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内经》认为,“五官者,五脏之阅者也。”提出了心开窍于舌、脾开窍于口、啼开窍于鼻、肝开窍于目、肾开窍于耳的五脏开窍理论。从中医学本身来认识,从生理上言,是说藏于体内的五脏与体表五官有着相互联系贯通关系,五脏的荣华分别显  相似文献   

2.
陈小宁教授针对突发性耳聋的中医治疗,有其独特的经验与体会,他认为突发性耳聋病位在耳,可归化于五脏,治疗时以五脏立点,贯穿活血化瘀、益气升清之法,提倡情志疗法、顺气解忧。附验案1则以佐证。  相似文献   

3.
中医学中的脑与脑病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于脑的功能,我国古代虽早有认识,但由于祖国医学以五脏为中心,因而将脑的生理病理隶属于五脏之中,居于从属地位。如“脑为心之使”、“肾气上通于脑”等。清·朱沛文《华洋脏象约篡》:“第世俗医生鲜言脑者,良以古人以六脉配五脏,而脑无外候,故后人详脏略脑耳。”  相似文献   

4.
所谓“七窍”,主要是指面部的七个孔窍,即眼二、耳二、鼻、口、舌。五脏的精气分别通达于七窍,所以五脏有病,往往能从七窍的变化中反映出来。  相似文献   

5.
赵云彦 《河南中医》2008,28(5):17-18
耳是机体体表与内脏联系的重要部位之一.一般认为,五脏之中,耳与肾关系最为密切.然则,五脏之病变均可影响及耳,引起耳聋耳鸣等症状.兹就耳与诸脏之关系做一番浅述,以期对临床治疗耳疾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6.
“五脏开窍”理论说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五脏开窍”理论说异瞿岳云(湖南中医学院中医诊断研究所长沙410007)关键词五脏开窍藏象学说中,“心开窍于舌”……“肾开窍于耳”等五脏开窍理论,导源于《内经》。《灵枢脉度》说:“肺气通于鼻,肺和则鼻能知香臭矣;心气通于舌,心和则舌能知五味矣;肝气通...  相似文献   

7.
耳、目、鼻、口、舌谓之五官,亦称七窍,与五脏相通。《灵枢·五阅五使篇》说:“鼻者,肺之官也;目者,肝之官也;口唇者,脾之官也;舌者,心之官也;耳者,肾之官也。”由于五官的视,听、嗅、味为五脏精气所养,五脏精气充足,则五官清爽灵敏。因为五脏的血气通过经脉上注于头面,濡养官窍,使之神气充盈,功能协调,运用自如。《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篇》说:“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血气皆上于面,而走空窍,其精阳气上走于目而为睛,其别气走于耳而为听,其宗气上出于鼻而为嗅,其浊气出于胃,走唇口而为味。”因此,五脏有病,其病征可现于五官,所以《灵  相似文献   

8.
耳与脏腑经络关系密切,耳生理功能的正常有赖脏腑经络之气的滋养,脏腑经络功能失常则可导致耳窍诸病,故临床上可以通过调整脏腑经络功能治疗耳病.此外,耳内应五脏、有多条经络都循行于内,因此临床也能够通过耳诊了解脏腑经络病变,并使用耳针等特色治疗方法治疗脏腑经络疾病.  相似文献   

9.
著名巴蜀老中医李仲愚主任医师擅长治疗奇难病证,其治法于工巧而不囿一方。李老对老年性耳聋(简称老聋)及其它神经性耳聋(耳鸣)在辨证治疗和方法上独具的临床特色,可窥其学术之一斑。 一、明察病机,熟谙脏腑经络 老聋、神经性耳聋(鸣)为现代医学公认难治性病症,目前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李老以《内》《难》理论结合《易》学思想,提出从“整体一元论”明辨耳聋耳鸣的病机学说,以脏腑经络论耳窍的生理和病理,即耳窍与脏腑经脉相连,耳受五脏经(精)气之濡,得气血之养则耳闻而聪。五脏对耳职司听觉的功能有别,即“肾主听音,心主辩音,肺主感音,肝主传音,脾主贮音。”耳主闻听辨感及储音的生理功能须赖经气的灌注和经脉运行气血以温煦濡养,故耳窍内与脏腑相通,外与六经相连,为宗脉之所聚,所谓“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气血皆上于面而走空窍……其别气走于耳而为听,”凡手足六经相通,其经络和俞穴在耳的听觉功能上起着整体的生理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0.
“肾”为中医五脏之一,主要生理功能与生长、发育、生殖、内分泌及体液代谢等有关,其中“肾”与耳的关系十分密切。《灵枢·五阅五使篇》曰:“耳者肾之官也”。《诸病源候论·耳病诸候》又曰:“肾为足少阴之经,而藏精气,通于耳。耳,宗脉之所聚也。若精气调和,则肾脏强盛,耳闻五音”。我们在中西医  相似文献   

11.
牟来品 《光明中医》2013,(12):2459-2461
目的 探讨中医学分从五脏治疗突发性耳聋的原理和思路.方法 查阅〈内经〉等多种古籍以及现代医学论著,寻找关于突发性耳聋病因病机的论述,加以分析、思考、总结.结果 耳与五脏都有着密切的联系,听力的正常有赖于五脏功能的正常.结论 五脏的功能异常都可导致突发性耳聋的发生;临证治疗需明辨五脏,详分病因,方可取效.  相似文献   

