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营分证是叶天士创立的卫气营血辨证中一个比较危重的证型,一直以来被广泛应用于温病的辨治领域。文章从温热论的原文分析着手,试以说明其寒温属性的兼容性,并就其脏腑定位以及病变范围进行了说明,强调其病位的广泛性。最后对营分证出现的身热夜甚、口干反不甚渴饮证候从邪正两方面并结合清营汤的药物组成进行了分析,明确了其发生机理不外乎正虚邪实,营热阴伤,气血瘀滞,从而便于对营分证从病性、病因、病机、病位等方面进行深入理解并掌握。  相似文献   

2.
温病营血分证治疗撷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温病营血分证治疗撷要傅雷(南京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210029)关键词温病;营血分证;治疗体会营向分证是温病发展至极期的常见证候,此阶段由于热毒已深入营血,窜扰营络,耗血动血,闭阻清窍,故临床常以身灼热、斑疹、出向、神志异常为特征,病情危重,预后较差...  相似文献   

3.
温病是由各种温热病邪引起的多种急性热性疾病。其特点为热象偏重,传变较速,易于出现心营症状。而温邪传至心营则标志疾病发展进入急迫险恶重症阶段,如不及早救治,顷刻将有痉、厥、闭、脱之变。本文仅就学习温病及临床实践的体会,将温病顺传心营,逆传心包,温热酿痰蒙闭心营,热  相似文献   

4.
《温热论》云“入营犹可透热转气”、“入血……直须凉血散血” ,此为温病营血分证辨治之大法 ,对温热性质温病血分证、湿热性质温病邪已化燥深入营血辨治 ,皆可遵之。然湿温湿未化燥 ,邪陷营血 ,临床亦为常见 ,其治则非上述治法所能完全适用。本文根据温病学家有关论述 ,结合自己临床实践体会 ,谈谈湿温邪陷营血之辨治。1 病因病机湿温湿已化燥或未化燥 ,其邪均可内陷营血 ,此于古医籍及临床实践中皆可得到证明。如薛生白《湿热病篇·5条》之“湿热证 ,壮热口渴 ,舌黄或焦红 ,发痉 ,神昏谵语或笑 ,邪灼心包 ,营血已耗” ,此为湿热化燥 ,内…  相似文献   

5.
温病闭证是指邪热内陷心营(血),闭阻包络,扰乱神明,以高热、神昏、舌蹇、肢厥等为主症,来势凶猛,病情险恶,病死率高的危急重症。历代医家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为了使临证辨证施治更加系统、完备,体现中医药治疗危急重症的优越性,有必要对其病因病机予以澄清。为此,笔者不揣浅陋,以为抛砖引玉。1 热痰闭窍说 此说为清代温病大师叶天士首倡,其在《临证指南医案》中说:“温邪逆传膻中,热痰蔽阻空窍……痰乃热薰津液所化”及“昏昏如寐,神愦如迷,痰热内闭,势非轻渺。”和《温热论》 中所云:“平素心虚有痰……外热一陷,里…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温病营分证的辨治要点出发,就营分证邪热初传入营、营分热炽和营邪欲陷入血三个阶段的特点和治疗法则,以及发热、斑疹、口渴等症状和神志改变、舌象变等方面加以探。认为只有在临证时充分认识温病营分证的为发展的动态趋势,明辨营热、阴伤、血瘀等病理因素的轻重方次,才能于治疗中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7.
[目的]介绍丁济万治疗湿温病的临床经验。[方法]分析丁济万临床上根据湿温病的不同阶段,采用六经和卫气营血合而辨证的方法,并附少量医案说明丁氏辨证细腻、用药轻灵的特色。[结果]湿温之证,在温病中比较特殊,温是阳邪,湿是阴邪,湿与温合,或从阳化热,或从阴化寒,所以要根据湿温的变化或从伤寒辨证,或从温病辨证:邪在卫、气,按三阳经治法;湿胜阳微,按三阴经治法;邪热从阳入阴,按温病热传营血治法。其次,湿温主要病变部位在中焦脾胃,三焦的症状无不与脾胃病变有关,所以要兼顾中焦,配以化湿健脾之法。[结论]湿温病是湿热之邪侵袭人体所导致的以脾胃为病变中心的一类疾病。丁氏一派本着"辨病机,有是证,用是方"的原则,广泛而灵活地运用六经体系及卫气营血辨证,大大丰富了湿温病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8.
川崎病的中医辨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依临床经验认为川崎病应属温病、为卫分证、气分证和热入营血,邪在卫气治宜疏风清热透邪解毒;气营两燔,痰瘀互现治宜清气凉营,豁疾化瘀;气阴两伤治宜益气养阴,清解余热。  相似文献   

9.
湿温辨证 ,主要是对气分的热重于湿或湿重于热的辨证 ,能否正确地掌握辨证的规律 ,准确地把握湿温病证治的要点 ,关系到疗效和预后。湿温病在运用“六经辨证”基础上发展而成的“卫气营血辨证”中有卫、气、营、血的浅深传变的不同 ,在治疗上则有达卫、转气、利枢、清营、凉血、散血、增液、培气之别。由于热重于湿者易成阴阳里结 ,伤津劫液 ,成痉成厥 ,变证蜂起。而湿重于热者病情进展虽稍缓慢而浊邪久羁 ,脾运受阻。导致胀满 ,泄利 ,黄疸等症。湿温是温病中的一种 ,叶天士《外感温热篇》中关于“卫气营血”的理论 ,可辨别病位 ,区分病程 ,…  相似文献   

