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目的:探讨增殖相关抗原Ki-67在急性髓系白血病(AML)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2年10月至2016年1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复兴医院血液内科住院AML患者45例,其中初治36例,复发9例;以20例健康志愿者作为健康对照。采用流式细胞术(FCM)检测骨髓原始细胞群Ki-67抗原的表达,分析Ki-67水平与患者临床特征的相关性。结果初治、复发AML患者和健康对照者的骨髓原始细胞群Ki-67阳性率分别为(10.38±8.41)%、(20.99±11.49)%和(40.77±11.97)%,初治和复发AML患者的Ki-67阳性率均低于健康对照者(均P<0.05),初治AML患者Ki-67阳性率低于复发AML患者(P=0.006)。初治AML患者的Ki-67水平与患者的年龄、FAB亚型、白细胞计数、有无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病史、乳酸脱氢酶水平、骨髓原始细胞比例、NPM1基因突变、FLT3内部串联重复(ITD)、染色体核型、诱导化疗反应均无关(均P>0.05)。初治AML患者Ki-67高水平组与低水平组的总生存时间分别为(780±110)d和(788±118)d,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927)。结论 AML患者原始细胞群增殖活性较健康对照低,检测Ki-67水平可能为临床选择细胞周期特异性化疗药物提供依据;对AML患者动态监测Ki-67水平有助于监测疾病进展,预测复发。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不同Ki-67表达情况下,乳腺癌术后不同辅助化疗方案及辅助化疗后接受不同内分泌药物治疗的远期疗效。方法 收集2008年1月至2009年12月694例乳腺癌患者,术后均接受蒽环类或蒽环类序贯紫杉类方案化疗;再选取其中ER阳性且绝经的261例患者,均接受选择性雌激素受体调节剂(SERM)或芳香化酶抑制剂(AI)内分泌治疗。对Ki-67不同表达情况下,不同辅助化疗方案及辅助化疗后不同内分泌药物治疗与无病生存期(DFS)和总生存期(OS)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1) 527例Ki-67阳性乳腺癌患者的中位DFS和OS分别为37.0个月和38.0个月,其中蒽环类方案组和序贯紫杉类方案组的中位DFS分别为36.5个月和38.0个月(P=0.046),OS分别为38.0个月和39.0个月(P=0.045);167例Ki-67阴性患者的中位DFS和OS分别为49.4个月和51.5个月,蒽环类方案组和序贯紫杉类方案组的中位DFS和OS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在Ki 67和ER表达的4种组合中,仅Ki-67+ER-表达组蒽环类方案与序贯紫杉类方案的中位DFS(30.5个月vs.35.9个月,P=0.030)和中位OS(39.2个月vs.42.1个月,P=0.160)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261例ER阳性且绝经的患者中,200例Ki-67阳性者的中位DFS和OS分别为38.0个月和39.0个月,另外61例Ki-67阴性患者的中位DFS和OS分别为52.0个月和53.3个月;无论Ki-67阳性或阴性表达,接受SERM或AI治疗患者的DFS和OS均无显著差异。结论 在Ki-67阳性乳腺癌术后辅助化疗中,蒽环类序贯紫杉类方案疗效优于蒽环类方案。在ER阳性接受内分泌治疗的绝经患者中,SERM和AI在不同Ki-67表达者中的疗效相当。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CD+4 CD+25 调节性T细胞(CD+4 CD+25 Treg细胞)在急性髓细胞白血病(AML)患者化疗前后外周血中的表达水平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AML初发组(A组)、缓解3年内组(B组)、缓解3年以上组(C组)及正常对照组外周血中CD+4 CD+25 CDlow127 T细胞所占比例。结果 A组和B组外周血中CD+4 CD+25 Treg细胞比例均高于对照组(P<0.05);C组外周血CD+4 CD+25 Treg细胞比例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外周血中CD+4 CD+25 Treg细胞比例高于C组(P<0.05);A组外周血中CD+4 CD+25 Treg细胞比例明显高于B、C两组(P<0.05)。结论 CD+4 CD+25 Treg细胞与AML发生有关,尤其与3年内容易复发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标准化疗诱导的预后不良组急性髓系白血病(acute myeloid leukemia, AML)的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2016年1月至2020年12月收治的98例首个疗程使用标准方案化疗的预后不良组AML患者的临床和实验室资料。