骼肌CCO染色颗粒相对密度值(6.01±2.03及6.45±3.18)较TPN组(3.97±1.86及3.10±1.92)有明显升高(P<0.01)。结果表明TPN+FDP支持组  相似文献   

16.
消化道手术后早期肠内营养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消化道手术后早期进行肠内营养支持的可行性、安全性及临床效果。方法外科消化道手术后病人分成两组,肠内营养组接受能全力肠内营养,普通输液组接受以葡萄糖供能为主的治疗,共7天。术后第1天(应用前)和术后第8天测定血浆蛋白,肝肾功能、血糖、电解质、淋巴细胞计数,IgG、IgA、IgM,体重。临床观察肛门恢复排气时间,营养支持期间有无腹胀、腹痛、腹泻、恶心、呕吐等。结果肠内营养组血白蛋白,前白蛋白术后第8天明显增高,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1)。肛门恢复排气时间,肠内营养组明显提前,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两组体重术后均有下降,研究组下降幅度明显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它生化指标均在正常范围。肠内营养组不良反应发生率7.86%。结论术后早期肠内营养能促进胃肠功能恢复,改善营养状态,并且安全可行。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由于肠源性感染的提出以及静脉营养带来的导管、代谢、感染等并发症,肠道营养尤其是早期肠道营养已逐渐受到重视。本文前瞻性研究了早期肠道营养对严重烧伤病人肠道功能的维护作用。结果表明,在PBD4、8EF组血浆内毒素显著低于DF组(P<0.05~0....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食管癌术后早期肠内营养的可行性、安全性和临床疗效.方法食管癌患者60例,随机分为早期肠内营养组和传统的完全胃肠外营养组,每组30例.肠内营养组为术中将鼻肠营养管置入患者的十二指肠降部,术后12h开始经鼻肠营养管通过输液泵滴注肠内营养剂(能全力),术后6d给予全肠内营养.肠外营养组为传统治疗方法,多采用全胃肠外营养支持,待肠功能恢复后逐渐过度到肠内营养.观察两种方法患者生命体征、胃肠道功能恢复及不良反应及实验室的生化指标.结果肠内营养组术后胃肠功能恢复较肠外营养组提前10~14h,输液量明显减少,缩短了住院日,减少了相关并发症.结论食道癌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对维持机体的正常代谢功能、减少并发症有重要意义,而且安全、有效、经济.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早期应用肠内营养对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发生感染的影响效果,以降低术后感染的发生,改善患者预后.方法 选取2008年8月-2012年8月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患者52例,其中术后行肠内营养组与行肠外营养组各26例,肠内营养组术后第1天应用葡萄糖注射液,第2天开始应用肠内营养液,并逐渐增加营养液的量;肠外营养组术中即行颈内静脉穿刺置管,术后1d开始利用静脉营养混合液进行肠外营养支持,直至患者恢复口腔进食;分别于术后第1、3、8天检测患者肝功能情况,术后第1、8天检测患者血中内毒素及(1-3)-β-D葡聚糖浓度水平.结果 术后第8天患者肝功能状况较术前明显恢复,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肠内营养组患者术后第8天与术前比较,血中内毒素和(1-3)-β-D葡聚糖浓度水平无明显变化,而肠外营养组患者此两者浓度术后第8天均明显高于术前(P<0.05);肠内营养组的腹腔内感染及腹腔外感染率分别为3.84%和7.69%明显低于肠外营养组的19.23%和46.15% (P<0.05),两组间发生肺部感染及切口感染的概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早期采用肠内营养能明显提高患者的全身营养状况,保持患者肠道的正常结构和生理功能,有效减少腹腔内外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能明显改善患者预后,安全经济,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20.
主观全面营养评价法在腹膜透析患者中的应用   总被引:24,自引:2,他引:22  
韩国锋  俞雨生 《营养学报》1998,20(2):197-201
目的与方法:用主观全面营养评价(SubjectiveGlobalAssessment,SGA)结合部分生化指标对33例持续性不卧床腹膜透析(ContinuousAmbulatoryPeritonealDialysis,CAPD)患者进行了55例次营养评价。结果:营养良好的患者血清白蛋白、氮表现率相当蛋白(NormalizedProteinEquivalentofNitrogenAppearanceRate,NPNA)较高。各组间上臂围、三头肌皮褶厚度、上臂肌围无明显差别。SGA评分与血清白蛋白(r=-0.71,P<0.01)、转铁蛋白(r=-0.32,P<0.05)、前白蛋白(r=-0.36,P<0.05)浓度和NPNA(r=-0.43,P<0.05)明显相关。Kappa检验发现SGA与血清白蛋白浓度评价结果比较一致(Kappa=0.541,P<0.05)且SGA能够发现早期的营养不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