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多层螺旋CT双期增强扫描对胰头—壶腹区肿瘤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多层螺旋CT双期增强扫描对胰头—壶腹区肿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对29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胰头—壶腹区肿瘤的螺旋CT平扫及双期增强扫描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9例胰头癌胰腺期胰腺—肿瘤密度差为(67±14)Hu,高于实质期的(36±19)Hu,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7例胰头段胆总管癌胰腺期肿瘤—胰腺密度差为(35±21)Hu,低于实质期的(57±18)Hu,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3例壶腹癌胰腺期胰腺—肿瘤密度差为(35±18)Hu,实质期为(30±17)Hu,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多层螺旋CT双期增强扫描在胰头—壶腹区肿瘤的诊断与鉴别诊断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2.
多层螺旋CT三期扫描对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评价多层螺旋CT三期扫描对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收集、分析5例经病理证实的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的CT平扫及三期增强扫描表现,分析肿瘤的位置、大小、边缘、密度及增强特征。结果:5例中4例为年轻女性,1例为男性,2例位于胰头,3例位于胰体尾部,肿瘤体积较大,边界清楚,均表现为囊实性肿块,以实性成分较多,1例伴有钙化,三期增强扫描时,肿瘤实性成分及包膜呈渐进性、填充式强化,囊性部分无强化,5例均不伴有胆、胰管扩张。结论:多层螺旋CT三期扫描对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术前诊断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3.
多层螺旋CT三期扫描在小胰腺癌诊断中的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三期扫描在小胰腺癌诊断和分期中的价值。方法:对8例胰腺癌患者多行层螺旋CT三期扫描,比较正常胰腺及肿瘤在各期的增强情况,做出可切除性评价,并与手术病理结果对照。结果:三期扫描中,以胰腺期发现肿瘤最敏感。8例肿瘤中,术前认为6例可切除,术中切除5例。结论:多层螺旋CT三期扫描对小胰腺癌的早期诊断和可切除性判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分析多层螺旋CT(MSCT)平扫及三期动态增强扫描对肝细胞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3月到2017年3月期间收集的52例经手术病理证实患有肝细胞癌患者的CT检查资料,分析CT平扫及三期增强扫描对肝细胞癌的诊断应用价值。结果 (1)运用64排128层螺旋CT多期增强扫描共诊断出14例患者伴有肝硬化,共检出肝癌病灶82个,病灶在CT平扫上显示为稍低密度,在三期动态增强扫描中病灶为"快进快出"式典型强化,具体表现为动脉期强化,其中3个病灶动脉期未明显强化;门脉期强化程度逐渐下降,延迟期呈低密度。与手术病理诊断结果相比,64排128层螺旋CT多期增强扫描三期综合检出率高达100%。(2)多层螺旋CT三期动态增强扫描对肝细胞癌的病灶检出率分别为:动脉期检出率达为96.34%,门脉期的检出率为82.92%,延迟期的检出率为87.80%。结论在临床肝细胞癌诊断中,运用64排128层螺旋CT多期增强扫描,可以清晰反映肝细胞癌的血供变化特点,为临床早期诊断肝细胞癌提供可靠的影像学依据,在肝细胞癌诊断以及病情监测方面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5.
螺旋CT双期增强扫描诊断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多层螺旋CT双期增强扫描在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SPTP)诊断中的价值。方法:本组10例SPTP均行CT平扫和双期增强扫描。结果:CT平扫肿瘤呈囊实性,大部分体积较大,增强后肿瘤实性部分强化,静脉期强化高于动脉期,但其强化程度仍低于胰腺正常组织,肿瘤的假包膜完整,强化明显,密度高于或与胰腺组织相似。结论:SPTP在静脉期强化高于动脉期,为该病特征性的CT表现,螺旋CT双期增强扫描对SPTP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双期扫描技术对胰腺肿瘤检出,诊断和进行可切除性评估的意义.方法 对38例胰腺肿瘤患者行胰腺平扫、胰腺期和肝脏期扫描,对各时相的正常胰腺和肿瘤组织进行CT值测量,计算各时相两者的CT值差别,观察胰周血管和其他变化,作可切除性评估.结果 胰腺肿瘤双期扫描各时相的CT值差分别为平扫(6±3)Hu,胰腺期(43±18)Hu,肝脏期(23±16)Hu,胰腺期差别最大,对胰腺肿瘤的检出和诊断有意义.观察胰周小静脉扩张和其他变化进行手术可切除性评估.结论 多层螺旋CT的双期扫描技术优于普通螺旋CT,对胰腺肿瘤的检出和诊断及可切除性评估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64层螺旋CT双期增强扫描技术在胰腺癌诊断中的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双期增强扫描技术在胰腺癌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对38例胰腺癌病例行64层螺旋CT双期增强扫描,先行上腹部胰腺平扫,增强扫描分胰腺期(注射对比剂后35s)和肝脏期(注射对比剂后70s),分别测定各期正常胰腺和病灶的增强后CT值,计算胰腺-病灶增强差值(Hu)。结果 38例胰腺癌患者中位于头颈部23例,体部12例,尾部3例;正常胰腺增强程度在胰腺期较肝脏期高(t=7.83,P<0.01),病灶增强程度在胰腺期和肝脏期差异无显著性(t=-0.16,P>0.05),Hu在胰腺期比肝脏期大(t=27.75,P<0.01)。结论 64层螺旋CT胰腺期、肝脏期双期扫描技术在胰腺癌的临床诊断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8.
