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37 毫秒
1.
目的 探讨药物洗脱支架(DES)置入术后晚期支架贴壁不良的特点.方法 分析32例(包括51支血管、共置入71个支架)置入DES 1年后[(14.8±5.2)个月]行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CT)检查的患者资料,对支架节段的OCT图像每间隔0.5 mm取1帧图像进行分析,找出贴壁不良的支架金属结构,测量支架到参照血管内壁的距离及支架表面内膜厚度,分析晚期支架贴壁不良的特点.结果 OCT检查在7例(21.9%)患者中检出支架贴壁不良,其中4例合并支架段血管的正性重构,1例重叠置入支架,2例发现由血栓覆盖支架金属结构,7例患者随访期间无心脏不良事件发生.97.6%的支架金属结构完全贴壁并不同程度的内膜覆盖,2.4%的支架金属结构贴壁不良,包括1.2%的支架金属结构位于血管分支开口.位于血管分支开口的支架金属结构与其他贴壁不良支架表面的内膜覆盖厚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06±0.05)mm比(0.05±0.03)mm,P>0.05].绪论晚期支架贴壁不良见于DES置入最初的贴壁不良、血管壁正性重构、重叠置入支架以及支架金属结构位于分支血管开口;贴壁不良的支架金属结构表面亦有不同程度的内膜覆盖.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支架内血栓形成病例的临床特点并探讨其原因.方法:收集自2007-04至2008-06的所有支架内血栓的患者,共12例.其中男性10例,女性2例.1例置入金属裸支架,其余11例均为药物涂层支架.分析入选病例的临床特点,冠状动脉病变特征.结果:12例患者中,亚急性血栓5例;晚期血栓4例;极晚期血栓3例.分析病变特点及血栓形成原因显示:在早期血栓形成的5例中4例为原发性支架贴壁不良、支架膨胀不良、未完全覆盖病变;1例为糖尿病、长病变、完全闭塞病变.在晚期和极晚期血栓形成的7例病例中3例因为停用了波立维;2例有支架内严重再狭窄;1例为正性重构、获得性贴壁不良;1例为糖尿病、小血管病变,且支架中段扩张不充分不除外贴壁不良的因素.结论:支架内血栓是金属裸支架和药物涂层支架置入术后很少发生但非常严重的并发症.急性的支架内血栓可能与贴壁不良有关.晚期支架内血栓在病因学上是多因素的,主要与双联抗血小板药物治疗依从性相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西罗莫司洗脱支架冠状动脉内置人术后,支架血栓发生率及临床相关因素。方法2006年4月至2007年8月间,156例患者于首都医科大学大兴医院置入西罗莫司洗脱支架(Cypher select和Firebird支架),84例患者随防1年,72例患者随访半年,明确支架血栓发生情况;分析支架血栓的相关因素及转归。结果早期支架血栓3例(1.92%),晚期支架血栓1例(0.64%)。4例支架血栓患者多支病变(〉2支)2例,分叉病变2例,弥漫长病变2例。共置入支架6枚,平均1.5枚/人,平均支架直径(2.88±0.38)mm,平均长度(25.5±6.12)mm,支架释放压力(13.33±1.03)atm,一枚支架置入后行后扩张,术后TIMI血流均为3级。1例术后3d出现介入血管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爱通立溶栓后再通并出现休克,置入主动脉气囊反搏治疗5d,现病情平稳;2例分别于术后6d及15d猝死;1例于术后81d猝死。结论156例西罗莫司洗脱支架置入后,早期支架血栓3例,晚期支架血栓1例;表现为急性心肌梗死或猝死;多数患者为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多支病变、分叉病变、弥漫长病变,因无血管内超声指导可能遗留残余夹层或支架贴壁不全;发生支架血栓患者预后差,死亡率高。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基线斑块组成对药物洗脱支架(drug-eluting stent,DES)置入术后晚期支架贴壁不良(late stent malapposition,LSM)的影响。方法入选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76例(113处病变)行冠状动脉原位病变DES置入及基线和随访虚拟组织学血管内超声检查,分为LSM组11例和无LSM组65例。结果 11例患者有16处(14.2%)病变,随访时发现LSM。不同DES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SM组糖尿病(63.6%vs29.2%,P<0.05)、支架长度[(29.4±5.5)mmvs(26.2±6.0)mm,P<0.05]、坏死核心体积[(29.8±14.0)mm3 vs(21.4±9.5)mm3,P<0.01]及坏死核心体积百分比[(26.5±6.6)%vs(20.1±6.6)%,P<0.01]均明显高于无LSM组。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坏死核心体积百分比(OR=1.144,95%CI:1.0521.243,P=0.002)和糖尿病(OR=3.829,95%CI:1.1581.243,P=0.002)和糖尿病(OR=3.829,95%CI:1.15812.663,P=0.028)是LSM的独立预测因素。结论病变坏死核心成分和糖尿病与不稳定性心绞痛DES置入术后LSM形成有关。  相似文献   

5.
