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36 毫秒
1.
目的:探讨头针麻醉对肠癌患者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选择需做肠癌根治术的患者60例,随机分为头针加全麻组(简称头针组)30例和单纯全麻组(简称全麻组)30例,头针组患者先行头针麻醉诱导20min,然后行全身麻醉,头针麻醉持续刺激至手术结束,全麻组只行单纯气管内全麻,观察肠癌患者手术后肠鸣音及肛门排气恢复时间。结果:术后肠鸣音及肛门排气恢复时间以头针组最短,明显优于单纯全麻组。2组患者的舌脉象与肠鸣音恢复的相关性不显著,而辨证分型则与肠鸣音恢复相关;2组患者的舌脉象、辨证分型与肛门排气恢复的相关性均不显著。结论:头针可以促进患者术后胃肠功能的恢复,使肠鸣音及肛门排气恢复时间缩短;辨证分型与肠鸣音恢复相关,湿热蕴结型患者肠鸣音恢复时间最短。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头针复合异氟醚在全身麻醉中的镇痛效应。方法:肠癌根治术患者60例随机分为头针加全麻组(简称头针组,下同)和单纯全麻组(简称全麻组,下同)各30例。头针组先行头针麻醉诱导20min,然后行全身麻醉。头针麻醉持续刺激至手术结束。全麻组只行单纯气管内全麻。依据对手术开始的切皮和术中抑制交感神经反应2种MAC(the minimum alveolar concentration)不同麻醉程度点的观测来评价头针复合异氟醚在全身麻醉中的镇痛效应。结果:头针组及全麻组切皮所需异氟醚MAC分别为0.75、0.88,相差0.13(占15%);术中所需的异氟醚MAC分别为0.95、1.29,相差0.34(占2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头针对肠癌手术切皮刺激疼痛反应有一定抑制作用,术中维持也具有一定麻醉镇痛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头针对手术期氧化应激反应的调节作用。方法选择需做肠癌根治术的患者52例,随机分为两组,头针加全麻组(简称头针组)和单纯全麻组(简称全麻组)各26例。头针组患者先行头针麻醉诱导20min,然后行全身麻醉,头针麻醉持续刺激至手术结束。全麻组只行单纯气管内全麻。观察头针对手术期氧化应激产物丙二醛(MDA),氧自由基清除剂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影响。结果两组在术后MDA均明显降低(P<0.05),手术前后MDA的差值组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头针组术后SOD无明显变化(P>0.05),全麻组术后SOD明显降低(P<0.05),手术前后SOD的差值组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头针可抑制抗氧化防御系统酶SOD的降低,因此头针对减轻手术期的氧化应激反应有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针药复合麻醉对肠癌患者术后镇痛效果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针药复合麻醉对肠癌患者术后镇痛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择期行肠癌根治术患者27例,年龄40~80岁,随机分成全麻组12例,针药组15例。两组患者均采用芬太尼3μg/kg、异丙酚2 mg/kg、维库溴铵0.1 mg/kg进行全麻诱导,术中以静脉输注异丙酚,间断静脉注射芬太尼、维库溴铵维持麻醉。术后患者均行静脉自控镇痛(PCA)。经穴取双侧合谷、内关、足三里、阳陵泉,持续电针刺激。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术后4h、6h、8h、24h、44h镇痛泵用量,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及镇静评分;两组患者均于麻醉诱导前(基础值)、术后2h、术后第1天及术后第3天抽取外周静脉血3 mL,采用放射免疫法测量血浆β-内啡肽(β-EP)、皮质醇、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结果针药组患者术后4h镇痛泵用量明显少于全麻组(P〈0.05);两组术后4h、6h、8h、24h及44h VAS及镇静评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第3天针药组患者血浆TNF-α水平明显低于全麻组(P〈0.05),两组患者各时间点血浆β-内啡肽、皮质醇水平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全麻患者术后早期需要更大剂量的芬太尼来缓解疼痛,而针药复合麻醉能产生一定的镇痛效应,但其程度较弱。  相似文献   

5.
