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材料学和生物力学发展,传统的脊柱内固定方法不断改进,新型内固定器械不断涌现。而新的内固定器械在临床应用前应该在实验室进行生物力学综合评价,从而选出最合适的内固定器。因此,对脊柱内固定器械的生物力学研究已成为目前脊柱外科生物力学研究的重要课题。随着非融合技术成为国内外脊柱外科界的研究热点,  相似文献   

2.
脊柱内固定器械的生物力学评价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牛物力学评价对脊柱内固定器械的意义越来越受到重视,脊柱内崮定器械的生物力学方法亦成为研究的热点.为了提供生物力学评价方法共同比较的基础,本文综述了脊柱生物力学评价方法的分类、概念及实验设计。生物力学评价方法分为强度,刚度和稳定性实验三种。其常用评价指标包括强度、刚度及三维运动范围测量等。临床意义较大的是器械的刚度和运动范围。  相似文献   

3.
颈椎的内固定手术与生物力学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颈椎内固定的目的是提供颈椎的即时稳定性,控制不稳定节段,提高骨性融合,纠正脊柱畸形和避免长期使用颈围固定。近2 0多年来,随着脊柱外科生物力学研究的进展,极大地促进了脊柱内固定治疗的发展。自Harrington应用以来,内固定材料已经广泛地应用于脊柱外科,脊柱外科手术已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因此,对内固定器械及其生物力学的研究已成为目前脊柱外科的重要课题之一。本文旨在对目前临床颈椎前后路手术中常用的外科内固定手术方法、生物力学及相关并发症等作一综述。前路内固定方法一、齿突螺钉固定为了提高齿突的骨性融合,避免使用Halo…  相似文献   

4.
目的 对自行设计的多用途脊柱固定器 (MSF)固定胸腰椎骨折后的效果进行生物力学评价 ,并通过初步临床应用为临床医疗提供科学理论依据。方法 利用 7具较新鲜的固定胸腰椎脊柱标本 ,模似临床骨折用实验应力分析方法对其固定后生物力学性能进行测定 ,在此基础上应用于临床 ,论证其医疗效果。结果  (1)MSF固定胸腰椎骨折的强度 ,刚度和脊柱稳定性方面的均优于Steffee、Dick器械 (P <0 0 1)。 (2 )初步临床应用表明 ,该内固定器械操作方便 ,疗效满意。结论 MSF固定胸腰椎骨折满足生物力学要求 ,提高损伤脊柱的三柱稳定性能。具有良好的生物力学性能 ,设计合理 ,操作方便 ,多种用途效果 ,有较好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 对自行设计的多用途脊柱固定器(MSF)固定胸腰椎骨折后的效果进行生物力学评价,并通过初步临床应用为临床医疗提供科学理论依据。方法 利用7具较新鲜的固定胸腰椎脊柱标本。模拟临床骨折用实验实力分析方法对其固定后生物力学性能进行测定,在此基础上应用于临床,论证其医疗效果。结果 (1)MSF固定胸腰椎骨折的强度,刚度和脊柱稳定性方面的均优于Steffee、Dick器械(P<0.01)。(2)初步临床应用表明,该内固定器械操作方便,疗效满意。结论 MSF固定胸腰椎骨折满足生物力学要求,提高损伤脊柱的三柱稳定性能。具有良好的生物力学性能,设计合理,操作方便,多种用途效果,有较好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MSF器械固定胸腰椎骨折的生物力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对自行设计的MSF固定胸腰椎骨折后的效果进行生物力学评价。方法 :利用 7具较新鲜的固定胸腰椎经脊柱标本 ,模拟临床骨折用实验应力分析方法对其固定后的生物力学性能进行测定 ,论证其医疗效果。结果 :MSF固定胸腰椎骨折的强度、刚度和脊柱稳定性方面均优于Steffee、Dick器械 (P <0 .0 1)。结论 :MSF固定胸腰椎骨折后满足生物力学要求 ,又进一步提高了损伤脊柱的三柱稳定性能。该内固定器械具有良好的生物力学性能 ,设计合理 ,能达到操作方便、多种用途效果 ,有较好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作者设计一种新型脊柱内固定器,经生物力学测试对该器械进行评价。方法取7具新鲜成人尸体T10-L4脊柱标本上,模拟L1骨折后安装该器械进行脊柱三维运动范围和前屈-压缩刚度测试。结果该器械能在屈伸、侧弯运动方向上显著加强损伤节段的稳定性(P<0.001~0.01)。使轴向旋转运动恢复正常运动范围(P<0.05)。结论新型脊柱内固定器(池氏钉)设计合理,对损伤脊柱节段固定具有较强稳定性,不失为一种较为理想的内固定器械。  相似文献   

