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彭鹏星  彭彪 《实用医技杂志》2007,14(19):2634-2635
目的:探讨高频线阵探头在急性阑尾炎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113例术前联合用常规腹部探头和高频线阵探头扫查的急性阑尾炎患者(观察组)及92例术前用常规腹部探头扫查的急性阑尾炎患者(对照组)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 统计常规腹部探头和高频线阵探头对阑尾病变的检出率.结果:观察组术前高频线阵探头扫查检出病变阑尾108例,检出率95.6 %,应用高频线阵探头检出病变阑尾管壁上血流信号 104例.对照组术前超声检出阑尾病变63例, 检出率68.5 %.结论:高频线阵探头对阑尾病变局部细节显示清晰,显著提高病变阑尾的检出率,病变阑尾管壁上血流信号的检出有助于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应用高频阴式探头诊断输尿管末端结石的价值和意义.方法 应用高频阴式探头对145例有明显肾绞痛症状的患者,经腹超声检查患侧肾脏未见分离性液性区,输尿管上段未见增宽病例,针对输尿管末端进行常规检查.结果 检测输尿管末端结石145例,结石共173枚.结论 高频超声检查对输尿管末端结石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高频阴式探头较常规经腹凸阵探头的超声分辨率高,图像清晰度高,故准确率高.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应用高频阴式探头诊断输尿管末端结石的价值和意义。方法应用高频阴式探头对145例有明显肾绞痛症状的患者,经腹超声检查患侧肾脏未见分离性液性区,输尿管上段未见增宽病例,针对输尿管末端进行常规检查。结果检测输尿管末端结石145例,结石共173枚。结论高频超声检查对输尿管末端结石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高频阴式探头较常规经腹凸阵探头的超声分辨率高,图像清晰度高,故准确率高。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高频线阵探头及凸阵腹部探头联合检查对急性阑尾炎诊断符合率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11月至2019年3月商丘市中心医院收治的97例急性阑尾炎患者,经手术病理证实。所有患者接受超声检查,在超声检查的过程中,依次使用凸阵腹部探头、高频线阵探头。比较高频线阵探头、凸阵腹部探头单一及联合检查急性阑尾炎的诊断符合率。统计高频线阵探头、凸阵腹部探头下急性阑尾炎的声像图特征。结果高频线阵探头联合凸阵腹部探头诊断急性阑尾炎的符合率高于凸阵腹部探头或高频线阵探头单一检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凸阵腹部探头仅可显示阑尾大致形态。高频线阵探头可见阑尾壁层次、内部回声。结论在借助超声诊断急性阑尾炎的过程中,高频线阵探头与凸阵腹部探头联合应用有助于提高诊断符合率。  相似文献   

5.
经直肠超声与经腹壁(普通)超声诊断前列腺疾病效果对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350例前列腺疾病患者分别采用7.5MHZ双平面腔内探头和3.5MHZ亿普通探头对比检查。结果显示:经直肠超声检查能获得比经腹超声检查更清楚的图像,且能发现经腹超声检查所不能发现的前列腺呙的微小病灶。如:囊肿、结石、结节、早期癌肿等。  相似文献   

6.