《中国现代医生》2019,57(13):93-96+169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多期增强扫描对不同病理亚型肾癌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18例经病理证实的肾癌患者,术前均行多层螺旋CT平扫及三期增强扫描,比较各肾癌亚型CT分期和病理分期的区别,平扫及各期增强的CT值、强化程度、方式,评价螺旋CT多期增强扫描对肾癌分期、分型的诊断价值。结果螺旋CT肾癌分期Ⅰ期77例,Ⅱ期9例,Ⅲ期19例,Ⅳ期13例,与术后病理分期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病理亚型肾癌患者CT平扫期、动脉期、实质期、排泄期CT值不同。乳头状癌平扫期CT值明显高于透明细胞癌和嫌色细胞癌(P0.05)。透明细胞癌增强扫描各期CT值均明显高于嫌色细胞癌及透明细胞癌(P0.05)。透明细胞癌以不均匀强化为主,而乳头状癌和嫌色细胞癌强化形式较混合。结论不同病理亚型肾癌在多层螺旋CT平扫、增强具有各自特征,多层螺旋CT对肾癌诊断分期及分型准确率较高。  相似文献   

9.
张宏灿 《海南医学》2013,24(17):2545-2547
目的探讨多排螺旋CT多期扫描技术在胰腺癌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做过多排螺旋CT的动脉期、实质期、静脉期三期扫描胰腺肿块的患者83例,均由病理切片证实,其中胰腺癌38例,胰腺炎45例,比较胰腺炎和胰腺癌强化后的CT值。结果螺旋CT多期扫描能够显示肿瘤的部位、大小、形状和密度,还能清楚显示肿瘤与周边器官和血管的关系。胰腺癌出现腹膜后淋巴结转移37例,腹腔动脉受累32例,肠系膜上静脉受累29例,肝转移17例、胰管扩张36例、胆囊壁增厚32例,而胰腺炎患者仅出现胰管扩张9例、胆囊壁增厚10例。在胰腺的实质期强化效果最好,且胰腺实质的强化和肿瘤组织的对比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多排螺旋CT在动脉期、实质期、静脉期三期增强扫描对于胰腺癌诊断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螺旋CT双期增强扫描在诊断胰腺癌中的应用价值和临床意义。方法:26例胰腺癌患者先行CT平扫,再用高压注射器以3 ml/s的速率团注造影剂(非离子型)100ml分别行胰腺期(注入后30秒)与门脉期(注入后65秒)增强扫描,测定并计算2期中正常胰腺与肿瘤的平均CT值及正常胰腺与肿瘤在2期平均CT值的差值。结果:26例中肿块位于胰头颈部17例,钩突部5例,体部2例,尾部2例。直径小于2cm肿块4例。正常胰腺与肿瘤间的强化CT差值在胰腺期显著大于门脉期(P0.01),肿瘤在增强胰腺期显示更清晰,为相对低密度,胰周动脉和胰周静脉分别在胰腺期、门脉期显示满意。结论:螺旋CT双期增强扫描对胰腺癌的诊断和临床治疗方案的制定具有极大的应用价值及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分析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SPTP)的CT表现,旨在提高诊断与鉴别诊断水平.方法: 分析9例经病理证实为SPTP的CT平扫和多期增强表现及特征.结果: 9例SPTP中胰头部5例(55.6%),胰颈2例(22.2%),胰体1例(11.1%),胰尾1例(11.1%).CT表现多为边界清楚、圆形或卵圆形低密度实性或囊实性肿块影;2例可见钙化,1例位于包膜下条状钙化,1例位于肿块中心点状钙化;9例均有纤维包膜;增强扫描肿瘤实性部分延迟强化,呈持续性轻度强化的特征,大多可见特征性表现“浮云”征,囊性部分无明显强化,包膜有明显强化.9例均无淋巴结肿大或转移.结论: 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的CT 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多期增强扫描有助于诊断与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2.
