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目的:探讨坐位下行硬膜外腔穿刺置管在无痛分娩初产妇中的效果。方法:选取无痛分娩适应证的初产妇60例,随机分为坐位穿刺组(A组)和左侧卧位穿刺组(B组),A组初产妇穿刺成功后置入硬膜外导管,硬膜外腔留置3 cm,给予试验剂量并观察5 min,排除局部麻药中毒和全脊髓麻醉等并发症后,向硬膜外腔注入0.075%的布比卡因10 ml+0.01%芬太尼10μg。B组初产妇穿刺成功后置入硬膜外导管,硬膜外腔留置3 cm后,体位改为仰卧位给予试验剂量观察5 min,确认安全后,按A组给药方法给药。比较两组初产妇穿刺成功率、给药后15 min初产妇疼痛VAS评分、阻滞偏向一侧发生率、PCA次数、麻醉失败率。结果:A组穿刺成功率明显高于B组;VAS评分、阻滞偏向一侧发生率、PCA次数及无痛分娩失败率均低于B组。结论:坐位硬膜外腔穿刺置管在无痛分娩中的效果优于左侧卧位膜外腔穿刺置管效果。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中心静脉导管微创闭式引流治疗结核性胸腔积液的应用价值。方法将住院的68例结核性胸腔积液患者随机分为引流组33例和胸穿组35例,所有病例按常规抗结核治疗。引流组采用中心静脉导管引流胸腔积液,定时开关导管;胸穿组常规胸腔穿刺,每周抽液1~3次。结果引流组患者胸水排净时间〔(3.40±1.05)vs(13.20±4.03)d〕、住院时间〔(8.60±4.28)vs(23.20±5.36)d〕、穿刺次数〔(1.20±0.44)vs(5.80±2.11)次〕等均少于胸穿组(P均〈0.01)。引流组治愈率高于对照组(90.9%vs65.7%,P〈0.05)。引流组发生导管堵塞或引流不畅4例,无其他并发症发生;胸穿组胸膜反应1例,气胸2例,胸膜增厚4例。结论中心静脉导管引流治疗结核性胸腔积液,安全简便,创伤小,疗效优于常规胸腔穿刺术。  相似文献   

3.
超声引导下颈内静脉穿刺置管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颈内静脉穿刺置管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30例需进行颈内静脉穿刺置管的患者,在超声引导下进行颈内静脉穿刺置管,记录从消毒铺巾至成功置入颈内静脉导管需要的穿刺时间、穿刺次数、成功率及有无并发症。结果30例患者在超声引导下行颈内静脉穿刺置管术均一次成功,成功率为100%,平均穿刺时间为(4.2±1.3)min,无并发症发生。结论超声引导下行颈内静脉穿刺置管具有安全、有效和不良反应少的优点,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颈内静脉穿刺在心脏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拟行心脏手术的患者196例,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100例在超声引导下行颈内静脉穿刺置管,对照组96例采用传统解剖定位法进行穿刺置管。观察并记录两组穿刺总成功率、首次穿刺成功率、穿刺置管时间及并发症发生的种类和例数。结果观察组穿刺时间及次数分别为(4.8±2.6)min、(2.25±1.42)次,穿刺总成功100例(100%),首次穿刺成功94例(94%);对照组穿刺时间及次数分别为(6.7±2.2)min、(4.01±1.15)次,穿刺总成功78例(81.25%),首次穿刺成功58例(60.42%),两组比较差异均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均〈0.01)。观察组无一例出现并发症;对照组局部血肿6例(6.25%)、误穿颈动脉2例(2.08%)、气胸2例(2.08%)、血胸2例(2.08%),并发症总发生率为12.5%,两组患者穿刺并发症比较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超声引导下颈内静脉穿刺置管可明显缩短穿刺置管时间,提高穿刺成功率,并有效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在心脏手术中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腰硬联合麻醉在高龄患者下肢骨科手术中的临床应用。方法45例高龄患者[(77±7.3)岁]在腰硬联合麻醉下行下肢骨科手术,以腰硬联合穿刺针于L3~4穿刺至蛛网膜下隙后,注入0.5%布比卡因1~2ml,通过硬膜外穿刺针置入硬膜外导管;记录麻醉起效时间、麻醉前及麻醉后5、15、30min时血压、心率及脉搏氧饱和度(SpO2);术毕以0.08%~0.1%布比卡因行患者自控硬膜外镇痛,观察患者VAS评分及下肢运动状况。