段彦利  马连云  段永斌 《新中医》2024,56(1):185-190
目的:观察揿针穴位贴敷对全麻腹腔镜肠癌根治术后创伤应激、胃肠激素及免疫逃逸的影响。方 法:将80 例结直肠癌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40 例。所有患者均行全麻腹腔镜肠癌根治 术,术后行常规对症处理,对照组术后行穴位贴敷治疗,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揿针治疗。连续治疗 2 周。比较2 组客观缓解率(ORR) 及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2 组术后24 h、术后2 周血清C-反应蛋 白(CRP)、皮质醇(P)、白细胞介素-6(IL-6)、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 和黏附分子CD44 拼接异构体6(CD44v6) 水平,并比较2 组治疗前后血清胃动素(MTL)、胃泌素(GAS) 水 平。结果:试验组ORR 55.00%,高于对照组32.50%(P<0.05)。术后2 周,2 组血清CRP、P、IL-6 水平均 降低(P<0.05),且试验组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 组血清MTL、GAS 水平均降低(P<0.05),但 试验组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2 周,2 组血清VEGF、TGF-β1、CD44v6 水平均降低(P<0.05),且试 验组低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并发症总发生率2.50%,低于对照组15.00%(P<0.05)。结论:揿针联合 穴位贴敷有助于提高全麻腹腔镜肠癌根治术后临床疗效,缓解创伤应激水平,调节胃肠道功能并抑制肿瘤的免 疫逃逸,同时有助于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6.
Gu CY  Shen LR  Ding YH  Lou Y  Wu HG  Shi Z  Ma XP 《中国针灸》2011,31(3):236-240
目的:比较针药复合麻醉和全身麻醉对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患者围术期免疫功能影响的差异.方法:选取择期行LC患者39例,随机分成针药复合麻醉组(针药组)和全麻组.针药组先行电针刺激15~30min,穴取合谷、内关、足三里、阳陵泉,然后行全身麻醉,电针刺激至手术结束;全麻组单纯行全身麻醉.分别观察两组患者麻醉诱导前、术后2h、术后第1,3天T淋巴细胞亚群、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的变化及术后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术后2h两组总T淋巴细胞(CD3+)、抑制T淋巴细胞(CD,)较麻醉诱导前降低(均P<0.05).全麻组辅助T淋巴细胞(CD4+)显著降低(P<0.05),针药组CD4+无显著改变,CD4+/CD8+显著上升(P<0.05).术后第3天针药组TNF-α与麻醉诱导前比较显著降低(P<0.05).针药组患者术后恶心例数明显少于全麻组(P<0.05).结论:针药复合麻醉对LC患者免疫功能影响较小,术后不良反应发生低.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全麻复合硬膜外阻滞(GEA)和单纯全麻(GA)对患者术中应激反应的影响.方法:本文分别采用GEA和GA对上腹部手术患者进行临床麻醉,并比较两种麻醉方式对患者术中应激反应的影响.结果:两组患者的血浆皮质醇(Cor)、血管紧张素-Ⅱ(A-Ⅱ)、β-内啡肽(β-EP)及白细胞介素-10(IL-10)等监测指标均随着麻醉的进行呈现上升趋势,而在拔管时两组患者的Cor均高于麻醉前(P〈0.05);在切皮时、切皮后1h,GA组明显高于GEA组(P〈0.05).GEA组拔管时的A-Ⅱ明显高于麻醉前,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GA组切皮后1h、拔管时均较麻醉前升高(P〈0.05).两组患者β-EP术中、拔管时均上升,与麻醉前GA组相比明显升高(P〈0.05).两组患者的IL-10术中、拔管时均呈上升趋势,但GEA组患者拔管时的IL-10水平明显高于GA组(P〈0.05).GEA组的血压、心率在切皮时和切皮后1h均明显小于麻醉前(P〈0.05);而GEA组血压、心率在切皮时和切皮后1h均明显低于GA组(P〈0.05).结论:全麻复合硬膜外阻滞与单纯全麻相比,可以减轻但并不能完全抑制上腹部手术围术期的应激反应,是一种很好的麻醉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针药复合麻醉和全身麻醉和对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患者围术期免疫功能影响的差异。方法:选取择期行LC患者39例,随机分成针药复合麻醉组(针药组)和全麻组。针药组先行电针刺激1~30 min,穴取合谷、内关、足三里、阳陵泉,然后行全身麻醉,电针刺激至手术结束;全麻组单纯行全身麻醉。分别观察两组患者麻醉诱导前、术后2 h、术后第1、3天T淋巴细胞亚群、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的变化及术后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术后2 h两组总T淋巴细胞(CD+3)、抑制T淋巴细胞(CD+8)较麻醉诱导前降低(均P<0.05);全麻组辅助T淋巴细胞(CD+4)显著降低(P<0.05),针药组CD+4无显著改变,CD+4 /CD+8显著上升(P<0.05)。术后第3天针麻组TNF-α与麻醉诱导前比较显著降低(P<0.05)。针麻组患者术后恶心例数明显少于全麻组(P<0.05)。结论:针药复合麻醉对LC患者免疫功能影响较小,术后不良反应发生低。