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陈小霞  陈杏  谭清思 《黑龙江医学》2021,45(20):2222-2223
目的:分析极低体重早产儿早期吞咽功能训练辅以非营养吮吸对经口喂养情况及住院时间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1月—2020年9月湛江市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中心收治的90例极低体重早产儿为研究对象,根据护理方法的不同分为对照组(非营养吮吸,n=42)和实验组(早期吞咽功能训练辅以非营养吮吸,n=48),对比两组喂养良好率,经口喂养情况、住院情况及生长发育情况.结果:观察组喂养良好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开始经口喂养时间、完全经口喂养时间、完全经口喂养时胎龄及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且日均体重增长克数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体质量增长、身长增长、头围增长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极低体重早产儿应用早期吞咽功能训练辅以非营养吮吸的效果突出,能显著提高喂养良好率,改善喂养情况,缩短住院时间及促进生长发育.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新生儿抚触辅助微量喂养预防晚期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晚期早产儿108例,随机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54例,对照组采取早期微量喂养,观察组采取新生儿抚触辅助早期微量喂养,观察两组患儿胃肠道功能发育情况、喂养不耐受发生率及生长发育情况。结果观察组胎粪排空时间、建立吸吮吞咽功能时间及直接喂母乳时间均较对照组显著缩短(P〈0.01),喂养不耐受发生率为11.11%,显著低于对照组的42.59%(P〈0.01),观察组恢复至出生体重时间显著少于对照组(P〈0.01),14d时体重增长及头围增长幅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新生儿抚触辅助微量喂养可促进晚期早产儿胃肠道功能发育和成熟,降低喂养不耐受发生率,有助于促进生长发育,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影响极低出生体重儿,超低出生体重儿宫外发育迟缓的危险因素和评价早期微量喂养加腹部按摩的干预效果。方法:收集135例极低出生体重和超低出生体重儿,分析其宫外生长迟缓的发生率和并发症的发生率;通过是否发生宫外生长迟缓分组后,用 Logistic 回归分析引起宫外发育迟缓的危险因素:将研究对象根据不同的护理干预方式分为早期微量喂养加腹部按摩组(观察组)和常规喂养组(对照组),通过观察达全量肠营养时间、吮吸吞咽建立时间等指标,评价早期微量喂养加腹部按摩的干预效果。结果:经多因素 Logistic 回归分析胎龄(OR =2.981)、出生体重(OR =4.215)、出生头围(OR=1.989)、IUGR(OR =1.283)、静脉用氨基酸最大量(OR =2.057)、达到肠道标准热卡所需时间(OR=4.782)是宫外生长迟缓的危险因素。观察组的达全量肠营养时间、吮吸吞咽建立时间、拨胃管时间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每日体重增长量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胎龄、出生体重、感染、IUGR、出生头围是极低出生体重和超低出生体重儿宫外生长迟缓的危险因素。早期微量喂养加腹部按摩有较好的干预效果。  相似文献   

