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目的:通过动物实验探讨胃及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导致食管的形态学变化及其在反流性食管炎(RE)发病中的作用。方法:运用不同手术方式制作单纯胃食管反流(G组)、单纯十二指肠食管反流(D组)及十二指肠胃混合食管反流(DG组)动物模型。于不同病程分批取得食管标本进行大体、光镜及电镜研究。结果:大体及光镜下见各实验组出现程度不等的食管炎症、糜烂、溃疡、上疫高度增生,D组病变最重、发病率最高,DG组次之,G组最轻。电镜下见G组表层细胞脱落,细胞间隙增宽,桥粒减少;D组损害较严重,细胞表面微褶明显减少、不规则,细胞膜不连续,细胞器变性;DG组兼见以上两种改变。结论:胃及十二指肠反流均可造成明显食管粘膜损伤。但不同的反流物引起的上疫病变表现及程度均有差别,在RE发生中均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大鼠十二指肠胃食管反流性食管炎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 观察十二指肠胃食管反流和胃食管反流致反流性食管炎的严重程度 .方法  SD雄性大鼠 2 4只 ,随机分为 3组 .A组 (n=8) :胃食管反流组 ,采用结扎幽门 +贲门肌切开术制备反流性食管炎动物模型 ;B组 (n=8) :十二指肠胃食管反流组 ,采用结扎近段空肠 +贲门肌切开术制备反流性食管炎动物模型 ;C组 (n=8) :假手术对照组 .术后 2 4h分别测定食管下段 p H值及观察食管炎程度 ,并进行肉眼及镜下食管炎评分 .结果  A,B组食管下段 p H值分别为 2 .43±0 .17和 4.0 6± 0 .2 0 ,明显低于 C组 (5 .89± 0 .19,P<0 .0 1) ;A组与 B组比较 ,食管下段 p H值差异有显著性 (P<0 .0 1) ;A,B组肉眼及镜下食管炎指数分别为 2 .13± 0 .35 ,2 .37±0 .5 2及 2 .13± 0 .35 ,2 .2 5± 0 .46 ,明显高于 C组 (0 .2 5± 0 .46 ,0 .2 5± 0 .46 ,P<0 .0 1) ,而 A组与 B组的肉眼及镜下食管炎指数差异无显著性 (P>0 .0 5 ) .结论 十二指肠胃食管反流和胃食管反流均可致程度相当的反流性食管炎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3种不同术式建立反流性食管炎动物模型的意义.方法:雄性8周龄SD大鼠70只,随机分成4组.对照组(10只)开腹后不做任何切除缝合,然后关腹.其余60只均分为3组,分别采用食管空肠吻合、食管十二指肠吻合和食管空肠吻合 胃切3种术式建立反流性食管炎模型.术后12周处死动物,观察大鼠一般情况、食管病变情况.结果:3个模型组均出现程度不同的反流性食管炎,其中食管空肠吻合组、食管十二指肠吻合组殚食管病变较重,Barrett's食管发生率(6/14和5/13)高于食管空肠吻合 胃切组(0).结论:运用该3种手术方式均可成功建立反流性食管炎动物模型.胃酸及十二指肠液混合反流在反流性食管炎发病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反流性食管炎(reflus esophagitis,RE)是一种常见的消化道动力障碍性疾病,与之相关的典型症状是烧心和反酸,内镜检查见食管黏膜破损,我国流行病学调查,RE发病率1.92%。近年来其并发症Barrett食管、食管腺癌等发病率明显升高,已引起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成为消化领域的研究热点。笔者参考相关资料结合临床实际,从以下几个方面浅谈对反流性食管炎的思考。1中西医对反流性食管炎概念的认识西医认为,反流性食管炎是胃和(或)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入食管而引起的食管黏膜病变,内镜下表现为食管黏膜充血、水肿、糜烂,甚至溃疡等,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究健胃冲剂治疗大鼠反流性食管炎的机制。方法复制反流性食管炎大鼠模型,将术后恢复较好的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阳性对照组(雷贝拉唑钠肠溶片),健胃冲剂高、中、低剂量组,另设正常对照组,每组10只大鼠。各组末次给药24h后,立即自胃食管交界上0.5cm处向咽喉部截取长约1.5cm的食管组织,测定其pH值,并观察各组大鼠食管黏膜病理形态变化。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食管下段黏膜pH值显著降低(P<0.01),食管下段大体标本肉眼病理评分显著升高(P<0.01),显微镜下病理评分(反向评分)显著降低(P<0.01)。与模型组比较,阳性对照组,健胃冲剂高、中、低剂量组pH值显著升高(P<0.05),大体标本肉眼病理评分显著降低(P<0.01),显微镜下病理评分显著升高(P<0.05,或P<0.01)。健胃冲剂高剂量组在升高pH值和食管黏膜显微镜下病理评分方面优于阳性对照组(P<0.05)。光镜下正常组大鼠食管黏膜组织结构正常;模型组大鼠黏膜上皮细胞层内出现较多炎性细胞浸润,鳞状上皮增生,严重者出现黏膜糜烂;健胃冲剂高、中、低剂量组较模型组均明显改善;雷贝拉唑组改变与健胃冲剂低剂量组基本相同。结论健胃冲剂能改善反流性食管炎大鼠的组织病理形态,其作用机制与降低模型大鼠食管下段黏膜的酸度有关。  相似文献   

6.
