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评价Pipeline血流导向装置(PED)治疗复杂颅内动脉瘤的安全性和中期疗效。 方法回顾性纳入郑州大学人民医院介入科2015年1月至2016年10月行血管内治疗的53例复杂颅内动脉瘤患者,所有患者均经股动脉入路于载瘤动脉置入PED,操作结束即刻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PED位置及贴壁情况,并行头颅CT扫描评估有无颅内出血。术后5~7 d根据病情需要对患者行头颅CT或MRI检查,并采用改良Rankin量表评分(mRS)评估患者预后。术后3、6、12、24个月对所有患者进行临床随访,采用mRS评分评估患者预后;术后6、12个月行影像学随访,对动脉瘤栓塞程度进行O' kelly-Marotta(OKM)分级评估。 结果53例患者的70个动脉瘤共置入58枚PED,手术成功率为100.0%。操作结束即刻行DSA检查显示,PED均准确覆盖瘤颈,且贴壁良好。头颅CT检查未发现颅内出血。9.4%(5/53)的患者发生围手术期并发症。术后5~7 d行CT或MRI检查,发现蛛网膜下腔出血、PED置入侧大脑半球肿胀,急性脑梗死各1例;行mRS评分,其中0分25例,1分23例,2分1例,4分3例,6分1例。47例患者获得临床随访,随访时间为10~30个月,中位时间为16(14,20)个月。mRS评分为0分38例,1分6例,2分、3分、4分各1例。43例获得影像学随访,随访时间为3~19个月,中位时间为6(4.5,10.0)个月。43例患者58个动脉瘤的OKM分级为,D级为34个,C级为9个,B级为15个;74.1%(43/58)的动脉瘤为次全以上闭塞(OKM分级为D,C级)。无动脉瘤复发。 结论PED治疗复杂颅内动脉瘤安全性较好,中期随访疗效良好,且无动脉瘤复发,但仍需警惕严重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血流导向装置一期治疗颅内多发动脉瘤的安全性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连续纳入的2019年1月-2021年4月在郑州大学附属郑州中心医院行Pipeline flex血流导向装置(Pipeline flex embolization device,PED)治疗的有2个及2个以上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记录其围手术期并发症,评估动脉瘤闭塞情况及临床预后; 动脉瘤闭塞情况采用O'Kelly-Marotta(OKM)分级评估,临床预后采用改良Rankin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mRS)评价。结果 14例患者共32个动脉瘤,均一期行PED治疗; 1例破裂串联动脉瘤患者联合弹簧圈栓塞,术中出现支架内血栓形成,给予替罗非班注射液动脉灌注后恢复血流,术后出现载瘤动脉供血区梗死,术后2周动脉瘤再次破裂出血死亡; 13例未破裂动脉瘤患者均采用单纯PED治疗,围手术期均未出现明显并发症; 随访术后脑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检查12例患者共27个动脉瘤,中位随访10个月(6~20个月),动脉瘤完全闭塞率74.1%(20/27),支架内无症状性再狭窄1例; 临床随访13例患者,中位随访12个月(6~30个月),均预后良好(mRS 0~2分)。结论 血流导向装置一期治疗未破裂多发性动脉瘤是安全、有效的,但仍需进一步大样本研究。  相似文献   

3.
目的初步探讨血流导向装置治疗颅内复发动脉瘤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例行密网支架治疗复发颅内动脉瘤的病例资料。结果 1例先前行单纯弹簧圈填塞,2例先前行支架辅助弹簧圈治疗。术前mRS评分分别为0分、2分、1分。使用PED联合弹簧圈1例,单纯PED置入2例。术后即刻造影均显示瘤腔内对比剂明显滞留。无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出院当日mRS评分分别为0分、2分、0分。术后影像学随访1例显示动脉瘤完全闭塞。结论血流导向装置治疗选择的复发颅内动脉瘤安全有效,需严格选择适应证并制定个体化治疗策略。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Pipeline血流导向装置(PED)治疗复发颅内动脉瘤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9年4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介入中心采用PED治疗的14例复发颅内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14例患者中,仅行PED治疗10例,PED联合弹簧圈治疗4例。