徐锋  赵心明  闫东  姚雪松  李槐  周纯武 《当代医学》2010,16(17):298-301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在壶腹周围癌中的诊断价值。材料和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76例壶腹周围癌的CT表现。结果发现胆道梗阻65例,位于胰上段20例,胰腺段18例,壶腹段27例。梗阻面管腔形态分为截断型30例,漏斗型或鸟嘴型20例,鼠尾型15例。"双管征"出现60例,其中胰胆管相交19例,胰胆管分离25例,梗阻近端胰管未扩张16例。CT明确检出肿物63例,CT表现为异常10例,CT未发现病变3例。检出的63例病灶全部有不同程度的强化,根据来源不同,强化方式有所区别。手术病理证实淋巴结转移29例。结论 CT可以准确检出壶腹周围癌所致胆道梗阻。沿着梗阻段结合增强扫描,CT可检出肿瘤。多期增强扫描对于鉴别肿瘤起源有帮助。多层螺旋CT在壶腹周围癌的诊断上有实用价值,但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需要综合应用各种检查手段,以提高诊断准确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螺旋CT扫描对胰共癌诊断的价值,提高SCT对胰头癌诊断的准确性。方法分析我院1998年7月-2004年2月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胰头癌25例,其中24例为腺癌,1例为囊腺癌。将SCT表现与手术、病理和临床特征进行回顾性分析并用统计学处理。结果胰头癌增强扫描均呈低密度。19例胆内胆管呈软藤状重度扩张。19例肝内外胆管成比例扩张,分别有22例和10例伴有胰管扩张和“双管征”,24例胆总管环影数在4-6个之间,15例伴有胰腺体、尾部的萎缩,15例侵犯邻近血管。结论SCT双期增强扫描在胰头癌的诊断中具有重要价值。且可对肿瘤的可切除性作出术前评价。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螺旋CT多期增强扫描对肾癌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09年4月-2015年8月经病理证实115例肾癌患者的CT影像资料,观察CT图像表现,并以手术病理结果为对照,评价螺旋CT多期增强扫描对肾癌分期、分型的诊断价值。结果 CT诊断肾癌Ⅰ期50例,Ⅱ期35例,Ⅲ期20例,10~(-3)期10例,与手术病理结果对照,诊断总符合率80.0%。不同亚型肾癌患者CT平扫期、动脉期、实质期、排泄期CT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透明细胞癌动脉期、实质期、排泄期CT值分别显著高于嫌色细胞癌、乳头状癌(P0.05)。乳头状癌平扫期CT值为(42.9±8.6)HU,显著高于透明细胞癌、嫌色细胞癌的(36.6±6.0)HU、(35.7±5.3)HU,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T显示类圆形病灶84个;强化模式:透明细胞癌以不均匀强化为主,嫌色细胞癌以均匀强化为主。结论螺旋CT多期增强扫描因其密度、强化等特点对肾癌分期诊断准确率较高,有助于肾癌临床分型。  相似文献   

15.
陈安强  李健丁 《中国现代医生》2013,51(5):86-87,93,F0003
目的探讨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的CT表现及病理学基础以提高对该肿瘤的认识及影像学诊断水平。方法回顾2010年1月~2012年10月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11例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CT表现、病理结果等。结果患者以中青年为主;肿瘤可发生在胰头、体及尾部,但胰尾部较多;肿瘤以囊实性为主,部分为实性或囊性成分为主;肿瘤包膜大多完整;CT平扫表现为低密度灶,增强扫描实性成分轻中度强化,强化程度低于正常胰腺组织。囊性成分不强化。病理表现为肿瘤假乳头和血窦样肿瘤血管的形成。结论该肿瘤的CT增强扫描有着特征性影像学表现并与病理密切相关,充分认识其影像学表现及病理基础更容易对该疾病做出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16.
目的:讨论胰岛素瘤的MSCT诊断及检查技术要点。方法:对6例胰岛素瘤患者行多排螺旋CT多期薄层增强扫描,用100ml非离子型造影剂,高压注射器流速3.0ml/s,动脉期延迟(30±5)s,胰腺期延迟(45+5)s,门脉期延迟(70±5)S。结果:6例全部在动脉期表现为高密度,胰腺期4例呈高密度,门脉期全部呈等密度表现。结论:MSCT增强扫描对胰岛素瘤的诊断具有较高的价值。  相似文献   

17.