目的联合应用高频线阵探头及高频小凸阵探头检测颈部动脉(椎动脉起始段及锁骨下动脉)内中膜厚度(IMT)、斑块形成情况,探讨联合应用高频线阵探头及高频小凸阵探头在颈部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275例临床可疑颈部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的住院患者行颈部动脉超声检查(椎动脉起始段及锁骨下动脉),采用非随机对照方法,试验组采用高频线阵探头加用高频小凸阵探头,共观察135例;对照组采用高频线阵探头或加用低频凸阵探头,共观察140例;分别记录IMT、斑块形成等情况。其中有89例患者行颈动脉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结果试验组患者颈部动脉IMT为(1.19±0.12)mm,而对照组为(1.12±0.13)mm(P<0.01);IMT增厚检出率及斑块形成检出率试验组为43.0%、74.8%,而对照组为32.1%、54.3%(P<0.01);以DSA作为标准对照,颈部血管超声诊断颈部动脉狭窄的灵敏度为96.8%,特异度为93.9%,随访临床符合率98.9%,与DSA检查对照符合率100%。结论联合应用高频线阵探头及高频小凸阵探头检测颈部动脉病变,局部动脉内膜显示率及硬化斑块检出率明显增高,局部血管狭窄漏诊情况减少。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高频超声对乳腺BI-RADS Ⅳ级良恶性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采用高频实时线阵变频探头对我院77例BI-RADS Ⅳ级患者112个病灶的乳腺肿块超声检查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12个病灶中,高频超声诊断良性病灶为65个,恶性为47个。术后经病理证实65个良性病灶中良性为56个,恶性为9个,符合率为86.15%;47例恶性病灶中恶性为41个,良性为6个,诊断符合率为87.23%。结论:乳腺高频超声诊断BI-RADS Ⅳ级良恶性病变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肝脏局灶性结节状增生(focal nodular hyperplasia,FNH)的超声表现,探讨超声造影诊断鉴别FNH的价值.方法 回顾分析43例肝脏局灶性结节状增生患者的临床资料,均接受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超声造影检查,分析FNH的彩超声像图表现及超声造影特点.结果 常规超声检查43例FNH共52个病灶,内部常表现为稍低回声;超声造影表现为均匀高增强,大病灶(>10.0cm)超声造影发现轮辐状增强表现和中央瘢痕的比例高于小病灶区.结论 病灶较大的FNH超声造影有轮辐状增强和中央瘢痕等特异性表现,且超声造影能动态显示FNH血流灌注特征,对FNH的诊断鉴别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应用彩色多普勒、高频超声检查来提高输尿管中段结石的超声诊断水平.方法:对76例(78个结石)输尿管中段结石患者首先选用凸阵探头灰阶扫查,当不能发现结石时,则进一步选用彩色多普勒、高频探头超声来检查.结果:经临床及其他影像学检查包括静脉肾盂造影、逆行尿路造影或螺旋CT所证实的输尿管中段结石患者76例79个病灶,应用凸阵探头灰阶扫查发现50个病灶,检出率63%;进一步选用彩色多普勒、高频探头超声检查的方法,在漏诊的29病灶中发现了16个病灶,检出率可达83%.根据统计学X2检验原理,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灰阶扫查基础上再采用彩色多普勒、高频超声的方法来诊断输尿管中段结石,能显著提高输尿管中段结石的检出率.  相似文献   

10.
孙倩 《中国乡村医生》2008,10(21):161-162
目的:通过对8217例健康查体妇女高频超声乳腺体检资料的分析,了解乳腺结节的发生率,探讨高频超声在乳腺防癌普查中的价值。方法:使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高频探头对8217例健康体检的女性进行常规乳腺检查,记录有无结节,结节的大小、回声和分布等,以及结节的血流情况。结果:检查出乳腺结节2382例(29.0%),可疑乳腺肿瘤28例,经手术和病理证实,浸润性导管癌3例,导管内乳头状癌3例,髓样癌1例,纤维腺瘤8例,导管内乳头状瘤1例,乳腺增生11例,炎性肿块1例。结论:高频探头超声检查是乳腺体检最佳检测手段。使用高频超声行乳腺防癌普查,并对可疑病例行超声引导下活检,对乳腺癌的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早预防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1.
甲状腺肿块的彩超声像图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 10MHz高频探头检查甲状腺 ,对手术、病理证实的 37例肿块现报道总结如下。1 临床资料1.1 对象  37例本院门诊和住院患者 ,超声检查后经手术、病理证实。年龄 2 1~ 6 5岁 ,平均 4 3岁 ,男 9例 ,女 2 8例。1.2 仪器 NAS - 10 0 0HF型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 ,10MHz高频探头。1.3 方法 患者常规采用仰卧位 ,充分暴露颈前部 ,肩及颈后垫一枕头 ,呈头低颈高位 ,便于超声探测。如甲状腺一侧肿大 ,仰卧不能探测全部组织、肿块及检查颈部淋巴结时需头部偏侧或侧卧位。应用线阵或高频探头 10MHz ,涂少量耦合剂直接放在…  相似文献   

12.