10.
探讨了温病血分证的病机、分期及治法,提出温病血分证宜分三期辨治,初期血热耗血,瘀热交结,治宜凉血散血;中期为血热妄行,兼有瘀滞,治宜凉血解毒、散血止血;后期为热瘀气脱或气随血脱,治疗重在扶正固脱。   相似文献   

11.
中医证候动物模型制备方法概论(续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9.温病动物模型温病是由温热病邪引起的热象偏重、易化燥伤阴的一类外感疾病。主要有卫气营血证候和三焦证候。(1)模型制备1983年熊启逵以大肠杆菌注射法建立温病卫气营血证候模型[32]。1985年卫生部科教司与中医研究院图书情报中心合编的内部资料(题为“医学实验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12.
从《吴鞠通医案》探温病误治变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鞠通医案》记载了不少疾病的误治变证,作者对医案中温病部分的误治从助热势、伤阴液、碍气机、邪深陷、促逆变等五方面进行了探讨,指出痉、厥、闭、脱、出血为误治变症的逆证。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辨析手足口病的病因病机。方法 :运用中医风温理论和方法系统分析在临沂市流行的手足口病属性、中医证候、传变规律、病变过程等方面的特点,归纳其病因病机。结果:在临沂市流行的手足口病属风温病,符合卫气营血的传变规律,其病因为感受春季或冬令风热病邪,其病机为邪在卫、气、营。临床表现以卫、气同病或卫、气、营(血)同病者居多,极少见到单纯的卫分证、气分证或营(血)分证者。结论:在临沂市流行的手足口病可从风温论治。  相似文献   

14.
温病学问答     
问:卫气营血和三焦辨证在温病学中有何重要意义? 答:卫气营血和三焦辨证,都是经过长期医疗实践总结出来的辨证方法。它为温病的辨证施治提供了客观依据,是指导温病临床的基本法则。其重要作用是: ①概括温病的病机及传变规律。人体感受温热病邪后,致使卫气营血的功能失调及有关脏腑的实质受损害。临床反映出由卫至气而营及血,或从上焦传中焦到下焦,病情由浅入深、由轻到重、从外向内、由上及下的传变规律。把握这一病  相似文献   

15.
营血证是温病的深重阶段。邪入营血有其特殊的病理特点、治疗每易苦寒攻伐或一味滋补贻害人命,本文试图通过“透邪”之法的阐述,对营血证的证治作一点滴探讨。不妥之处,祈清斧正。 一、温病营血证多因外感温热病邪失治误治,由气分传入所致;也可因蕴伏营血的  相似文献   

16.
舌诊是温病重要的诊断方法之一。温病邪在营血其舌必红降或绛紫,绛舌是温病营血病证的辩证关键。但温病气分、湿热、阴虚、温疫等病症也可见绛舌;且其它疾病也有紫舌之征,临床须详细审辨,四诊合参,方能准确施治。  相似文献   

17.
舌诊是温病重要的诊断方法之一.温病邪在营血其舌必红绛或绛紫,绛舌是温病营血病证的辨证关键.但温病气分、湿热、阴虚、温疫等病证也可见绛(紫)舌;且其它疾病也有紫舌之征,临床须详细审辨,四诊合参,方能准确施治.  相似文献   

18.
对雷丰外感热病变证、兼夹证、危重证的学术思想进行探讨。雷丰《时病论》对外感热病的变证、兼夹证、危重证进行了系统研究,认为临床需考虑时令气候之变和失治、误治之变,尤其是时令气候既影响人体正气,也影响病邪毒性。诊治兼夹证需分析内外多种病邪夹杂和患者体质因素,如痰体、阴虚之体、阳虚之体等。雷丰尤其重视危重证的诊断和治疗,从症状、脉象等判断外感热病的危重证,对温病、温毒、痢疾等危重证进行了描述,认为温病大热无汗则死,指出治疗外感危重证首要是辨明病性之寒、热、虚、实,并及时根据病势变化和疗效反馈来调整治疗思路,擅长清凉透邪治疗温病,强调不可误补。雷丰对外感热病变证、兼夹证、危重证的诊治经验,对外感病的治疗有较高的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9.
该文通过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疾病特点与中医温病特点进行比较,认为该病当属于中医"瘟疫"范畴,为"湿毒疫"。新型冠状病毒即为疫疠病邪之源,本病以"湿、热、毒、瘀、虚"为病机特点,初期为寒湿犯表、寒湿郁肺证,进展期为疫毒闭肺证,重症期为内闭外脱之证,恢复期以肺脾气虚、气阴两伤证。治疗上当以卫气营血及三焦辨证为治则,以审因论治、辨证施治、对症施治为治法确立的依据,采用解表法、清气法、和解法、祛湿法、通下法等或者多种治法联合来拟定处方进行治疗。预防上当基于温病的"治未病"理念,以顾护正气、健脾养胃、药物预防等为主要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20.
瘀热相搏证的提出及对中医临床实践的指导作用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瘀热相搏证是在急性外感热病或内伤杂病病变发展的一定阶段,火热毒邪或兼夹痰湿壅于血分,搏血为瘀,致血热、血瘀两种病理因素互为搏结、相合为患而形成的一种特殊的证候类别。其病因为火热毒邪;病位深在营血、脉络;病理变化为瘀热搏结,脏腑受损;治疗大法为凉血化瘀。我们以“瘀热相搏”主证为基础,根据病证、病位、病理特点,分别针对流行性出血热急性肾功能衰竭的瘀热水结证、重症肝炎的瘀热发黄证、出血性疾病的瘀热血溢证、出血性中风的瘀热阻窍证及高脂血症的络热血瘀证等若干子证,进行了理论、临床、实验及新药开发等较为系统的研究,显示了中医以“证候”为中心的研究特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