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 毫秒
1.
雷丰《时病论》强调祛邪外出、保护正气,注重调畅气机,因时因人辨证用药。根据伏气病病性复杂、多见里证、传变迅速、趁虚而发等特点,多从标本二字立论,以里证为本、表证为标,注意祛邪与补正治法的合理运用。对于新感病证,主要是区分轻重浅深和辨别兼夹邪气,充分考虑了时令气候、病因病机、病证兼夹、患者体质等因素,尤其是关注病势发展,避免失治入里。雷丰论述的伏邪发病并不局限于伏寒之温病,而是全面涉及了伏风、伏暑、伏湿、伏燥、伏热等诸种邪气,对多种伏气病治法的探讨较为深入,特色鲜明。其对新感病证的治疗,知时论证,辨体立法,思路清晰,全面系统。雷丰对伏气病和新感病治法的相关论述,对今天中医治疗外感病有一定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2.
邪正关系是疾病发生、发展、转归过程中相互对立制约的重要因素,正虚易感外邪,邪犯必伤正气。外感热病虽以正虚为根本原因,然不可妄补,皆宜以祛邪为第一要义。如何正确处理好复杂之邪正关系,就某种意义而言,扶正是为了更好地祛邪;祛邪是为了尽快恢复失和之正气,但必须做到扶正不碍邪、祛邪勿伤正。正气失和,外感热病就常易出现兼挟,无论伤寒、温病均应重视邪之兼挟,临证邪及兼挟,必须要同治分消。文章就伤寒、温病的证治,举临床医案为佐证来探讨强调邪正关系在外感热病发生治疗转归中的作用以及运用分消法治疗兼挟证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3.
雷丰在外感时病辨证中强调要知时论证,注意运气情况,分四时论病,辨别了新感病证和伏邪病证,从时令角度探讨六气之常、六气之变导致疾病的发病情况。雷丰认为,治时令之病,宜乎先究运气,他发现季节和节气与疾病发病相关,并以季节、节气划分和命名外感病,总结不同季节、节气病证的临床特点和治疗规律,在临床辨证时,也时刻注意时令天气。雷丰为外感时令病的辨证分型和依时论治提供了研究思路。  相似文献   

4.
考察雷丰《时病论》涉及时病误治原因的理论探讨及辨误救治的医案,对其时病误治原因的认识及挽救之法进行研究。雷丰认为时病失治误治的原因,主要是未能细致考察时令、体质、因机、病位、病势、病程等因素,导致辨证、治法、药量等错误。雷丰强调在治疗时首先需根据时令气候等辨其病证,注意邪正进退,应以祛邪为主、补正为辅,切忌误补,但针对危重病、久病、病体虚衰时也需考虑补正。雷丰指出勿过用药物,过犹不及易损正气,注意饮食禁忌,以防损药效、助病邪、伤病体。最后,雷丰对当时"俗医以伪混真"的恶劣医风进行批驳。总的来看,雷丰充分考虑时令特点和患者体质等因素,提出失治误治的挽救之法,其记录的救误案例及对时病正邪关系的判断,对后世总结临床经验,吸取误治教训,具有一定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5.
探究《时病论》辨病论治和辨证论治的思路,对雷丰《时病论》中伤寒、温病、瘟疫等疾病的概念及治法进行分析。结果发现,雷丰注意辨析各类外感时病,从发病时令、病机方面辨别了伤寒和温病,从症状、严重性、流行性、传染性等角度区别了温病与瘟疫,区分一季之中相似疾病的轻重,其对各类外感时病的发病季节、病因、病机、症状、严重性等的区分,对今天中医治疗外感病有一定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6.
论瘀热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6  
瘀与热是瘀热形成的病理基础。瘀包括血瘀和瘀血,临床表现为疼痛、发热、皮肤、黏膜的异常、积、肿块、出血;热为六淫病邪之一,临床表现为自觉或他觉的发热。在急性外感热病及某些内伤杂病(尤其是疑难病症)发展的一定阶段。许多患者同时表现血热与血瘀并见;而瘀热相搏证是指在急性外感热病或内伤杂病病变发展的一定阶段,火热毒邪或兼夹痰湿壅于血分,搏血为瘀,致血热、血瘀两种病理因素互为搏结、相合为患而形成的一种证型。   相似文献   