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基于加速康复外科理念指导下后路腰椎间融合术后疼痛、功能受限患者颊针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10月至2021年3月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收治的行后路椎间融合术的患者47例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回顾性研究,按照治法不同分为对照组(n=26)和观察组(n=21)。对照组服用塞来昔布200 mg/次,1次/d;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采用了颊针针刺,30 min/次,1次/d。记录术后第1、3、7天后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和日本骨科协会(JOA)腰椎功能评分,比较2组白细胞介素6、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C反应蛋白指标。结果:术后第7天,观察组VAS评分均值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2组术后第7天的JOA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3天,2组白细胞计数(WBC)、中性粒细胞(Neutrophil,NE)占比、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介素-6(IL-6)指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7天的各指标比较中,CRP和IL-6这2项指标比较显示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观察组各评分、指标总体上结果优于对照组。颊针治疗能有效改善患者术后疼痛和炎症反应,有助于减轻或消除患者早功能锻炼的身心障碍,符合加速康复外科理念,且便捷廉价取穴方便,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针药复合麻醉颅后窝手术病人血浆儿茶酚胺的变化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目的:观察针药复合麻醉对颅脑手术病人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的影响。方法:30例颅后窝手术病人分为全麻组、针麻组和针药复合麻醉(GAE)组,测定围手术期外周静脉血去甲肾上腺素和肾上腺素的浓度。结果:针麻组儿茶酚胺水平从手术开始至术后3h均显著高于全麻组和GAE组,术后第1-4天3组间无明显差异。全麻组和GAE组术中儿茶酚胺水平无明显变化,但术后明显升高。结论:从应激角度进行评价,与全麻比较,针麻用于颅后窝手术术中儿茶酚胺反应显著,并无突出优点。而GAE可明显抑制颅后窝手术病人术中儿茶酚胺反应。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近端输尿管结石钬激光碎石术中针药复合麻醉的效果。方法将63例近端输尿管结石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4例)和对照组(29例),治疗组采用针药复合麻醉,行输尿管镜钬激光碎石术;对照组采用腰麻,行输尿管镜钬激光碎石术;分别于麻醉前、术中、术后观察患者的各项生命体征、相关临床生化指标,术后评价临床镇痛疗效。结果治疗组麻醉前、术中、术后收缩压、心率和血氧饱和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术中、术后心率与麻醉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术中、术后同期比较,心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术中与麻醉前比较,胰岛素、皮质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与麻醉前比较,血糖、胰岛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与术中比较,胰岛素、皮质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术中与麻醉前比较,胰岛素、皮质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与麻醉前比较,血糖、胰岛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与术中比较,血糖、胰岛素、皮质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术中比较,胰岛素、皮质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比较,血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对照组镇痛总有效率分别为91.2%、89.7%;组间镇痛效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术中、术后一般情况良好,对照组术后有8例患者出现穿刺点疼痛、腰酸、恶心、呕吐、头痛等。结论针药复合麻醉用于钬激光碎石术治疗近端输尿管结石的麻醉效果良好,对生理活动干扰少,无明显的临床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肺癌手术患者应用针刺对γ-干扰素(INF-γ)和肿瘤坏死因子(TNF)的调节。方法:采用双抗体夹心免疫酶标法(ELISA)检测肺癌患者血清中INF-γ和肿瘤坏死因子含量;将针药麻组与全麻组肺癌手术患者各30例,分别在术前、术后8日、术后12日测量INF-γ和TNF含量作比较。结果:血清中INF-γ含量在术前作两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术后第8日和第12日作两组比较均有显著差异(P〈0.05),针药麻组优于全麻组。自身比较针药麻组术后第12日和术后第8日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血清中肿瘤坏死因子含量在术前作两组比较(P〉0.05)无明显差异;在术后第8日及术后第12日作比较(P〈0.05)均有显著差异。结论:肺癌手术患者应用针刺能升高血清中INF-γ和TNF含量,对肺癌手术患者有免疫调节功能。  相似文献   

13.