4.
早期滴服喂养早产儿营养效果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徐俊兰 《中原医刊》2007,34(9):68-68
目的探讨早期滴服喂养对早产儿营养状况的影响。方法将42例有吞咽功能但吸吮无力或吸吮吞咽不协调喂养困难的早产儿随机分成滴服喂养组20例,鼻胃管喂养组22例,观察两种喂养方法对早产儿体重恢复时间、达奶头喂养时间、胎粪完全排出时间、住院时间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的影响。结果滴服喂养组在体重恢复时间、达奶奶头喂养时间、胎粪完全排出时间、住院时间均较鼻胃管喂养组短(P〈0.01),且并发症少(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早产儿滴服喂养方法简单,并发症少,能满足早产儿营养需要,适用于有吞咽功能但吸吮力弱或吸吮吞咽不协调喂养困难的早产儿。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间歇性鼻胃管微量喂养辅以抚触疗法在早产儿喂养中的应用。方法:2003年1月至2004年12月出生12h内入院,住院时间≥10d的早产儿为观察组(26例),于生后24h内给予鼻胃管微量喂养,并于3~7d后同时实施抚触疗法;2002年1~12月出生12h内入院的早产儿为对照组(16例),予以常规喂养,用同一种配方乳及母乳喂养。记录早产儿的早期体重下降、恢复出生体重时间、喂养不耐受情况、达到全肠道喂养时间、住院时间。结果:观察组达到全肠道喂养时间、住院时间较对照组明显缩短(P〈0.01);喂养不耐受情况明显少于对照组。结论:间歇性鼻胃管微量喂养辅以抚触疗法用于早产儿可提早全肠道喂养时间,减少喂养不耐受,促进体重增长,缩短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早期微量喂养对极低出生体重儿在改善机体内环境、生长发育及肠道功能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7年7月至2020年8月出生的65例极低出生体重儿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抽签法随机分成观察组35例和对照组30例,观察组实施早期微量喂养,对照组采用常规喂养,两组均给予静脉营养支持,比较两组患儿出生72h的液体入量和出量、血生化等指标及1周后胃泌素水平;记录并比较两组患儿体重开始增长时间、胎粪完全排尽时间、全量肠内喂养达到时间及恢复出生体重时间;比较两组患儿胃肠不耐受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儿出生72h血钾水平低于对照组,血钙水平高于对照组,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体重开始增长时间、胎粪完全排尽时间、全量肠内喂养时间及恢复出生体重时间均低于对照组,两组相比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观察组中度及严重潴留、呕吐患儿较观察组低(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极低出生体重儿早期积极微量喂养可有效改善机体内环境,促进患儿生长发育,降低胃肠道不耐受发生。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早产极低出生体重(VLBW)儿接受早期滴服喂养的效果及其发生相关并发症的情况,探讨早期滴服喂养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2008年1月~2010年7月慈溪人民医院儿科收治的49例早产极低出生体重儿,分为对照组(早期鼻胃管喂养组)24例,观察组(早期滴服喂养组)25例,研究两组不同喂养方式的喂养效果及其发生相关并发症的情况。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婴儿体重增长速度(P〈0.05)和奶量增加速度显著提高(P〈0.01),恢复出生体重时间、达全口喂养时间、经奶头喂养时间、累计光疗时间、胎粪完全排出时间及住院时间显著减短(P〈0.01)。胃出血、口腔炎及吸人性肺炎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降低(P〈O.05);发生呼吸暂停、腹胀及呕吐的情况显著减少(P〈0.01)。结论早期滴服喂养能较快提高VLBW儿胃肠道喂养的耐受性、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减短住院时间,减轻患儿家属经济负担,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早产低出生体重儿采用早期间歇持续微量喂养的护理要点和效果..方法:将在NICU住院60例早产极低出生体重儿(VLBWI)随机分入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在患儿出生24h后采用常规胃管喂养法,观察纽患儿在对照组的常规治疗护理基础上.出生后24h内给予间歇持续微量喂养,采用微量输液泵通过胃管持续间断泵入每天奶量,时间2h喂1次,滴入2h后暂停2h,当VLBWI每次奶量增加至15~20mL/kg体重时将2h喂养1次改为3h喂1次。停止鼻饲后比较两组效果。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喂养不耐受率分别为6.6%、30%,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每日体质量增长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达完全胃肠道喂养时间、吸吮吞咽功能建立时间及住院时间显著少于对照组(P〈0.01)。结论:认真细致地执行间歇持续微量喂养方案.有利于VLBWI的生长发育,可大大提高极VLBWI的生存率及生命质量,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早期微量喂养对极低体重儿胃肠功能的影响。方法:治疗组患儿采用早期微量喂养,即乳量〈20ml(kg/日),1周后逐渐增加奶量,观察两组患儿对喂养的耐受情况及胎便排出时间,同时观察两组患儿血清胃泌素动态变化。结果:①治疗组喂养耐受及胎便36小时内排出例数均高于对照组,两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②治疗组血清胃泌素水平高于对照组,两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早期微量喂养能促进极低体重儿肠蠕动及胃肠激素的分泌,有利于胃肠功能的成熟。  相似文献   

10.
钟丽琼 《中国热带医学》2009,9(8):1627-1628
目的观察早产儿早期微量喂养与体重增长等因素的关系,为早产儿的早期胃肠喂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将81例早产儿随机分为观察组(早期喂养组)41例和对照组(晚期喂养组)40例。比较两组在体重增长、达足量喂养时间、静脉营养时间及喂养不耐受、低血糖等并发症情况。结果观察组体重增长快,达足量喂养时间、静脉营养时间均明显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同时胃肠喂养不耐受、低血糖和高胆红素血症明显减少(P均〈0.05)。结论早产儿早期微量喂养有助于胃肠道组织结构的完整和消化功能的成熟,有助于改善早产儿营养和顸后,减少喂养不耐受、低血糖等并发症,适合临床使用。  相似文献   