发生在肝脏外的恶性肿瘤转至肝脏者称之为肝转移或转移性肝癌。腹腔、盆腔及浅表小器官的恶性肿瘤可经门静脉、脉动脉或淋巴管转移至肝脏。以往认为转移性肝癌与原发性肝癌相类似,常不易鉴别,本文通过对100例转移性肝癌的超声的显象分析,认为多数是可以鉴别的。资料与方法资料:本组100例转移性肝癌患者中,男性71例,女性29例;最大年龄76岁,最小年龄17岁,平均46.5岁;最大病灶人7.7cm,最小病灶为0.4cm。100例患者均有明确的原发灶,且经手术或局部活俭病理证实。仪器;采用日本东芝一38if实时超声显象仪,探头频率为3.75MHZ,…  相似文献   

13.
陈燕华  胡福长  何丽娉  徐颖 《西部医学》2017,29(12):1753-1755+1761
【摘要】目的 探讨高频与低频超声联合检查对原发性输尿管癌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11例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原发性输尿管癌患者的超声图像表现特点。所有患者均先行低频探头检查,了解输尿管的梗阻平面、扩张程度、输尿管内有无肿块;发现病灶后再行高频扫查,观察肿块的超声特征、输尿管管壁情况以及是否合并周围浸润或转移。结果 11例患者中,低频探头扫查检出输尿管内病灶7例,病变内部回声特征和血供情况显示不满意,联合高频超声检查,检出病灶10例,高频探头扫查时病灶及病灶内部血流显示率均较高,且病灶与周围组织关系显示更清晰。结论 高频与低频超声联合扫查输尿管能提高对原发性输尿管癌的诊断准确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的超声特征。方法:经二维灰阶超声和彩色多谱勒超声检查20例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患者的35个病灶。结果:二维灰阶超声显示85.7%(30/35)的病灶位于肝右叶,77.1%(27/35)为等回声或稍高回声。彩色多谱勒超声检查91.4%(32/35)测得动脉血流信号,其中85.7%(30/35)为连续条状血流信号,73.3%(20/30)为轮辐状。血流峰值流速(47.8±26.9)cm/s(14.4~113cm/s)。阻力指数0.56±0.09(0.4—0.7)。结论: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在灰阶超声上不易与肝脏其它病变区分,彩色多谱勒可有助于诊断和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5.
段桂影  罗佳 《中外医疗》2009,28(30):162-162
探讨高频超声在健康体检中对甲状腺癌的早期发现及诊断价值.在健康体检中,应用彩超的高频线阵探头常规检查甲状腺, 记录可疑甲状腺癌病例的年龄、性别,肿块的声像图特点,进一步应用CDFI技术分析其血流特征,建立健康档案,对经手术病理证实的病例建立随访制度,定期复查.12253例健康体检人员中,发现可疑甲状腺癌患者18例,经手术病例证实12例.癌肿直径平均为0.8cm.  相似文献   

16.
