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4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 探索含贝达喹啉方案对耐多药肺结核患者心电图QT间期(简称“QT”)的影响,为贝达喹啉临床安全使用与监测提供依据。方法 北京胸科医院在2018年2月至2019年10月依据纳入和排除标准入选符合条件的患者120例,给予含贝达喹啉的耐药结核病治疗方案,监测并记录患者治疗前基线及治疗后的第2、4、8、12、16、20、24周末及完成贝达喹啉用药疗程后12个月每12周检测1次心电图。按心率校正、采用Fridericia公式计算的QT值(QTcF值)。首先采用t检验、ANOVA检验及秩和检验分析患者基线QTcF值在不同年龄、性别、体质量指数和耐药类型组间的差异性;其次,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治疗期间不同时点QTcF值与其基线的差异;最后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QT延长的影响因素。结果 120例患者基线QTcF平均值为(404.90±19.27)ms,使用含贝达喹啉方案治疗过程中23例(19.2%)患者出现QTcF值较基线延长≥60ms,10例(8.3%)患者同时出现QTcF≥500ms。患者QTcF平均值随着贝达喹啉使用疗程时间增加逐渐增大,至20周末达峰值,且此前各时点QTcF值均与基线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治疗2周末,QTcF值为(413.51±22.69)ms(t=4.064, P=0.000);治疗4周末,QTcF值为(413.38±17.81)ms(t=4.022, P=0.000);治疗8周末,QTcF值为(414.78±23.71)ms(t=3.796, P=0.000);治疗12周末,QTcF值为(416.23±25.06)ms(t=3.752, P=0.000);治疗16周末,QTcF值为(419.23±29.18)ms(t=4.584, P=0.000);治疗20周末,QTcF值为(425.45±30.84)ms(t=5.865, P=0.000)。完成贝达喹啉疗程后的6个月期间, QTcF平均值在第36周末、48周末分别为(419.10±31.38)ms和(419.60±27.74)ms,与基线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治疗36周末,t=3.698, P=0.000;治疗48周末,t=2.790, P=0.007)。QTcF平均值在完成贝达喹啉疗程后的6-12个月期间与基线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60周末,QTcF值为(409.70±19.60)ms(t=0.759, P=0.453);治疗72周末,QTcF值为(412.77±15.96)ms (t=2.051, P=0.051)]。在上述观察期内所有患者均未出现严重的室性心律失常。多因素分析显示年龄≥45岁的患者出现QT延长的风险是18~<45岁患者的4.473倍(95%CI:1.614~12.401)。结论 耐多药肺结核患者应用含贝达喹啉方案治疗所引起的QT延长的比例较高,QTcF值随贝达喹啉使用疗程增加而增大,在完成其使用疗程后的6个月左右即可恢复。多因素分析显示年龄≥45岁的患者出现QT延长的风险高。治疗期间对于QT延长的影响并不会导致严重的室性心律失常。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含贝达喹啉方案治疗耐多药肺结核(multidrug-resistant pulmonary tuberculosis,MDR-PTB)的早期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采用前瞻性研究的方法,选取2018年9月至2020年12月山东省胸科医院诊断为MDR-PTB且符合入组标准,并最终完成24周含贝达喹啉抗结核方案治疗的79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收集研究对象基本特征资料[包括性别、年龄、居住地、体质量指数(BMI)],以及痰分枝杆菌涂片及培养结果、心电图、血常规、肝肾功能、胸部CT、药物不良反应等临床资料。监测研究对象在贝达喹啉治疗期间的痰培养阴转时间和药物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以及治疗结局,并分析影响治疗结局的因素。结果 79例研究对象在完成24周治疗后,72例(91.1%)结局良好,7例(8.9%)出现不良结局;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BMI<18.5[20.8%(5/24)]和年龄≥45岁[27.8%(5/18)]是研究对象出现不良结局的危险因素[OR(95%CI)值分别为:9.393(1.443~61.125)和7.769(1.289~46.835)]。痰培养阴转时间中位数(四分位数)为4(2,8)周,累计痰培养阴转率随治疗时间的延长而逐渐增高,第2、4、8、12、16、20、24周时的痰培养阴转率分别为30.4%(24/79)、51.9%(41/79)、70.9%(56/79)、83.5%(66/79)、87.3%(69/79)、88.6%(70/79)、91.1%(72/79)。