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目的 观察尿激酶静脉溶栓联合低分子肝素钙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194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97例.对照组给予低分子肝素钙治疗,观察组在治疗组基础上联用尿激酶静脉溶栓.观察两组血流动力学改变及治疗效果.结果 观察组全血粘度、红细胞压积、纤维蛋白原、红细胞聚集、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胸痛2h缓解率、ST-T段2h回降>50%率、12h内血管再通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早期应用尿激酶静脉溶栓联合低分子肝素钙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可有效提高血管再通率,降低并发症.  相似文献   

2.
刘维国 《中国医药导报》2009,6(16):243-243,246
目的:本研究主要对比观察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应用尿激酶溶栓治疗前后,分别应用低分子肝素钙抗凝治疗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两组患者均于入院后平均(40±20)min给予尿激酶150万U.治疗组,于尿激酶溶栓前开始腹部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钙(万脉舒,河北常山生化药业有限公司生产)4 100 U;对照组,尿激酶与低分子肝素钙用量同治疗组,但低分子肝素钙在尿激酶静滴后12 h开始应用.两组低分子肝素钙连续应用7 d,bid.结果:治疗组55例中50例再通,再通率为90.9%;对照组60例中43例再通,再通率为71.7%.两组血管再通率差异有显著性(P<0.05),两组的出血发生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应用尿激酶溶栓前,应用低分子肝素较尿激酶溶栓后应用低分子肝素有较高的血管再通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老年(≥75岁)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静脉溶栓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将62例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随机分为溶栓组和常规治疗组.溶栓组32例,采用尿激酶静脉溶栓加皮下注射小剂量低分子肝素钙.常规治疗组30例,除不用尿激酶及小剂量低分子肝素钙外,其余治疗均与溶栓组相同.结果 冠状动脉再通率溶栓组为65.6%(21/32),常规治疗组为16.7%(5/30),两组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溶栓组病死率为6.3%(2/32),而常规治疗组病死率为23.3%(7/30),两组比较具有显著差异性(P<0.05).两组无严重出血并发症,出血并发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 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老年急性心肌梗死可以提高冠状动脉再通率、降低死亡率和改善预后,是可行性治疗措施.  相似文献   

4.
刘芹 《中国医疗前沿》2011,(18):27+89-27,89
目的探讨尿激酶联合低分子肝素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对我院2008年10月-2010年10月收治的54例符合溶栓条件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常规治疗,在此基础上应用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同时加用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连续应用7d,1个疗程结束后观察其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本组溶栓治疗后血管再通46例,再通率为85.2%,死亡5例,死亡率为9.3%,发生心脏事件8例,心脏事件发生率为14.8%。不良反应少而且轻微。结论尿激酶联合低分子肝素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疗效显著,安全性高,且预后较好,值得临床上推广。  相似文献   

5.
王钟杰  黄雪莲 《河北医学》2008,14(5):535-537
目的:了解尿激酶静脉溶栓联用低分子肝素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的临床效果。方法:符合溶栓条件的急性心肌梗死病例50例,应用尿激酶与低分子肝素治疗,并与同期收治的70例未溶栓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比较。结果:治疗10d后溶栓再通组临床心功能改善程度及射血分数明显优于未溶栓组(p<0.01)。结论:尿激酶静脉溶栓联用低分子肝素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安全、有效,应用较方便。  相似文献   

