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84 毫秒
1.
目的 探讨血流导向装置治疗颅内动脉瘤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5月至2021年4月行Pipeline Flex血流导向装置治疗的53例(68个动脉瘤)的颅内动脉瘤的临床资料。结果 53例68个动脉瘤,共置入60枚PED,技术成功率为100%。40例54个动脉瘤单纯应用PED治疗,术后即刻造影显示动脉瘤内造影剂明显滞留48个,无明显滞留6个;13例(14个动脉瘤)联合应用PED和弹簧圈栓塞,术后即刻造影均致密栓塞。围手术期总并发症发生率为7.5%(4/53)。53例临床随访6~28个月(中位数12个月);末次随访时,47例未破裂动脉瘤预后良好(mRS评分≤2分);6例破裂动脉瘤中,预后良好2例,mRS评分3分1例,4分1例,死亡2例。46例DSA随访4~8个月(中位数6个月),动脉瘤完全闭塞率为67.9%。22例(28个动脉瘤)DSA随访9~18个月(中位数12个月),动脉瘤完全闭塞率为85.7%,无动脉瘤复发。结论 血流导向装置治疗颅内动脉瘤总体安全、有效,但对颅内破裂动脉瘤的安全性仍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颅内镜像动脉瘤弹簧圈栓塞治疗的方法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6月至2021年6月弹簧圈栓塞治疗的18例(36枚动脉瘤)镜像动脉瘤的临床资料。结果 18例者均一期弹簧圈栓塞治疗。术后即刻血管造影显示,34枚动脉瘤(94.4%)致密栓塞,2枚(5.6%)瘤体残留。15例出院时改良Rankin量表评分0~2分。术后随访6个月,30枚(88.2%)动脉瘤稳定闭塞。结论 颅内镜像动脉瘤一期弹簧圈栓塞治疗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血流导向装置一期治疗颅内多发动脉瘤的安全性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连续纳入的2019年1月-2021年4月在郑州大学附属郑州中心医院行Pipeline flex血流导向装置(Pipeline flex embolization device,PED)治疗的有2个及2个以上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记录其围手术期并发症,评估动脉瘤闭塞情况及临床预后; 动脉瘤闭塞情况采用O'Kelly-Marotta(OKM)分级评估,临床预后采用改良Rankin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mRS)评价。结果 14例患者共32个动脉瘤,均一期行PED治疗; 1例破裂串联动脉瘤患者联合弹簧圈栓塞,术中出现支架内血栓形成,给予替罗非班注射液动脉灌注后恢复血流,术后出现载瘤动脉供血区梗死,术后2周动脉瘤再次破裂出血死亡; 13例未破裂动脉瘤患者均采用单纯PED治疗,围手术期均未出现明显并发症; 随访术后脑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检查12例患者共27个动脉瘤,中位随访10个月(6~20个月),动脉瘤完全闭塞率74.1%(20/27),支架内无症状性再狭窄1例; 临床随访13例患者,中位随访12个月(6~30个月),均预后良好(mRS 0~2分)。结论 血流导向装置一期治疗未破裂多发性动脉瘤是安全、有效的,但仍需进一步大样本研究。  相似文献   

4.