8.
胸腰椎骨折四种不同内固定的生物力学测试与比较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通过生物力学测试,对4种椎弓根内固定器进行评价和比较,以提高脊柱内固定复位内固定效果,使其更符合脊柱生物力学原理,为临床服务。方法:采用新鲜脊柱标本8具,造成胸腰段不稳定骨折,采用4种不同内固定器加以固定,测定它们的生物力学性能,对照比较。结果:胸腰椎骨折采用MRF脊柱内固定,在脊柱强度、刚度和稳定方面比其他3种内固定器械来得强,均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采用MRF脊柱内固定器作脊柱固定,既符合生物力学原理,又具有更强的整复固定性能,临床应用前景广阔。  相似文献   

9.
胸腰椎前路短节段内固定器的类型及应用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5 3年Wenger首次将胸腰椎前路器械应用于临床。近年来 ,随着影像学技术的提高及生物力学的发展 ,相继出现了许多胸腰椎前路内固定器械[1~ 7] 。概括起来可分为短节段内固定器械和长节段内固定器械。前者固定范围一般为伤椎相邻上、下各 1个椎体。后者固定范围扩大到 2个以上的椎体。器械一般包括钉 板或钉 棒两种结构类型。短节段固定初期稳定性好 ,对脊柱生理功能限制小 ,适用于脊柱的短节段不稳 ,尤其是胸腰椎爆裂骨折。下面主要介绍各种前路短节段内固定器械 ,并从解剖、临床和生物力学角度加以评价。1 胸腰椎前路内固定器械…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评价滑脱矫正固定器(HOIST器械)与椎问融合器(BAK)联合应用治疗腰椎滑脱的效果。方法 HOIST器械与BAK联合应用治疗21例腰椎滑脱患者,手术改进在于加强脊柱前中柱支撑及复位内固定,并针对手术方法及结构力学等进行分析。结果 平均随访28个月,所有患者滑脱均达到完全复位,临床症状消失,无严重并发症。结论 BAK植入脊柱前中柱符合生物力学要求,疗效满意。HOIST器械与BAK联合应用手术方法能达到滑脱精确复位、牢固的脊柱三柱固定并有效融合。  相似文献   

11.
脊柱内固定器械广泛用于治疗诸如创伤、肿瘤、先天性畸形以及脊柱退变等疾病,随着学科的发展,内固定器械也不断发展.任何一种新的器械应用于临床之前必须进行一系列生物力学测试.  相似文献   

12.
胸腰段脊柱椎弓根内固定手术的器械准备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胸腰段脊柱椎弓根内固定符合脊柱生物力学的三维固定 ,目前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脊柱骨折脱位、腰椎滑脱、脊柱畸形等。器械种类发展繁多 ,但其共同点均采用椎弓根螺钉 ,从后柱经椎弓根达椎体 ,所不同的是连接固定椎弓根螺钉的器械 ,大体可分为钉板系统、钉棒系统、钉棒钩复合系统。椎弓根系列器械准备原则基本相同。现就器械准备中的若干问题阐述如下。1 临床资料我院 1 995~ 1 999年经椎弓根钉治疗骨折、滑脱、侧弯畸形等 2 87例。其中男 1 94例 ,女 93例 ,年龄 1 3~ 68岁。病种与选用的内固定器械见表 1。表 1 病种与选用的内固定器械…  相似文献   

