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血清胆红素与冠心病发病的关系   总被引:35,自引:1,他引:34  
目的 探讨血清胆红素与冠心病 (CHD)发病的关系。方法 将 190 5例患者按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分为CHD组 ( 10 74例 )和对照组 ( 831例 )。采清晨空腹静脉血测定血清总胆红素浓度 ,比较两组间临床特征及实验室指标的差异 ,对血清总胆红素浓度与CHD之间的关系进行单因素及多元逐步Logistic回归分析。 结果 CHD组血清总胆红素浓度显著低于对照组 [( 12 .6± 6 .1)μmol/L和 ( 15 .9± 5 .7) μmol/L ,P <0 .0 1] ,单因素分析显示血清总胆红素浓度越低 ,CHD发病率越高 (P <0 .0 1)。多元逐步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 ,血清总胆红素浓度与CHD的发生显著负相关(P =0 .0 0 0 1,OR =0 .939) ,低血清总胆红素浓度是CHD的独立危险因子。结论 血清总胆红素浓度减低可能在CHD的发病中具有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与不稳定型心绞痛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不稳定型心绞痛 (UAP)患者血清粒细胞 -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GM- CSF)水平的变化 ,并进一步探讨其与血小板激活及内皮损伤之间的关系。方法 采用液相竞争放射免疫法检测 2 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U AP组 )、2 0例稳定型心绞痛患者 (SAP组 )及 2 0例正常对照组 (NC组 )血清 GM- CSF浓度 ,用酶联免疫双抗体夹心法测定其血浆血管性血友病因子 (v WF)及 P-选择素含量。结果  U AP组血清 GM- CSF、血浆 P-选择素、v WF的水平明显高于 SAP组及正常对照组 (P均 <0 .0 1)。SAP组与对照组比较上述指标虽均升高 ,但无统计学意义 (P>0 .0 5 ) ;U AP患者血清 GM- CSF分别与血浆 P-选择素、v WF呈正相关 (r=0 .5 83及 r=0 .5 74 ;P均 <0 .0 1)。结论 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血清 GM- CSF浓度升高 ,其可能与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血小板激活和内皮损伤有关  相似文献   

3.
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与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预后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评价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MCSF)预测不稳定型心绞痛 (UAP)患者预后的价值。方法 :118例接受了冠状动脉造影或有心肌梗死史的BrauwaldⅢB型UAP患者纳入本研究。检测入选者血清MCSF、白细胞介素 6 (IL 6 )、C 反应蛋白 (CRP) ,并对其进行了 6个月的随访 ,按随访期间有无主要心脏事件发生分成两组 :Ⅰ组 :发生心脏事件 (n =6 8) ;Ⅱ组 :未发生心脏事件 (n =5 0 )。结果 :Ⅰ组患者血清MCSF、IL 6、CRP均显著高于Ⅱ组患者 [MCSF :(4 5 7.19± 6 6 .16 )∶(311.14± 4 8.2 2 )ng/L ;IL 6 :(8.6 8± 4 .6 1)∶(4 .5 9± 1.71)ng/L ;CRP :(8.6 9± 3.73)∶(3.34± 2 .0 8)mg/L ;三者均P <0 .0 1]。血清MCSF含量与IL 6 (r =0 .5 2 1,P <0 .0 1)和CRP(r =0 .5 2 8,P <0 .0 1)含量均呈显著正相关。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 ,血清MCSF水平是UAP随访期间发生心脏事件独立的、最强烈的预测因子 (P <0 .0 1)。结论 :UAP患者血清MCSF浓度增高时 ,可以预测其长期的不良心脏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血清妊娠相关血浆蛋白 A(PAPP A)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ACS)的关系。方法 :经冠状动脉造影 (CAG)确诊的冠心病患者 6 1例 ,其中ACS患者 4 6例 ,包括急性心肌梗死 (AMI) 16例 ,不稳定型心绞痛 (UAP) 30例 ;稳定型心绞痛 (SAP) 15例 ;另设CAG排除冠心病患者 2 4例作为正常对照组。运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各组血清PAPP A浓度。结果 :ACS患者组、SAP组、正常对照组血清PAPP A浓度分别为 (2 1.10±6 .95 )、(15 .2 1± 3.87)、(15 .5 0± 3.18)mIU/L ;此外 ,ACS组内AMI和UAP者血清PAPP A浓度分别为 (2 4 .79± 7.88)、(19.13± 5 .6 0 )mIU/L。SAP组与AMI及UAP者之间PAPP A浓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 .0 1和P<0 .0 5 ) ,SAP组与正常对照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 .0 5 ) ;AMI与UAP者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 .0 5 )。血清PAPP A水平与C反应蛋白、白细胞之间呈明显的正相关。与总胆固醇、三酰甘油、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血小板计数之间无明显相关性。结论 :ACS患者血清PAPP A浓度明显升高 ,与冠状动脉斑块的稳定性密切相关 ,提示其有助于冠心病的危险分型 ,可作为冠心病患者的临床监测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5.