冠心病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置入药物洗脱支架的疗效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Qiao SB  Hou Q  Xu B  Chen J  Liu HB  Yang YJ  Wu YJ  Yuan JQ  Wu Y  Dai J  You SJ  Ma WH  Zhang P  Gao Z  Dou KF  Qiu H  Mu CW  Chen JL  Gao RL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7,35(6):523-526
目的 评价冠心病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冠状动脉病变置入药物洗脱支架后的疗效。方法 选择我院2004年4月至2005年8月连续接受置入药物洗脱支架(DES)或金属裸支架(BMS)治疗并且进行了冠状动脉造影随访的139例的冠心病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所有患者在支架术后6个月后接受冠状动脉造影随访。结果共139例患者(男性114例,女性25例)221处病变完成随访。其中C型病变94处(42.5%),完全闭塞病变42处(19.0%),平均每个病变支架长度(26.53±14.72)mm,平均参考血管直径(2.80±0.43)mm。两组患者在性别比例和年龄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在冠心病的危险因素如:高血压病、高脂血症、吸烟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病变的复杂程度基本相当。DES组的参考血管直径比BMS组小[(2.71±0.41)mm比(2.98±0.53)mm,P〈0.001]。6个月后随访,DES组的支架内再狭窄率(10.6%比38.6%,P〈0.001)和病变内晚期腔径丢失[(0.24±0.56)mm比(0.91±0.77)mm,P〈0.001]明显低于BMS组。DES组的靶病变血管重建率显著低于BMS组(8.6%比30.0%,P〈0.001)。DES组有4例晚期支架内血栓。结论 本研究显示药物洗脱支架对于冠心病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冠状动脉病变的介入治疗有着良好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金属裸支架。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药物洗脱支架(DES)置入后发生早期支架内血栓(EST)的危险因素。方法河北省沧州市中心医院2008—2018年行DES置入的患者共有20 518例,回顾性选取97例明确EST患者为EST组,按照年龄、性别和危险因素相近似的原则,选取194例患者为对照组。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和围术期资料,并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评估EST的危险因素。结果 DES置入术后EST的发生率为0.5%(107/20 518),病死率为23.4%(25/107)。291例患者中,男性127例(43.6%),年龄18~80岁,平均年龄为(68.1±8.2)岁。两组的糖尿病、高三酰甘油血症、高纤维蛋白原、ST段抬高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弥漫病变、小血管病变、多枚支架串联、支架≥30 mm、第二代药物涂层支架、未高压后扩张及使用血小板膜糖蛋白Ⅱb/Ⅲa受体拮抗剂等均有显著差异(均为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高三酰甘油血症、弥漫病变、小血管病变、多枚支架串联、支架长度≥30 mm、未应用第二代药物涂层支架、未高压后扩张是EST的危险因素(均为P<0.05),其中直径≤2.75 mm的小血管病变是最强的预测因素(OR=6.37,95%CI:2.51~11.86)。结论 EST有多种危险因素,需规范介入操作及加强围术期抗栓治疗,尤其是小血管及弥漫病变需要多枚支架串联的患者,应选用第二代药物涂层支架,且行高压后扩张,防止支架贴壁不良,减少EST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雷帕霉素洗脱支架晚期贴壁不良发生率及其对临床预后的影响.方法 观察2005年2月至2007年3月因ACS(ACS组,54例)和稳定性心绞痛(对照组,83例)行雷帕霉素洗脱支架治疗并于1年后行血管内超声检查患者,检测支架晚期贴壁不良发生率,并观察血管内超声检查后1年内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及支架内血栓发生率.结果 所有137例患者219处病变中,16例患者25处病变检测到晚期支架贴壁不良.25处晚期支架贴壁不良中ACS组和对照组分别为20处(22.2%)和5处(3.9%)(P<0.001).