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目的: 探索炙甘草汤颗粒剂对含贝达喹啉方案治疗耐多药肺结核所致的心电图QT间期延长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8年9月至2020年10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杭州市胸科医院使用含贝达喹啉方案治疗且符合入组标准的耐多药肺结核患者45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中药组23例与对照组22例,中药组患者在含贝达喹啉方案治疗的第1个月联合服用炙甘草汤颗粒剂,对照组不服用该颗粒剂。监测并记录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的第2、4、8、12、16、20、24周心电图,同时计算QTcF值(根据Fridericia公式计算矫正后的QT间期)。结果: 服用贝达喹啉的24周期间不良事件:中药组8例(8/23,34.8%)患者出现QTcF>450ms,16例(16/23,69.6%)患者出现QTcF值较基线延长(ΔQTcF)≥30ms;对照组16例(16/22,72.7%)患者出现QTcF>450ms,20例(20/22,90.9%)患者出现ΔQTcF≥30ms。严重不良事件:中药组1例(1/23,4.3%)患者出现QTcF≥500ms,发生在用药第8周,4例(4/23,17.4%)患者出现ΔQTcF≥60ms;对照组4例(4/22,18.2%)患者出现QTcF≥500ms,分别发生在用药第4周(1例)、8周(1例)和24周(2例),11例(11/22,50.0%)患者出现ΔQTcF≥60ms。中药组与对照组在不良事件QTcF>450ms与严重不良事件ΔQTcF≥60ms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6.505和5.380,P值分别为0.011和0.020)。结论: 含贝达喹啉方案治疗耐多药结核病可致患者QT间期延长,联合服用炙甘草汤颗粒剂可减少患者QTcF>450ms和ΔQTcF≥60ms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 评估含贝达喹啉(bedaquiline,Bdq)方案治疗菌阳耐多药肺结核(MDR-PTB)/准广泛耐药肺结核(pre-XDR-PTB)/广泛耐药肺结核 (XDR-PTB)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为中国耐药肺结核患者使用Bdq提供临床数据支持。方法 纳入2018年3月至2020年3月就诊于南华大学附属长沙中心医院痰分枝杆菌培养阳性的MDR-PTB 、pre-XDR-PTB和XDR-PTB患者44例,其中男性31例,女性13例,中位年龄38.2(26,49)岁,25例并发空洞。给予含贝达喹啉方案治疗,分析24周痰分枝杆菌培养阴转率和肺部空洞闭合率评估方案的有效性,分析不良事件(adverse event, AE)发生情况,尤其是QT间期延长的不良事件评估方案的安全性。结果 44例患者中,38例痰菌阴转成功,2例痰菌阴转失败,2例死亡,1例退组,1例失访,良好转归占比86.4%(38/44)。完成24周治疗患者第2、4、8、12、24周痰分枝杆菌培养阴转率分别为45.5%(20/44)、72.5%(29/40)、95.0%(38/40)、100.0%(40/40)和95.0%(38/40),痰菌阴转的中位时间为22 (18, 59)d。并发空洞的25例患者中,23例完成24周治疗,12周和24周末空洞闭合率分别为39.1%(9/23)和82.6%(19/23)。 29例患者(65.9%,29/44)累积报告了81次AE,72.8%(59/81)为1级或2级,与Bdq相关的AE主要为QT间期延长(18例,40.9%)。结论 MDR-PTB、pre-XDR-PTB和XDR-PTB患者使用含Bdq的治疗方案24周痰菌阴转率和空洞闭合率较高,安全性及耐受性良好。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含贝达喹啉方案治疗痰结核分枝杆菌培养已转阴的耐多药/广泛耐药肺结核(MDR/XDR-PTB)患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连续纳入2018年9月1日至2020年3月31日在湖北省武汉市肺科医院确诊的67例痰培养阳性肺结核患者,其中MDR-PTB 2例,准广泛耐药肺结核(pre-XDR-PTB)58例,XDR-PTB 7例。所有患者均在背景方案治疗痰培养阴转后接受含贝达喹啉方案治疗,观察并分析患者治疗结局和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结果 59例患者完成全部疗程,治疗成功率为88.1%(59/67),其中治愈率为82.1%(55/67);8例患者发生死亡或失访,不良转归发生率为11.9% (8/67)。影像学转归:与基线比较,贝达喹啉治疗后病灶在治疗早期即呈现良好转归,12周末,病灶明显吸收+吸收的患者比例为74.6%(50/67),疗程末为96.5%(55/57);空洞亦在治疗早期呈现良好转归,12周末,空洞缩小及闭合比例达75.0%(15/20),自36周末至疗程结束该比例稳定在94.1%(16/17);53例(79.1%,53/67)患者出现182例次不良事件,其中Ⅲ级及以上45例次(24.7%,45/182),严重不良事件4例次(2.2%,4/182)。主要不良事件包括肝功能受损66例次(36.3%),QT间期延长21例次(11.5%)。结论 含贝达喹啉耐药方案在痰培养分枝杆菌已转阴的MDR/XDR-PTB患者治疗过程中,早期即可促进患者影像学病灶吸收,治疗结束后,治疗成功率高,Ⅲ级及以上不良事件发生率较低。