11.
《中国现代医生》2019,57(25):67-70
目的探讨早期间歇持续微量喂养联合非营养性吸吮对早产儿肠道喂养不耐受及早期生长发育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8年6月在该院妇产科出生的早产儿76例。采用抛银币法将纳入的76例早产儿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8例。对照组早产儿生后早期间歇持续微量喂养(12~24 h内)。观察组早产儿在对照组基础上予以非营养吸吮治疗,两组的疗程均为2周。观察两组早产儿肠道喂养不耐受的发生率、胎粪排空日龄及达完全肠道喂养时间,并比较早产儿恢复至出生体重时间,2周时体重和头围增长幅度等生长发育情况。结果观察组早产儿肠道喂养不耐受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胎粪排空日龄和达完全肠道喂养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早产儿恢复至出生体重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2周时体重和头围增长幅度明显大于对照组(P0.05)。结论早期间歇持续微量喂养联合非营养性吸吮用于早产儿可减少肠道喂养不耐受的发生率,能促进胃肠功能成熟,缩短达完全肠道喂养时间;并能促进体重和头围的增长,促进其生长发育。  相似文献   

12.
葛中玲  王芳 《中国医药导报》2013,10(20):154-155
目的观察早产儿低体重儿早期静脉营养支持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合肥市第五人民医院儿科2011年11月~2012年11月早期静脉营养支持治疗的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50例为观察组,并选取同期常规静脉营养支持治疗的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50例为对照组。观察两组体重恢复正常时间、住院时间、过渡到全胃肠道喂养时间、体重增长情况和治疗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体重恢复正常时间、过渡到全胃肠道喂养时间、体重增加和住院时间分别为(6.3±2.3)d、(11.2±2.5)d、(25.3±4.3)g、(13.4±3.7)d,对照组体重恢复正常时间、过渡到全胃肠道的喂养时间、体重增加和住院时间分别为(8.4±2.5)d、(13.5±3.5)d、(20.1±4.2)g、(17.3±4.3)d,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24.0%(12/50),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为32.0%(16/50),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早期静脉营养支持具有较好的应用效果,能够有效地缩短患儿体重恢复时间,值得临床中应用。  相似文献   

13.
郭洁婷  杨春凤 《广西医学》2014,(12):1833-1835
目的探讨口腔按摩治疗极低出生体重儿(VLBWI)的效果。方法将116例VLBWI按住院号单双随机分为观察组58例和对照组58例,两组均采用经口胃管饲早产配方奶方式喂养,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及非营养性吸吮(NNS)训练,观察组实施常规护理及口腔按摩(吞咽功能训练及口腔推拿治疗)。结果两组患儿均治愈出院。观察组患儿腹胀、呕吐、胃潴留液等喂养不耐受发生率及口腔感染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儿恢复至出生体重时间、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体重增长速度、每日增加奶量明显大于对照组(P〈0.05)。结论口腔按摩能有效降低VLBWI喂养不耐受发生率,促进VLBWI的生长发育。  相似文献   

14.
目的:总结“鸟巢”的应用对早产儿体重增长的影响。方法:将68例早产儿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37例)采用鸟巢式护理,对照组(31例)采用常规护理,观察胎粪完全排尽时间,达完全喂养时间及恢复出生体重时间。结果:观察组早产儿较对照组胎粪完全排尽时间,达完全喂养时间及恢复出生体重时间缩短,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鸟巢式护理可促进早产儿尽早康复和身心发育。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早期微量喂养联合非营养性吸吮(NNS)对早产儿的体重增长情况、喂养耐受性、胎粪完全排尽时间、达完全喂养时间的影响.方法 将80例胎龄28~36周,体重1400~2200g的早产儿,随机分为观察组40例,给予早期微量喂养联合NNS;对照组40例给予常规喂养.对两组患儿的体重增长情况、喂养耐受性、胎粪完全排尽时间、达完全喂养时间进行观察监测.结果 观察组恢复出生体重时间、胎粪完全排尽时间、达完全喂养时间均较对照组明显短,喂养耐受性较对照组明显增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早期微量喂养联合NNS可以促进早产儿胃肠道成熟,改善喂养不耐受,减少喂养并发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早产儿早期给予非营养性吸吮(NNS)对其胃肠功能及体重增长的影响。方法:将76例需经鼻胃管喂养的健康早产儿,适于胎龄儿,随机分为非营养性吸吮(NNS)组和对照组。NNS组在鼻胃管喂养时吸空橡皮奶头,对照组单纯给予鼻胃管喂养(INGF),不足热量给予部分静脉营养。观察体重、胃排空时间,喂养耐受情况。结果:NNS组7日龄恢复出生体重者达38.9%,较对照组增多。胃残留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分别为16.7%,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NNS组达到418.4kJ/(kg·日)的时间较对照组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NNS组胃半排空时间快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NNS可促进胃排空,有利于早产儿生后胃肠功能发育,减少喂养不耐受的发生,促进体重增长。  相似文献   