有关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ACS) ,包括急性心肌梗死 (AMI)和不稳定型心绞痛 (UAP)患者血清胆红素的浓度变化的研究不多 ,本文通过回顾分析近几年的临床资料 ,对此作初步探讨。1 对象与方法2 0 0 0~ 2 0 0 3年住院冠心病患者共 1 2 0例 ,均符合 1 979年WHO诊断标准 ,分为 3组 :稳定型心绞痛 (SAP)组 38例 ,男 2 8例 ,女 1 0例 ,年龄 45~ 81( 5 2± 1 0 )岁。ACS组 82例 ,其中UAP者 42例 ,男32例 ,女 1 0例 ,年龄 38~ 78( 5 1 .2± 1 1 .2 )岁 ;AMI者 40例 ,男 32例 ,女 8例 ,年龄 35~ 75 ( 5 3± 1 1 .6)岁。正常对照组 45例 ,…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血清胆红素水平与不稳定型心绞痛的关系。方法:心内科住院患者98例,经冠状动脉造影分成两组,冠心病(CHD)组65例,其中不稳定型心绞痛(UAP)组35例,稳定型心绞痛(SAP)组30例;非CHD组33例。均采用2,4-二氯苯胺重氮盐(DCA)比色法测定血清胆红素水平。结果:UAP组血清总胆红素(15.17±4.10)μmol/L、间接胆红素(11.31±3.12)μmol/L水平明显低于SAP组[(18.69±5.48)μmol/L,(14.27±4.06)μmol/L]和对照组[(17.86±3.53)μmol/L,(14.08±2.58)μmol/L,P0.01],而SAP组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血清胆红素水平与不稳定型心绞痛有关,有可能成为评价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生化标志物。  相似文献   

7.
赵玉军  杨新博  汪丽 《山东医药》2001,41(20):50-50
近年来 ,我院应用低分子肝素 (L MWH)治疗高龄不稳定型心绞痛 (U AP) 5 9例 ,旨在观察低分子肝素对高龄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疗效及安全性。报告如下。临床资料 选择 1998年 6月~ 2 0 0 1年 1月入院的 115例 UAP患者 ,均符合 WHO制定的 UAP诊断标准 ,随机分为低分子肝素治疗组和常规对照组。治疗组 5 9例 ,男 33例 ,女 2 6例 ,年龄 75 .3± 9.8岁 ;其中初发型 VAP7例 ,恶化劳力型 VAP38例 ,自发型 VAP8例 ,梗死型 6例 ,对照组 5 6例 ,年龄 74.2± 7.8岁。两组年龄、性别、心绞痛类型、心电图变化均无明显差异 (P>0 0 5 ) ,有脑出血…  相似文献   

8.