6.
静脉溶栓治疗老年急性心肌梗死45例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徐峰 《吉林医学》2011,32(25):5219-5220
目的:探讨静脉溶栓治疗老年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急性心肌梗死老年患者90例,将以上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治疗,对照组给予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尿激酶静脉滴注。溶栓治疗12 h后给予给予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连续应用7 d。结果:观察组血管再通率为76.6%,对照组血管再通率为48.9%,两组血管再通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心绞痛、心力衰竭、心律失常、死亡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静脉溶栓治疗能够显著提高老年急性心肌梗死冠脉再通率,降低并发症,临床效果显著,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尿激酶联合低分子肝素治疗急性心肌梗死临床疗效,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128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随机分观察组与对照组,均用阿司匹林与尿激酶治疗后,观察组用低分子肝素治疗,对照组用普通肝素治疗,观察两组溶栓后的血管再通率、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6小时内观察组梗死后的血管再通率明显提高;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急性心肌梗死使用尿激酶联用低分子肝素治疗临床效果显著,可明显提高患者的再通率,减少不良事件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8.
韦冲 《海南医学》2005,16(1):75-76
目的 探讨尿激酶(UK)加低分子肝素钙联合治疗急性期脑梗死的疗效和安全性,为急性脑梗塞患者寻求一种更有效的联合溶栓治疗方案。方法 用尿激酶对15例超早期(6h内)脑血栓形成患者进行静脉溶栓,一小时后即用低分子肝素钙皮下注射后续抗栓治疗,并进行疗效及副作用分析。结果 15例病人两周后均基本治愈,且未见明显的出血不良反应。结论 小样本观察,尿激酶溶栓后继续用低分子肝素钙后续抗栓治疗急性脑梗塞患者能促进血管完全再通,防止血管再闭塞,其疗效显著,未见明显出血不良反应,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9.
李志文 《中外医疗》2008,27(25):80-80
目的 探讨急性脑梗死溶栓前、后使用低分子肝素的疗效差异.方法 治疗组溶栓前开始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钙5000U,每日2次,首剂应用低分子肝素钙后给予尿激酶100万U,30min内滴完;对照组:尿激酶与低分子肝素钙用量同治疗组,但低分子肝素钙在尿激酶静滴后12h开始应用.结果 治疗组30例中21例血管再通,再通率77.19%;对照组31例中14例再通,再通率60.32%,两组血管再通率差异有显著性(P<0.05).两组的出血发生卒差异无量著性(P>0.05).结论 志性脑梗死溶栓前应用低分子肝素较常规用法有较高的血管再通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给予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尿激酶溶栓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抽取急性心肌梗死患者72例,按照简单随机抽样法分为研究组(常规治疗联合尿激酶溶栓治疗,n=36)与对照组(常规治疗,n=36),对比两组治疗疗效及安全性。结果:研究组溶栓后2 h、6 h、12 h血管再通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CK、CK-MB峰值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出血发生率较对照组低(P<0.05);研究组住院期间无死亡,对照组死亡2例(P>0.05)。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尿激酶溶栓治疗的疗效优于单纯常规治疗疗效。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高龄(≥75岁)急性心肌梗塞患者静脉溶栓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62例高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随机分为溶栓组和常规治疗组。溶栓组32例,采用尿激酶静脉溶栓加皮下注射小剂量低分子肝素钙。常规治疗组30例,除不用尿激酶及小剂量低分子肝素钙外,其余治疗均与溶栓组相同。结果冠状动脉再通率溶栓组为65.6%(21/32),常规治疗组为16.7%(5/30),两组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溶栓组病死率为6.3%(2/32),而常规治疗组病死率为23.3%(7/30),两组比较具有显著差异性(P<0.05)。两组无严重出血并发症,出血并发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高龄急性心肌梗死可以提高冠状动脉再通率,降低死亡率和改善预后,是可行性治疗措施。  相似文献   

12.
崔殿全   《中国医学工程》2013,(2):115-115
目的探讨尿激酶与低分子肝素联用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1年4月-2011年12月到本院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中符合溶栓治疗标准的188例作为本试验的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为试验组(96例)和对照组(92例),试验组入院后溶栓药物予尿激酶与低分子肝素联合应用,对照组入院后的溶栓药物单纯予尿激酶。治疗后统计两组患者中冠状动脉再通率及患者的存活率,并进行两组间的比较。结果试验组急性心梗患者冠状动脉的再通率及患者的存活率均高于对照组,P均〈0.05,差异具有显著性。结论将尿激酶与低分子肝素联合应用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符合溶栓治疗标准的患者中,能够显著提高患者的冠状血管再通率及存活率,可以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3.
谢莉萍 《四川医学》2012,33(7):1270-1271
目的评价尿激酶联合低分子肝素治疗急性心肌梗死临床效果。方法符合溶栓条件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50例,应用尿激酶联合低分子肝素治疗,并与同期收治的50例未溶栓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比较。结果治疗10d后溶栓组临床心功能改善程度及射血分数明显优于未溶栓组(P<0.01)。结论尿激酶静脉溶栓联合低分子肝素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安全、有效,便于临床掌握。  相似文献   