结果:预后不良组AML患者中位年龄为37(18~67)岁,其中男性占61.2%。复杂核型(30.0%)、+8(20.0%)、单体核型(18.9%)是最常见的细胞遗传学异常,FLT3-ITD(34.1%)、ASXL1(20.5%)、RUNX1(15.9%)、DNMT3A(15.9%)、TET2(15.9%)是最常见的基因突变,其首疗程完全缓解率为37.8%。中位总生存期(median overall survival,m OS)和中位无事件生存期(median event-free survival,mEFS)分别是17个月和6个月,中位无复发生存期(median relapse-free survival, mRFS)为12个月。移植方面,有55例患者进行了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中位随访16个月,m OS尚未达到,显著高于未移...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p53蛋白和Ki-67在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malignant fibrous histiocytoma,MFH)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50例MFH中p53和Ki 67的表达.结果:p53蛋白和Ki-67在MFH中表达阳性率分别为32.0%(16/50)和56.0%(28/50);在有复发转移的患者中,p53蛋白和Ki-67的阳性率分别为48%(12/25)和68%(17/25);在无复发转移的患者中,p53蛋白和Ki-67的阳性率分别为16.0%(4/25)和40.0%(10/25);生存期<5年的患者中,p53蛋白和Ki-67的阳性率分别为48.1%(13/27)和70.4%(19/27),生存期>5年的患者中p53蛋白和Ki-67的阳性率分别为17.4%(4/23)和39.1%(9/23).p53蛋白和Ki-67与患者的复发转移及生存期显著相关,P<0.05.p53蛋白与Ki-67的表达关系密切,P<0.05.结论:p53蛋白和Ki-67的高表达与MFH的复发转移及患者生存期相关,两者的表达关系密切,并可作为MFH患者预后判断的两个指标.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急性髓系白血病(AML)(非M3)患者化疗后骨髓油滴和巨核细胞数变化规律及其预后意义。方法 对99例初诊AML(非M3)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评价规范治疗各阶段骨髓油滴及巨核细胞数变化及其对总体生存(OS)率、无病生存(DFS)率的影响。结果 99例患者中位DFS为 21(2~88)个月,3年DFS率为47.3 %,中位OS 70(4~89)个月,3年OS率55.8 %。诱导化疗达完全缓解(CR)后骨髓油滴随着诱导缓解后化疗次数增加呈增加趋势,而巨核细胞数呈减少趋势。将单因素分析提示有意义的诱导缓解后第2次化疗后巨核细胞数变化率、诱导缓解后第1~3次化疗后骨髓油滴变化、骨髓纤维化分级、初诊乳酸脱氢酶值、白血病细胞免疫分型、起病时骨髓白血病细胞比例及诱导化疗结束后第7~10天残留白血病细胞比例等观察指标纳入多因素分析,结果提示起病时骨髓白血病细胞比例小于50 %、诱导缓解后第3次化疗后骨髓油滴较诱导化疗CR期增多对于延长患者DFS时间有独立预后意义(P=0.010、0.018);而诱导化疗结束后第7~10天残留白血病细胞比例≥10 %及诱导缓解后第2次化疗后骨髓巨核细胞数变化率≤-50 %为OS的独立不良预后因素(P=0.009、0.038)。结论 AML(非M3)患者达CR后,随着诱导缓解后化疗次数增加骨髓油滴呈增加趋势,而巨核细胞数呈减少趋势。动态观察骨髓油滴及巨核细胞计数有助于患者预后判断。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以国产地西他滨为基础的化疗方案治疗老年急性髓系白血病(AML)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2016年2月收治的老年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29例,根据其是否使用国产地西他滨分组,对比评定疗效。结果:地西他滨组和传统方案组的完全缓解率分别为60.0%(6/10)和35.7%(5/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比较两组的总生存期(O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80%的老年AML患者在使用以国产地西他滨为基础的化疗方案治疗过程出现不同程度的不良反应,多为Ⅰ-Ⅱ级,少数患者发生了Ⅲ-Ⅳ级不良反应,主要为中性粒细胞减少和血小板减少。结论:以国产地西他滨为基础的化疗方案有较高的缓解率,且延长生存期。