12.
阮玉珊  廖月红 《新中医》2008,40(2):120-121
<内经>脏象学说中五脏与五官相联系的观点认为, "肾开窍于耳",人体经络中的手、足少阳经与耳关系最密切.因此,历代医家治疗"耳聋"多从肾、肝两脏人手.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医家认为,耳与肺有密切联系,临床上从肺论治耳病亦取得了较好的疗效.故笔者仅就近年来"耳病从肺论治"的研究概况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3.
心脏神经官能症是神经官能症的一种特殊类型,其病因病机与五脏功能失调相关。五脏俞是五脏之气输注于背腰部的腧穴,是五脏之气转输流注于全身的枢纽,且五脏俞接近内脏,作用直接,五脏之病当取五脏背俞穴来进行治疗。调五脏之背俞穴可调五脏气血阴阳,而使机体达到阴平阳秘、精神内守、气血调和以安五脏之精神。现从五脏相关论就五脏俞治疗心脏神经官能症的理论、临床及机理研究作系统论述。  相似文献   

14.
咳嗽一症,临床颇为常见,其症状表现虽不为复杂,然治疗欲得效若桴鼓,则临证须以探其病因、究其病机为先,未尝如是者,或事倍功半,或贻误病家,终成痼疾.前贤费伯雄氏谓:"经曰:五脏皆咳,非独肺也,可知心、肝、脾、肾四经各有咳嗽之症,不过假途于肺耳"[1],所谓五脏,乃指五脏六腑而言.<内经>亦云:"此咳嗽皆聚于胃,关于肺",表明了咳嗽与五脏六腑皆有关,而尤以胃最为密切.  相似文献   

15.
对五脏之精、气、阴阳的基本概念作了讨论,认为五脏之精是藏于五脏中的液精华物质,五脏之气是分布于五脏的无形而运动不息以推动和调控脏腑功能活动的极细微物质,五脏之阴是五脏之气的两种不同属性的部分,五脏之阳是其气中具有湿煦、推动、兴奋等作用的部分,五脏之阴是其气中具有凉润、宁静、抑制等作用的部分,并用此基本要领诠释了各脏精气阴阳的具体涵义。  相似文献   

16.
脏象学说是祖国医学最基本的理论之一。五脏之中又以肾为历代医学家所重视,肾虚会导致一系列未老先衰的症状,如腰痛、脱发、耳鸣、耳齿松动、肾气不足、肾情不生等。五脏有病,时问久了会影响到肾。中医认为五脏均有阴阳,但五脏六腑的阴都是由肾阴来供给,五脏六腑的阳都是由肾阳来温养,所以,有人曾把肾比喻为生命之根本。  相似文献   

17.
“心寄窍于耳”理论源自《黄帝内经》,指心可统领耳窍以维持其生理功能。突发性聋属于中医“暴聋”范畴,中医多从肝肾论治本病,对从心论治本病关注度不足。现以“心寄窍于耳”理论为基点,分析心的生理功能异常与突发性聋的病因病机的联系,即心主血脉功能异常导致的瘀血阻窍是突发性聋发病的关键环节,心主神志功能异常是影响突发性聋发病及预后的重要因素。针刺治疗可通过循经取穴、近部取穴以畅通血脉,恢复“心主血脉”之功,通过循经取穴以调心神,头部取穴以调脑神,辨证选穴以调五脏神,恢复“心主神志”之能,心之生理功能复常,从而听觉功能亦可恢复。  相似文献   

18.
胃腑与五脏相关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灌溉五脏六腑,所以五脏六腑中皆有脾胃之气。凡脏腑、声色、舌脉、形体无不皆有胃气。正如《素问·玉机真藏论》所云:“五脏者皆禀气于胃,胃者五脏之本也。”胃的病变多影响五脏,而五脏病变又多与胃腑相关.正如李东垣所云:“九窍者,五脏主之,五脏皆得胃气,乃能通利。……胃气一虚,耳、目、口、鼻俱为之病。”临床中因胃气虚弱,营血亏乏而发生心病者屡见不鲜;土壅木郁而致肝病者亦比比皆是;胃弱,土不生金,肺失所养,常可致肺病;胃虚,土不制水,则水泛又多致肾病。等等。故李东垣在其《脾胃论》中着重提出了“胃虚…  相似文献   

19.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记载:“肺主鼻”、“脾主口”、“肝主目”、“肾主耳”、“心主舌”等等,古代中医认为“五官”分属“五脏”,然而,这个观点尚不能用现代生理学来加以阐明,“五脏”与“五官”之间的联系至今还不清楚。近年来,笔者从事人体微经络的研究,观察了耳微经络的分布规律。继之,  相似文献   

20.
九窍血证是指血液不循常道,上溢于眼耳口鼻诸窍,下出于前后二阴的出血性疾病。九窍血证的辨证论治,历代医家积累了许多丰富的经验,如目衄从肝治,鼻衄从肺治,耳衄从肾治等等,但从中医整体恆动观出发,九窍与脾胃有着密切的关系,脾为中土,灌溉四旁,联络四脏,通于九窍。李东垣说:“九窍者,五脏主之,五脏皆得胃气乃能通利,……胃气一虚,耳目口鼻俱为之病。”下面拟从与此相关的另一侧面,以“后天之本”的脾胃为主,结合临床例证,谈谈九窍血证从脾胃辨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