结果所有患者均穿刺顺利,麻醉起效时间(3.5±1.2)min,麻醉后血压均下降(P〈0.01),但降幅均未超过基础值的20%;心率及SpO2无显著变化;术毕VAS评分(2.5±0.4)分;无下肢运动障碍现象。结论只要掌握恰当,腰硬联合麻醉可以安全应用于高龄患者下肢骨科手术中。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血凝酶与CHG敷料对小儿白血病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穿刺点止血的应用效果。方法:经改良塞丁格技术置入PICC,按置入PICC先后顺序,将置管后第24 h换药时仍有出血的白血病患儿60例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使用明胶海绵3次折叠放置于穿刺点上方,外覆盖3M透明敷料。观察组使用血凝酶粉针剂撒于穿刺点上方,外覆盖CHG抗菌透明敷料。观察2组患者72h后穿刺点出血程度。结果:观察组穿刺点出血程度低于对照组(P<0.05),换药次数明显少于对照组(P<0.01)。结论:小儿白血病PICC穿刺点处使用血凝酶与CHG抗菌透明敷料进行早期干预,止血效果好,并有预防感染作用,有效减少换药次数,减少护士工作量,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剖宫产手术实施硬膜外麻醉时不同方向注药的麻醉效果.方法:选择择期行剖宫产手术的产妇60例,随机分为A、B组,每组各30例.选择L1 ~ L2椎体间隙行硬膜外穿刺,穿刺成功后A组头端置入硬膜外导管注射局部麻醉药实施麻醉,B组确定穿刺针到达硬膜外后先向脚端注射试验剂量局部麻醉药后再向头端置入硬膜外导管注射局部麻醉药麻醉.观察记录2组患者术中心率、血压、麻醉起效时间、阻滞范围及麻醉效果、麻醉药用量.结果:两组麻醉药用量、术中血压、心率,新生儿Apgar评分无显著差异.B组起效时间为(5.53±0.82) (min),A组起效时间为(9.00±1.41)(min) (P <0.05);B组麻醉效果Ⅰ级者27例占86.7%,A组麻醉效果Ⅰ级者16例占53.3%.结论:采用一点法双向注药硬膜外麻醉用于剖宫产手术起效更快,效果更好,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8.
孙喜家  马虹 《当代医师》2014,(6):757-759
目的:研究右美托咪定用于心功能不全患者镇静的安全性。方法选取择期行心脏外科手术合并心功能不全的患者4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Ⅰ组(右美托咪定组),0.5μg/kg右美托咪定10 min缓慢静点;Ⅱ组(对照组),同等剂量生理盐水缓慢静点。观察给药后10、20、30 min患者收缩压( SBP)、舒张压( DBP)、心率( HR)、血氧饱和度( SpO2)、脑电双频指数(BIS)值。给药5 min进行桡动脉动脉穿刺和中心静脉穿刺,同时监测心输出量(CO)、每搏量变异度(SVV),记录动脉穿刺、中心静脉穿刺后即刻SBP、DBP、HR、CO、SVV,以及给药后30 min CO、SVV。并且在给药30 min时进行镇静及疼痛评分。结果给药后10、20、30 minⅠ组SBP、DBP、HR、BIS值低于Ⅱ组( P <0.05);Ⅰ组动脉穿刺后即刻及中心静脉穿刺后即刻SBP[(124.9±15.5)mmHg vs (138.7±17.8)mmHg;(128.9±17.8)mmHg vs (140.3±19.3)mmHg, P <0.05]、DBP [(69.4±10.2)mmHg vs (80.1±11.2)mmHg;(70.5±11.8)mmHg vs (87.7±13.6)mmHg, P <0.05]、HR[(65.3±9.4)次/min vs (78.8±10.9)次/min;(68.2±10.8)次/min vs (80.9±13.3)次/min, P <0.05]、BIS(84.5±5.7 vs 95.4±3.7;87.8±7.7 vs 95.3±4.7, P <0.05)低于Ⅱ组( P <0.05),CO、SVV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Ⅰ组中心静脉穿刺后即刻及给药后30 min镇静评分高于Ⅱ组(3.4±1.5 vs 1.2±0.4;3.9±1.7 vs 1.4±0.5, P <0.05),疼痛评分低于Ⅱ组(2.1±0.7 vs 3.8±2.1;1.9±1.5 vs 4.1±2.1, P <0.05)。 SpO2各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0.5μg/kg负荷量右美托咪定可以安全的应用于心功能不全患者的镇痛、镇静。  相似文献   

9.