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影响青年乳腺癌患者新辅助化疗(neoadjuvant chemotherapy,NAC)后病理完全缓解(pathological complete response,pCR)和预后的临床病理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01月至2018年12月我院甲乳外科收治年龄≤35岁行NAC的女性乳腺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NAC后依据Miller-Payne评分系统,将患者分为pCR组和非pCR组。探讨临床病理因素对青年乳腺癌患者pCR、复发转移和死亡的影响,同时分析pCR与无病生存期(disease free survival,DFS)与总生存期(overall survival,OS)之间的相关性。结果:168例患者中pCR 37例,pCR率为22.0%。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术前淋巴结状态、雌激素受体(estrogen receptor,ER)、孕激素受体(progesterone receptor,PR)、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uman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2,HER-2)、Ki-67、p53及分子分型与青年乳腺癌患者NAC后的pCR率关系密切(P<0.05)。肿瘤大小、术前淋巴结状态、ER、PR、HER-2、p53及分子分型影响患者的复发转移和死亡(P<0.05),同时肿瘤大小、术前淋巴结状态、组织学分级、ER、PR、HER-2、Ki-67及分子分型均是DFS和OS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66例复发转移患者中pCR患者7例,占pCR患者的18.9%(7/37),pCR组和非pCR组DFS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8例死亡患者中pCR患者3例,占pCR患者的8.1%(3/37),pCR组和非pCR组OS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影响青年乳腺癌患者pCR和预后的临床病理因素较多,获得pCR的患者具有更好的远期预后。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广泛期小细胞肺癌一线化疗后肿瘤缓解深度与患者生存期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符合入组条件的50例初治广泛期小细胞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通过Spearman秩相关检验评价广泛期小细胞肺癌化疗后肿瘤缓解深度与生存期的相关性,应用Log-rank检验比较不同肿瘤缓解深度对生存期的影响,应用COX比例回归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Spearman秩相关分析显示肿瘤缓解深度与PFS及OS均呈中等程度相关。不同缓解深度患者的生存期存在统计学差异。体重减少(P<0.000 1)、缓解深度(P<0.001)为无进展生存期的独立影响因素;体重减少(P<0.000 1)、体力状态(P=0.001 2)、缓解深度(P<0.001)、化疗周期(P=0.000 2)、二线治疗(P=0.006 7)为总生存期的独立预后因素。结论:广泛期小细胞肺癌一线化疗后肿瘤缓解深度对患者生存期有一定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Ki-67、c-myc、p53在食管癌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 选取食管癌标本25例、切缘远端正常组织标本25例,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组织中Ki-67、c-myc、p53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 食管癌组织中Ki-67、c-myc、p53中位表达量分别为5.0、2.0、3.0,明显高于癌旁正常组织的1.0、0.5、0.3(均P<0.05).高分化食管癌组织Ki-67中位表达量(3.0)低于中低分化组(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食管癌组织Ki-67与c-myc的表达呈正相关(P<0.05).结论 食管癌组织中Ki-67、c-myc、p53高表达,且随分化程度升高而升高,Ki-67、c-myc、p53有望成为食管癌的肿瘤标志物.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淋系抗原表达在急性髓系白血病(acute myeloid leukemia,AML)预后方面的临床意义。方法: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我院101例初诊AML患者的免疫表型,以CD7-CD19-CD56-AML为对照组,将CD7+AML组、CD19+AML、CD56+AML组与对照组的临床特征、疗效进行分析比较,随访并观察生存曲线的差异。