14.
杨培文 《吉林医学》2012,(34):7491-7492
目的:观察尿激酶联合低分子肝素钙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效果。方法:选择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0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对照组通过常规口服降压、抗凝血、血管扩张、促进心肌代谢药物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尿激酶点滴,同时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钙。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溶栓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尿激酶联合低分子肝素钙是治疗急性心肌梗死较有效的药物,不仅提高了冠脉再通率,而且降低了并发症,保证了患者预后健康。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高龄(≥75岁)急性心肌梗塞患者静脉溶栓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将62例高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随机分为溶栓组和常规治疗组.溶栓组32例,采用尿激酶静脉溶栓加皮下注射小剂量低分子肝素钙.常规治疗组30例,除不用尿激酶及小剂量低分子肝素钙外,其余治疗均与溶栓组相同.结果 冠状动脉再通率溶栓组为65.6%(21/32),常规治疗组为16.7%(5/30),两组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溶栓组病死率为6.3%(2/32),而常规治疗组病死率为23.3%(7/30),两组比较具有显著差异性(P<0.05).两组无严重出血并发症,出血并发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 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高龄急性心肌梗死可以提高冠状动脉再通率,降低死亡率和改善预后,是可行性治疗措施.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瑞替普酶联合低分子肝素钙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管再通率及并发症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9月-2019年1月本院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86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43例。对照组应用瑞替普酶联合普通肝素治疗,研究组应用瑞替普酶联合低分子肝素钙治疗。比较两组的血管再通率、并发症发生情况、治疗效果、ST段回降50%时间、胸痛缓解时间。结果:研究组血管再通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ST段回降50%时间、胸痛缓解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瑞替普酶联合低分子肝素钙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效果更理想,不仅可以提高患者的血管再通率,还可以降低并发症发生率,临床上可进一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尿激酶溶栓治疗老年急性心肌梗死的观察及护理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目的观察尿激酶溶栓治疗老年急性心肌梗死的疗效及护理措施。方法56例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入院后给予尿激酶100万~150万u加入生理盐水100 mL,静脉滴注,30 min内滴完。溶栓12 h后,根据情况给予低分子肝素钙0.4 mL,皮下注射,每日2次,连用5~7 d。治疗期间密切观察病情并加强护理。结果56例中血管再通39例,再通率69.64%。其中,发病2 h内溶栓13例,再通13例(100%);2~6 h内溶栓29例,再通20例(68.97%);6~12 h内溶栓14例,再通6例(42.86%);死亡6例,死亡率10.71%。结论尿激酶溶栓治疗老年急性心肌梗死安全有效,加强护理可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18.
目的:低分子肝素联合尿激酶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符合标准的87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47例)和对照组(40例),对照组患者仅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低分子肝素和尿激酶联合治疗。结果:两组在治疗14d后,低分子肝素联合尿激酶能较大幅度降低患者的血清IL-6、IL-8、IL-10和热休克蛋白70等水平,且其冠状动脉再通率明显高于对照组,而死亡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低分子肝素联合尿激酶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疗效肯定,安全性和耐受性良好,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9.
低分子肝素钙在急性心肌梗死溶栓前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低分子肝素钙在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治疗前应用的作用。方法:低分子肝素钙组,溶栓前静脉注射低分子肝素钙5000u,随即给予尿激酶22000u/kg,加入生理盐水100ml中,在30min内滴完。对照组除未使用低分子肝素钙外,余治疗同肝素钙组。冠状动脉再通标准为同时备具1996年7月太原会议参考方案中间接指征的第1、4两项。结果:低分子肝素钙组48例中39例再通,再通率81.25%;对照组41例中再通24例,再通率58.54%,两组血管再通率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低分子肝素钙在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治疗前应用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20.
目的:对比阿替普酶与尿激酶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急性心肌梗死患者80例,根据溶栓治疗用药的不同分为研究组(阿替普酶)和对照组(尿激酶),每组40例,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溶栓以后,两组各指标均降低,且研究组患者的ultra-TnI、MYO、NT-proBNP低于对照组(P<0.05),而CK-MB、ALT、AST、Glu、TCh、TG、HDL-C、LDL-C水平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血管再通率高于对照组(P<0.05),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阿替普酶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优于尿激酶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