13.
脊柱内固定的生物力学测试往往借助不同的脊柱不稳标本实现[1-5],实际应用时研究者的重点往往集中在内固定器械本身,而很少关注不同的模型对器械稳定性测试结果的影响.不同的脊柱不稳模型对内固定稳定性测试是否会产生不同的结果?为此我们通过采用不同的脊柱不稳模型,结合相同的内固定器进行测试并进行相互间的比较,以探讨不同的不稳模型是否会对结果产生不同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腰椎融合术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2  
在重建腰椎稳定性的手术中 ,融合术具有重要地位。了解腰椎融合术的适应证、手术方式、内固定的应用、生物力学及相关研究 ,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1 腰椎融合术的发展及适应证腰椎融合术的发展已近百年历史 ,出现了许多改良术式用以提高临床疗效 ;特别是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发展起来的脊柱生物力学 ,通过对脊柱正常解剖结构的生物力学测试 ,椎间盘结构的应力分析、手术方式对脊柱结构及稳定性的影响以及脊柱内固定器械的生物力学研究 ,进一步阐明了腰椎后结构和腰椎椎间关节对腰椎稳定的重要性 ,为脊柱融合术提供了理论依据[1] 。其适应症主…  相似文献   

15.
目的对三种胸腰椎前路内固定器进行生物力学评价.方法采用新鲜成人胸腰椎标本(T12~S1)15具,制成前、中柱损伤模型,分别以DunnⅢ、NTP、Z-plate固定,进行强度、刚度和稳定性的研究.结果胸腰椎骨折采用三种前路内固定器固定后,在脊柱的强度、刚度和稳定性方面,NTP、Z-plate均优于DunnⅢ(P<0.05),而NTP和Z-plate无显著性差别(P>0.05).结论NTP和Z-plate系统符合脊柱的生物力学,能有效恢复失稳脊柱的稳定性,是较为理想的前路内固定器.  相似文献   

16.
李程  张立 《临床骨科杂志》2005,8(5):403-404
目的探讨应用中华长城内固定器械矫正青少年脊柱侧凸畸形的方法和临床疗效。方法应用中华长城内固定器械矫正青少年脊柱侧凸11例,通过比较术前术后的Cobb角及身高的变化进行疗效评价。结果术前Cobb角平均56.3°,术后平均14.6°。身高平均增加6cm。患儿在术后1年均获得满意的脊柱融合,并保留一定的脊柱活动度,术后并发症较少。结论中华长城内固定器械对矫正青少年脊柱侧凸疗效满意,有较好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17.
目的:对三种胸腰椎前路内固定器进行生物力学评价.方法:采用新鲜成人胸腰椎标本(T12~S1)15具,制成前、中柱损伤模型,分别以DunnⅢ、NTP、Z-plate固定,进行强度、刚度和稳定性的研究.结果:胸腰椎骨折采用三种前路内固定器固定后,在脊柱的强度、刚度和稳定性方面,NTP、Z-plate均优于DunnⅢ(P<0.05),而NTP和Z-plate无显著性差别(P>0.05).结论:NTP和Z-plate系统符合脊柱的生物力学,能有效恢复失稳脊柱的稳定性,是较为理想的前路内固定器.  相似文献   

18.
脊柱内固定技术40年回顾与思考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以20世纪60年代Harrington脊柱矫形内固定器械出现为标志,建立在脊柱生物力学和材料科学基础上的脊柱内固定技术已走过40余年的历程。40年来新理论、新器械不断涌现,内固定技术已成为脊柱外科治疗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它拓宽了脊柱外科治疗领域,为脊柱畸形矫正、节段稳定性重建和促进脊柱融合发挥了积极作用。在新器械令人目不暇接、甚至是内固定“风行”的今天,如何冷静地接纳“新技术”、客观的看待“老方法”、正确地把握治疗原则是当前重要的课题。脊柱侧凸矫形内固定依次经历了第一代、第二代和80年代CD系统的出现(第三代)。矫形固定…  相似文献   

19.
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已被广泛应用于脊柱外科,并取得了良好的疗效。它的固定强度直接决定内固定系统稳定性、脊柱稳定性及融合成功率,椎弓根螺钉松动严重影响脊柱内固定手术效果,严重时可导致瘫痪,甚至死亡。目前学者们主要通过生物力学实验来评价椎弓根螺钉稳定性。该文就生物力学实验评价椎弓根螺钉稳定性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20.
胸腰椎骨折前路治疗进展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张功林  章鸣 《中国骨伤》2005,18(5):318-320
脊柱骨折的治疗,一直是脊柱外科关注的课题,随着胸腰椎前路固定器械的发展与生物力学研究的深入,前路治疗方法和观点也有了进一步的发展。本文对国外近年来胸腰椎骨折前路治疗方面的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