目的 评价不同介入方法治疗颅内大型或巨大型动脉瘤的有效性、并发症发生率以及预后情况。 方法 回顾性分析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神经外科自2001年1月~2010年12月采用不同介入方法治疗的134例颅内大型或巨大型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按患者接受介入治疗方法不同分为4组,其中载瘤动脉闭塞术11例,单纯弹簧圈栓塞20例,支架辅助下弹簧圈栓塞78例,血流导向装置治疗25例,随访时间6~44个月。影像学结果依据改良Raymond评分,临床症状依据改良Rankin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mRS)评分系统评价,分别评价4组患者出院时的预后良好率、末次随访时动脉瘤的治愈率、复发率,预后良好率及手术并发症情况。 结果 载瘤动脉闭塞组出院时的预后良好率是100%,单纯弹簧圈栓塞组为70%,支架辅助弹簧圈组为91%,而血流导向装置组为100%,四组间差异具有显著性(P=0.0030)。载瘤动脉闭塞组末次随访时治愈率是63.6%,单纯弹簧圈栓塞组为5.6%,支架辅助弹簧圈组为37.2%,而血流导向装置组为72%,四组间差异具有显著性(P=0.0002)。载瘤动脉闭塞组末次随访时的复发率为0%,单纯弹簧圈栓塞组为83.3%,支架辅助弹簧圈组为30.8%,而血流导向装置组为0%,四组间差异具有显著性(P<0.0001)。载瘤动脉闭塞组末次随访时预后良好率为100%,单纯弹簧圈组为75%,支架辅助弹簧圈组为90%,血流导向装置组为100%,四组间差异具有显著性(P=0.0209)。载瘤动脉闭塞组并发症发生率为27.3%,单纯弹簧圈组为30%,支架辅助弹簧圈组为14.1%,血流导向装置组为0%,四组间差异无显著性(P=0.0650)。 结论 在颅内大型或巨大型动脉瘤的介入治疗中,单纯弹簧圈栓塞复发率高,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可降低复发率,载瘤动脉闭塞组预后良好率及复发率满意,但并发症发生率偏高,血流导向装置的初步临床结果令人满意。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Pipeline血流导向装置(PED)治疗复发颅内动脉瘤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9年4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介入中心采用PED治疗的14例复发颅内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14例患者中,仅行PED治疗10例,PED联合弹簧圈治疗4例。所有患者均行临床随访,采用改良Rankin量表评分(mRS)评估患者的预后;行影像学随访[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评估颅内动脉瘤的栓塞情况。结果14例患者共成功置入15枚PED。所有PED均到位良好。术后即刻DSA检查显示动脉瘤内血流滞留,载瘤动脉的分支血管均通畅;Dyna CT检查显示支架均准确覆盖瘤颈,贴壁良好。术后2例患者出现手术并发症,其中1例为脑梗死,经抗血小板聚集等对症治疗后症状改善;另1例发生中脑出血后死亡。除死亡患者外,余13例患者均获临床随访,中位随访时间为26个月(范围为12~48个月),无一例发生脑出血或脑梗死,无新发神经功能缺损症状,末次随访mRS均为0分。11例患者行影像学随访,中位随访时间为6个月(范围为3~16个月),其中完全栓塞8例(包括1例单纯弹簧圈栓塞术后复发、3例开颅夹闭术后复发、3例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术后复发以及1例单纯支架置入术后复发的患者),瘤颈残余2例(均为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术后复发的患者),瘤体部分显影1例(为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术后复发的患者)。结论应用PED进行再治疗的单纯弹簧圈栓塞或开颅夹闭术后复发的动脉瘤患者预后良好,而PED治疗曾行支架置入术的复发动脉瘤的效果仍需进一步验证。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颅内未破裂动脉瘤(UIA)Pipeline栓塞装置(PED)置入术后内支架狭窄(ISS)的发生率、临床预后和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9月至2020年10月接受PED治疗的460例UIA的临床资料。术后6个月复查DSA评估ISS,以PED内的管腔直径较术前缩窄超过50%定义为ISS。