17.
早产儿早期母乳喂养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比较早期母乳喂养与配方奶喂养对早产儿的影响,探讨早产儿合理的喂养方式。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9~12月在我科住院的早产儿,根据其喂养方式分成2组:母乳喂养组46例和早产儿配方奶喂养组50例。比较2组早产儿院内感染、喂养不耐受的发生率,并将2组胎便排尽时间、恢复出生体重时间、达足量喂养时间以及生后14d的体重增长进行比较。结果母乳喂养组院内感染的发生率较配方奶喂养组低(分别为4.3%和18%,P〈0.05);母乳喂养组喂养不耐受的发生率较配方奶喂养组低(分别为8.7%和24%,P〈0.05);母乳喂养组胎便排尽的时间显著早于配方奶喂养组[分别为(73.7±10.1)h和(92.0±21.4)h,P〈0.01];母乳喂养组恢复出生体重的时间较配方奶喂养组早[分别为(6.9±1.5)d和(8.0±1.9)d,P〈0.05);母乳喂养组达足量喂养的时间较配方奶喂养组早[分别为(9.8±1.6)d和(11.3±2.4)d,P〈0.05);母乳喂养组生后14d的体重增长优于配方奶喂养组[分别为(199±100)g和(147±75)g,P〈0.05]。结论早产儿早期母乳喂养可降低院内感染和喂养不耐受的发生率,使其较早达到足量喂养,有利于早产儿早期体重增长,故应提倡早产儿早期母乳喂养。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音乐干预对早产儿喂养耐受性的影响。方法:将60例早产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早产儿常规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实施音乐干预,比较两组早产儿胃肠功能发育、喂养耐受性、体重增长情况。结果:观察组喂养耐受性、身长、体重增长状况及进奶量均优于对照组,腹胀缓解时间、吸吮吞咽功能建立时间、达足量喂养时间、恢复出生体重时间、应用静脉营养时间及住暖箱时间均低于对照组。结论:音乐干预能够促进早产儿胃肠功能发育,提高喂养耐受性。  相似文献   

19.
极低出生体重儿早期微量喂养联合静脉营养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佘远凤  梁高莲  田岚 《右江医学》2010,38(2):173-174
目的观察早期微量喂养联合静脉营养在极低出生体重儿(VLBWI)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70例VLBWI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35例,给予早期微量喂养联合静脉营养,对照组35例给予全静脉营养。对比观察两组吸吮吞咽功能建立时间,达足量肠内营养时间,体重增长情况及住院时间,以及喂养不耐受、坏死性小肠炎、吸入性肺炎、胆汁淤积性肝炎、高胆红素血症、血糖与血脂等合并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儿达足量肠内营养时间、吸吮吞咽功能建立时间及住院时间比对照组明显缩短(P<0.01),观察组的低血糖、高胆红素血症、高血脂、胆汁淤积性肝炎的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或<0.01),两组均无坏死性小肠炎发生,喂养不耐受、吸入性肺炎的发生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微量喂养联合静脉营养可明显缩短静脉营养时间,尽早建立经口喂养,减少合并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双歧四联活菌在极低出生体重儿(VLBWI)喂养中的作用、用药安全性及对早期生长发育的影响。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49例VLBWI随机分成2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和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口服(经口胃管)微生态制剂双歧四联活菌。观察并记录2组间足量喂养日龄、恢复出生体重日龄、喂养不耐受发生率、生长发育情况及可能的不良反应。结果治疗组喂养不耐受发生率(17.7%)较对照组(44.0%)差异显著(P〈0.05);过渡到全胃肠喂养所需时间、恢复至出生时体重所需时间2组差异亦有显著性(P〈0.05);2组新生儿期身长、体重增长速度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头围增长速度差异无显著性(P〉0.05)。在应用中未发现用药不良反应以及增加其他伴用药物的毒副作用现象。结论双歧四联活菌可改善VLBWI早期喂养的耐受性,并促进其早期生长发育,用药比较安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