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对黄牛木根脂溶性成分进行研究.方法 利用乙醇提取石油醚萃取黄牛木根中的脂溶性成分,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所得的脂溶性成分进行分析.结果 共鉴定出30个成分,占脂溶性成分总量的53.139%,其中含量大于1%的是:汉地醇(30.687%),油酸(2.596%),棕榈酸(2.476%),β-豆甾醇(2.335%),棕榈酸乙酯(2.204%),角鲨烯(1.728%),维生素E(1.708%),油酸乙酯(1.490%),亚油酸(1.474%),亚油酸乙酯(1.417%),豆甾醇(1.208%),β-丁香烯(1.025%).结论 黄牛木根的脂溶性成分中,以醇类、倍半萜和酯类成分为主.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文殊兰鳞茎中的脂溶性成分。方法:采用石油醚提取文殊兰中的脂溶性成分,利用GC-MS法分离和鉴定提取物中的化学成分。结果:在文殊兰挥发油中共分离出27种成分,初步鉴定出20种成分。结论:文殊兰脂溶性成分主要为脂肪酸类化合物,占所分离成分的64.28%,其中含量较高的成分为棕榈酸乙酯(10.79%)、亚油酸乙酯(29.44%)、油酸乙酯(9.98%)。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鉴定美味猕猴桃根的脂溶性成分。方法采用石油醚(30~60℃)冷浸法提取美味猕猴桃根的脂溶性部位,用GC-MS分离分析其成分及相对含量。结果鉴定其中33个化合物,占脂溶性部位总量的92.08%。结论美味猕猴桃根脂溶性部位的主要成分是十六烷酸乙酯、十八烷酸乙酯、亚油酸乙酯、乙基油酸酯。  相似文献   

4.
王不留行脂肪油超临界CO2萃取及GC-MS分析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谢立  陈振德  钟洪兰 《中药材》2003,26(8):565-566
目的:分析王不留行脂肪油及其成分组成。方法:用超临界CO2萃取法提取王不留行脂肪油,结合GC-MS法分析脂肪油成分。结果:王不留行脂肪油含量为34.60%,成分以亚油酸和油酸为主,不饱和脂肪酸占脂肪酸总量的84.70%,饱和脂肪酸以棕榈酸为主。结论:王不留行脂肪油属优质植物油。  相似文献   

5.
目的:测定黄脚胡蜂的脂溶性成分的组成。方法:采用浸渍法提取脂溶性成分,并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检测其化学成分。结果:从黄脚胡蜂脂溶性成分中鉴定了12个化合物,其主要成分为油酸乙酯(57.82%)、亚油酸乙酯(11.76%)、棕榈酸乙酯(8.32%)、苯乙醇(8.08%)、丁二酸二乙酯(3.48%)。结论:黄脚胡蜂的脂溶性成分中含量较高的亚油酸乙酯和棕榈酸乙酯具有抗炎的作用,这与云南民间将黄脚胡蜂用酒浸泡后用来治疗佐剂性关节炎和类风湿性关节炎相一致,为民间的用法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测定大叶匙羹藤(Gymnema tingens Sprengel)茎脂溶性成分的组成。方法: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对大叶匙羹藤茎的脂溶性成分进行分析。结果:从中鉴定出24种化合物,占其总量的82.499%,含量较高的成分依次为硬脂酸(14.620%)、棕榈酸(13.204%)、亚油酸乙酯(12.489%)、油酸乙酯(8.380%)等。结论:大叶匙羹藤茎的脂溶性成分主要为脂肪酸类物质,该研究为合理利用大叶匙羹藤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天仙子脂肪酸中成分组成,比较炮制对其脂肪酸组成的影响,比较不同产地天仙子脂肪酸组成。方法:GC-MS方法分析天仙子中脂肪酸组成,用气相色谱面积归一化法测定了各成分的相对百分含量。结果:经毛细管色谱分离并鉴定出11个峰。亚油酸含量最高(65.36%),其次是油酸(14.59%),还有肉豆蔻酸(4.85%)、棕榈酸(4.63%)、硬脂酸(2.58%)、α-亚麻酸(14.59%)、山嵛酸(0.55%)等。首次采用GC对不同产地及不同炮制品中脂肪酸成分进行了比较分析。结论:3个产地的天仙子中脂肪酸组成变化不明显。炮制后部分脂肪酸组成成分相对百分含量增加或减少,未见成分组成的质变。  相似文献   

8.