结果:101例AML患者中淋系抗原表达者52例(51.5%),CD7抗原表达29例(28.7%),CD56抗原表达29例(28.7%),CD19抗原表达13例(12.8%);CD7+AML、CD19+AML、CD56+AML患者与对照组间的发病年龄、肝脾大、髓外浸润、白细胞计数、血红蛋白、骨髓原始细胞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D7+AML组血小板计数偏低(P<0.05);CD56+AML组首次完全缓解率(CR)率及总CR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CD7+AML、CD19+AML组首次CR率及总CR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CD56+AML组无复发生存期(RFS)缩短(P<0.05),CD7+AML、CD19+AML组RFS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D56+AML患者常规化疗不敏感,疗效差,CD56抗原可能是AML患者的预后不良因素;CD7、CD19抗原不影响AML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成人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血小板同种型磷酸果糖激酶(PFKP)、趋化因子受体4(CXCR4)基因表达水平及意义。方法:选取2012年1月至2017年1月我院收治的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后的疗效,分为缓解组和未缓解组,采用反转录PCR(RT-PCR)和蛋白质免疫印迹(WB)法检测患者治疗前后及治疗前不同亚型患者PFKP、CXCR4基因表达水平,分析PFKP、CXCR4基因表达水平与患者预后的关系。结果:治疗后患者的PFKP、CXCR4基因相对表达水平均比治疗前降低(P<0.05),治疗后缓解组患者的PFKP、CXCR4基因相对表达水平低于未缓解组(P<0.05)。经Kaplan-Meier生存分析发现,PFKP、CXCR4基因高表达患者的总生存率分别为41.87%和42.58%,低于其低表达者的72.35%和71.56%(P<0.05);M3型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的CXCR4基因表达水平较其他亚型高(P<0.05),而PFKP基因在各亚型中的表达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PFKP、CXCR4基因表达水平较高,其高水平表达可作为患者预后不良的指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高三尖杉脂碱+阿糖胞苷联合替尼泊苷(HAT)或表柔比星(HAE)治疗急性髓系白血病(AML)的疗效及毒副反应。方法:回顾性分析了初治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以HAT或HAE方案进行诱导化疗的疗效和毒性反应。统计完全缓解率(CR)及总生存(OS)率分析。结果:初治AML患者在HAT和HAE组一疗程诱导化疗CR率分别为90%和81%。两组中CR患者3年实际OS率分别为33.3%和53.8%。至随访结束HAT组无复发生存22.2%,HAE组30.7%。预期5年总生存率HAT组为20%,HAE组为44%。化疗相关的毒副反应主要为造血抑制和感染,患者可以耐受。结论:HA联合替尼泊苷或表柔比星诱导化疗疗效满意,不良反应可以耐受,可以作为一线诱导化疗方案。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初次骨髓完全缓解(CR)时血象恢复不良[血小板计数(Plt)<100×109/L或中性粒细胞绝对值(ANC)<1.0×109/L]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患者的临床特征和预后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5年9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血液科收治的302例初次骨髓CR的AML患者(M3除外)病例资料,根据初次获骨髓CR时血象恢复情况分为血象CR组(Plt≥100×109/L且ANC≥1.0×109/L)和血象未达CR组(Plt<100×109/L或ANC<1.0×109/L),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特征和预后差异,并通过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对血象未达CR的AML患者复发和生存情况进行分析.结果血象CR组216例(71.5%),血象未达CR组86例(28.5%),两组年龄、就诊时高白细胞患者比例、外周血原始细胞比例、法美英协作组(FAB)分型、细胞遗传学危险度分层和FLT3-ITD/NPM1基因突变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血象CR组就诊时骨髓原始细胞数和首疗程化疗获骨髓CR比例高于血象未达CR组(均P<0.05),初次骨髓CR时微小残留病(MRD)阳性比例低于血象未达CR组(P=0.004),且初次骨髓CR时血象CR组骨髓增生程度更活跃(P=0.001).