53例患者(67.1%)出现药物不良反应,其中1例出现严重胃肠道反应,30例(38.0%)出现Q-Tc间期延长,Q-Tc间期≥500ms者15例(19.0%);Q-Tc间期随贝达喹啉使用时间的增加而呈现先上升再下降的现象,第12周为最高峰[(436.10±27.97)ms]。结论 含贝达喹啉方案治疗MDR-PTB有较好的治疗转归,早期即有较高的痰培养阴转率,营养不良和中老年患者易出现不良结局。治疗过程中应注意监测患者Q-Tc间期。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分析贝达喹啉联合常规抗结核药物治疗耐药肺结核过程中产生的不良反应,为贝达喹啉的安全使用与监测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回顾性研究的方法,搜集2018年11月至2020年12月于山东省公共卫生临床中心耐药结核病房完成了24周治疗及随访的127例耐多药肺结核、准广泛耐药肺结核、广泛耐药肺结核及利福平耐药肺结核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使用含贝达喹啉方案治疗的66例患者作为观察组,使用不含贝达喹啉治疗方案的61例患者作为对照组。收集研究对象的临床资料,包括年龄、性别、耐药诊断类型、是否合并糖尿病、是否合用其他导致QTc间期延长的药物等。监测两组研究对象在治疗过程中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分析观察组患者发生QTc间期延长(>450ms)的影响因素。结果: 观察组QTc间期延长发生率为48.5%(32/66),明显高于对照组的26.2%(16/6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678,P=0.001);观察组与对照组发生QTc间期>500ms者分别有3例(4.5%)和1例(1.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isher精确概率法,P=0.143)。两组其他药物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未见差异。观察组QTc间期随着含贝达喹啉治疗方案使用时间增加逐渐增大,第4周末QTc间期为(435.1±28.8)ms,明显高于基线期QTc间期[(419.0±23.2)m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477,P=0.001);在第12周末达峰值[(439.5±30.7)ms]。多因素分析显示,年龄≥45岁的患者使用含贝达喹啉方案治疗时出现QTc间期延长的风险是年龄18~45岁者的9.027倍(95%CI:1.033~78.859);合并使用其他可导致QTc间期延长的药物亦是导致患者发生QTc间期延长的独立危险因素[OR(95%CI)=9.033(1.042~78.326)]。结论: 耐药肺结核患者应用含贝达喹啉方案治疗后QTc间期延长的发生率增高,但未见严重的心脏不良事件;其他系统不良事件发生率未见增加。高龄患者是QTc间期延长发生的高危人群。  相似文献   

4.
目的 系统评价含贝达喹啉方案治疗耐多药肺结核(multidrug-resistant pulmonary tuberculosis,MDR-PTB)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 检索中文数据库,包括中国知网、万方、维普、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以及英文数据库,包括The Cochrane Library、PubMed、Embase,搜集含贝达喹啉方案治疗MDR-PTB的随机对照试验,检索时限从建库至2021年12月,由2位研究人员独立筛选文献、提取数据、评价文献质量后,采用RevMan 5.4软件对纳入的数据进行异质性检验分析,对文章进行发表偏倚分析。结果 研究纳入10篇文献,共802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常规抗结核治疗方案相比,含贝达喹啉方案治疗MDR-PTB可提高12周末痰菌阴转率(OR=3.17,95%CI:1.85~5.43,P<0.01)、治疗24周末痰菌阴转率(OR=4.09,95%CI:2.74~6.12,P<0.01)、空洞闭合率(OR=3.11,95%CI:1.68~5.74,P<0.01)、病灶吸收率(OR=4.44,95%CI:2.40~8.22,P<0.01)和临床治愈率(OR=4.15, 95%CI:2.27~7.58,P<0.01),降低病亡率(OR=5.22,95%CI:1.16~16.96,P<0.01);与常规抗结核治疗方案相比,含贝达喹啉方案治疗MDR-TB的8周末痰菌阴转率(OR=1.79,95%CI:0.98~3.26,P=0.06)、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OR=2.72,95%CI:0.61~12.19,P=0.1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与常规抗结核治疗方案相比,含贝达喹啉的化疗方案治疗MDR-PTB有助于加速痰菌阴转,提高患者临床疗效,不会增加不良反应,但仍需严密监测心电图,警惕贝达喹啉的心脏毒性。  相似文献   

5.