C臂机定位在肥胖患者腰椎穿刺困难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C臂机影像引导定位在肥胖患者腰椎穿刺困难中应用的效果。方法:选择我院ASA I~Ⅱ级需行腰椎椎管内麻醉且传统手法无法定位出腰椎椎间隙的患者60例,随机分为C臂机影像引导定位腰椎穿刺组(A组)和传统常规腰椎穿刺组(B组),每组各30例。A组应用C臂机进行透视定位腰椎间隙,然后按直入法进行腰椎穿刺;B组采用人工手法定位腰椎间隙,然后按直入法进行腰椎穿刺,记录定位时间、腰椎穿刺时间、定位加腰椎穿刺总时间。结果:A组平均定位时间为(4.03±0.65)min,腰椎穿刺时间(皮肤消毒到穿刺针确认成功进入硬膜外腔)为(6.55±1.34)min,定位加腰椎穿刺总时间为(10.58±1.23)min。B组平均定位时间为(0.95±0.24)min,腰椎穿刺时间(皮肤消毒到穿刺针确认成功进入硬膜外腔)为(19.30±8.05)min,定位加腰椎穿刺总时间为(20.25±8.09)min,两组在定位时间、腰椎穿刺时间、定位加腰椎穿刺总时间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30例(100%)腰椎椎管内穿刺全部成功,B组26例(86.7%)腰椎椎管内穿刺成功,4例(13.3%)穿刺失败而用改其他麻醉方式。结论:C臂机影像引导定位肥胖患者腰椎穿刺,具有定位准确,缩短腰椎穿刺时间的优势,并能提高腰椎椎管内穿刺成功率,减少了反复穿刺对患者造成的损伤。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美皮康超薄型敷料与油纱在小面积Ⅱ度烧伤换药的临床效果。方法将70例小面积Ⅱ度烧伤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35例。观察组采用美皮康新型敷料换药,对照组使用油纱换药,观察创面愈合时间、患者疼痛度、换药次数、愈合后瘢痕大小及有无瘢痕疙瘩。结果观察组换药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观察组创面愈合时间平均(11.80±3.88)天,对照组平均(15.44±4.50)天,观察组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换药时疼痛总VAS评分(2.93±1.28)分,对照组(4.11±1.03)分,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创面换药次数平均(3.47±1.27)次,对照组平均(6.45±1.22)次,观察组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局部瘢痕情况比较,观察组优12例,良16例,中6例,差1例;对照组优7例,良12例,中13例,差3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美皮康超薄型敷料用于小面积烧伤换药效果肯定,且换药愈合时间短,患者换药时疼痛减小,换药次数少,1年后随访愈合创面瘢痕小。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胸段硬膜外阻滞对老年胸科手术患者中心静脉血氧饱和度(ScVO2)的影响。方法:将ASAⅠ~Ⅱ级择期行胸科手术的食管癌和肺癌患者40例随机均分为2组,分别给予全麻复合硬膜外麻醉(A组)和全身麻醉(B组)。A组在全麻诱导前行硬膜外穿刺,选择T5-6或T6-7间隙,局麻药选用1.5%利多卡因4 ml,确定硬膜外麻醉有效后再行全麻诱导。2组患者全麻诱导均采用静脉注射依托咪酯0.2~0.3 mg/kg、芬太尼3~4 μg/kg、顺式阿曲库铵0.15 mg/kg,诱导成功后插入双腔导管,维持采用吸入1%~3%七氟烷,泵入瑞芬太尼并间断静注顺式阿曲库铵。A组持续泵入1.5%利多卡因5~6 ml/h直至手术结束。B组单纯全麻。记录2组术前、术中和手术结束时血流动力学、动脉血氧饱和度和ScVO2。结果:与B组比较,A组术中血流动力学较平稳。2组病例在单肺通气和手术后的ScVO2均比手术前有明显的降低(P<0.01),但B组较A组下降更多。结论:硬膜外阻滞复合全麻可以显著提高胸科手术患者ScVO2,降低氧的消耗。  相似文献   

12.