宋薇  董江军  谢莉莉 《新中医》2020,52(4):125-127
目的:观察电针刺激复合全身麻醉对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患者术中应激及术后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纳入80例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患者作为实验对象,依据入院先后顺序分为对照组、实验组,且2组各选入40例,对照组给予全身麻醉,实验组给予电针刺激复合全身麻醉,对比2组患者的麻醉效果、术中应激反应、术后免疫功能及苏醒时间。结果:对照组优良率为80.00%,实验组为97.50%,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术中应激反应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术后免疫功能比较,实验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苏醒时间(睁眼时间、拔管时间及正确回答问题时间)明显缩短(P<0.05)。结论:针对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给予电针刺激复合全身麻醉,可在提升患者麻醉效果的同时改善术后免疫功能,明显缩短苏醒时间,同时稳定术中应激反应。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不同麻醉方式对胃癌根治术后患者疼痛程度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于2011年3月~2013年3月收治的65例行胃癌根治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将其按照住院先后顺序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32例患者采用全麻,观察组33例患者采用全麻联合硬膜外阻滞麻醉,对比两组患者在手术结束12h后使用吗啡的剂量和在不同时间内的VAS评分,观察两组患者术后不良反应情况.结果:两组患者在完成手术12h以后,观察组的吗啡用量和重度疼痛发生率与对照组相比明显减少,比较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观察两组患者在术后1h、4h、8h、12h和24h的VAS评分,对照组的评分明显高于观察组,比较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比较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情况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行胃癌根除术后采用全麻联合硬膜外阻滞麻醉,可以有效降低患者的疼痛程度,吗啡用量明显减少,安全有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不同穴组电针对幕上肿瘤切除术患者七氟烷麻醉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An LX  Li J  Ren XJ  Liu YN  Wang BG 《针刺研究》2010,35(5):368-374
目的:观察电针不同穴组对幕上肿瘤切除术患者七氟烷吸入全麻及其恢复期的影响。方法:择期进行幕上肿瘤切除术患者120例,随机分为七氟烷吸入全麻组(A组)、近端电针+七氟烷全麻组(B组)和远端电针+七氟烷全麻组(C组)。在麻醉诱导开始前,对B组和C组患者进行电针,B组为开颅侧切口近端穴位,风池透天柱连攒竹透鱼腰;C组为开颅侧切口远端穴位,合谷连外关,金门连太冲,足三里连丘墟。电刺激时间为麻醉诱导开始前直至手术结束。A组患者在上述相应穴位上贴导线,不进行电刺激。各组患者在异丙酚2 mg/kg、舒芬太尼0.3μg/kg、维库溴铵0.1 mg/kg诱导下行气管插管,吸入2%七氟烷维持麻醉,术毕停止吸入七氟烷。记录各时间点七氟烷呼出浓度、最低肺泡有效浓度(MAC)及脑电双频指数(BIS)以及麻醉恢复期情况。结果:患者对近端穴组的电刺激敏感度明显大于远端穴组,其平均刺激电流强度为(0.44±0.32)mA,低于远端的3个穴组(P0.01)。B组和C组的七氟烷呼出浓度和MAC,在开颅期、颅内期各时间点均显著低于A组(P0.05,P0.01),B组节省七氟烷用量平均为8.34%,略低于C组(9.62%)。C组在钻骨后、开骨瓣后、剪开硬膜这几个时间点BIS值高于A组(P0.05),而B组在各时间点BIS值与A组相近。B组和C组的自主呼吸恢复时间、拔管时间、睁眼时间、随意运动恢复时间、定向力恢复时间、离开手术室时间均明显小于A组(P0.05,P0.01)。结论:对幕上肿瘤切除术的患者进行不同穴组电针复合七氟烷麻醉,均能够降低七氟烷用量,显著缩短麻醉恢复时间。其中,近端穴组电针敏感度高。  相似文献   

16.