选择2018年11月至2019年10月同济大学附属上海市肺科医院入组的50例服用贝达喹啉实施全程个案管理模式的耐多药肺结核(MDR-PTB)患者,对患者服药后2周、1个月、3个月及6个月的依从性[采用《Morisky 服药依从性量表(中文修订版)》评价]及自我效能感[采用《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中文版)》评价]进行评估。患者在干预前依从性得分为(5.25±0.15)分,干预后2周、1个月、3个月和6个月分别提高至(7.29±0.12)分、(7.68±0.07)分、(7.76±0.06)分和(7.96±0.03)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88.925,P<0.001);患者在干预前自我效能得分为(24.32±8.36)分,干预后2周、1个月、3个月和6个月分别提高至(25.20±7.94)分、(27.28±9.58)分、(36.48±5.81)分和(36.76±5.90)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5.532,P<0.001)。研究认为,对耐多药肺结核患者服用贝达喹啉实施个案管理模式可以提高患者服药依从性,提升患者自我效能。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索贝达喹啉血药浓度在耐药肺结核患者治疗中的变化规律及与心电图QTc间期延长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前瞻性研究的方法,参照入组标准纳入2018年2月至2020年2月就诊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胸科医院的119例耐多药/利福平耐药肺结核(MDR/RR-PTB)患者,由专家组对其制定含贝达喹啉在内的个体化治疗方案。收集患者服用贝达喹啉前的基线资料,并记录治疗后不同时间点的血电解质(钾、钙、镁)、血常规、尿常规、肝肾功能、心电图QTcF值,以及贝达喹啉的血药浓度。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QTc间期延长的因素。结果: 119例患者均完成了72周抗结核治疗,处于停药随访中。其中,5例(4.2%)患者因在服用贝达喹啉24周内出现QTcF>500ms,提前停用贝达喹啉;114例完成贝达喹啉治疗,包括53例完成24周(24周组),61例完成36周(36周组)。对于完成贝达喹啉治疗的114例患者,其第2周末时贝达喹啉的血药浓度谷浓度最高[1.753(1.365,2.412)μg/ml],明显高于第4周末[0.830(0.586,1.035)μg/ml]和第24周末[1.098(0.909,1.440)μg/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9.222,P<0.001;Z=-7.798,P<0.001),且第24周末时的谷浓度明显高于第4周末谷浓度(Z=-7.826,P<0.001)。无论是24周组还是36周组患者,停用贝达喹啉12周后的血药浓度[0.769(0.500,0.947)μg/ml和0.824(0.642,1.023)μg/ml]均恢复到服药后第4周末水平;停用24周后血药浓度仍接近有效血药浓度(0.6μg/ml)。心电图QTcF值的变化规律与贝达喹啉血药浓度的变化规律基本一致。在服用贝达喹啉后均逐渐升高,停用贝达喹啉前后时达峰,随后均逐渐下降。8例(6.7%)出现心电图QTcF>500ms;36例(30.3%)出现QTcF>450ms;所有患者在观察期间均未出现严重的室性心律失常。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高龄(≥55岁)、低体质量指数(<18.5)、低钙血症(<2.3mmol/L)更容易导致QT间期延长[OR(95%CI)值分别为7.056(1.841~27.043)、3.850(1.236~11.989)、2.786(1.029~7.541)]。结论: 贝达喹啉的半衰期较长,有效浓度可维持至停药24周,且治疗耐药肺结核患者时延长使用贝达喹啉至36周是安全有效的;服药期间,患者QTc间期延长的发生率较高但无严重不良反应,应加强对高龄、低体质量指数、低钙血症等患者的心电图监测。  相似文献   

7.