两组患者参照血管外弹力膜面积、参照血管和支架段血管管腔面积和新生内膜面积均相似,但ACS组患者支架段血管外弹力膜面积[(15.34±5.44)mm2比(13.83±4.51)mm2,P=0.026]、支架段血管外弹力膜面积与参照血管外弹力膜面积比值(1.13±0.22比1.02±0.18,P<0.001)、斑块和中膜面积[(8.43±3.93)mm2比(7.01±2.93)mm2,P:0.002]较对照组明显增大.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显示,ACS(OR=6.477,P<0.001)和支架长度≥23 mm(OR=3.680,P=0.025)为晚期支架贴壁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血管内超声检查后临床随访1年,两组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雷帕霉素洗脱支架置入后,ACS患者较稳定性心绞痛患者更多发生晚期支架贴壁不良,然而随访1年的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CT)指导下经皮冠状动脉旋磨成形术联合药物洗脱支架(DES)治疗严重钙化病变的疗效。方法 13例冠状动脉严重钙化患者在OCT指导下行冠状动脉旋磨成形术及支架置入术,评价病变特点及手术即刻成功率、术后管腔直径、有效管腔面积变化。结果 13例入选患者三支病变7例(53.8%),双支病变5例(38.5%),单支病变1例(7.7%)。OCT图像分析显示钙化病变长度为(24.7±15.2)mm,钙化病变弧度为(236.7±46.3)度。靶病变管腔直径由术前(1.96±0.57)mm增加至术后(3.12±0.34)mm,有效管腔面积由术前(3.37±1.62)mm2增加至术后(7.24±2.76)mm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支架贴壁不良10例(76.9%)。手术即刻成功率为100%。结论应用OCT指导冠状动脉旋磨成形术联合DES置入治疗严重钙化病变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基线斑块组织分型对药物支架(drug-eluting stent,DES)置入术后晚期支架贴壁不良(late stent malapposition,LSM)的影响。方法:入选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112例,行冠状动脉原位病变药物支架置入及基线和随访,平均随访时间(11.5±1.7)个月,虚拟组织学血管内超声(VH-IVUS)检查,分为易损斑块组(n=38)和非易损斑块组(n=74)。结果:16例患者(14.3%)随访时发现LSM,易损斑块组明显多于非易损斑块组(28.9%vs.6.8%,P=0.001)。易损斑块组糖尿病(52.6%vs.28.4%,P=0.012),支架长度,坏死核心体积[(28.7±9.6)vs.(22.0±11.2)mm3,P=0.004]及其百分比[(25.7±6.6)vs.(21.5±6.6)%,P0.001]均明显高于非易损斑块组。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易损斑块(OR=3.162,95%CI:1.052~11.278,P=0.001)和糖尿病(OR=1.145,95%CI:1.005~1.332,P=0.024)是LSM的独立预测因素。结论:易损斑块和糖尿病与不稳定心绞痛DES置入术后LSM形成有关。  相似文献   

10.
不同药物洗脱支架四年临床结果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雷帕霉素与紫杉醇药物洗脱支架(DES)置入后再狭窄率、支架内血栓形成及4年临床结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3年1-10月连续237例置入DES患者6个月再狭窄率与靶病变重建率(TLR)、4年随访主要不良心脏事件(MACE)、靶血管重建(TVR)和支架血栓形成的发生率.结果 雷帕霉素组与紫杉醇组比较,6个月两组TLR、支架内再狭窄、MACE、心肌梗死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但后者有更高的晚期管腔丢失(P=0.022).4年免于TVR生存率分别为88.97%与82.28%(P=0.127),免于MACE生存率分别为83.8%与79.2%(P=0.056).多变量分析每个病变置入支架数(P=0.001)和糖尿病(P=0.001)与TVR相关,多支病变(P=0.0013)和糖尿病(P:0.0001)与MACE相关.4年总的支架内血栓发生率(1.47%与1.98%)无统计学意义,肯定的很可能的和可能的支架内血栓形成两组之间也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两种药物洗脱支架均具有较好的安全性和临床近、远期效果,但紫杉醇洗脱支架晚期管腔丢失较多.  相似文献   

11.
