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不同中医治法对DEN诱发大鼠肝癌作用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研究不同中医治法对二乙基亚硝胺(DEN)诱发大鼠肝癌作用的差异,井探讨其机理。方法:以DEN诱发大鼠肝癌为动物模型,观察不同治法对大鼠的一般状况及肝组织病理、甲胎蛋白(AFP)免疫组化等相关指标的变化。结果:DEN成功诱发大鼠肝癌形成,不同中医治法优于西药化疗,其中全方组、活血组综合疗效较好,而清热组对改善肝组织病理及降低肝组织AFP含量最明显,健脾组疗效较差。结论:清热解毒法尽管在肝癌局部治疗方面呈现出显著的特点,但多种治法组合后,其综合疗效要优于单一冶法,这可能与原发性肝癌病机的复杂性有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FGF)在二乙基亚硝胺(DEN)诱发大鼠肝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不同中医治法的作用。方法:采用DEN诱发大鼠肝癌,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喃氟啶组、抑癌扶正行气活血法组、清热解毒法组、行气活血法组、健脾扶正法组,应用Affymetrix Rat230A GeneChip及相关技术检测各组肝脏(含肝癌)FGF基因表达的差异。结果:Rat230A芯片中有24个FGFs、3个FGFRs、1个FGFBP,其中肝癌表达增加者15个,减少者13个。FGF13芯片读数(肝癌形成/正常肝脏)为10.8,FGF7芯片读数(正常肝脏/肝癌形成)为13.1。近10年有关FGFs文献857篇,涉及肝癌者仅49篇,仅3个基因(FGF1、FGF2及FGFR3)涉及。结论:FGFs基因在大鼠肝癌中的表达有一定意义,不同治疗方法对其表达水平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3.
治法是中医药理法方药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既往的中医药抗肿瘤研究中采用DEN诱导的大鼠肝癌模型开展了不同中医治法对肿瘤相关基因组学影响的研究,尤其在清热解毒治法方面有了一定的进展,对该治法影响的相关基因的研究初步显示了可喜前景。提示开展不同治法的研究是实现中医个体化治疗的可行途径。不同治法对于肿瘤相关基因组学的影响有助于阐明中医药抗癌的内在机制,为中医药治疗肿瘤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原发性肝癌中清热解毒、活血化瘀、健脾理气等常用不同中医治法对大鼠肝癌的作用机理及其差异.方法:采用二乙基亚硝胺(DEN)水溶液诱发大鼠肝癌模型,分别观察这些不同治法对肝癌大鼠肝组织AFP及三个Ras基因的转录调节作用.结果:(1)不同治法能够针对性地调节癌基因Ras的转录水平,其中清热解毒法和活血化瘀法对N-ras基因、健脾理气法对H-ras和K-ras基因的转录水平都有显著的下调作用;(2)不同治法对大鼠肝组织AFP基因转录有不同程度的下调作用,其中,清热解毒法作用最强.结论:不同中医治法能够不同程度地调节肝癌发生发展过程中一些重要癌基因的转录,并且这些治法有着明显的作用选择性,其中清热解毒法、活血化瘀法对肿瘤的直接抑制作用较好,而健脾理气法可能对肿瘤的转移与复发有效.  相似文献   

5.
DEN诱发大鼠肝癌过程中肝组织基因表达谱的演变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目的:揭示肝癌诱发过程中肝组织基因表达谱的演变,为中医药防治原发性肝癌提供参考.方法:采用DEN诱发大鼠肝癌,分别于诱癌的第4周、8周、16周、20周(肝癌形成)切取肝(合肝癌)组织,常规提取RNA,Affymetrix Rat 230A GeneChip及技术检测大鼠肝组织基因表达的差异和演变.结果:在芯片的15710个基因中,正常组有9225个基因表达,诱癌4周表达增至9396个,8周增至9872个,16周增至10496个,20周有10420个.在肝癌诱发过程中,存在大量基因表达的消长以及高表达基因数的增加,其中部分已知基因的结果.结论:DEN诱发大鼠肝癌过程中基因组变化是十分复杂的,而且文献追踪表明,国内外对在这些基因的功能及其与肝癌发生、发展的关系大多不明确.因此,如何逐一找到那些起着关键作用的基因,进一步阐释其在肝癌的发生、发展和转归中的作用,及其与中医证候演变和相应治法的关系,是今后中医基础理论实验研究的重要方向.  相似文献   

6.