血象CR组3年复发率低于血象未达CR组(P=0.003),总生存(OS)率和无病生存(DFS)率高于血象未达CR组(P=0.002,P=0.040).多因素分析显示,对于血象未达CR的AML患者,高危染色体核型、诱导疗程数≥2个、初次骨髓CR时外周血中性粒细胞未恢复是复发率、OS率和DFS率的共同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FLT3-ITD基因突变阳性是OS率的独立危险因素(P<0.001),就诊时外周血原始细胞比例≥0.60是DFS率的独立危险因素(P=0.047).结论 初次骨髓CR时血象未达CR的AML患者预后较差,且高危染色体核型、诱导疗程数≥2个、中性粒细胞恢复不良者可能预后更差,应视为高危人群,考虑更积极的治疗.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Ki-67核抗原(Ki-67)、CDK4表达与中晚期乳腺癌新辅助化疗(NACT)效果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选取2016年4月至2018年6月我院的中晚期乳腺癌患者70例,均于新辅助化疗后实施手术,依据化疗效果分为有效组、无效组,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两组化疗前Ki-67、CDK4表达水平,比较不同Ki-67、CDK4表达水平患者病理完全缓解率(pCR)、2年复发转移情况。结果:有效组Ki-67高表达率、CDK4阳性率高于无效组(P<0.05);Ki-67高表达患者pCR率高于Ki-67低表达者,CDK4高表达者pCR率高于CDK4低表达者(P<0.05);Kaplan-Meier曲线显示,Ki-67低表达的乳腺癌患者2年复发转移率低于Ki-67高表达者(P<0.05),CDK4高表达的乳腺癌患者2年复发转移率与CDK4低表达者无明显差异(P>0.05);Spearman相关分析显示,乳腺癌患者Ki-67、CDK4表达变化与化疗效果呈正相关(r=0.569、0.481,P<0.05)。结论:Ki-67、CDK4高表达的乳腺癌患者经NACT后获得pCR率更高,化疗疗效更优,但Ki-67高表达者预后较差,CDK4表达情况与预后相关性不大。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应用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PEG-rhG-CSF)对卵巢癌、宫颈癌化疗患者粒细胞减少的影响,并观察不良反应。方法:选择本院2015年4月至2017年6月卵巢癌、宫颈癌患者136例,随机分为对照组(68例)和研究组(68例),对照组应用rhG-CSF,研究组应用PEG-rhG-CSF,两组均化疗两个周期,评估患者两个周期不同时间血常规绝对中性粒细胞计数值(ANC)水平、ANC不同数量发生率和持续时间以及不良反应。结果:研究组患者第一个化疗周期第5 d、第7 d、第10 d和第14 d 及第二个化疗周期第3 d、第5 d、第7 d、第10 d和第14 d血ANC分别为(3.19±0.32)×109/L、(1.93±0.35)×109/L、(2.08±0.39)×109/L、(2.11±0.36)×109/L和(2.79±0.40)×109/L、(2.44±0.33)×109/L、(1.68±0.34)×109/L、(1.71±0.37)×109/L、(1.92±0.34)×109/L,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第一个和第二个化疗周期ANC<1.5×109/L、ANC<1.0×109/L和ANC<0.5×109/L发生率分别为23.53%(16/68)、8.82%(6/68)、2.94%(2/68)和29.41%(20/68)、10.29%(7/68)、5.88%(4/68),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第一个和第二个化疗周期ANC<1.5×109/L、ANC<1.0×109/L和ANC<0.5×109/L持续时间分别为(3.50±0.18)d、(2.17±0.23)d、(2.06±0.29)d和(4.08±0.22)d、(4.62±0.29)d、(4.11±0.24)d,均短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中、重度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10.29%(7/68),低于对照组23.53%(16/6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PEG-rhG-CSF能够有效预防卵巢癌、宫颈癌化疗患者粒细胞减少,不良反应显著降低,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DAPK蛋白、Ki-67蛋白在子宫内膜癌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学特征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2年6月至2016年10月在我院及邯郸市第一医院治疗的子宫内膜癌患者150例,同时选取150例子宫内膜增生患者,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DAPK蛋白、Ki-67蛋白表达情况,采用全自动生化法检测血清中CEA、CA19-9和CA125等的表达,分析 