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索贝达喹啉血药浓度在耐药肺结核患者治疗中的变化规律及与心电图QTc间期延长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前瞻性研究的方法,参照入组标准纳入2018年2月至2020年2月就诊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胸科医院的119例耐多药/利福平耐药肺结核(MDR/RR-PTB)患者,由专家组对其制定含贝达喹啉在内的个体化治疗方案。收集患者服用贝达喹啉前的基线资料,并记录治疗后不同时间点的血电解质(钾、钙、镁)、血常规、尿常规、肝肾功能、心电图QTcF值,以及贝达喹啉的血药浓度。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QTc间期延长的因素。结果: 119例患者均完成了72周抗结核治疗,处于停药随访中。其中,5例(4.2%)患者因在服用贝达喹啉24周内出现QTcF>500ms,提前停用贝达喹啉;114例完成贝达喹啉治疗,包括53例完成24周(24周组),61例完成36周(36周组)。对于完成贝达喹啉治疗的114例患者,其第2周末时贝达喹啉的血药浓度谷浓度最高[1.753(1.365,2.412)μg/ml],明显高于第4周末[0.830(0.586,1.035)μg/ml]和第24周末[1.098(0.909,1.440)μg/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9.222,P<0.001;Z=-7.798,P<0.001),且第24周末时的谷浓度明显高于第4周末谷浓度(Z=-7.826,P<0.001)。无论是24周组还是36周组患者,停用贝达喹啉12周后的血药浓度[0.769(0.500,0.947)μg/ml和0.824(0.642,1.023)μg/ml]均恢复到服药后第4周末水平;停用24周后血药浓度仍接近有效血药浓度(0.6μg/ml)。心电图QTcF值的变化规律与贝达喹啉血药浓度的变化规律基本一致。在服用贝达喹啉后均逐渐升高,停用贝达喹啉前后时达峰,随后均逐渐下降。8例(6.7%)出现心电图QTcF>500ms;36例(30.3%)出现QTcF>450ms;所有患者在观察期间均未出现严重的室性心律失常。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高龄(≥55岁)、低体质量指数(<18.5)、低钙血症(<2.3mmol/L)更容易导致QT间期延长[OR(95%CI)值分别为7.056(1.841~27.043)、3.850(1.236~11.989)、2.786(1.029~7.541)]。结论: 贝达喹啉的半衰期较长,有效浓度可维持至停药24周,且治疗耐药肺结核患者时延长使用贝达喹啉至36周是安全有效的;服药期间,患者QTc间期延长的发生率较高但无严重不良反应,应加强对高龄、低体质量指数、低钙血症等患者的心电图监测。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分析贝达喹啉联合常规抗结核药物治疗耐药肺结核过程中产生的不良反应,为贝达喹啉的安全使用与监测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回顾性研究的方法,搜集2018年11月至2020年12月于山东省公共卫生临床中心耐药结核病房完成了24周治疗及随访的127例耐多药肺结核、准广泛耐药肺结核、广泛耐药肺结核及利福平耐药肺结核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使用含贝达喹啉方案治疗的66例患者作为观察组,使用不含贝达喹啉治疗方案的61例患者作为对照组。收集研究对象的临床资料,包括年龄、性别、耐药诊断类型、是否合并糖尿病、是否合用其他导致QTc间期延长的药物等。监测两组研究对象在治疗过程中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分析观察组患者发生QTc间期延长(>450ms)的影响因素。结果: 观察组QTc间期延长发生率为48.5%(32/66),明显高于对照组的26.2%(16/6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678,P=0.001);观察组与对照组发生QTc间期>500ms者分别有3例(4.5%)和1例(1.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isher精确概率法,P=0.143)。两组其他药物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未见差异。观察组QTc间期随着含贝达喹啉治疗方案使用时间增加逐渐增大,第4周末QTc间期为(435.1±28.8)ms,明显高于基线期QTc间期[(419.0±23.2)m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477,P=0.001);在第12周末达峰值[(439.5±30.7)ms]。多因素分析显示,年龄≥45岁的患者使用含贝达喹啉方案治疗时出现QTc间期延长的风险是年龄18~45岁者的9.027倍(95%CI:1.033~78.859);合并使用其他可导致QTc间期延长的药物亦是导致患者发生QTc间期延长的独立危险因素[OR(95%CI)=9.033(1.042~78.326)]。结论: 耐药肺结核患者应用含贝达喹啉方案治疗后QTc间期延长的发生率增高,但未见严重的心脏不良事件;其他系统不良事件发生率未见增加。高龄患者是QTc间期延长发生的高危人群。  相似文献   

6.