目的从有效性、安全性、经济性、适宜性和社会效益五个维度评估贝达喹啉的临床价值, 以期为医疗和医保相关决策提供参考。方法纳入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在武汉市肺科医院、赣州市第五人民医院、江西省胸科医院住院治疗的耐多药结核患者共计792例为研究对象, 基于病例资料回顾性调查, 以利奈唑胺为参照药, 采用析因分析或卡方检验的方法对贝达喹啉各评价维度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有效性方面, 贝达喹啉能显著提高23.9%(95%CI:4.8%~43.0%)的治疗成功率, 显著减少64 d(95%CI:18~109 d)治疗时间;安全性方面, 贝达喹啉不良反应发生率及不良反应停药率(5.11%、4.55%)显著低于利奈唑胺(22.49%、15.24%),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27.50, P<0.001;χ2=14.09, P<0.001);经济性方面, 使用贝达喹啉治疗的患者抗结核药物疗程费用明显增加48 209.4元(95%CI:28 336.0~68 082.8元);适宜性方面, 在2020年观测样本中, 患者初次治疗方案中贝达喹啉的使用比例低于利奈唑胺(16.7%比86.5...  相似文献   

8.
目的 评估含贝达喹啉(bedaquiline,Bdq)方案治疗菌阳耐多药肺结核(MDR-PTB)/准广泛耐药肺结核(pre-XDR-PTB)/广泛耐药肺结核 (XDR-PTB)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为中国耐药肺结核患者使用Bdq提供临床数据支持。方法 纳入2018年3月至2020年3月就诊于南华大学附属长沙中心医院痰分枝杆菌培养阳性的MDR-PTB 、pre-XDR-PTB和XDR-PTB患者44例,其中男性31例,女性13例,中位年龄38.2(26,49)岁,25例并发空洞。给予含贝达喹啉方案治疗,分析24周痰分枝杆菌培养阴转率和肺部空洞闭合率评估方案的有效性,分析不良事件(adverse event, AE)发生情况,尤其是QT间期延长的不良事件评估方案的安全性。结果 44例患者中,38例痰菌阴转成功,2例痰菌阴转失败,2例死亡,1例退组,1例失访,良好转归占比86.4%(38/44)。完成24周治疗患者第2、4、8、12、24周痰分枝杆菌培养阴转率分别为45.5%(20/44)、72.5%(29/40)、95.0%(38/40)、100.0%(40/40)和95.0%(38/40),痰菌阴转的中位时间为22 (18, 59)d。并发空洞的25例患者中,23例完成24周治疗,12周和24周末空洞闭合率分别为39.1%(9/23)和82.6%(19/23)。 29例患者(65.9%,29/44)累积报告了81次AE,72.8%(59/81)为1级或2级,与Bdq相关的AE主要为QT间期延长(18例,40.9%)。结论 MDR-PTB、pre-XDR-PTB和XDR-PTB患者使用含Bdq的治疗方案24周痰菌阴转率和空洞闭合率较高,安全性及耐受性良好。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含贝达喹啉方案治疗痰结核分枝杆菌培养已转阴的耐多药/广泛耐药肺结核(MDR/XDR-PTB)患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连续纳入2018年9月1日至2020年3月31日在湖北省武汉市肺科医院确诊的67例痰培养阳性肺结核患者,其中MDR-PTB 2例,准广泛耐药肺结核(pre-XDR-PTB)58例,XDR-PTB 7例。所有患者均在背景方案治疗痰培养阴转后接受含贝达喹啉方案治疗,观察并分析患者治疗结局和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结果 59例患者完成全部疗程,治疗成功率为88.1%(59/67),其中治愈率为82.1%(55/67);8例患者发生死亡或失访,不良转归发生率为11.9% (8/67)。影像学转归:与基线比较,贝达喹啉治疗后病灶在治疗早期即呈现良好转归,12周末,病灶明显吸收+吸收的患者比例为74.6%(50/67),疗程末为96.5%(55/57);空洞亦在治疗早期呈现良好转归,12周末,空洞缩小及闭合比例达75.0%(15/20),自36周末至疗程结束该比例稳定在94.1%(16/17);53例(79.1%,53/67)患者出现182例次不良事件,其中Ⅲ级及以上45例次(24.7%,45/182),严重不良事件4例次(2.2%,4/182)。主要不良事件包括肝功能受损66例次(36.3%),QT间期延长21例次(11.5%)。结论 含贝达喹啉耐药方案在痰培养分枝杆菌已转阴的MDR/XDR-PTB患者治疗过程中,早期即可促进患者影像学病灶吸收,治疗结束后,治疗成功率高,Ⅲ级及以上不良事件发生率较低。