克癌临对大鼠肝癌发生期间p53和bcl-2表达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为探讨克癌临 (主药 :半枝莲、仙鹤草等 )抑制癌症发生的作用机制 ,以DEN诱生大鼠肝癌 ,观察诱癌 8周和 16周时大鼠肝脏组织形态及p5 3、bcl- 2基因表达等的改变。结果 :克癌临组大鼠的肝脏增长性病变在 8周和 16周时均明显轻于模型组 ;p5 3和bcl- 2表达少于模型组 ,比较其积分光密度值均有显著差异 (P <0 0 5或P <0 0 1)。提示下调p5 3和bcl - 2基因表达 ,可能是该药抑制DEN诱发大鼠肝癌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不同中医治法对大鼠肝癌干扰素相关发育调节因子1(IFRD1)表达的调控差异,以及IFRD1 在人肝癌细胞增殖中的作用。方法:(1)采用二乙基亚硝胺(DEN)诱发大鼠肝癌,分别经中药健脾益气、清热解毒、活血化瘀等治疗后,Affymetrix rat 230A GeneChip arrays 检测肝癌组织IFRD1 表达的差异;(2)设计3 个人IFRD1 基因siRNA 靶点,将重组质粒电转入SMMC-7721 人肝癌细胞株,MTT 法检测细胞生长增殖情况、Realtime-PCR 检测该基因的表达差异。结果:(1)芯片结果显示,IFRD1 基因在大鼠肝癌形成后表达显著增加,不同中医治法对其具有不同程度的下调作用,其中活血化瘀治法下调作用较明显,对照西药化疗反而具有上调作用;(2)采用MTT 法筛选到1 个IFRD1基因RNA 干扰有效靶序列,转染144h 后细胞的生长增殖得到了明显的抑制(与阴性对照组相比,P<0.01);(3)实时荧光定量PCR 检测表明,转染72h 后该基因的表达明显降低。结论:SMMC-7721 肝癌细胞恶性增殖有赖于IFRD1 基因的高表达,而中药活血化瘀治法对其具有下调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不同中医治法对大鼠肝癌TrxR1表达的调控差异,以及TrxR1在人肝癌细胞增殖中的作用。方法将84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和模型组以及实验组,除正常组外均采用DEN诱发大鼠肝癌,实验组分别经中药健脾益气、清热解毒、活血化瘀等治疗,检测各组大鼠肝癌组织(正常组取肝组织)TrxR1表达的差异;设计2个人TrxR1基因siRNA靶点,将重组质粒通过脂质体转染入SMMC-7721人肝癌细胞株,MTT法检测转染前后细胞生长增殖情况、Real-time-PCR检测该基因的表达差异。结果芯片结果显示,TrxR1基因在大鼠肝癌形成后表达显著增加,益气健脾治法明显下调其表达;采用MTT法筛选到一个TrxR1基因RNA干扰有效靶序列,脂质体转染144 h后细胞的生长增殖得到了明显的抑制;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表明,转染72h后该基因的表达量明显降低。结论肝癌细胞恶性增殖有赖于TrxR1基因的高表达,益气健脾方药能显著下调该基因表达。  相似文献   

9.