目的 系统评价含贝达喹啉方案治疗耐多药肺结核(multidrug-resistant pulmonary tuberculosis,MDR-PTB)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 检索中文数据库,包括中国知网、万方、维普、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以及英文数据库,包括The Cochrane Library、PubMed、Embase,搜集含贝达喹啉方案治疗MDR-PTB的随机对照试验,检索时限从建库至2021年12月,由2位研究人员独立筛选文献、提取数据、评价文献质量后,采用RevMan 5.4软件对纳入的数据进行异质性检验分析,对文章进行发表偏倚分析。结果 研究纳入10篇文献,共802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常规抗结核治疗方案相比,含贝达喹啉方案治疗MDR-PTB可提高12周末痰菌阴转率(OR=3.17,95%CI:1.85~5.43,P<0.01)、治疗24周末痰菌阴转率(OR=4.09,95%CI:2.74~6.12,P<0.01)、空洞闭合率(OR=3.11,95%CI:1.68~5.74,P<0.01)、病灶吸收率(OR=4.44,95%CI:2.40~8.22,P<0.01)和临床治愈率(OR=4.15, 95%CI:2.27~7.58,P<0.01),降低病亡率(OR=5.22,95%CI:1.16~16.96,P<0.01);与常规抗结核治疗方案相比,含贝达喹啉方案治疗MDR-TB的8周末痰菌阴转率(OR=1.79,95%CI:0.98~3.26,P=0.06)、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OR=2.72,95%CI:0.61~12.19,P=0.1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与常规抗结核治疗方案相比,含贝达喹啉的化疗方案治疗MDR-PTB有助于加速痰菌阴转,提高患者临床疗效,不会增加不良反应,但仍需严密监测心电图,警惕贝达喹啉的心脏毒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 了解耐多药肺结核(MDR-PTB)患者治疗6个月末痰培养阴转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的方法,收集2011—2015年杭州市结核病定点医院确诊并开始抗结核药物治疗的365例MDR-PTB患者的人口学信息和实验室检测结果资料,分析研究对象治疗6个月末痰培养阴转情况,并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影响研究对象治疗6个月末痰培养阴转的因素。结果 365例研究对象中,332例在治疗6个月末痰培养阴性,阴转率为90.96%;287例(78.63%)治疗成功,78例(21.37%)治疗未成功。332例痰培养阴转的研究对象,阴转时间中位数(四分位数)为85.0(42.0,106.5)d,其中,治疗成功者占84.94%(282例)。33例痰培养未阴转者中,治疗成功者占15.15%(5例),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2=87.00,P=0.000)。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杭州户籍的MDR-PTB患者治疗6个月末痰培养易阴转[阴转率为4.09/100人年(149/36.41);调整风险比(aHR)(95%CI):1.37(1.10~1.71)];而对抗结核药物耐药的药品数量(简称“耐药数”)≥4种[阴转率为3.36/100人年(119/35.43);aHR(95%CI):0.76(0.61~0.96)]和年龄≥25岁[25~44岁组阴转率为3.69/100人年(143/38.80);aHR(95%CI):0.56(0.41~0.78)。45~64岁组阴转率为3.36/100人年(108/32.15);aHR(95%CI):0.52(0.37~0.73)。≥65岁组阴转率为3.33/100人年(27/8.10);aHR(95%CI):0.45(0.38~0.72)]的MDR-PTB患者治疗6个月末痰培养不易阴转。 结论 杭州地区MDR-PTB患者治疗成功率及治疗6个月末痰培养阴转率较高,但治疗6个月末痰培养阴转所需时间较长,应针对非杭州户籍者、耐药数多和年龄大的患者早期加强治疗和督导管理,以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分析16例应用含贝达喹啉方案治疗的耐多药/广泛耐药结核病(MDR-TB/XDR-TB)患者的近期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选取2018年9月至2020年1月福建省福州肺科医院使用含贝达喹啉方案治疗且符合MDR-TB纳入标准的患者16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MDR-TB患者4例,XDR-TB患者6例,pre-XDR-TB患者6例,分析24周痰培养阴转情况和监测入组前1周内、2周、4周、8周、12周、16周、20周、24周心电图QTc间期的变化及入组前1周内、12周、24周胸部病灶变化,记录药物不良反应及处理情况。结果 16例患者均完成24周强化治疗,痰菌中位阴转时间为8(4,12)周,阴转时间2例为4周、10例为8周、3例为12周,1例患者培养持续阳性;胸部CT扫描肺部病灶显示7例显著吸收,7例部分吸收,2例不变。