完全腹膜外腹腔镜疝修补术治疗老年腹股沟疝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腹腔镜完全腹膜外疝修补的方法在老年人腹股沟疝治疗中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6月~2009年12月于我院接受完全腹膜外腹腔镜疝修补术(totally extraperitoneal prosthesis,TEP)治疗的老年腹股沟疝患者34例.与同期行常规开放疝修补术的32例老年腹股沟疝患者在手术时间、住院天数、并发症以及复发率上进行对比。结果:TEP组手术时间平均(58.0±12.6)min,开放组平均(72.0±22.6)min;术后住院时间TEP组平均(3.7±1.1)d,开放组平均(5.2±2.1)d;TEP组术中撕裂腹膜1例,未中转其他术式,术后发生急性尿潴留2例,无切口感染、阴囊积液或血肿及腹股沟区慢性疼痛等其他并发症发生。开放组术后急性尿潴留6例,3例发生慢性疼痛。随访时间3~28个月.两组均无复发病例。结论:完全腹膜外腹腔镜疝修补术对于老年腹股沟疝患者是可行、安全、有效的术式,且具有创伤小、恢复快、并发症少.复发率低等优点。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穿房间隔途径导管消融治疗心律失常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1999年2月-2014年5月在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进行穿房间隔途径导管消融治疗的59例心律失常患者,其中48例为左侧旁路,11例为左房房速。分析穿房间隔导管消融治疗心律失常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穿房间隔导管消融在59例中完成了56例(94.9%)。射频消融左侧旁路成功率为91.7%,射频消融左房房速成功率为81.8%。59例平均射线曝光总时间为(38±22)min,平均操作时间(从患者到导管室至返回病房)为(125±42)min,消融左侧旁路平均操作时间为(131±33)min,消融左房房速的平均操作时间为(52±26)min。术后仅有1例患者出现轻微胸痛,其余患者均未发生危及生命的并发症。结论经穿房间隔途径消融治疗心律失常的技术具有手术时间短、操作成功率高、并发症少等优点,是治疗心律失常的理想术式。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分析颈外静脉留置针置管在小儿心脏外科手术中应用的可行性.方法 2011年3月~2013年4月河北医科大学附属哈励逊国际和平医院心脏外科手术患儿92例,分为中心静脉压组(CVP组)和颈外静脉压组(EJVP组),每组各46例.CVP组患者右侧颈内静脉穿刺置入单腔中心静脉导管;EJVP组将Y型静脉留置针置入颈外静脉.观察记录两组患儿穿刺成功所需时间、穿刺次数、失败例数及相关并发症发生情况;持续监测并记录手术前(T1)、切开胸骨(T2)、主动脉插管(T3)、体外循环开始(T4)、体外循环中(T5)、停体外循环(T6)、主动脉拔管(T7)及术毕(T8)时EJVP和CVP.使用SPSS 19.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两组患儿均通过颈内静脉和颈外静脉置管顺利完成静脉压监测、药物输注和术中补液,均未发生静脉炎、气胸、血胸及神经、气管损伤等并发症;EJVP组穿刺置管全部成功,CVP组3例穿刺置管失败,误穿颈内动脉2例;EJVP组穿刺所需时间[(3.0±1.2)min]明显短于CVP组[(11.0±3.1)min],穿刺一针成功例数(35例)多于CVP组(23例),超过两针穿刺成功例数(3例)少于CVP组(10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两针穿刺成功例数、失败例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EJVP和CVP均值在T1~T8时走形趋势一致,T1~T3、T6~T8时平均差值为(0.32±0.11)mm Hg,T4、T5时平均差值为(2.80±0.51)mmHg.