结果 术后中位随访时间8个月(IQR:5~16个月)。在随访过程中,66例(14.3%)出现ISS,其中17例(3.7%)出现载瘤动脉闭塞。末次随访,8例ISS有所恢复,31例为轻度ISS,10例为重度ISS,17例载瘤动脉闭塞;3例出现偏瘫,1例单侧视野缺损,1例死亡,其余61例无症状;56例(84.8%)颅内动脉瘤完全闭塞。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后循环动脉瘤(OR=2.895;95%CI 1.731~4.839;P=0.001)、球囊扩张(OR=2.380;95%CI 1.154~4.912;P=0.019)是UIA病人PED置入术后发生ISS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ISS是UIA病人PED置入术后常见的并发症,后循环动脉瘤和球囊扩张术治疗的病人更易发生ISS。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pipeline栓塞装置(PED)治疗椎-基底动脉未破裂夹层动脉瘤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3月至2021年3月应用PED治疗的38例椎-基底动脉未破裂夹层动脉瘤的临床资料。结果 38例(38个动脉瘤)共置入40枚PED,均成功释放。38例出院后随访11~33个月,平均(16.1±7.3)个月。术后发生缺血性并发症5例,出血并发症1例,但无手术死亡病例。术后6个月随访mRS 评分0分30例,1分6例,2分2例。术后3个月完善DSA检查,根据动脉瘤OKM分级进行评估,其中D级28例,C级4例,B级6例。结论 PED治疗椎-基底未破裂动脉夹层动脉瘤短期临床预后良好,安全有效,围手术期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Pipeline血流导向装置(PED)治疗颈内动脉大型和巨大型动脉瘤的安全性及有效性。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9月至2016年6月四川省人民医院神经外科应用PED治疗的12例颈内动脉大型和巨大型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单发动脉瘤11例,多发动脉瘤1例,共13个动脉瘤;动脉瘤直径为11.5~28.0 mm,平均(18.6±5.1)mm。13个动脉瘤均采用PED覆盖瘤颈,其中6个动脉瘤联合弹簧圈栓塞治疗。 结果12例患者的13个动脉瘤共置入13枚Pipeline支架,均成功置入PED。其中单纯置入PED 7个,联合弹簧圈治疗6个。术后随访所有患者的临床症状均缓解,未见并发症发生。术后即刻治疗结果: Raymond分级Ⅱ级4例,其余均为Raymond分级Ⅲ级。10例患者术后6~12个月获得影像学随访,2例行头颅磁共振血管成像检查未见动脉瘤残留显影且远端血管通畅;8例(9个动脉瘤)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动脉瘤完全不显影。出院时的改良Rankin量表评分(mRS)0分2例,1分10例。末次随访的mRS评分0分9例,1分3例。无致残和致死的患者。 结论PED治疗颈内动脉大型和巨大型动脉瘤安全有效,但其远期疗效仍需要大规模的临床试验和长期随访结果进一步评价。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小脑后下动脉(PICA)动脉瘤的血管内治疗与手术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1例PICA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近侧段11例行单纯弹簧圈栓塞1例,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7例,开颅夹闭术1例,行枕动脉-PICA血管吻合术1例,保守治疗1例;过渡段5例,行单纯弹簧圈栓塞2例,开颅夹闭术2例,开颅动脉瘤包裹术1例;远侧段5例,行弹簧圈闭塞载瘤动脉1例,NBCA闭塞载瘤动脉1例,Gluba胶闭塞载瘤动脉1例,开颅切除动脉瘤2例。结果 术后1周内死亡5例,其余病例随访6~36个月,其中近侧段行单纯弹簧圈栓塞的1例复发,再次行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再随访24个月未见复发;远侧段开颅切除动脉瘤的1例术后出现共济失调,近侧段保守治疗的1例未见动脉瘤增大,其余13例未见复发及明显并发症。结论 确保PICA延髓支通畅是治疗PICA动脉瘤的首要前提,PICA动脉瘤的形态、位置、PICA是否为优势血管是动脉瘤治疗方法选择的主要依据,而血管内治疗与手术相辅相成是治疗PICA动脉瘤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0.