胃食管反流性疾病(GERD)是指过多胃、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入食管引起烧心等症状并可导致食管炎和咽、喉、气道等食管以外的组织损害。约半数胃食管反流病患者内镜下见食管黏膜糜烂、溃疡等炎症病变,称反流性食管炎,但相当部分胃食管反流病患者内镜下可无反流性食管炎表现,这类胃食管反流病称为内镜阴性的胃食管反流病。  相似文献   

7.
老年人胃食管反流病的临床特点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目的探讨老年人胃食管反流病(GERD)的临床特点。方法对72位有反酸、烧心、胸骨后疼痛等胃食管反流症状的患者行上消化管内镜检查和24h食管内胆汁反流监测,其中54位同时接受24h食管内pH值监测检查。根据年龄将观察对象分成≥65岁组(即老年组)和<65岁组穴对照组雪。分别比较两组的体重超标和病程情况,并对内镜下食管炎程度、食管食管裂孔疝合并率以及胆汁和酸反流等情况进行评估分析。结果老年组中有48%的患者和49%的对照组患者有不同程度的肥胖现象;老年组患者的病程较对照组长(P<0.05),重度食管炎的发生率高达35%熏这可能与老年组有较高的食管裂孔疝合并率(65%)有关;老年组GERD患者,无论胆红素吸收值>0.14总时间百分比,还是立位胆汁反流时间百分比均较对照组高穴P<0.05雪,但两组之间卧位、餐后胆汁反流时间百分比以及酸反流无明显差异。老年组混合反流发生率高于<65岁组(76%verus18%,P<0.05)。结论老年人GERD发病与肥胖、食管裂孔疝有关,其特点为病程较长并且伴有酸与胆汁的混合反流。长时间、高浓度的胆汁反流与酸反流同时存在可能是造成食管粘膜严重损害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奥美拉唑对反流性食管黏膜损伤后大鼠血浆和食管组织中细胞因子 IL-6及TNF-α的影响,探讨奥美拉唑治疗反流性食管炎的作用机制。方法:选用健康雄性SD大鼠,体重220~250g,随机将动物分为5组,假手术组、单纯胃食管反流动物模型组(模型组)、模型组+奥美拉唑低剂量组、中剂量组、高剂量组。分别取食管标本肉眼观察黏膜状况。应用ELISA方法检测大鼠血浆和食管组织中细胞因子IL-6及TNF-α的变化。结果:假手术组大鼠食管颜色淡红,有光泽,黏膜光滑。模型组大鼠食管颜色变淡白,黏膜粗糙、增厚、皱襞灰白色斑块状增生。与模型组比较,奥美拉唑低、中、高剂量治疗组大鼠食管病变明显减轻。 ELISA检测结果显示,假手术组大鼠血浆和食管组织有一定IL-6及TNF-α的基础含量。模型组大鼠血浆和食管组织IL-6及TNF-α含量明显升高,奥美拉唑治疗组大鼠血浆和食管组织IL-6及TNF-α含量明显降低。结论:奥美拉唑明显降低反流性食管黏膜损伤后大鼠血浆和食管组织炎症因子IL-6及TNF-α的含量,可能是其改善食管局部及外周炎症反应、治疗反流性食管炎的重要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9.