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分析16例应用含贝达喹啉方案治疗的耐多药/广泛耐药结核病(MDR-TB/XDR-TB)患者的近期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选取2018年9月至2020年1月福建省福州肺科医院使用含贝达喹啉方案治疗且符合MDR-TB纳入标准的患者16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MDR-TB患者4例,XDR-TB患者6例,pre-XDR-TB患者6例,分析24周痰培养阴转情况和监测入组前1周内、2周、4周、8周、12周、16周、20周、24周心电图QTc间期的变化及入组前1周内、12周、24周胸部病灶变化,记录药物不良反应及处理情况。结果 16例患者均完成24周强化治疗,痰菌中位阴转时间为8(4,12)周,阴转时间2例为4周、10例为8周、3例为12周,1例患者培养持续阳性;胸部CT扫描肺部病灶显示7例显著吸收,7例部分吸收,2例不变。不良反应以例次计算,主要集中在QTc间期延长(25.8%,42/163)、可以耐受的胃肠道反应(22.1%,36/163)、肝功能异常(3.7%,6/163)、高尿酸血症(36.8%,60/163)、白细胞减少(4.3%,7/163)、乏力、关节肌肉酸痛(3.1%,5/163)、呼吸衰竭(0.6%,1/163)、皮肤红染(3.7%,6/163)。16例患者的基线心电图QTc间期值中位数为412.50(398.25,420.75)ms;各监测时间[治疗2周为414.00(405.00,426.75)ms,治疗4周为419.50(402.00,434.50)ms,治疗8周为 410.50(398.25,421.25)ms,治疗12周为421.50(409.50,434.75)ms,治疗16周为424.50(413.75,432.25)ms,治疗20周为421.50(409.50,434.75)ms,治疗24周为424.00(414.00,435.25)ms]的 QTc间期值与基线QTc间期值对比,治疗开始后12周、16周、20周、24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198,P=0.028;Z=-2.096,P=0.036;Z=-1.965,P=0.049;Z=-2.406,P=0.016)。16例患者均未出现QTc间期>500ms。结论 含贝达喹啉方案治疗MDR-TB患者获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且临床安全性较高,丰富了MDR-TB患者的临床药物选择。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分析由6种药物组成、疗程为18个月的化疗方案对耐多药肺结核患者的治疗效果,为缩短耐多药肺结核患者的化疗疗程提供依据。方法 纳入2009年7月至2015年12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胸科医院等20家结核病专科医院确诊为耐多药肺结核的681例患者,按照所采用的化疗方案将患者分为观察组(18个月方案组,515例)和对照组(24个月方案组,166例)。收集治疗中结核分枝杆菌培养、血常规、肝肾功能、心电图检查等结果,观察药物不良反应,评估两组患者的治疗转归(治疗成功、失败、死亡、丢失等)。采用SPSS 22.0软件进行数据的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或Z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 2检验;两组患者治疗前有差异的临床指标与治疗成功率间的关系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观察组的治疗成功率(64.66%,333/515)高于对照组(54.22%,90/166)(χ 2=5.818, P=0.002),病死率(2.33%,12/515)低于对照组(5.42%,9/166)(χ 2=4.015, P=0.045)。而两组的失败率(17.86%,92/515;23.49%,39/166)、丢失率(11.46%,59/515;11.45%,19/166)、药物不良反应的总发生率(24.85%,128/515;25.90%,43/166)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 2=2.561,P=0.109;χ 2=0.000,P=0.997;χ 2=0.095,P=0.757)。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50岁[β=0.549,$s_{\bar{x}}$=0.204,Wald χ 2=7.262,P=0.007,OR(95%CI)=1.731(1.161~2.579)]和使用乙胺丁醇 [β=0.485,$s_{\bar{x}}$=0.190,Wald χ 2=6.516,P=0.011,OR(95%CI)=1.625(1.119~2.359)]是影响治疗成功率的风险因素。