针刺对肺癌手术患者肿瘤坏死因子的调节作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探讨肺癌手术患者应用针刺提高免疫功能研究对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erosis factor,TNF)的调节作用。方法采用双抗体夹心免疫酶标法(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lassay,EusA)检测肺癌患者血清中肿瘤坏死因子含量;针药麻组与全麻组肺癌手术患者各30例,分别在术前、术后第8日、术后第12日测量TNF含量作比较。结果血清中肿瘤坏死因子含最在术前作两组比较(P〉0.05)无明显差异;在术后第8日及术后第12日作比较(P〈0.05)均有显著差异,针药麻组明显优于全麻组。结论针刺能提高肺癌手术患者血清中肿瘤坏死因子含量,对肺癌手术患者有免疫调节功能。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针刺对肺癌手术患者SOD水平的调节,从中观察其对于红细胞免疫的影响。方法采用超氧化物歧化酶测试盒检测肺癌患者血清中SOD含量;将针药麻组与全麻组肺癌手术患者各30例分别在入院、术前一天、术后第7天、术后第11天测量SOD含量作比较,其中针药麻组术前3天,术中及术后6天,针刺大椎、命门、足三里、三阴交穴。结果血清中SOD含量在入院和术后第11天作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术前一天与术后第7天作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针药麻组优于全麻组。结论针刺能升高肺癌手术患者血清中SOD含量,对肺癌手术患者有调节免疫功能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硬膜外麻醉术后卧位方式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硬膜外麻醉术后病人的理想卧位。方法 :选择妇科住院病人 6 0 0例 ,均为硬膜外麻醉腹部手术 ,将其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取垫枕卧位 ,6h内不限制翻身活动 ,可取仰卧屈膝位和侧卧位。对照组按传统的护理方法 ,取去枕平卧位 6~ 8h或次晨取其它体位。结果 :观察组呼吸及血压平稳、头痛、头晕、呕吐等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 0 5 ,睡眠、肠功能恢复及舒适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 (P <0 0 1)。结论 :硬膜外麻醉手术患者 ,只要麻醉顺利 ,术后垫枕、取自由卧位、经常翻身改变体位可减轻疲劳 ,增加舒适度 ,并能保证睡眠 ,促进肠功能恢复 ,有利于早期引流 ,减少并发症。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静脉注射胺碘酮治疗麻醉中并发严重快速性心律失常的临床疗效。方法20例全身麻醉手术患者于麻醉中出现快速性心律失常24例次,给予胺碘酮150 mg缓慢静脉注射,然后100~150 mg以1~1.5 mg/min缓慢静滴,必要时重复,观察症状、心率、心律及QT间期变化,并与20例非麻醉患者对照比较疗效。结果麻醉组显效14例次,有效7例次,无效3例次。对照组显效11例次,有效6例次,无效3例次。2组疗效比较无显著性差异。2组复律前后QT间期无明显变化。结论静脉注射胺碘酮对麻醉中并发严重快速性心律失常有效且安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