Liu SP  Chen ZL  Cao JY  Zhang XQ 《中药材》2011,34(9):1376-1379
目的:对阳春砂果实的脂溶性成分进行的定性定量分析。方法:采用索氏提取法分别提取阳春砂果皮和种子中的脂溶性成分,进行甲酯化处理后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分离和鉴定其组成和含量。结果:通过检测,在阳春砂果皮和种子中分别鉴定了25种和13种脂溶性成分,主要为脂肪酸及其酯类,以油酸和亚油酸等不饱和脂肪酸含量最高。结论:该研究结果表明,阳春砂果实在食用、医疗保健等方面具有较大的应用潜力和开发前景。  相似文献   

9.
兰梅  王平  王志英  黄晓兰 《中药材》2012,(7):1105-1108
目的:测定巴豆油的化学成分及含量。方法:巴豆种仁的石油醚提取物经甲酯化或乙醚稀释后,利用气相色谱-质谱法分离巴豆油的化学成分,用面积归一化法处理所得各组分的百分含量。结果:鉴定出17种脂肪酸成分,在酯化后样品中亚油酸、油酸和二十碳一烯酸共占77.33%,为主要组成成分。此外,在乙醚稀释后样品中鉴定出异龙脑、葑醇等5种芳香类化合物。但具致癌及抗艾滋病等作用的佛波醇双酯化合物并未分离获得。结论:中国产巴豆油富含亚油酸、油酸和二十碳一烯酸,但具致癌及抗艾滋病等作用的药效成分含量甚少,采用普通分离提取方法难以获得。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树发的挥发油和脂溶性成分。方法: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技术对树发挥发油和脂溶性成分进行分析。结果:共鉴定出34个挥发油成分,占总量的17.93%,其成分类型主要包括萜类(6.71%),酮类(4.19%)及醇类(3.27%),主要成分为4-戊烯-2-酮(4.19%),cis-7-十四烯醇(3.03%),3,7-二甲基辛烯(1.30%),新己烷(1.28%)和大牦牛儿烯D(1.01%);共鉴定出33个脂溶性成分,占总量的89.63%,其成分类型主要包括脂肪酸类(81.65%),烷烃类(4.49%)和醇类(1.67%),主要成分为反亚油酸甲酯(34.98%),油酸甲酯(10.94%),14-甲基-十五烷酸甲酯(7.40%)和硬脂酸甲酯(4.13%)。结论:首次从树发中提取并鉴定了挥发油和脂溶性成分,为树发的开发利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傣药黑蚂蚁(学名双齿多刺蚁)挥发油和脂溶性成分,为科学利用黑蚂蚁资源提供实验依据。方法:采用回流提取并用石油醚萃取得脂溶性成分,水蒸气蒸馏法提取挥发油;运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分析其化学成分。结果:从黑蚂蚁脂溶性成分中鉴定39个成分,其中油酸(25. 1%)和6-十八碳烯酸(17. 93%)相对含量居高;从挥发油中鉴定41个化合物,以油酸(6. 15%)和二十五烷(5. 85%)较多。结论:油酸、棕榈酸、棕榈油酸、硬脂酸、胆甾醇和3,5-胆甾二烯为黑蚂蚁油脂的特征性成分;黑蚂蚁的脂溶性成分以脂肪酸类为主,而挥发油则以烃类物质为主。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究不同炮制方法对中药女贞子中多酚含量及脂肪酸组成的影响。方法:采用酒制和醋制两种方法对女贞子进行炮制,炮制时间为1~8h;采用超声法提取女贞子多酚,运用Folin酚法测定多酚含量;采用索氏法提取脂肪酸,经甲酯化后运用GS-MS分析脂肪酸组成。结果:酒制后多酚含量为611.71~572.77mg/L,在酒制4h时多酚的含量达到最大;醋制后多酚含量为599.93~568.69mg/L,经过醋制后多酚含量低于生品。女贞子生品与炮制品中油脂均主要由不饱和脂肪酸组成。生品女贞子中不饱和脂肪酸占总脂肪酸的84.31%,其中油酸占49.6%,油酸/亚油酸(O/L)比值为1.56。酒制女贞子中不饱和脂肪酸占总脂肪酸的84.27%~84.89%,其中油酸占50.43%~53.42%,O/L比值为1.60~1.72。