RNAi研究CK18在肝癌增殖中的作用及不同中医治法的调节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观察不同中医治法对大鼠肝癌CK18表达的调控差异,以及CK18在人肝癌细胞增殖中的作用。方法:(1)采用DEN诱发大鼠肝癌,分别经中药健脾益气、清热解毒、活血化瘀等治疗后,检测肝癌组织CK18表达的差异;(2)设计2个人CK18基因siRNA靶点,将重组质粒电转入SMMC-7721人肝癌细胞株,MTT法检测细胞生长增殖情况、Realtime-PCR检测该基因的表达差异。结果:(1)芯片结果显示,CK18基因在大鼠肝癌形成后表达显著增加,不同中医治法对其具有不同程度的轻度调控作用,其中健脾益气治法下调作用较明显;(2)采用MTT法筛选到一个CK18基因RNA干扰有效靶序列,转染144h后细胞的生长增殖得到了明显的抑制;(3)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表明,转染72h后该基因的表达已明显降低。结论:肝癌细胞恶性增殖有赖于CK18基因的高表达,目前常用治法对该基因的调控作用有限,因而该基因可望作为肝癌疗效筛选评价指标。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活血化瘀法对DEN大鼠肝癌基因表达谱的影响,初步探讨活血化瘀治疗肝癌的分子机制。方法:利用DAVID、PATHWAY MINER、STRING和pSTIING等在线分析工具,对前期检测的活血化瘀法干预前后DEN大鼠肝癌基因表达谱变化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活血化瘀法调节的差异基因454个,包括上调表达274个和下调表达180个。这些差异基因表达产物主要位于细胞的胞外区域,及细胞突起和突触,主要涉及神经元分化、细胞组分形态、细胞黏附、钙离子结合等生物过程或分子功能;参与多条信号通路,但主要与单核细胞的增殖和分化,及肝癌细胞上皮-间质转化(EMT)相关。这些差异蛋白的相互作用主要集中在16个蛋白,其中被活血化瘀法下调的Vim和Mtr在更为复杂的转录因子网络图谱中仍处于中心节点位置,结合文献挖掘发现它们在肝癌细胞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结论:活血化瘀法对DEN肝癌大鼠的治疗是多方位的,目前对活血化瘀药抗肿瘤的争议可能与具有很强的活跃基因表达的能力,引起一些基因或信号通路在肿瘤细胞中过度激活或抑制所致;Vim和Mtr基因可能是活血化瘀治疗肝癌的重要靶点,但针对Mtr的干预要防止引起促癌/抑癌基因表达失衡。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观察丹参对大鼠DEN肝癌模型MMP-9及MVD的影响,研究丹参对原发性肝癌血行转移的影响。方法:Wistar大鼠40只,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预防组和丹参治疗组。除正常组外,各组均以间断小剂量DEN诱发肝癌。自第15周起正常组、模型组予生理盐水5mL/kg灌胃;预防组自第1周、丹参组自第15周起,均以0.2g/mL的丹参煎液5mL/kg灌胃,至第20周处死。取材后,以免疫组化检测大鼠肝脏MMP-9的表达及CD。以酶联免疫法检测血MMP-9的浓度。结果:各组之间血MMP-9浓度,及免疫组化MMP-9及MVD均结果有显著性差异;尤其是在模型组与预防组、丹参组之间,存在着极显著性差异。结论:丹参通过抑制MMP-9的生成,抑制基质降解,降低MVD,最终抑制肝癌肿瘤细胞的血行转移。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不同中医治法对大鼠肝癌波形蛋白(vimentin,VIM)表达的调控差异,以及VIM在人肝癌细胞增殖中的作用。方法:将84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以及实验组,除正常组外均采用二乙基亚硝胺(DEN)诱发大鼠肝癌,实验组分别经中药健脾益气、清热解毒、活血化瘀等治疗,检测各组大鼠肝癌组织(正常组取肝组织)VIM表达的差异;根据人VIM基因编码区设计2个siRNA靶点,并将构建好的重组质粒转染SMMC-7721人肝癌细胞株,Realtime-PCR检测转染前后该基因的表达差异,MTT法检测转染前后细胞生长增殖情况。结果:芯片结果显示,VIM基因在大鼠肝癌形成后表达显著增加(模型组芯片读数为正常组10倍以上),健脾和活血治法明显下调其表达;采用MTT法筛选到一个VIM基因RNA干扰有效靶序列,脂质体转染144 h后细胞的生长增殖得到了明显的抑制;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表明,转染72 h后该基因的表达量明显降低(转染效率为50%)。结论:肝癌细胞恶性增殖有赖于VIM基因的高表达,健脾和活血方药能显著下调该基因表达。  相似文献   

13.