双抗支架联合内皮祖细胞移植防治支架内晚期再狭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双抗-[CD34、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VEGFR)-2]支架联合局部移植内皮祖细胞(EPCs)防治血管支架内晚期再狭窄的效果.方法:以反复浸泡吹干法制备双抗支架.兔动脉粥样硬化模型建立后动脉内置入药物涂层支架(药物涂层支架组,8只)或双抗支架+ EPCs移植(双抗支架组,8只).随访2月.观察管腔最狭窄百分比、支架内血管新生内膜增生.结果:与药物涂层支架组比较,双抗支架组支架内管腔面积狭窄百分比[(28.3±4.2)%比(8.8±1.45)%]、血管新生内膜面积[(1.44±0.34)m2比(0.46±0.21) m2]、最大内膜厚度[(172±5.0)μmm比(105±4.9)μmm]明显减少(P均<0.05).结论:双抗支架+EPCs移植可显著降低支架内晚期再狭窄.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64排螺旋计算机断层扫描成像(computerized tomography,CT)指导下不同性质冠状动脉斑块应用旋磨加药物支架植入术近期预后情况。方法将401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患者分为常规治疗组及64排螺旋CT指导组。CT指导组在斑块CT值大于200 HU时的钙化病变行旋磨加药物支架植入,常规治疗组根据临床经验选择药物支架植入术或补救性旋磨术,观察两组患者12个月后的临床预后。结果两组的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随访的主要心血管事件、心源性死亡、非致死性心肌梗死、靶血管血运重建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0.2%vs.9.2%,P=0.739;1.5%vs.0,P=0.249;3.9%vs.2.0%,P=0.382;7.3%vs.5.6%,P=0.547)。两组支架内血栓总的发生率及早、晚期的血栓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9个月造影随访提示支架内及血管段再狭窄发生率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支架内最小直径及血管段最小直径常规治疗组均较CT指导组有显著减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53±0.56)mmvs.(2.67±0.62)mm,P=0.032;(2.49±0.50)mm vs.(2.57±0.57)mm,P=0.021)];而支架内管腔晚期丢失及血管段管腔晚期丢失CT指导组均比常规治疗组显著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19±0.07)mm vs.(0.22±0.06)mm,P<0.001;(0.22±0.09)mm vs.(0.25±0.07)mm,P=0.003)]。结论通过无创64排螺旋CT了解钙化病变性质,提前合理分类,术中有效结合旋磨术及药物支架植入术,将有效提高即时手术成功率,减少不良并发症的出现,是处理重度钙化病变的较佳办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有出血性卒中病史的老年糖尿病冠心病患者金属裸支架(BMS)植入术后,三联抗血小板治疗预防支架内血栓形成和再狭窄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60例患者支架植入术后按1:1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均长期服用阿司匹林日100mg,氯吡格雷日75mg(1个月)。治疗组加用西洛他唑日200mg(6个月)。6~9个月后冠脉造影(CA)随访。结果9个月主要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率,治疗组低于对照组(P〈0.05)。6个月CA随访结果,最小管腔直径(MLD)治疗组高于对照组(2.15±0.57mmvs1.81±0.36mm,P〈0.05)。管腔晚期丢失(0.71±0.19mmvs1.28±0.33mm)、再狭窄率(RR,13.8%73537%)、靶病变重建率(TLR,13.3%VS34.5%),治疗组均低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对冠脉病变参考血管直径≥3.0mm且病变长度≤20mm、合并出血性卒中史的老年糖尿病冠心病患者,可考虑用BMS;并在两联抗血小板治疗基础上,加用6个月西洛他唑,有降低支架内血栓形成的趋势,增加随访期的MLD、减少BMS术后RR和TLR,且不增加出血并发症。