不良反应以例次计算,主要集中在QTc间期延长(25.8%,42/163)、可以耐受的胃肠道反应(22.1%,36/163)、肝功能异常(3.7%,6/163)、高尿酸血症(36.8%,60/163)、白细胞减少(4.3%,7/163)、乏力、关节肌肉酸痛(3.1%,5/163)、呼吸衰竭(0.6%,1/163)、皮肤红染(3.7%,6/163)。16例患者的基线心电图QTc间期值中位数为412.50(398.25,420.75)ms;各监测时间[治疗2周为414.00(405.00,426.75)ms,治疗4周为419.50(402.00,434.50)ms,治疗8周为 410.50(398.25,421.25)ms,治疗12周为421.50(409.50,434.75)ms,治疗16周为424.50(413.75,432.25)ms,治疗20周为421.50(409.50,434.75)ms,治疗24周为424.00(414.00,435.25)ms]的 QTc间期值与基线QTc间期值对比,治疗开始后12周、16周、20周、24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198,P=0.028;Z=-2.096,P=0.036;Z=-1.965,P=0.049;Z=-2.406,P=0.016)。16例患者均未出现QTc间期>500ms。结论 含贝达喹啉方案治疗MDR-TB患者获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且临床安全性较高,丰富了MDR-TB患者的临床药物选择。  相似文献   

9.
目的: 回顾性分析贝达喹啉联合常规抗结核药物治疗老年耐药肺结核患者的有效性及安全性。 方法: 收集2020年4月至2021年7月期间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胸科医院使用含贝达喹啉方案治疗的20例65周岁以上老年耐药肺结核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利福平耐药肺结核患者2例,耐多药肺结核患者6例,准广泛耐药肺结核患者11例,广泛耐药肺结核患者1例。分析治疗24周患者的痰培养阴转率和病灶吸收好转情况以评估治疗的有效性,分析心电图QTc(按Fridericia法校正的QT间期)的变化等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以评估安全性。 结果: 共有12例患者完成了24周的疗程及各指标监测,均实现培养阴转,胸部CT扫描显示7例显效、5例有效,6例存在肺部空洞的患者中5例空洞缩小或空洞数量减少、1例空洞闭合。4例患者死亡,死亡原因均为重症感染导致呼吸衰竭。1例患者因新发左前束支传导阻滞停用,5例出现QTc间期>450ms,其中1例QTc间期>500ms停药,2例因家属顾虑风险要求停药,停药前QTc分别为473ms和490ms,另外2例QTc间期分别为479ms和452ms,坚持服用至强化期治疗结束。2例患者出现胃肠道反应,其中1例合并肝功能损伤,调整背景方案后坚持服药至疗程结束。 结论: 含贝达喹啉的组合方案治疗老年耐药肺结核患者24周时的结核分枝杆菌培养阴转率较高,患者耐受性相对良好。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耐多药肺结核(multidrug-resistant pulmonary tuberculosis,MDR-PTB)患者治愈后复发的危险因素。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搜集2013年1月至2017年12月期间来自全国15个省份的18家医院的经长程(18~24个月)化疗方案(6Am-Lfx-P-Z-Pto/18Lfx-P-Z-Pto;Am:阿米卡星,Lfx:左氧氟沙星,P:对氨基水杨酸钠,Z:吡嗪酰胺,Pto:丙硫异烟胺)治愈并随访3年的600例MDR-PTB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收集研究对象的基本信息、临床信息和实验室检测结果,包括性别、年龄、体质量指数、慢性病病史、结核病病史(接受本长疗程化疗方案前)、治疗用药情况,以及痰涂片、痰培养、药物敏感性试验、胸部CT扫描、血常规、血红细胞沉降率、尿常规、肝肾功能等资料。分析MDR-PTB患者治愈后复发的危险因素,并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评价复发危险因素对MDR-PTB复发的预测价值。结果:600例研究对象,治愈后随访3年,发现有40例复发,复发率为6.7%(40/600;95%CI:4.9%~9.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血红细胞沉降率升高[OR(95%CI)=2.705(1.136~6.444)]、总胆红素水平升高[OR(95%CI)=5.329(1.408~20.170)]、尿蛋白水平升高[OR(95%CI)=5.642(1.650~19.292)]、尿糖水平升高[OR(95%CI)=5.333(1.357~20.954)]、使用环丝氨酸[OR(95%CI)=11.771(3.920~35.347)]、肺结核初次诊断到MDR-PTB初次诊断时间≥1年[OR(95%CI)=8.730(2.710~28.119)]、有空洞[OR(95%CI)=32.806(6.096~176.557)]是MDR-PTB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显示,以logistic回归分析总体模型为检验变量时,曲线下面积最大(0.932)。结论:应重点关注血红细胞沉降率、总胆红素水平、尿蛋白水平、尿糖水平高于正常值范围,以及肺结核初次诊断到MDR-PTB初次诊断时间≥1年和合并空洞MDR-PTB患者的治疗和随访,并合理规范使用环丝氨酸。  相似文献   

11.