结论 采用6种药物组成、疗程为18个月的化疗方案能够达到24个月化疗方案的疗效,并获得较好的治疗成功率,且未增加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具有临床可行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索并完善耐多药肺结核患者的发现策略.方法 根据不同的地理和经济条件选取天津、重庆万州、河南濮阳、浙江衢州、黑龙江大庆这5个地区作为研究地区.涂阳肺结核患者的标本天津、大庆和濮阳地区运输至地市级实验室进行痰培养和药物敏感性试验(简称“地市级同时完成培养及药敏试验模式”,模式1),衢州和重庆6县(区)则由县(区)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结核病防治所)实验室先进行痰培养,并将阳性培养物运输到地市级实验室进行药物敏感性试验(简称“县级培养地市级药敏试验模式”,模式2).从2010年3月到2012年2月,以5个研究地区痰涂片阳性患者7733例和天津市全部涂阴患者共3426例为主要筛查对象,进行结核分枝杆菌痰培养和异烟肼、利福平、链霉素、乙胺丁醇、氧氟沙星和卡那霉素的药敏试验,分析不同人群中耐多药及广泛耐药肺结核患者的检出率、送检及检出过程的时间间隔.并根据筛查结果使用SPSS 13.0统计学软件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和卡方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模式1痰标本和模式2的菌株送检率分别为76.5%(3078/4026)和90.4%(2017/223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83.7,P<0.05);但培养阳性率模式1为89.9%(2455/2730)、模式2为87.2% (2232/255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2234,P>0.05).耐药确诊时间中位数(P25,P75)为104(86,138)d,个别甚至长达1年以上.复治涂阳、新涂阳和涂阴肺结核耐多药检出率分别为17.1%(129/755)、2.1%(97/4534)和0.5%(9/1937).结论 针对不同资源的地区可以采用县级培养模式或地市级培养模式.传统药敏试验时间长,有条件的地区宜早采用分子生物学快速检测技术.以涂阳患者为筛查对象可以发现大多数耐多药患者,资源丰富地区也可开展对涂阴患者的耐药检测.  相似文献   

13.
化疗加人工气腹治疗耐多药肺结核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观察和评价人工气腹辅助治疗耐多药肺结核(MDR-PTB)的疗效。方法 经人工气腹加药物治疗MDR-PTB 22例,与单纯药物治疗24例进行对照。结果 经人工气腹治疗组疗程结束时痰菌阴转率86.4%,病灶吸收显效率90.9%,空洞闭合率89.5%,均显高于单纯药物对照组的33.3%、37.5%及35.3%(P<0.01),且无明显并发症及副反应。经最长3年、最短1年随访,治疗组和对照组细菌学复发率分别为5.3%和50.0%,差异有显性意义(P<0.01)。结论 人工气腹加化疗治疗MDR-PTB,疗效显优于单纯化疗,有推广前景。  相似文献   

14.
耐多药肺结核188例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目的总结耐多药肺结核(MDR—PTB)的外科治疗经验。方法上海市肺科医院胸外科自1990年1月至2005年11月共行肺结核手术906例,其中MDR—PTB188例(20.8%),手术200例次,2次手术12例;肺叶切除85例次,肺叶切除并袖式及气管、支气管成形16例次,全肺切除48例次,余肺切除术3例次,支气管胸膜瘘(BPF)瘘管修补术5例次,胸廓成形并BPF修补22例次,脓胸剥脱并BPF修补6例次,开窗引流9例次,肋床引流5例次,右总支气管节段切除1例次。术前均行有效个体化抗结核治疗2—3个月。结果术中死亡率为0.5%(1/200)。术后1年内死亡率为3.2%(6/187),其中呼吸衰竭和心肌梗死各2例,肾衰竭和大咯血各1例。并发症率为13.9%(26/187),BPF11例,占并发症的42.3%(12/26)。所有患者术前痰菌均为阳性,术后阳性2例。随访时间6.7年(3个月至15年)。术后继续术前的抗结核方案治疗3—18个月。结论对持续痰菌阳性、病灶已局限的耐多药肺结核患者,应在有效抗结核治疗的基础上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