目的:通过对69例实时穿刺引导的结果分析,探讨普通凸阵探头在介入超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本院门诊或住院病人,采用麦迪逊8000Live型彩超,3.5MHz凸阵探头,美国US Biopsy公司专用超声穿刺针,穿刺活组织检查28例,穿刺治疗41例。结果:活组织检查1次性取材成功27例,1例第2次活组织检查成功,组织块长度1.0cm~1.5cm,一次性成功率96.4%。治疗41例均显效。结论:应用普通凸阵探头实时引导进行超声介入穿刺是一种简便、实用、灵活、成功率高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超声“萤火虫”成像在乳腺微钙化中的检测能力及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6月—2019年2月来盐城市第一人民医院诊治的乳腺可疑微钙化患者89例为研究对象,以钼靶X线为参照,均采用“萤火虫”成像和常规高频超声检测乳腺病灶内的微钙化,与病理结果进行对比,观察两种方法的准确性。结果:89例中恶性病灶78例,“萤火虫”成像检测出肿块型和非肿块型恶性病灶内微钙化准确率分别为88.89%、86.67%,均高于常规高频超声(65.08%、33.33%)( χ 2=11.33、7.92, P<0.05);良性病灶11例,“萤火虫”成像检测出肿块内微钙化准确率为81.82%,高于常规高频超声(45.45%)( χ 2=9.02, P<0.05)。“萤火虫”成像检出恶性病灶69例中微钙化为细小针尖样及多形性的颗粒点状钙化21例,线样、线样分支状或不规则细线样的铸形微钙化19例,成簇样微钙化29例。常规高频超声成像检出46例恶性病灶中微钙化为短棒状20例,点状12例,不规则形态14例。良性病灶微钙化中光滑点状微钙化“萤火虫”成像6例,常规高频超声3例;散在分布点状微钙化“萤火虫”成像3例,常规高频超声2例。“萤火虫”成像与常规高频超声在微钙化形态特征及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萤火虫”成像较常规高频超声检测微钙化(尤其非肿块型乳腺癌的微钙化)有明显优势,对早期乳腺癌的诊断有较高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8.
低频与高频超声诊断肝脏表浅部位病变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高频超声对肝脏表浅部位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对29例33个距肝包膜≤5.0cm的病灶应用常规低频超声显像和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与高频超声显像进行对比研究。结果:低频超声诊断肝囊肿3个(60.0%),肝血管瘤7个(63.6%),小肝癌5个(50.0%),肝硬化结节4个(57.1%)。诊断符合率57.6%(19/33),高频超声诊断符合率为100.0%。高频超声能提高病灶的检出率,突显病变的微细结构,血流显现更饱满丰富,明显优于常规低频超声。结论:高频超声能明显提高肝脏表浅部位病变的诊断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高频超声检查对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诊断价值。方法:肠系膜淋巴结炎患儿150例,使用百盛CLASS C和飞利浦HD7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检查,探头频率4~13MHz,常规全腹进行筛查式扫查,后采用高频线阵探头观察淋巴结分布部位、大小、数目等二维图像,应用彩色多普勒观察淋巴结内部及周围的血流情况。结果:肠系膜淋巴结都有不同程度肿大,位于右下腹80例、右中上腹50例、左上腹15例、左下腹5例。肿大的肠系膜淋巴结呈椭圆形,长径/短径值均≥2,其形态规则,边界清晰,皮质均匀性增厚,呈低回声,包绕高回声髓质,皮髓质分界清晰。肿大淋巴结未见融合。彩色多普勒超声显示多数肿大淋巴结皮髓质内血流增多。结论:高频彩超可清晰地显示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的大小、形态、回声、分布情况,是诊断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的重要方法。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比较常规超声凸阵探头经腹检测与腔内探头经腹联合凸阵探头经会阴检测孕晚期孕妇瘢痕子宫前壁下段肌层厚度的准确性.方法 选取剖宫产术后瘢痕子宫再次妊娠晚期孕妇100例,同时采用常规超声凸阵探头经腹检测(常规方法)及腔内探头经腹联合凸阵探头经会阴检测(研究方法)子宫下段肌层厚度,比较两种方法的图像清晰度及视野、测量值及其与术中诊断符合率.结果 研究方法在显示子宫下段肌层清晰度及视野及符合率(100%比65.22%,x2=9.684,P=0.002)优于常规方法.研究方法测得的子宫下段肌层厚度值小于常规方法(P<0.05).结论 腔内探头经腹联合凸阵探头经会阴检测法检测孕晚期瘢痕子宫前壁下段肌层的准确性更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