所有患者均行临床随访,采用改良Rankin量表评分(mRS)评估患者的预后;行影像学随访[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评估颅内动脉瘤的栓塞情况。结果14例患者共成功置入15枚PED。所有PED均到位良好。术后即刻DSA检查显示动脉瘤内血流滞留,载瘤动脉的分支血管均通畅;Dyna CT检查显示支架均准确覆盖瘤颈,贴壁良好。术后2例患者出现手术并发症,其中1例为脑梗死,经抗血小板聚集等对症治疗后症状改善;另1例发生中脑出血后死亡。除死亡患者外,余13例患者均获临床随访,中位随访时间为26个月(范围为12~48个月),无一例发生脑出血或脑梗死,无新发神经功能缺损症状,末次随访mRS均为0分。11例患者行影像学随访,中位随访时间为6个月(范围为3~16个月),其中完全栓塞8例(包括1例单纯弹簧圈栓塞术后复发、3例开颅夹闭术后复发、3例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术后复发以及1例单纯支架置入术后复发的患者),瘤颈残余2例(均为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术后复发的患者),瘤体部分显影1例(为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术后复发的患者)。结论应用PED进行再治疗的单纯弹簧圈栓塞或开颅夹闭术后复发的动脉瘤患者预后良好,而PED治疗曾行支架置入术的复发动脉瘤的效果仍需进一步验证。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pipeline栓塞装置(PED)治疗椎-基底动脉未破裂夹层动脉瘤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3月至2021年3月应用PED治疗的38例椎-基底动脉未破裂夹层动脉瘤的临床资料。结果 38例(38个动脉瘤)共置入40枚PED,均成功释放。38例出院后随访11~33个月,平均(16.1±7.3)个月。术后发生缺血性并发症5例,出血并发症1例,但无手术死亡病例。术后6个月随访mRS 评分0分30例,1分6例,2分2例。术后3个月完善DSA检查,根据动脉瘤OKM分级进行评估,其中D级28例,C级4例,B级6例。结论 PED治疗椎-基底未破裂动脉夹层动脉瘤短期临床预后良好,安全有效,围手术期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6~9月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的62例颅内动脉瘤的临床资料。结果 所有动脉瘤均成功栓塞,62个动脉瘤共置入支架64枚,其中Neuroform支架3枚,Solitaire支架8枚,LVIS支架10枚,Enterprise支架43枚;2个动脉瘤各置入2枚。术后即刻造影显示Raymond分级Ⅰ级53例(85.48%),Ⅱ级3例(4.84%),Ⅲ级6例(9.68%)。术中发生动脉瘤破裂2例(3.23%),术后发生缺血性事件2例(3.23%)。出院时,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0~2分50例(80.65%),3~5分10例,死亡2例。57例临床随访6~32个月,平均19.7个月,未出现动脉瘤再出血或新发梗死;mRS评分0~2分48例(84.21%)分,3~5分9例。30例影像学随访3~24个月,平均9.3个月,1例(3.33%)出现少量瘤颈复发。结论 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是可行、安全的,术中需要根据动脉瘤和载瘤动脉的具体情况以及治疗策略决定选取合适的支架。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LVIS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中长期的安全性、有效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2017年采用LVIS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的108例(116枚动脉瘤)颅内动脉瘤的临床资料。随访时间为6~30个月,平均(14.3±5.4)个月。结果 栓塞后即刻造影显示均达到致密栓塞。栓塞后6个月,mRS评分0~2分,且无新发神经功能退化或出血死亡病例;DSA复查显示栓塞良好、动脉瘤稳定110枚(94.8%),有血栓栓塞(血管狭窄)并发症6枚(5.17%),且无神经功能缺陷症状,仅影像检查与术后即刻造影对比有狭窄,无再次出血、无复发需再次手术病例。结论 LVIS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有着良好的中长期安全性、有效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Pipeline血流导向装置(PED)治疗颈内动脉大型和巨大型动脉瘤的安全性及有效性。