冠心病患者血清胆红素水平与氧化低密度脂蛋白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冠心病不同类型患者血清胆红素水平及其与氧化脂蛋白 (OX -LDL)之间关系 ,探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预测指标。方法 分别检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组 (N =76 ) ,稳定型心绞痛组 (N =4 2 )和正常对照组 (N =4 5 )血清胆红素及OX -LDL水平并进行比较。结果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组血清胆红素水平显著低于稳定型心绞痛组和正常对照组 (P <0 0 1) ;血清OX LDL水平显著高于稳定型心绞痛组和正常对照组 (P <0 0 1) ;稳定型心绞痛组血清胆红素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 (P <0 0 1) ;血清OX LDL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 (P <0 0 1)。急性冠性动脉综合征组胆红素水平与OX -LDL呈显著负相关 (r =- 0 84 3,P <0 0 1)。结论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血清胆红素水平明显降低 ,OX -LDL水平明显升高 ,两者呈负相关。提示胆红素和OX -LDL可作为判断冠状动脉病变程度及稳定性的临床指标。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老年不稳定型心绞痛 (UAP)与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 1型 (PAI 1)及血小板活化功能的临床意义。  方法  测定 87例老年UAP患者发作时的血清PAI 1水平与血小板活化因子CD62p活性 ,并与 89例健康对照组比较。  结果 UAP组的PAI 1的水平 (99.77± 3 2 .95 ) μg·L-1较对照组 (5 5 .0 0± 2 1.2 3 ) μg·L-1明显升高 (P <0 .0 1) ;而CD62p活性 (12 .5 6± 4.66) %较对照组 (6.3 3± 2 .3 8) %也有显著升高 (P <0 .0 1)。  结论  老年不稳定型心绞痛的发作与PAI 1水平和血小板活性增高有密切联系。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本文旨在探讨肝素在治疗不伴有 ST段抬高的不稳定性心绞痛 (U AP)和非 Q波心肌梗死 (NQMI)患者中血小板减低的临床意义。方法 冠心病监护病房收治的 84 0例不伴有 ST段抬高的 U AP及 NQMI患者 ,给予肝素抗凝治疗 ,治疗后的 2 4小时测定患者的血小板计数 ,根据血小板测定结果 ,分成血小板减低组 (<10 0× 10 9/ L,n=2 4 )及非血小板减低组 (>10 0× 10 9/ L,n=816 )。结果 血小板减少的发生率为 2 .85 % ,血小板减少组住院病死率、顽固性心绞痛及出血合并症显著高于非血小板减低组 (分别为 18.31%比 5 .14 % ,P<0 .0 5 ;2 5 .0 0 %比 11.4 2 % ,P<0 .0 5和 33.33比 11.6 4 % ,<0 .0 1) ;急性心肌梗死发生率有高于非血小板减低组的趋势 (16 .6 7%比 11.0 3% ,但 P >0 .0 5 )。结论 在肝素治疗不伴有 ST段抬高的 U AP及 NQMI中 ,发生血小板减低者临床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11.
血胆红素水平与冠状动脉病变关系的初步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冠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患者血胆红素(BIL)水平与冠脉病变之间的关系。方法将630例行冠脉造影者,根据有无冠心病分为冠心病组(根据冠脉病变支数分为单支病变组、双支病变组和3支病变组)和对照组。分别测定各组研究对象血BIL的含量,分析它们与冠脉病变之间的关系。结果血间接胆红素(IBIL)在冠心病组[(5.73±2.69)μmol/L]低于对照组[(6.32±3.24)μmol/L](t=2.02,P<0.05),而总胆红素(TBIL)和直接胆红素(DBIL)在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F=3.49,P>0.05)。血IBIL在3支病变组低于双支、单支病变组和对照组(P<0.05),血TBIL随冠脉病变支数增加而减少,DBIL随冠脉病变支数增加而增加,但在各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重线性回归及Logistic回归分析,在较正冠心病相关因素后,低水平血BIL并非冠心病独立危险因素,与冠脉病变程度无关。结论低水平血IBIL可作为冠心病冠脉病变程度的标志物之一,而非独立危险因素,为临床医生提供警示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不同性别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胆红素水平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患病风险的相关性。方法共纳入1304例2型糖尿病患者,收集其临床资料,并均进行眼底检查。根据眼底检查结果分为DR组与非DR(NDR)组,分析血清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间接胆红素水平与DR发生的相关性。