The chemopreventive and cytotoxic effect of ethanol extract of Bauhinia variegata (EBV) was evaluated in N-nitrosodiethylamine (DEN, 200 mg/kg) induced experimental liver tumor in rats and human cancer cell lines. Oral administration of ethanol extract of Bauhinia variegata (250 mg/kg) effectively suppressed liver tumor induced by DEN as revealed by decrease in DEN induced elevated levels of serum glutamate pyruvate transaminase (SGPT), serum glutamate oxaloacetate transaminase (SGOT), alkaline phosphatase (ALP), total bilirubin, gamma glutamate transpeptidase (GGTP), lipid peroxidase (LPO), glutathione peroxidase (GPx) and glutathione S-transferase (GST). The extract produced an increase in enzymatic antioxidant (superoxide dismutase and catalase) levels and total proteins when compared to those in liver tumor bearing rats. The histopathological changes of liver samples were compared with respective controls. EBV was found to be cytotoxic against human epithelial larynx cancer (HEp2) and human breast cancer (HBL-100) cells. These results show a significant chemopreventive and cytotoxic effect of ethanol extract of Bauhinia variegata against DEN induced liver tumor and human cancer cell lines.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中药复方肠胃清对小鼠结肠癌肝转移的抑制作用,从趋化因子受体4(CXCR4)/趋化因子12(CXCL12)信号转导通路及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的表达探讨肠胃清抑制结肠癌肝转移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原位瘤块接种法建立小鼠结肠腺癌细胞CT26肝转移模型,实验共分为4组,即假手术组、模型组、肠胃清低剂量组和高剂量组。假手术组和模型组均给予生理盐水,肠胃清低、高剂量组小鼠每日给药量分别为10.37,20.74 g·kg-1。HE染色法判断肝转移;免疫组织化学和实时荧光定量PCR实验方法检测CXCR4,CXCL12和MMP9的表达。结果:肠胃清低、高剂量组小鼠结肠癌原位瘤的质量抑制率分别为24.73%,45.91%;体积抑制率分别为27.93%,63.48%。模型组与肠胃清低、高剂量组肝转移率分别为75%,37.5%,12.5%。模型组结肠癌组织中CXCR4,CXCL12,MMP9的蛋白和mRNA表达显著高于假手术组(P<0.05);与模型组比较,肠胃清低剂量组和高剂量组CXCR4的蛋白和mRNA表达显著减低(P<0.05);肠胃清低剂量组和高剂量组CXCL12的蛋白表达显著降低(P<0.05);肠胃清高剂量组CXCL12的mRNA表达显著降低(P<0.05);肠胃清高剂量组MMP9的蛋白和mRNA表达显著降低(P<0.05)。结论:肠胃清抑制小鼠结肠癌原位瘤的生长和肝转移的发生率,肠胃清抑制结肠癌肝转移可能与其下调小鼠结肠癌原位瘤组织中CXCR4,CXCL12,MMP9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益气活血化瘀法对大鼠肝癌前病变Caspase-3及组织学的影响。方法:160只雄性W istar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中药高剂量组、中药低剂量组,用二乙基亚硝胺诱导肝癌的发生发展,以益气活血化瘀法对促肝癌大鼠进行治疗,采用比色法检测肝脏Caspase-3。