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9月至2016年6月四川省人民医院神经外科应用PED治疗的12例颈内动脉大型和巨大型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单发动脉瘤11例,多发动脉瘤1例,共13个动脉瘤;动脉瘤直径为11.5~28.0 mm,平均(18.6±5.1)mm。13个动脉瘤均采用PED覆盖瘤颈,其中6个动脉瘤联合弹簧圈栓塞治疗。 结果12例患者的13个动脉瘤共置入13枚Pipeline支架,均成功置入PED。其中单纯置入PED 7个,联合弹簧圈治疗6个。术后随访所有患者的临床症状均缓解,未见并发症发生。术后即刻治疗结果: Raymond分级Ⅱ级4例,其余均为Raymond分级Ⅲ级。10例患者术后6~12个月获得影像学随访,2例行头颅磁共振血管成像检查未见动脉瘤残留显影且远端血管通畅;8例(9个动脉瘤)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动脉瘤完全不显影。出院时的改良Rankin量表评分(mRS)0分2例,1分10例。末次随访的mRS评分0分9例,1分3例。无致残和致死的患者。 结论PED治疗颈内动脉大型和巨大型动脉瘤安全有效,但其远期疗效仍需要大规模的临床试验和长期随访结果进一步评价。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低剖面可视化腔内支撑装置(LVIS)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在颅内宽颈破裂动脉瘤治疗应用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方法回顾性分析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神经外科自2016年7月至2017年7月收治的行LVIS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的43例颅内宽颈破裂动脉瘤伴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采用改良Raymond分级标准评价术后即刻的栓塞结果以及术后6个月第1次的动脉瘤随访闭塞程度;采用改良Rankin评分(mRs)评估患者预后疗效情况。 结果43例颅内宽颈破裂动脉瘤伴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动脉瘤共47枚,其中2例(4.6%)患者为多发动脉瘤,均成功栓塞。43例动脉瘤患者中1例(2.3%)出现术中动脉瘤破裂出血,2例(4.6%)术中出现支架内急性血栓;术后即刻闭塞情况:Ⅰ级栓塞35例(81.4%),Ⅱ级6例(13.9%),Ⅲ级2例(4.7%);术后6个月随访结果:Ⅰ级栓塞40例(93.0%),Ⅱ级2例(7.0%),1例(2.3%)复发,后期予再栓塞治疗;术后1年mRs评分为0~2分有41例(95.3%)。 结论LVIS支架辅助下栓塞颅内宽颈破裂动脉瘤是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但长期疗效仍需要进一步验证。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LVIS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急性期破裂颅内宽颈动脉瘤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纳入菏泽市立医院神经外科2014年1月至2016年6月应用LVIS支架在急性期辅助栓塞治疗48例(共48枚动脉瘤)破裂颅内宽颈动脉瘤,分析其临床资料、手术相关并发症、动脉瘤栓塞程度以及临床和影像学随访结果。结果48例动脉瘤的支架均完全释放(100%)。术后即刻栓塞结果:RaymondI级栓塞25例(52.1%),Ⅱ级栓塞18例(37.5%),Ⅲ级栓塞5例(10.4%)。4例支架内血栓形成,其中2例发生在术中,2例发生在术后24h内,给予盐酸替罗非班治疗后血栓消失,其中1例遗留永久性偏瘫。1例支架未完全打开,给予球囊扩张后血流明显改善。2例患者的动脉瘤在术中破裂出血,经继续填塞弹簧圈后出血控制。其中39例(81.2%)术后行影像学随访,平均随访(7.8±3.6)个月(6~11个月),35例动脉瘤完全闭塞(89.7%)。3例动脉瘤稳定(7.7%),1例动脉瘤复发(2.6%)。术后所有动脉瘤均未发生再出血。46例经6个月随访,疗效良好者(mRS评分0~2分)38例,疗效不良者(mRS评分3~5分)8例,良好率为82.6%(38/46)。结论LVIS支架在辅助栓塞急性期颅内宽颈动脉瘤安全可行,为其治疗提供了新材料。