结论 颈外静脉留置针穿刺置管可以安全、有效的用于小儿心脏外科手术中.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单侧脊麻-硬膜外联合麻醉用于高龄患者髋部手术的麻醉效果和安全性.方法 选择150例拟髋部手术高龄患者,年龄75~101岁,随机分成三组:持续硬膜外麻醉组(CEA组)、脊麻-硬膜外联合麻醉组(CSEA组)和单侧脊麻复合硬膜外麻醉组(OCSEA组),每组50例.选择第2~3腰椎或第3~4腰椎椎间隙为穿刺点,CEA组单纯硬膜外腔给药,阻滞药为1.5%利多卡因或1%利多卡因与0.375%布比卡因混合液,首剂总量7~12 ml CSEA组蛛网膜下腔给药后头向置入硬膜外导管3.5 cm备用后立即平卧,OCSEA组蛛网膜下腔给药及头向置入硬膜外导管后仍保持侧卧位10~15 min.麻醉平面尽可能控制在第10胸椎以下.CSEA组和OCSEA组脊麻用药均为0.5%布比卡因重比重液1.5~1.7 ml.比较三组的麻醉平面、麻醉效果及血压变化情况.结果 CSEA组和OCSEA组麻醉效果优于CEA组,CSEA组和OCSEA组的麻醉平面比CEA组更容易控制,OCSEA组的血压更为稳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0.5%布比卡因重比重液小剂量单侧脊麻复合硬膜外麻醉血压变化小,安全有效,较适合高龄患者髋部手术的麻醉.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研究正常人及青光眼患者由坐位改为去枕平卧位时眼压随时间的变动规律。 方法 选择2012 年11 月- 2013年1 月在本院眼科诊断为青光眼的患者12 例(24 只眼),平均年龄(27.5±7.0) 岁,选择正常志愿者22 例(44 只眼),平均年龄(25.7±4.3) 岁。以回弹式眼压计为剂量仪器,患者及正常志愿者测试体位由坐位改为去枕平卧位,并且持续监测去枕平卧位后5 min,10 min,15 min,20 min,25 min 及30 min 眼压。 结果 青光眼组坐位眼压为(16.875±9.441) mmHg(1 mmHg=0.133 kPa),去枕平卧位5 min、10 min、15 min、20 min、25 min 及30 min 眼压为(24.500±9.200) mmHg、(24.083±9.453) mmHg、(25.333±8.004) mmHg、(25.417±7.902) mmHg、(25.167±9.796) mmHg、(22.417±9.681) mmHg。正常志愿者坐位眼压为(17.409±2.576) mmHg,去枕平卧位相应时间分别为(24.136±3.550) mmHg、(23.273±2.815) mmHg、(22.682±3.772) mmHg、(21.727±3.718) mmHg、(18.955±3.415) mmHg、(18.091±3.407) mmHg。青光眼组去枕平卧20 min 后眼压增高到最大值,与坐位眼压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继而眼压逐渐下降。正常人去枕平卧5 min 后眼压增高至最大值,与坐位眼压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随后眼压逐渐下降。 结论 青光眼患者及正常人平卧位眼压高于初坐位眼压,两组去枕平卧眼压均先升后降。  相似文献   

17.