7.
温病湿热证是外感湿热病邪引起的以脾胃为病变中心的急性外感热病,大多起病相对较缓,病势缠绵,病程较长,多发生于夏秋季节.  相似文献   

8.
温病学问答     
1.温病的致病原因是什么? 答:温病主要是外感温热病邪所致。所谓温热病邪,是指外邪中属于温热性质的一类病邪,如风热病邪、暑热病邪、湿热病邪、燥热病邪。它们的性质属热,从外感受,致病迅速。此外,还有疫病之温  相似文献   

9.
以伏气温病立论,结合虚劳理论,系统论述了艾滋病的病因病机、辨证及治则,并通过临床疗效验证其证治规律,认为艾滋病的病因类似于温病理论中的杂气,证候分型可总括为内伤杂病证型和外感热病证型.治疗内伤杂病证型应以内伤杂病治则为纲,兼以凉血解毒、辛凉发散,以保存正气、杀灭邪气为要;治疗外感证型应以六经、卫气营血或三焦辨证理论为纲,兼以益气养营,以截断传变、防止闭脱为急.艾滋病各种复杂的症状在长期的病程中有规律可循,治疗中应充分发挥中医"治未病-已病防变"的优势.  相似文献   

10.
对温病诊治中禁忌思想的认识中国政法大学校医院李玉平温病是由外感温热之邪所引起的,以发热为主,易化燥伤阴为特点的一类外感热病。随着祖国医学的不断深人发展,治疗外感热病宗《伤寒论》的理法方药,已不能适应临床的实际需要,到明清时代,温病学说日臻成熟,创造性...  相似文献   

11.
温病是由外感温热之邪引起的以发热为主症,热象偏重,易化燥伤阴的一类外感急性热病.温病病因有兼寒挟湿、患病体质和病理变化具有特殊性,治疗中寒凉过度,以致温病治疗有运用温热药物的可能性.从其概念来言,其病因是温热之邪,发热是其特征.其治疗上必以寒凉药为主的方药.这些温热药在温病治疗方剂中的配伍机制及作用,值得探讨,其配方遣药可谓匠心独具.现归纳于下,求请杏林同侪不吝正鹄.  相似文献   

12.
温病湿热证是外感湿热病邪引起的以脾胃为病变中心的急性外感热病,大多起病相对较缓,病势缠绵,病程较长,多发生于夏秋季节。本实验采用“气候+饮食+生物因子(大肠杆菌灌胃)”多因素综合造模法研制了温病湿热证大鼠模型,并观察了清热化湿方对大鼠血清TNF-α、IL-1α、SIgA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研究雷丰《时病论》诊治湿病的思路。方法 :采用中医史学、中医文献学和理论分析方法,对《时病论》中辨析湿病的相关内容进行分析。结果 :雷丰注意辨析各类外感时病,探讨了湿病概念,从运气角度解决了秋伤于湿与秋伤于燥的矛盾,对秋湿进行了系统分类研究,辨析了湿温、湿热、寒湿等概念。雷丰系统研究了冒湿、伤湿、中湿、湿温、湿热、寒湿、霉湿、风湿、湿泻、湿痢、湿疟、秽浊等多种湿病的病因病机、发病规律、治则治法、方剂药物,指出湿邪可从外受,可自内感,也可与其他邪气兼夹为害。雷丰探讨了冒湿、伤湿、中湿的轻重,对伤湿用表里分治法,湿邪在表宜宣散、在里宜渗利,分别采用宣散表湿、渗利里湿、健脾燥湿、透湿解邪等法宣畅气机、通调水道,使湿邪有去处。雷丰在湿病治疗中的主要特点有:重视疾病时令特征和患者体质,尤其是注意运气情况和体虚患者的证治,指出湿病侵袭人体有部位深浅的不同,治疗湿病时需辨明其病位,用药轻、清、灵、动。结论 :雷丰对湿病的概念、病因、病机、证候、治法颇有创见,其相关论述对今天中医湿病诊疗有一定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4.
瘀热相搏证的提出及对中医临床实践的指导作用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瘀热相搏证是在急性外感热病或内伤杂病病变发展的一定阶段,火热毒邪或兼夹痰湿壅于血分,搏血为瘀,致血热、血瘀两种病理因素互为搏结、相合为患而形成的一种特殊的证候类别。其病因为火热毒邪;病位深在营血、脉络;病理变化为瘀热搏结,脏腑受损;治疗大法为凉血化瘀。我们以“瘀热相搏”主证为基础,根据病证、病位、病理特点,分别针对流行性出血热急性肾功能衰竭的瘀热水结证、重症肝炎的瘀热发黄证、出血性疾病的瘀热血溢证、出血性中风的瘀热阻窍证及高脂血症的络热血瘀证等若干子证,进行了理论、临床、实验及新药开发等较为系统的研究,显示了中医以“证候”为中心的研究特色。   相似文献   