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利用血管内超声(IVUS)方法比较国产西罗莫司洗脱支架(Firebird^TM)与紫杉醇洗脱支架(Taxus^TM)对冠心病患者新生内膜增生的抑制作用。方法自2003年5月至2007年6月,203例冠心病患者(283处病变)行药物洗脱支架术并在术后1年行冠状动脉造影和血管内超声(IVUS)检查。其中136例患者(185处病变)置入Firebird^TM支架(Firebird组),67例患者(98处病变)置入TaxusTM支架(Taxus组)。结果203例患者(283处病变)中168例患者(236处病变)接受了一年随访造影和血管内超声检查,其中Firebird组108例患者(147处病变),Taxus组60例患者(89处病变)。两组患者基础临床情况及造影特征相似。Firebird组支架内晚期管腔丢失(0.17±0.29mm比0.43±0.51mm,P〈0.0001)和节段内晚期管腔丢失(0.18±0.36mm比0.38±0.33mm,P=0.003)明显小于Taxus组,而两组近端参考血管晚期管腔丢失(0.11±0.27mm比0.15±0.32mm,P=0.321)和远端参考血管晚期管腔丢失(0.08±0.10mm比0.09±0.16mm,P=0.483)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IVUS分析显示,两组间平均支架面积、平均管腔面积、最小支架面积、平均支架体积、平均管腔体积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但Firebird组平均内膜增生面积(0.35±0.58mm^2比1.29±1.26mm^2,P〈0.0001)、平均内膜增生面积百分数(5.45%±9.26%比17.38%±13.75%,P〈0.0001)、内膜增生最大面积百分数(9.41%±14.15%比31.56%±20.99%,P〈0.0001)、平均内膜增生容积(2.09±5.46mm^3比13.43±18.59mm^3,P〈0.0001)和平均内膜增生容积百分数(1.68%±5.84%比8.62%±9.90%,P〈0.0001)较Taxus组均明显减少。结论国产西罗莫司洗脱支架(Firebird^TM)置入术后再狭窄发生率较低,与TaxusTM支架相比,抑制内膜增生作用更显著。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价替罗非班对冠脉复杂病变介入治疗的安全性及对药物洗脱支架内亚急性血栓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05年1月至2008年12月连续在解放军总医院老年心血管病研究所住院并行冠脉介入治疗的复杂冠脉病变患者289例,根据围手术期替罗非班使用率的多少分为第一阶段(即使用率较少组)171例和第二阶段(即使用率较多组)118例,分别记录两个不同阶段患者的临床特征、冠脉病变情况、支架植入情况、替罗非班使用率、出血并发症及亚急性血栓发生情况,观察并分析替罗非班对复杂冠脉病变行介入治疗的安全性及对支架内亚急性血栓形成的影响情况。结果两个阶段的冠心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无统计学差异,两个阶段冠脉病变为B2和C型病变的患者分别为108、63例比78、40例,无统计学差异,两个阶段平均植入支架的数量分别为(3.1±1.3)枚和(2.9±1.2)枚,平均植入支架的总长度分别为(34.4±14.3)mm和(36.5±16.3)mm,均无统计学差异。两个阶段替罗非班使用率分别为15.2%比62.7%,有显著性差异。两个阶段出血并发症的发生率分别为4.67%和4.23%,无统计学差异。两个阶段支架内亚急性血栓的发生率分别为1.75%和0%,无统计学差异,但有减少的趋势。结论复杂冠脉病变植入药物洗脱支架的围手术期使用替罗非班是安全的,且降低了支架内亚急性血栓发生的趋势。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冠状动脉(简称“冠脉”)旋磨术联合药物洗脱长支架用于治疗严重冠脉钙化病变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 入选2010年1月至12月因严重冠脉钙化而行冠脉旋磨术联合药物洗脱长支架植入治疗的患者。观察患者的手术成功率,围术期并发症及术后主要心血管事件(包括心源性死亡、心肌梗死、靶病变血运重建)的发生率。结果 共21例严重冠脉钙化病变患者接受了冠脉旋磨术联合药物洗脱长支架植入治疗,年龄(65.2±6.9)岁。合并高血压病16例(76.2%),糖尿病7例(33.3%),肾功能不全1例(4.8%)。