王璇 《中国医药导报》2014,(25):50-53,70
目的比较超声引导下改良Seldinger技术行PICC置管与传统穿刺置管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沈阳医学院附属中心医院2010年6月~2013年12月门诊或住院需要进行PICC置管的患者280例,随机分为两组,各140例。研究组患者采用超声引导下改良Seldinger技术经上臂行PICC置管,对照组患者采用传统穿刺方法进行PICC置管。观察两组患者一次穿刺成功率、一次置管成功率、总置管成功率,观察贵要静脉使用情况、置管后导管末端位置及相关并发症情况。结果研究组一次穿刺成功率、一次置管成功率及总置管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99.3%、97.8%、99.3%比80.0%、77.8%、88.6%),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6.395、6.843、4.283,P〈0.05)。两组穿刺静脉及导管末端位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209、4.375,P〈0.05)。研究组导管留置时间长于对照组[(162±20)d比(124±17)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794,P〈0.05)。研究组静脉炎、静脉血栓、周围组织损伤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穿刺点渗血、导管相关感染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引导下改良Seldinger技术行PICC置管可有效提高穿刺及置管成功率,且导管异位及穿刺相关并发症发生率明显降低,安全性较高,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价静脉注射舒芬太尼对行子宫全切术患者硬膜外麻醉下呼吸功能的影响。方法择期子宫切除术患者30例,ASA I级~II级,年龄30岁~50岁,体重45 kg~75 kg。随机分为3组(n=10)对照组(C组)和舒芬太尼0.15μg/kg(S1组)和0.3μg/kg(S2组)。3组选择L1,2穿刺置管,注入2%利多卡因3 mL,5min后追加10 mL~12 mL,S1、S2组分别静脉注射相应剂量的舒芬太尼。10 min后测定麻醉平面。术中根据牵拉痛评分标准对术中牵拉腹膜、子宫时进行分级。采用Ramsay评分法进行镇静评分。记录和比较入室后(T0)和应用舒芬太尼15 min时(T1)SBP、DBP、MBP、HR、SpO2、VT、RR、MV、PETCO2,及血气分析值。以SPSS 11.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P〈0.05为有统计学差异。结果3组阻滞平面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与对照组比较,S1组和S2组潮气量,呼吸频率减少,脉搏氧饱和度降低(P〈0.05),呼吸末二氧化碳分压升高(P〈0.05)。pH与PaO2降低(P〈0.05),PaCO2升高(P〈0.05)。S1组和S2组比较,潮气量、呼吸频率减少,脉搏氧饱和度降低(P〈0.05)呼吸末二氧化碳分压升高(P〈0.05)。pH与PaO2降低(P〈0.05),PaCO2升高(P〈0.05)。结论舒芬太尼能减轻硬膜外麻醉下行子宫全切术时牵拉反应,0.15μg/kg舒芬太尼呼吸抑制轻微,0.3μg/kg呼吸抑制明显。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罗哌卡因复合舒芬太尼硬膜外自控镇痛(PCEA)用于分娩镇痛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按入院先后顺序,180例ASA Ⅰ~Ⅱ级,头位、单胎足月妊娠的初产妇被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90例.观察组:在宫口开大3 cm时进行硬膜外穿刺,于硬膜外腔注入0.15%罗哌卡因+0.5μg/ml舒芬太尼混合液10ml,PCEA基础注药速度6 ml/h,自控镇痛量为2ml,锁定时间为15min;对照组:临产前6小时起不予阿片类镇痛药,按产科常规处理.观察两组产妇镇痛效果、运动能力、产程、分娩方式、失血量及新生儿Apgar评分等项目.结果 观察组的镇痛有效率达100%.观察组的第一产程时间为(119±51)min,第二产程(56±30)min,均较对照组明显缩短;观察组顺产率(94%)高于对照组(70%),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运动能力影响、产妇出血量及新生儿Apgar评分比较,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低浓度罗哌卡因复合舒芬太尼PCEA用于分娩镇痛的临床效果好,能提高产科质量,方法简便、安全、高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