目的总结颈内动脉前壁动脉瘤的影像学特征,评估其血管内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12例颈内动脉前壁动脉瘤的病例资料。采用单纯弹簧圈栓塞3例,单纯支架植入3例,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4例,载瘤动脉闭塞2例。结果发生术中出血1例,术后再出血3例;出院时预后良好8例(66.7%),死亡4例(33-3%)。临床随访2~78个月,平均23个月;GOS5分7例,4分1例。结论血管内治疗是颈内动脉前壁动脉瘤的有效治疗方法。动脉瘤段载瘤动脉闭塞是治疗此类动脉瘤最确实的方法.但对于球囊闭塞试验阳性,或动脉瘤颈对侧壁有重要穿支的病人,可考虑行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术。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分析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前交通动脉宽颈动脉瘤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方法 该回顾性研究纳入昆明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脑血管病科2016年7月-2020年7月经DSA诊断 的应用支架辅助栓塞治疗的前交通动脉宽颈动脉瘤患者。收集所有患者的临床相关资料,评价支架 辅助栓塞治疗的疗效和安全性。治疗技术指标采用术后即刻DSA Raymond分级评价动脉瘤栓塞程度。 疗效指标包括术后6个月DSA影像随访动脉瘤情况及mRS评分(≤2分定义为预后良好),安全性指标 包括缺血、出血等围手术期相关并发症。 结果 共纳入32例患者,其中破裂动脉瘤22例;未破裂动脉瘤10例。22例破裂动脉瘤中Hunt-Hess 分级3~4级10例(45.45%)。32个动脉瘤最长径中位值4.98(3.00~8.13)mm。术后即刻栓塞程度 Raymond Ⅰ级28例(87.50%)。术中支架内血栓形成3例(9.38%),术后动脉瘤再出血1例(3.13%), 死亡2例(6.25%),其中1例因术后再出血,另1例因术中支架内血栓形成。余30例患者术后6个月复查 DSA,动脉瘤均无复发,预后良好26例(81.30%)。 结论 根据前交通动脉瘤及载瘤动脉特点采取个体化的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技术治疗前交通动 脉宽颈动脉瘤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2.
IntroductionFlow diversion of the distal anterior circulation cerebral vasculature may be used for management of wide necked aneurysms not amenable to other endovascular approaches. Follow-up angiography sometimes demonstrates neo-intimal hyperplasia within or adjacent to the stent, however there is limited evidence in the literature examining the incidence in MCA and ACA aneurysms. We present our experience with flow diversion of the distal vasculature and evaluate the incidence of neo-intimal hyperplasia.Materials and methodsRetrospective review of patients who underwent Pipeline embolization device (PED) treatment for ruptured and unruptured anterior circulation aneurysms.ResultsA total of 251 anterior circulation aneurysms were treated by pipeline flow diversion, of which 175 were ICA aneurysms, 14 were ACA aneurysms and 18 were MCA aneurysms. 6-month follow-up angiography was available in 207 patients. The incidence of neo-intimal hyperplasia was 15.9%, 21.4%, and 61.1% in ICA, ACA, and MCA aneurysms, respectively. MCA-territory aneurysms developed neo-intimal hyperplasia at a significantly higher rate than aneurysms in other vessel territories. Rates of aneurysmal occlusion did not significantly differ from those patients who did not exhibit intimal hyperplasia on follow-up angiography.ConclusionIn our experience, flow diversion of distal wide-necked MCA and ACA aneurysms is a safe and effective treatment strategy. The presence of neo-intimal hyperplasia at 6-month angiography is typically clinically asymptomatic. Given the statistically higher rate of neo-intimal hyperplasia in MCA aneurysms at 6-month angiography, we propose delaying initial follow-up angiography to 12-months and maintaining dual antiplatelet therapy during that time.  相似文献   

13.