耿君 《医学理论与实践》2009,22(10):1175-1177
目的:评价多层螺旋CT曲面重组(curved planar reformations,CPR)技术在诊断壶腹癌中的价值。方法:回顾分析27例经手术病理证实壶腹癌病例,所有患者均行多层螺旋CT三期增强扫描,并沿胆总管及胰管进行曲面重组,根据横断面图像和横断面图像结合CPR图像分析壶腹癌肿块的特点及扩张的肝内外胆管、胰管的形态改变。结果:27例均发现肿瘤,并均有不同程度的胆道低位梗阻;均能清晰显示肿瘤的部位、大小以及与周围组织结构的关系。结论:曲面重组技术对壶腹癌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有重要价值,并对手术治疗提供重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胰岛素瘤的CT表现,提高术前诊断能力。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至2012年期间在我院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1例胰岛素瘤患者的CT图像及临床表现,CT扫描包括平扫、增强扫描动脉期及静脉期。结果本组患者主要临床表现为反复发作性饥饿、头晕、心慌、昏迷,其中4例发作期间生化检查显示血糖降低而胰岛素仍升高。11例患者病灶分布如下:胰头3例,胰颈2例,胰体2例,胰尾4例,病灶大小0.9-2.0cm不等,边界清晰。1例病灶含钙化,CT平扫及增强扫描均呈高密度;另外10例病灶平扫呈等或稍低密度,增强扫描呈等或高密度,仅动脉期病灶与正常胰腺实质CT值的配对样本t检查有统计学差异(P<0.05)。11例中1个病灶因平扫及增强扫描均呈等密度而术前漏诊,其余10术前均正确诊断。结论胰岛素瘤的CT表现有一定特征性,在CT增强扫描动脉期大多能显示并可靠诊断,但极少数等或稍高强化病灶容易漏诊,术前诊断应谨慎。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胰腺内分泌肿瘤(Pancreatic endocrine tumors,PETs)的CT及MRI表现,提高对PETs的影像学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17例经病理证实的PETs的MSCT及MRI资料;MSCT采用常规平扫和薄层三期动态增强扫描(动脉期、胰腺期和门脉期);MRI扫描序列包括SET1WI、FST1WI、FSET2WI/FS、FIESTA、弥散成像(DWI)及动态增强,并测定ADC值。结果 17例患者共发现21个病灶,胰头部5个,胰颈部3个,胰体部7个,胰尾部6个,其中1例在胰头及体尾部共3个病灶,胰体和胰尾各1个病灶2例。MSCT平扫呈低或稍低密度(12/21)、等密度(9/21),肿瘤内见钙化(6/21)。增强动脉期或胰腺期明显强化(18/21),逐渐强化(3/21)。13例行MRI平扫,呈长或稍长T1及长或稍长T2信号(8/14),等T1等T2信号(6/14),DWI肿瘤呈明显高信号,ADC值(1.124±0.252)×10-3mm2/s,与文献报道胰腺癌的ADC值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9例行动态增强动脉期或胰腺期肿瘤呈明显强化(6/9),轻度强化(2/9),无明显强化(1/9);均匀强化(4/9),不均匀强化(2/9),边缘环形强化(3/9)。结论 MSCT和MRI,特别是动态增强扫描及DWI,对PETs诊断及鉴别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螺旋CT动态增强扫描在原发性小肝癌诊断中的价值及临床意义。方法:分析48例经临床及手术病理证实的原发性小肝癌的螺旋CT动态增强表现。结果:48例中共发现65个病灶,病灶位于肝左叶19个,右叶42个,尾状叶4个;病灶直径平均(2.56±0.31)cm。肝动脉期主要表现为高密度(93.8%),门静脉期主要表现为低密度或稍低密度(72.3%),延迟期主要表现为低密度(75.4%),平扫呈低密度或等密度,病灶密度呈速升速降的变化特点。包膜完整的小肝癌患者PTEN表达阳性的比例显著高于无包膜或包膜不完整的小肝癌患者,两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Spearman相关分析,PTEN蛋白的表达与肝癌完整包膜间呈正相关(r=0.215 2,P=0.024 1)。结论:螺旋CT薄层动态扫描可充分反映小肝癌的特征,对于提高小肝癌的检出率和定性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