醋制女贞子中不饱和脂肪酸占总脂肪酸的84.27%~85.43%,其中油酸占50.33%~52.59%,O/L比值为1.58~1.71。结论:女贞子经过炮制后,其多酚含量与脂肪酸组成均有不同程度的变化,其中酒制4h是较为适宜的炮制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金银花脂溶性化学成分,为其质量评价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索氏提取法提取脂溶性成分,用气相毛细管柱进行分析,归一化法测定其相对含量,并用气象色谱-质谱(GC-MS)法鉴定其化学成分。结果检出39个色谱峰,鉴定出29个化合物,占总组分的94.03%。结论金银花脂溶性成分主要为烃类和脂肪酸,其中13种烃类化合物占总脂溶性成分的45.10%,11种脂肪酸占总脂溶性成分的43.18%;植物甾醇为次要成分,占总脂溶性成分的8.26%。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分析比较山桃仁和桃仁石油醚提取部位中脂溶性化学成分种类及其含量的差异,为探寻中药桃仁的有效物质基础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加热回流法及溶剂萃取法相结合提取脂溶性化学成分,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技术分离鉴定化学成分,采用峰面积归一化法测定相对质量分数.结果 山桃仁中脂溶性化学成分鉴定出了44个化合物,脂肪酸占脂溶性总成分的83.70%;桃仁中脂溶性化学成分鉴定出了35个化合物,脂肪酸占脂溶性总成分的82.70%.结论 该方法分离效果好,重现性高,操作简单,可用于桃仁的质量控制;山桃仁的脂肪酸含量较高,不同品种的样品含量存在差异性.为合理使用中药桃仁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和鉴定木瓜中脂肪酸及其他脂溶性成分。方法:木瓜粉碎后过40目筛,用石油醚(60~90℃)回流提取,提取液经浓缩后进行甲酯化,采用GC-MS法对其脂肪酸及其他脂溶性成分进行分析和鉴定。结果:从木瓜石油醚提取物中检测出13种物质,鉴定出其中的4种脂肪酸和8种非脂肪酸成分。结论:木瓜中的主要脂肪酸成分为14-甲基-十五酸(15.21%)、油酸(34.79%)、亚油酸(14.72%)和硬脂酸甲酯(2.59%)。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虫草菌丝中的脂溶性成分。方法采用石油醚提取虫草菌丝中的脂溶性成分,通过10%硫酸-甲醇对提取物进行甲酯化,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对虫草菌丝脂溶性成分进行分离与鉴定。使用VF-Waxms型毛细管色谱柱(60 m×0.25μm,0.25μm)进行分离,载气为高纯度氦气,进样温度220℃,流速1 mL·min~(-1);电离方式EI离子源,离子源温度200℃,接口温度230℃,溶剂延时3 min,m/z 30~600。采用建立的GC-MS方法对6批次虫草菌丝脂溶性部位中13种脂肪酸进行定量测定。结果从虫草菌丝中初步鉴定49种脂溶性成分,包括17种脂肪酸类、8种酮类、5种烷烃类、3种酰胺类、2种醇类、3种醚类、7种非脂肪羧酸酯类以及4种其他类化合物。其中脂肪酸类成分在虫草菌丝脂溶性成分中所占的比例高达89.40%,占绝对优势。完成了6批次虫草菌丝13种主要脂肪酸(占所有脂肪酸类成分的97.08%)的含量测定,总量在25.44~41.47 mg·g~(-1)之间。其中油酸、亚油酸与亚麻酸等不饱和脂肪酸含量较高,在18.06~29.98 mg·g~(-1)之间。结论采用GC-MS法完成虫草菌丝脂溶性部位化学成分的鉴定以及主要脂肪酸类成分的含量测定,为虫草菌丝开发利用及质量控制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17.