胃食管反流病患者胆汁反流与食管内pH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胃食管反流病(GERD)患者胆汁反流和食管内pH值的关系。方法收集具有典型GERD反流症状患者60例,包括非糜烂性反流病(NERD)22例,轻中度反流性食管炎(MRE)20例,重度食管炎(SRE)10例和Barrett食管(BE)8例,采用24hpH监测仪及胆红素监测仪监测其胆汁反流开始和过程中食管内胃酸反流情况;并分析:(1)胆汁反流开始时和反流过程中pH值;(2)胆汁反流开始过程中pH分布;(3)各种胃食管反流病胆汁反流过程中pH值的差别。结果SRE与BE组胆汁反流发生率显著高于MRE和NERD组(P<0.05);GERD患者反流开始时,87.4%的食管内pH>4,反流过程中食管内pH在3~4(26%)最多,其次4~5(20%);SRE和BE组胆汁反流过程中pH值均显著低于NERD和MRE组(P<0.05)。结论GERD患者胆汁反流和胃酸反流不一定同时发生。重度反流性食管炎和Barrett食管患者胆汁反流多伴有明显胃酸反流,而NERD和轻中度反流性食管炎胆汁反流过程中与胃酸反流并不完全同步。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胃食管反流性疾病豚鼠呼吸道的病理变化。方法豚鼠持续灌酸或蒸馏水16d后,取食管、气管和肺组织进行病理组织学和电镜的观察。结果胃食管反流组的病理变化为食管鳞状上皮、气管纤毛柱状上皮和肺泡上皮增生,炎症细胞浸润,毛细血管扩张、充血。电镜可见食管角质层细胞连接少见,食管和气管的细胞核异染色质边集,线粒体肿胀或空泡化,基底膜增厚,胞质空泡变性;肺泡Ⅱ型细胞增生,细胞内板层体疏松,肺泡间隔增宽。结论胃内容物反流能造成豚鼠食管、气管黏膜和肺组织的损伤。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旋覆代赭汤对酸和胆汁混合致反流性食管炎家兔食管下括约肌(LES)L型钙通道的调控机制。[方法[制备家兔反流性食管炎模型,用硝苯地平(nifedipine)阻断L型钙通道,比较各组LES环行肌L型钙通道阻断前后张力幅度的差异。[结果]L型钙通道阻断前后各组LES环行肌张力比较:正常组、全方组、甘升组、去苦降组、去升降相因组LES环行肌钙释放相、内流相张力均高于模型组(P〈0.01),而苦降组、升降相因组、去甘升组LES环行肌钙释放相与模型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正常组与全方组LES环行肌钙释放相、内流相张力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酸和胆汁混合致反流性食管炎模型家兔LES环行肌张力下降,与L型钙通道功能障碍有关;旋覆代赭汤可以通过调控L型钙通道提高LES环行肌张力.各拆方组中以甘升组作用显著。  相似文献   

12.
胆汁损伤胃黏膜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通过大鼠实验模型探讨胆汁对胃黏膜的损伤作用.方法 SD大鼠分成4组:十二指肠胃反流(DGR)组、DGR 胆管结扎(BDL)组、BDL组、对照组.术后12周处死大鼠,观察胃黏膜损害及病理组织学改变,电子显微镜硝酸镧标记观察胃黏膜细胞间的紧密连接.结果 DGR组比去除胆汁的DGR出现胃黏膜的充血、小凹超常增生和黏膜细胞间的紧密连接受损程度严重.结论 在十二指肠胃反流所致胃黏膜的损伤中,去除胆汁可使胃黏膜的损伤减轻,胆汁是胃黏膜损伤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3.
胆汁反流对大鼠食管粘膜炎症损伤和凋亡的作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观察胆汁反流引起食管粘膜的炎症损伤和组织细胞凋亡情况。方法 以手术制造的十二指肠胃食管混合反流(DGER)大鼠模型为基础,制备DGER(A组)模型;DGER+Losec Mupus制剂灌注造成单纯十二指肠液食管反流(B组)模型;DGER十胆管接扎造成无胆汁的十二指肠胃食管反流(C组)模型。观察9周后各组大鼠食管病理学改变,TUNEL法观察食管粘膜凋亡指数,免疫组化观察Fas蛋白的表达。结果 A、B、C三组均发生反流性食管炎表现,炎症以A组最重,其次为B组,C组最轻。A、B两组均见Barrett’s食管发生,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组无Barrett’s食管发生;细胞凋亡结果示A组凋亡指数最高,其后依次为B组和C组(P〈0.01);各组Fas蛋白表达均阴性。结论 不含胆汁的DGER所致食管损伤最轻,胆酸可能与Barrett’s食管的发生密切相关;各病理组的凋亡情况均增加,但与Fas系统无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兰索拉唑、多潘立酮和胶体果胶铋三者联合治疗胆汁反流性胃食管炎与兰索拉唑、莫沙必利、磷酸铝凝胶三者伍用治疗胆汁反流性胃食管炎的临床疗效差异。方法将180例经内镜确诊的反流性食管炎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兰索拉唑(30mg,qd),多潘立酮(10mg,tid),胶体果胶铋(150mg,qid)]和对照组『兰索拉唑(30mg,qd),莫沙必利(10mg,f谢),磷酸铝凝胶(20gqid)],疗程6周。记录治疗前和用药期间烧心、反酸、嗳气、胸骨后疼痛等症状的变化及有无不良反应出现。于疗程结束时和疗程结束后的3、6、12个月行胃镜复查,并记录上消化道出现的症状。最终有167例完成了整个疗程,143例完成了各阶段随访(其中观察组74例、对照组69例)。结果二组均能有效缓解反流性食管炎的临床症状,但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复发率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副作用和费用相对较低。