旋磨部位共植入35枚国产药物支架(1.75枚/部位),最短支架长度为28mm,病变部位平均支架总长度为48(29~66)mm,仅1例因旋磨头未能通过病变而放弃,手术成功率为95.2%(20/21)。术中1例出现冠脉痉挛,1例出现胸痛伴心率减慢;术后1例出现消化道出血。住院期间无心血管事件发生,平均随访26个月,仅1例(4.8%)患者于术后第2个月发生急性心肌梗死,余患者病情稳定。结论 冠脉旋磨术联合药物洗脱长支架植入术治疗严重冠脉钙化病变可取得很高的手术成功率,是治疗钙化病变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血管内超声(intravascular ultrasound,IVUS)指导对于冠状动脉真性分叉病变植入药物洗脱支架(drug eluting stent,DES)长期预后的影响。方法通过分析2005年10月至2010年3月DK—Crush系列随机对照研究入选735例原位冠状动脉真性分叉病变植入DES患者,应用倾向评分匹配临床和造影特征,165例IVUS指导和165例冠状动脉造影指导患者纳入研究,比较两组患者的长期预后。结果两组临床基线资料和造影特征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IVUS指导组更常见选择双支架策略(P=0.007),IVUS指导组主支血管(MV)和分支血管(SB)的最大支架直径和支架总长度以及分支血管支架个数显著超过常规造影指导组;介入治疗后QCA分析显示,IVUS指导组分支血管参考血管直径(RVD)和即刻获得以及主支血管近端和分支血管最小管腔直径(MLD)显著超过造影指导组。12个月随访发现两组心脏死亡、靶病变重建(TLR)和主要心血管事件(MACE)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然而,IVUS指导组晚期支架内血栓和急性心肌梗死发生率显著低于造影指导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6% vs.4.8%。P=0.04;1.8% vs.6.7%,P=0.03)。结论IVUS指导冠状动脉真性分叉病变植入DES可以显著减低晚期支架内血栓和由此引起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发生率而改善长期预后。  相似文献   

18.
目的对因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接受择期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患者,对比接受国产雷帕霉素药物洗脱支架(Firebird)和进口雷帕霉素药物洗脱支架(CypherSelect)治疗后1年的临床疗效。方法连续入选2004年1月至2006年12月于北京安贞医院接受介入治疗置入国产和进口雷帕霉素药物洗脱支架(SES)的冠心病患者2000例,根据置入支架类型,分为国产Firebird组(Firebird;1004例)和进口Cypher组(Cypher;996例)。随访1年的临床疗效。初级终点为两组患者支架术后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MACE)的发生率,包括全因死亡、非致死性心肌梗死及靶血管重建。次级终点为1年内的支架内血栓发生率。结果 1年的随访结果显示,国产和进口雷帕霉素药物洗脱支架(SES)组的MACE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7.8%比18.6%,P=0.666)。两组患者的死亡(4.7%比5.1%,P=0.649)、心肌梗死(4.2%比4.8%,P=0.493)和靶血管重建率(9.0%比8.6%,P=0.795)均相近。两组患者12个月确定/可能性支架内血栓的发生率亦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1.1%比1.0%,P=0.841)。多因素回归分析表明,DES类型不是1年内MACE的独立预测因素。结论国产FirebirdSES和进口CypherSES在术后1年内具有相同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19.
药物洗脱支架与金属裸支架相比,减少了再狭窄的发生率,但其长期安全性却引起了人们的注意。支架置入30 d以后出现的晚期支架内血栓问题成为目前介入心脏病学的研究热点。晚期支架内血栓发生率低,但一旦发生后果严重。有研究显示其发生的原因可能包括动脉的延迟愈合、动脉瘤形成及支架贴壁不良等。现就血管内超声在冠状动脉药物洗脱支架晚期血栓研究中的应用进展做一评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