DAPK蛋白、Ki-67蛋白的表达与子宫内膜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子宫内膜癌患者组织中的DAPK蛋白低于子宫内膜增生组(P<0.05),Ki-67蛋白阳性表达率均高于子宫内膜增生组患者(P<0.05);子宫内膜癌组患者CEA、CA19-9和CA125水平均高于子宫内膜增生组(P<0.05);子宫内膜癌患者的DAPK阳性表达率与CEA等肿瘤标志物水平负相关(P<0.05),子宫内膜癌患者的Ki-67阳性表达率与CEA等肿瘤标志物水平正相关(P<0.05);不同年龄的患者间DAPK、Ki-67的表达无差异,高分化、无淋巴结转移、TNM分期为Ⅰ+Ⅱ期的子宫内膜癌患者的DAPK阳性表达率较高(P<0.05),高分化、无淋巴结转移、TNM分期为Ⅰ+Ⅱ期的子宫内膜癌患者的Ki-67阳性表达率较低(P<0.05)。结论:DAPK蛋白、Ki-67蛋白在子宫内膜癌患者中存在异常表达,且其表达与患者的病情或者细胞分化、淋巴结转移等具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对急性白血病(AL)患者进行血浆D-二聚体(D-D)、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抗凝血酶-Ⅲ(AT-Ⅲ)和纤维蛋白原(FIB)检测的价值。方法:对146例AL患者(AL组)首次化疗前后进行血浆D-D、vWF、AT-Ⅲ、FIB检测,并对40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进行上述检测。比较化疗前不同病理类型AL患者上述四项指标,并比较AL组(化疗前后)、对照组上述四项指标,分析AL患者D-D、vWF、AT-Ⅲ、FIB与瘤负荷的相关性。结果:化疗前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组D-D、vWF高于非APL的急性髓细胞白血病(AML)组和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组(P<0.05),AT-Ⅲ、FIB低于非APL的AML组和ALL组(P<0.05);AL组D-D、vWF高于对照组(P<0.05),AT-Ⅲ、FIB低于对照组(P<0.05);各组化疗后完全缓解(CR)患者D-D、vWF低于未缓解(NR)患者(P<0.05),AT-Ⅲ、FIB高于NR患者(P<0.05);且CR患者D-D、vWF、AT-Ⅲ、FIB与对照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化疗前AL组患者D-D、vWF与瘤负荷呈正相关(r=0.412、0.533,P<0.05),AT-Ⅲ、FIB与瘤负荷呈负相关(r=-0.282、-0.311,P<0.05)。结论:血浆D-D、vWF、AT-Ⅲ、FIB水平可反应AL患者的病情变化,可作为疗效评估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究新辅助化疗联合改良根治术在不同分子亚型乳腺癌患者中的应用及对硒结合蛋白1(SBP1)、Runt相关转录因子3(RUNX3)表达与定位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7年01月-2019年01月收治的186例乳腺癌患者,依照免疫组化结果分为三阴型(46例)、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过表达型[HER-2(+)](45例)、Luminal A型(48例)及Luminal B型(47例),均采用新辅助化疗联合改良根治术治疗,观察不同分子亚型治疗效果,SP免疫组化检测对比治疗前后孕激素受体(PR)、雌激素受体(ER)、HER-2、细胞增殖抗原(Ki-67)及SBP-1表达,Western-blot检测乳腺癌组织及癌旁组织中RUNX3蛋白表达,免疫荧光检测RUNX3亚细胞定位。结果:不同亚型乳腺癌控制率和治疗有效率比较差异显著(P<0.05)。新辅助化疗联合改良根治术治疗前不同分子亚型ER、PR、HER-2及Ki-67表达存在显著差异(P<0.05);新辅助化疗联合改良根治术后ER、PR、HER-2表达状态未发生明显变化(P>0.05),Ki-67表达出现明显下降,且不同分子亚型间Ki-67下降结果比较差异显著(P<0.05)。新辅助化疗联合改良根治术后,SBP1在不同亚型乳腺癌中表达均较治疗前显著提高,各分子亚型SBP1水平比较差异显著(P<0.05)。不同亚型乳腺癌RUNX3表达存在明显差异,乳腺癌细胞核中表达明显增多,细胞浆中表达明显降低(P<0.05);新辅助化疗联合改良根治术后各分子亚型乳腺癌RUNX3水平得到显著提高(P<0.05)。结论:新辅助化疗联合改良根治术在不同亚型乳腺癌中的应用效果较好,通过对乳腺癌分子标志物、SBP1及RUNX3的测定可为临床治疗效果的判断提供有效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