结论兰索拉唑、多潘立酮和胶体果胶铋三者联合治疗反流性食管炎的临床总有效率较兰索拉唑、莫沙必利、磷酸铝凝胶三者联合更好,且复发率低,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铝碳酸镁咀嚼片联合吗丁啉、泮托拉唑肠溶片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的临床疗效。方法以2010年4月~2013年4月间来院治疗的胆汁反流性胃炎368例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184例,其中观察组患者采用铝碳酸镁联合吗丁啉、泮托拉唑治疗,对照组患者采用吗丁啉、泮托拉唑联合安慰剂硫糖铝治疗。治疗结束后对比两组患者在临床疗效、胃镜检查结果、呕吐胆汁及腹痛症状消失时间之间的差异。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观察组和对照组中胃黏膜有充血、糜烂、胆汁染色症状的患者所占比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中胃黏膜有充血、糜烂、胆汁染色症状的患者所占比例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呕吐胆汁和腹痛、腹胀、早饱症状消失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铝碳酸镁联合吗丁啉、泮托拉唑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的临床疗效好,症状改善明显。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胃炎饮对实验性胆汁反流性胃炎大鼠胃黏膜环氧合酶-2(COX-2)mRNA表达的影响.方法 采用自制反流液灌胃建立实验性胆汁反流性胃炎大鼠模型,以吗叮啉为对照,采用RT-PCR技术观察胃炎饮对实验性胆汁反流性胃炎大鼠胃黏膜COX-2mRNA表达以及病理组织学的影响.结果 模型组大鼠胃黏膜出现明显破损、脱落,黏膜下可见大量炎细胞浸润,大部分大鼠可见不典型增生和肠上皮化生,同时胃黏膜COX-2mRNA表达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胃炎饮可明显改善实验性胆汁反流性胃炎大鼠胃黏膜病理改变,并降低COX-2mRNA表达(P<0.05或P<0.01).结论 胃炎饮具有降低模型大鼠胃黏膜COX-2mRNA表达,防止胃黏膜肠上皮化生、不典型增生等癌前病变发生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damage of mixed reflux to the rat esophageal mucosa, and investigate the preventive effects of cisapride, nabumetone and hydrotalcite on the damaged esophageal mucosa. Methods: Three hundred sixty-eight Sprague-Dawley rats were treated as esophagoduodenostomy and divided into four groups in random. Group Y:operation + saline as positive controls; Group P: operation + cisapride; Group R: operation + nabumetone; Group D: operation + hydrotalcite. Different drugs were perfused in the 1st week after operation. The lesions of esophageal mucosa were observed in the 5th, 9th, 13th, 17th, 22nd, 28th, 35th and 40th week respectively, and evaluated the preventive effects of these drugs. Results: The lesions of esophageal mucosa in group Y were more severe than other three groups in different time ( P < 0.05), and the incidence of Barrett' s esophagus(BE), severe atypical hyperplasia and esophageal adenocarcino-ma (EAC) in group Y were higher than others. After 22 weeks, the lesions in gro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十二指肠胃反流(DGR)液对大鼠胃黏膜的损伤机制.方法:成年SD大鼠16只进行手术,其中8只行肝总管插管手术以引流胆汁,8只行十二指肠插管手术以引流十二指肠混合液.另外成年SD大鼠24只随机分为A,B和C组.A、B组为DGR模型组,A组大鼠行胆汁灌胃,B组大鼠行十二指肠混合液灌胃,C组对照为生理盐水灌胃.2周后处死大鼠.HE染色观察胃黏膜病理改变.采用免疫组化方法分析胃黏膜组织TNF-α、IL-1β和IL-4的表达.采用TUNEL技术观察各组胃黏膜细胞凋亡情况.结果:A和B组大鼠胃黏膜病理改变提示造模成功.A组和B组大鼠胃黏膜细胞的TNF-α、IL-Iβ表达均显著高于C组(P<0.05),而IL-4的表达在3组间无差异(P>0.05).A组和B组胃黏膜凋亡指数均显著高于C组(P<0.05).A组和B组的胃黏膜病理改变、细胞因子表达和细胞凋亡指数均未见显著性差异(均P>0.05).结论:不同成分的DGR液均可引起胃黏膜损伤,其中细胞因子表达异常和细胞凋亡可能参与其发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