分析改良全口服短程化疗方案治疗耐多药肺结核(multidrug-resistant pulmonary tuberculosis,MDR-PTB)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按照入组标准选取2020年4月至2021年4月黑龙江省传染病防治院确诊为MDR-PTB的22例患者,给予改良全口服短程化疗方案[6...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评价含贝达喹啉联合利奈唑胺方案治疗耐多药结核病(multidrug-resistant tuberculosis,MDR-TB)的早期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纳入2018年3月至2020年10月成都市公共卫生临床医疗中心门诊及住院部确诊为MDR-TB的患者68例,所有患者均给予贝达喹啉联合利奈唑胺的方案抗痨,动态监测...  相似文献   

13.
目的:回顾性分析贝达喹啉联合常规抗结核药物治疗12例青少年利福平耐药肺结核患者的疗效。方法:收集2020年4月至2021年1月于北京胸科医院就诊且使用含贝达喹啉方案治疗的12例18周岁以下青少年耐药肺结核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单耐利福平结核病(RR-TB)患者3例,耐多药结核病(MDR-TB)患者5例,准广泛耐药结核...  相似文献   

14.
BackgroundBedaquiline, a diarylquinoline with a novel mode of action that specifically inhibits mycobacterial adenosine 5׳-triphosphate (ATP) synthase, has been approved in over 50 countries including the USA and EU for the treatment of pulmonary multidrug-resistant tuberculosis (pMDR-TB) in adults.MethodsThis study was conducted to evaluate the safety, efficacy, and pharmacokinetics of bedaquiline in adult Japanese patients with pMDR-TB. In this study, patients received bedaquiline for 24 weeks or more (maximum 48 weeks) with an individualized background regimen (BR). Efficacy was assessed as the time to sputum culture conversion after the initiation of bedaquiline treatment.ResultsTreatment-emergent adverse events (TEAEs) were reported in 5/6 patients (83.3%) during the investigational phase (bedaquiline treatment + 1 week). The TEAEs observed in >1 patient were hepatic function abnormal (4/6), hypoaesthesia (3/6), nasopharyngitis, acne, and nausea (2/6 each). The TEAEs leading to treatment discontinuation of bedaquiline were none. The time to sputum culture conversion was 14–15 days. Plasma bedaquiline Cmax was achieved within 4–6 h of bedaquiline administration and AUC24h ranged from 50,637 to 107,300 ng*h/mL (5 patients) at week 2 and were 58,513 and 77,148 ng *h/mL (2 patients) at week 24.ConclusionsNo new safety signals in patients, including those receiving bedaquiline with BR beyond 24 weeks, and the faster culture conversion time indicate that the administration of bedaquiline as part of a multi-drug regimen for at least 24 weeks is a suitable treatment for adult Japanese patients with pMDR-TB.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价含莫西沙星和奈替米星联合化疗方案对耐多药肺结核(MDR-PTB)的疗效。方法将56例MDR-PTB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28例采用以莫西沙星(M)和奈替米星(N)为主,联合力克肺疾(D)、丙硫异烟胺(Pt)、吡嗪酰胺(Z);对照组28例采用以左氧氟沙星(V)和阿米卡星(A)为主,联合D、Pt、Z;疗程均为21个月。结果:治疗组痰菌阴转率92.9%,对照组痰菌阴转率67.9%,治疗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含莫西沙星和奈替米星方案治疗耐多药肺结核有助于痰菌阴转和病灶吸收,药物不良反应低,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