但其长期效果仍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颅内破裂微小动脉瘤血管内治疗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收治的53例颅内破裂微小动脉瘤的临床及随访资料,均采用血管内治疗。结果动脉瘤最大直径平均(2.19±0.55)mm。单纯弹簧圈栓塞27例,球囊辅助栓塞2例,支架辅助栓塞24例;术后即刻造影显示动脉瘤致密栓塞24例(45.3%),瘤颈残留16例(30.2%),瘤体显影13例(24.5%)。共3例(5.7%)发生围术期并发症,其中1例(1.9%)为术中破裂,1例(1.9%)为术中血栓形成,1例(1.9%)为术后早期再出血。39例影像学随访3·13个月,平均平均(6.1±2.4)个月,动脉瘤不显影32例(82.1%);稳定3例(7.7%);复发4例(10.3%),均再治疗。51例临床随访6~28个月,平均(14.9±6.6)个月,改良Rankin量表评分0~2分50例(98.0%),3分1例(2.0%)。结论对于颅内破裂微小动脉瘤,血管内治疗具有较高的围手术期安全性,以及较高的短期治愈率和临床预后良好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颅内破裂动脉瘤血管内介入治疗时机的选择及其对病人预后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0年6月血管内介入治疗的149例颅内破裂动脉瘤的临床资料。手术时机分为早期手术(≤72 h)和晚期手术(>72 h)。术后随访6个月,采用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评估预后,其中0~2分为预后良好,3~6分为预后不良。结果 术后6个月,110例(73.8%)预后良好;39例(26.2%)预后不良,其中死亡12例。本文149例中,早期手术96例,晚期手术53例。早期手术预后良好率(82.3%,79/96)明显高于晚期手术(55.4%,31/56;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晚期手术是颅内破裂动脉瘤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对于颅内破裂动脉瘤,早期手术可改善病人的预后。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WFNS分级Ⅳ~Ⅴ级颅内动脉瘤的血管内栓塞治疗预后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到2019年8月血管内栓塞治疗的102例WFNS分级Ⅳ~Ⅴ级颅内动脉瘤的临床资料。随访至少6个月,采用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评估预后,其中0~2分为预后良好,3~6分为预后不良。结果 102例中,预后良好47例(46.1%),预后不良55例(53.9%);死亡40例。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入院WFNS分级Ⅴ级、术前脑疝、载瘤动脉痉挛是预后不良的独立风险因素(P<0.05)。结论 对于WFNS分级Ⅳ~Ⅴ级颅内动脉瘤,预后影响因素很多,早期治疗有助于改善病人预后。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球囊辅助夹闭术治疗颅内大型和巨大型动脉瘤(LGIAs)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2020年在复合手术室行球囊辅助夹闭术治疗的32例LGIAs的临床资料。结果 32例共32个LGIAs,其中大型动脉瘤(直径15~25 mm)22例,巨大型动脉瘤(直径≥25 mm)10例。32例中,23例球囊放置在颈内动脉近心端,9例放置在动脉瘤颈部;11例因术中造影示动脉瘤颈残留而调整动脉瘤夹位置,2例术中造影示载瘤动脉狭窄而调整动脉瘤夹位置,8例扩张球囊后动脉瘤并没有很好的解除压力而反向抽吸血流后成功夹闭;术后即刻造影显示完全或近完全闭塞率是100%。5例术中动脉瘤再破裂,出血量在400 ml以下,没有发生很严重的出血。术后13例出现短期神经功能障碍,6例表现出长期神经功能缺损。出院时GOS评分4~5分14例,1~3分18例。2例失访,2例死亡,剩余28例随访3~25个月(中位数12.5个月),影像随访显示动脉瘤完全和近完全闭塞27例(96.4%),1例复发;末次随访,改良Rankin量表评分0~2分23例,3~5分5例。结论 球囊辅助夹闭术治疗LGIAs是一种有效的方式,成功夹闭率高,病死率低,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脉络膜前动脉动脉瘤的手术方法及其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21年5月外科治疗的88例脉络膜前动脉动脉瘤的临床资料,其中58例接受开颅夹闭术(夹闭组),30例接受血管内栓塞治疗(栓塞组)。