颅内大脑中动脉动脉瘤的介入栓塞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颅内大脑中动脉动脉瘤的介入栓塞疗的可行性.方法 对2002年1月至2007年12月共介入治疗颅内大脑中动脉动脉瘤62例患者,共计64个动脉瘤,进行致残率和致死率的统计并行6个月的随访研究.结果 经6个月以上的随访,62例患者无一例死亡;有1例再出血,经开颅血肿清除动脉瘤夹闭后转当地医院治疗,出院时意识不清;12例患者在治疗后一过性出现神经定位体征,肢体瘫痪,感觉障碍,失语等,经抗凝,扩容治疗后恢复;1例出现上肢永久性活动障碍6个月后肌力Ⅲ级.这组病例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结论 在大脑中动脉动脉瘤病例中实施介入栓塞治疗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颅内破裂微小动脉瘤血管内治疗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收治的53例颅内破裂微小动脉瘤的临床及随访资料,均采用血管内治疗。结果动脉瘤最大直径平均(2.19±0.55)mm。单纯弹簧圈栓塞27例,球囊辅助栓塞2例,支架辅助栓塞24例;术后即刻造影显示动脉瘤致密栓塞24例(45.3%),瘤颈残留16例(30.2%),瘤体显影13例(24.5%)。共3例(5.7%)发生围术期并发症,其中1例(1.9%)为术中破裂,1例(1.9%)为术中血栓形成,1例(1.9%)为术后早期再出血。39例影像学随访3·13个月,平均平均(6.1±2.4)个月,动脉瘤不显影32例(82.1%);稳定3例(7.7%);复发4例(10.3%),均再治疗。51例临床随访6~28个月,平均(14.9±6.6)个月,改良Rankin量表评分0~2分50例(98.0%),3分1例(2.0%)。结论对于颅内破裂微小动脉瘤,血管内治疗具有较高的围手术期安全性,以及较高的短期治愈率和临床预后良好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比较多学科会诊确定破裂大脑中动脉瘤患者行介入栓塞或手术夹闭动脉瘤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血管内治疗颈内动脉床突旁破裂动脉瘤的临床效果。方法 2011年1月至2014年12月血管内治疗颈内动脉床突旁破裂动脉瘤26例。结果 单纯弹簧圈栓塞治疗11例,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15例。术后即刻造影示:Raymond分级Ⅰ级15例,Ⅱ级8例,Ⅲ级3例。术中发生并发症9例,其中1例术中再次破裂,最后死亡。25例术后平均随访6个月,无动脉瘤再破裂出血;5例复发,其中3例再次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改良Rankin量表评分评估患者预后:预后良好(0~2分)23例,预后差(3~6分)2例。结论 血管内治疗颈内动脉床突旁破裂动脉瘤仍存在挑战,常需使用支架辅助技术,尽管存在一定复发率,但近期仍可达到很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评价支架治疗介入栓塞后复发颅内动脉瘤的可行性、安全性和有效性。
方法 回顾性分析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神经外科2006年6月~2013年3月应用支架治疗的介入栓塞术后复发颅内动脉瘤病例,共83例患者、83枚复发动脉瘤。对患者的临床、影像学资料、治疗方案、治疗结果、并发症及预后等进行分析。
结果 所有83例患者共应用93枚支架,支架植入顺利,技术成功率100%。动脉瘤即刻治疗结果,33例单纯支架植入术的病例中,18例(54.5%)术后即刻动脉瘤内造影剂滞留,15例(45.5%)单纯支架植入术后即刻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straction angiography,DSA)同术前相比无明显改变。支架结合弹簧圈治疗的50例患者中,按Raymond分级,Ⅰ级11例(22.0%),Ⅱ级21例(42.0%),Ⅲ级18例(36.0%),载瘤动脉均保持通畅。共发生与支架植入术相关并发症2例(2.4%),均为脑血管痉挛,给予动脉灌注罂粟碱后好转,出院时无神经功能损害。出院时改良Rankin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mRS)评分:0~2分82例(98.8%),3分1例(1.2%)。影像学随访50例(60.2%)患者,随访时间2~52个月,中位随访时间11个月。单纯支架植入随访20例结果显示:致密栓塞14例(70.0%),动脉瘤内进一步血栓形成3例(15.0%),动脉瘤稳定3例(15.0%)。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30例随访结果为:致密栓塞20例(66.7%),进一步血栓形成3例(10.0%),稳定3例(10.0%),小复发2例(6.7%),大复发1例(3.3%),再次破裂出血1例(3.3%)。所有患者均获临床随访,随访时间2~82个月,中位随访时间30个月,除发生再出血的患者接受再次治疗并痊愈外,均无新发神经功能缺损。
结论 颅内支架治疗颅内复发动脉瘤技术上可行,安全性高,结果满意,但长期疗效仍有待进一步随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