15.
薛伯寿教授认为《伤寒论》一书的临床运用,因发知受理最正,审证求因大法彰,为首部外感热病专书。理解六经辨证实为八卦学说之活用、八纲辨证的典范、脏腑辨证的先导;六经病受病传变学说符合临床;理法方药一致,开创中医基本治疗八法,从而可知仲景论辨证求本,阴阳六经统之;论治病之法,八法赅之,然法中有法,当圆机活法应用。提出伤寒三阴三阳为融天道、人道、地道之复杂立体恒动思维。懂得《伤寒论》实为伤邪论,伤于六淫、疫疠之邪,内涵温病、温疫之病,为其临床治疗外感热病融汇贯通伤寒、温病、温疫学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6.
暑温是一种由暑热病邪引起的急性外感热病。叶氏创卫气营血辨证的理论体系,后吴氏师古而不泥古,创立了温病三焦辨证纲领,将三焦辨证和卫气营血辨证一炉而冶,相辅而行,完善了温病的辨证论治体系,丰富了温病的证治内容,完善了温病证、理、法、方、药,具有很高的理论水平和实用价值,继将温病学推上了又一个顶峰。叶天士、吴鞠通于暑温的认识颇有独到之处,到目前为止对于夏暑当令所患之疾的诊治仍极具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温病是多种急性热病的总称,是温热病邪引起的热象偏重,易化燥伤阴的外感疾病,后期尤多阴枯液涸之象。所以,吴锡璜说:“治温病宜刻顾其津液”,故有“存得一分津液,便有一分生机”之说。这就告诉人们治疗温病必时刻顾护津液。四时温热之邪,或从口鼻而入,或风寒侵表...  相似文献   

18.
热瘀证是温病临床常见的一种证型,其主要病理生理特点是热毒血瘀。在临床实践中,热瘀证不仅见于外感热病,也见于多种内伤杂病。狼疮性肾炎(LN)属于内伤杂病范畴,是我国继发性肾脏疾病中最主要的病种[1],LN在其病变过程中往往表现有温病热瘀证的证候,存在热毒血  相似文献   

19.
温病闭症是以高热、神昏、舌謇、肢厥为主要证候表现的危急重证 ,其来势凶猛 ,病情险恶 ,病死率高 ,尤其是当热毒深入营血分时 ,病情更加严重 ,此时若治不得法或者治疗不及时 ,便可造成闭厥不返 ,很快内闭外脱或脱证而危及生命。笔者不揣浅陋 ,拟对其产生的病机关键及其救治进行初步探讨 ,以为抛砖引玉 ,纰缪之处 ,望同道斧正。1 温病营血分闭证的病机关键自清代温热大师叶天士创立卫气营血辨证体系以来 ,不少医家对温病闭证的病因病机都十分重视。多认为它的发生是感邪太过或热炽营伤 ,正虚邪陷 ;或热毒、湿热、痰瘀闭阻包络 ,扰乱神明所…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雷丰《时病论》对外感病病因和发病的学术观点。[方法]采用中医史学、中医文献学和理论分析方法,对《时病论》中涉及外感病病因和发病的内容进行分析。[结果]雷丰《时病论》将时病分为新感、伏气两大类,认为探讨六气之常、六气之变可导致发病。雷丰对伏气研究尤为深入,指出虚处伏邪,邪气潜伏的内因是机体内虚,外因为轻微感邪;不同的邪气侵犯人体之后,可伏留于脏腑、经脉、气血、五体等不同位置,有特定倾向性;伏气的发病形式主要有3种,一是新感外邪引发伏邪,相兼发病,二是邪气潜伏后性质转变,重阴必阳,随自然界阴阳消长得时而发,三是伏邪得虚而发。[结论]雷丰对外感时病的病因、伏邪伏留部位和发病形式均有创见,其相关论述对今天中医治疗外感病有一定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