结果:与模型组相比,中药高、低剂量组在12、16周时Caspase-3明显上调。结论:Caspase-3与肝癌的发生密切相关,益气活血化瘀法通过促进肝脏组织Caspase-3的表达,从而对减缓大鼠肝癌的形成有一定作用,同时,益气活血化瘀法对肝癌前病变肝组织亦有明显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结直肠癌伴同时性肝转移的特征性临床术前指标,并期基于此些指标建立预测模型。方法:1052例结直肠癌患者中以伴或不伴同时性肝转移为分组,使用信息熵增益方法筛选出特征性术前临床指标,并且使用 Logistic 回归方法建立预测模型;在150例患者(独立样本)中进行模型测试。结果:筛选出CEA,CA50,CA199,肿瘤部位(结肠/直肠),原发肿瘤最大径为特征性术前临床指标。以术前血清CEA及CA50值建立模型,敏感性0.82,特异性0.7342,准确率0.7423,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838;模型测试表现: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9046。结论:CEA,CA50,CA199,肿瘤部位(直肠/结肠),原发肿瘤肿瘤最大径等术前临床指标与结直肠癌伴同时性肝转移有关,以术前血清CEA及CA50值建立Logistic回归模型对其诊断有一定的帮助。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治癌灵"穴位贴敷联合针刺对H22移植性肝癌小鼠肿瘤转移抑制基因Nm23-H1蛋白水平表达的调节作用,探讨该疗法对肿瘤的抑制作用是否与提高Nm23-H1的表达有关。方法:选取健康雄性昆明种小鼠50只,采取完全随机分组法,依照随机数字表法选取10只小鼠,设为正常组,余者造模,经正常饲养7天后,随机分为模型组、穴位贴敷组、针刺组、综合组,每组10只。于雄性昆明种小鼠前肢右腋皮下接种0.2 m L H22肿瘤细胞悬液进行造模。计算瘤重和小鼠肿瘤生长抑制率,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瘤细胞中Nm23-H1的含量。结果:与模型组比较,各组均能抑制瘤体生长(P0.05),明显改善小鼠的生存质量,且综合组优于穴位贴敷组和针刺组(P0.05);与模型组比较,各组均能明显提高Nm23-H1蛋白表达水平(P0.01),综合组优于穴位贴敷组和针刺组(P0.05)。结论:"治癌灵"穴位贴敷及针刺均可提高H22移植性肝癌小鼠Nm23-H1蛋白表达水平,进而抑制癌细胞的生长及肿瘤侵袭转移,改善生存质量,且穴位贴敷联合针刺疗法疗效更佳。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结直肠癌和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的中医证及临床相关因素,探寻结直肠癌发生肝转移中医病机相关因素及客观指标。方法采用前瞻性流行病学的调查方法,分析研究患者临床流行病学资料和肿瘤标志物水平。结果结直肠癌发生肝转移与是否脾虚相关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病理分型有关,其中溃疡性腺癌更易发生肝转移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肿瘤侵犯程度有关,侵犯浆膜下或无腹膜覆盖的结直肠旁组织更易发生肝转移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淋巴结转移数有关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血清CEA,CA242,CA19-9,CA50,CA724,CA125,CA153,血浆D-二聚体有关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ROC曲线分析诊断效能:联合检测>血清CEA>血清CA242>血清CA199>血浆D-二聚体>血清CA125>血清CA724>血清CA50>血清CA125。结直肠癌与结直肠癌肝转移脾虚患者血清CEA,CA199,CA125,血浆D-二聚体诊断阳性率高于非脾虚患者(P<0.05)。结论中医辨证是否脾虚,以及年龄,肿瘤病理分型,侵犯程度,肠周淋巴结转移数,血清CEA,CA153,CA242,CA199,CA50,CA724,CA125,血浆D-二聚体与结直肠发生肝转移高度相关,几种肿瘤指标联合检测能增加诊断率,其中血清CEA,CA199,CA125,血浆D-二聚体可作为结直肠癌与结直肠癌肝转移脾虚证量化指标,对结直肠癌发生肝转移的监测、诊断及中西医治疗具有临床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