苦杏仁及其炮制品脂肪油中脂肪酸组分的GC-MS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苦杏仁及其炮制品脂肪油中脂肪酸的组分及变化规律。方法:以乙醚为溶剂,采用索氏提取法提取脂肪酸,经甲酯化处理后,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技术对其进行定性鉴别和定量分析。结果:共分离出8种化合物,鉴定出的化合物总相对含量达98%以上。结论:制和炒制对苦杏仁中脂肪酸组分基本无影响;但炮制后亚油酸相对含量降低,油酸相对含量升高,且上述变化与加热温度和炮制时间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8.
李晓霞  王茂媛  王建荣  杨虎彪  王祝年 《中成药》2010,32(12):2179-2181
目的:方法: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对黄牛木的脂溶性成分进行了分析。结果:从乙醇粗提物中鉴定出12种化合物,占其总量的79.830%;从石油醚萃取物中鉴定出31种化合物,占其总量的58.751%。在已鉴定的化学成分中,含量较高的成分依次为乙基α-D-葡萄糖苷(50.950%)、5-甲氧基糠醛(14.941%)、棕榈酸(8.850%)、油酸(8.145%)、亚油酸(6.268%)、穿贝海绵甾醇(6.135%)、软木三萜酮(4.437%)、对羟基苯甲酸(4.173%)、豆甾醇(3.187%)、亚油酸乙酯(3.151%)等。结论:为有效开发黄牛木资源、寻找生物活性成分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甘蔗叶石油醚部位的脂溶性化学成分。方法:采用硅胶柱层析法提取分离甘蔗叶石油醚部位的脂溶性成分,并对该脂溶性成分进行甲酯化处理,采用气相色谱-质谱方法分析其化学成分,用面积归一化法确定各成分的相对含量。结果:从样品Ⅰ中鉴定出8个成分,占总量的2.18%,主要成分为:二叔丁基对甲酚(0.46%)、棕榈酸甲酯(0.42%)、正十八烷(0.37%)、亚油酸甲酯(0.25%);从样品Ⅱ中鉴定出44个化学成分,占总量的30.15%,主要成分为:植物醇(6.71%)、β-谷甾醇(4.59%)、酞酸二甲酯(2.97%)、亚油酸甲酯(2.83%)、β-香树素(2.31%)。结论:所分离鉴定的52种成分均为首次从甘蔗叶中分离鉴定出来,可为进一步确定甘蔗叶的化学成分和研究利用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0.
大叶秦艽中脂肪酸及挥发油成分的GC-MS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大叶秦艽中脂肪酸及挥发油成分。方法:分别利用索氏提取法和水蒸气蒸馏法提取大叶秦艽中的脂肪酸和挥发油成分,采用气相色谱-质谱(GC-MS)联用技术进行分析鉴定,运用气相色谱峰面积归一化法确定了其相对百分含量。结果:分别鉴定了脂肪酸中的27个化合物和挥发油中的26个化合物,脂肪酸中主要是亚油酸和油酸等不饱和脂肪酸,挥发油中含量较高的是羟甲香豆素(39.52%)、鲨烯(18.28%)、棕榈酸(8.9%)、邻苯二甲酸二异丁酯(4.96%)。结论:该结果为进一步认识大叶秦艽的活性成分和研究其药理药效作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