出院时、出院6个月采用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评估预后,0~2分为预后良好,3~5分为预后不良。结果 夹闭组术后复查CT未发现动脉瘤再出血,复查CTA或DSA均未见动脉瘤显影;术后发生颅内感染7例、肺部感染38例、脑积水5例、脉络膜前动脉供血区脑梗死11例;出院时预后良好51例(87.9%),预后不良7例;出院6个月,预后良好50例(86.2%),预后不良8例。栓塞组1例术后即刻DSA显示瘤颈少许残留,6个月复查DSA发现瘤颈压缩,采用支架辅助栓塞,其余动脉瘤均致密栓塞;术后发生肺部感染5例、脑积水1例、脉络膜前动脉供血区脑梗死1例;出院时预后良好26例(86.7%),预后不良4例;出院6个月,预后良好29例(96.7%),预后不良1例。出院后6个月CTA或DSA复查显示88例动脉瘤均无复发。结论 对于脉络膜前动脉动脉瘤,开颅夹闭术和血管内栓塞治疗都是的有效方法,合理选择手术方案和预防并发症是改善病人预后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Pipeline血流导向装置(PED)治疗颅内动脉瘤的安全性和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2月至2020年2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介入科收治的采用PED治疗的颅内动脉瘤患者103例(108个动脉瘤)。其中颈内动脉颅内段小型动脉瘤65例,Willis环远端动脉瘤23例,椎-基底动脉动脉瘤15例;囊状动脉瘤83例,夹层和梭形动脉瘤20例;破裂动脉瘤9例,未破裂动脉瘤94例。术后采用O′Kelly Marotta(OKM)分级标准判断动脉瘤的闭塞程度,采用改良Rankin量表评分(mRS)评估临床预后。结果103例患者(108个动脉瘤)共置入109枚支架,支架置入成功率为100%。术后即刻动脉瘤闭塞OKM分级A级45例(43.7%)、B级42例(40.8%)、C级6例(5.8%)、D级10例(9.7%)。103例患者中,围手术期9例(8.7%)发生并发症,其中出血性事件1例(1.0%),缺血性事件8例(7.8%),死亡1例(1.0%)。术后12个月,102例患者中,mRS评分≤2分者99例(97.1%),3~5分3例(2.9%);79例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其中OKM分级B级和C级各7例(各占8.9%),D级65例(82.2%),无一例患者的动脉瘤复发。结论采用PED治疗颈内动脉颅内段小型动脉瘤、椎-基底动脉动脉瘤及Willis环远端动脉瘤,围手术期并发症少,手术效果好。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血流导向装置(FD)治疗颅内大型未破裂动脉瘤的安全性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郑州大学人民医院(河南省人民医院)脑血管介入科2015年2月至2019年7月应用FD(Pipeline+Tubridge)治疗的颅内大型(最大径≥10 mm)未破裂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共92例(95个动脉瘤)。采用改良Rankin量表评分(mRS)标准评价临床预后,采用O′Kelly-Marotta(OKM)分级标准评估动脉瘤闭塞情况;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分析影响术后6个月动脉瘤完全闭塞的相关因素。结果92例患者95个动脉瘤共置入101枚FD,手术成功率为100%。术后神经系统并发症发生率为4.3%(4/92),其中缺血性1例,出血性2例(死亡1例),术后出现烦躁等症状1例。77例患者获临床随访,中位随访时间为12(1~51)个月。至末次随访,mRS 0分70例,1分5例,2分、3分各1例。55例患者(56个动脉瘤)行影像学随访,末次中位随访时间为6(3~29)个月,动脉瘤完全闭塞(OKM分级D级)40个(71.4%,40/56),支架内狭窄的发生率为7.1%(4/56)。52例患者(53个动脉瘤)6个月随访时动脉瘤完全闭塞34个(64.2%,34/53),支架内狭窄的发生率为7.5%(4/53)。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联合弹簧圈填塞是术后6个月时动脉瘤完全闭塞的独立影响因素(OR=8.98,95%CI:1.87~43.22,P=0.006)。结论FD治疗颅内大型未破裂动脉瘤的手术成功率高,安全性好,但应警惕严重并发症的发生;联合弹簧圈填塞可促进动脉瘤完全闭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