结果与NDR组相比,DR组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间接胆红素水平显著降低。单因素分析显示,在女性中总胆红素与DR的发生呈负相关(P<0.05),间接胆红素、直接胆红素与DR的发生无明显相关性;在男性中,总胆红素、间接胆红素与DR的发生呈负相关(P<0.01)。调整相关混杂因素后,平滑曲线拟合显示在女性中,总胆红素、间接胆红素水平与DR发生风险呈U型关系;在男性中,总胆红素、间接胆红素与DR发生风险呈负相关。多元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调整混杂因素后,在男性中,总胆红素每增加1μmol/L,DR的发生风险降低8%(OR=0.92,95%CI 0.88~0.98,P<0.01);间接胆红素每增加1μmol/L,DR的发生风险降低9%(OR=0.91,95%CI 0.84~0.96,P<0.01)。在女性中,当总胆红素<12.8μmol/L时,总胆红素每增加1μmol/L,DR发生风险降低17%(OR=0.83,95%CI 0.72~0.95,P<0.01);当总胆红素≥12.8μmol/L时,每增加1μmol/L,DR发生风险增加10%(OR=1.10,95%CI 1.01~1.20,P<0.05)。当间接胆红素<9.8μmol/L时,间接胆红素每增加1μmol/L,DR发生风险降低20%(OR=0.80,95%CI 0.68~0.94,P<0.01);当间接胆红素≥9.8μmol/L时,间接胆红素每增加1μmol/L,DR发生风险增加13%(OR=1.13,95%CI 1.01~1.25,P<0.05)。结论在2型糖尿病女性患者中,总胆红素、间接胆红素水平与DR患病风险存在U型关系,在男性患者中,总胆红素、间接胆红素与DR患病风险呈负相关关系,直接胆红素与DR患病风险无明显相关性。  相似文献   

13.
冠心病患者血清总胆红素水平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冠心病(CAD)与血清总胆红素(TBIL)的关系。方法测定CAD患者和正常对照组血清TBIL。结果267例CAD患者血清TBIL水平为(8.98±4.26)μmol/L,356例正常对照组血清TBIL水平为(13.61±5.78)μmol/L,两组血清TBIL水平有显著性差异(u=6.12,P<0.01);病例-对照在不同血清TBIL浓度的构成比不同,病例组低浓度比例高于对照组,高浓度比例低于对照组(χ2=23.92;P<0.01);病例对照配对分析,低血清TBIL水平与CAD有关,与非低浓度相比,低浓度血清血清TBIL可使CAD的危险性增加2.17倍(OR=3.17;χ2=12.5;P<0.01)。结论低浓度血清TBIL水平与CAD的发病之间可能存在相关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老年心血管病患者的冠脉狭窄程度与血清胆红素水平的关系及意义。方法:对264例老年冠心病患者行冠脉造影并测定血清胆红素水平。依据冠脉造影结果,患者被分为正常对照组(68例)和冠心病组(196例),其中冠心病组又分为轻度组(66例)、中度组(64例)和重度组(66例)。结果:单因素方差分析显示,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冠心病轻、中、重组间血清总胆红素[(20.52±6.12)μmol/L比(18.07±5.81)μmol/L比(14.22±5.19)μmol/L比(15.63±6.30)μmol/L]、间接胆红素[(18.80±5.21)μmol/L比(15.46±6.71)μmol/L比(11.63±3.42)μmol/L比(13.37±4.35)μmol/L]水平显著下降(P〈0.05~〈0.01);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血清总胆红素及间接胆红素与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的评分呈明显负相关(其偏相关系数分别为-8.976、-2.492,P〈0.05)。结论:胆红素水平与老年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及其严重程度有密切相关,血清总胆红素和间接胆红素水平可作为临床预测冠脉病变严重程度和病变范围的一个良好指标。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血清总胆红素水平与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梗死灶体积、卒中严重程度和病因学分型的相关性.方法 以2012年1月至2014年1月期间收治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收集其临床和影像学资料,并检测血清总胆红素水平,分析血清总胆红素水平与缺血性卒中患者梗死灶体积、卒中严重程度和病因学分型的相关性.结果 共纳入290例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根据脑梗死体积中位数将患者分为大梗死组(≥1.8 cm3;n=145)和小梗死组(<1.8 cm3;n=145).大梗死组总胆红素水平显著高于小梗死组[(16.896±7.761) μmol/L对(13.039±4.477) μmol/L;=5.185,P<0.001],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总胆红素最高四分位数组(>17.893 μmol/L)为大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优势比(odds ratio,OR)2.754,95%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1.028~7.375;P =0.044].根据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将患者分为轻度卒中组(NIHSS评分<8分;n=210)和中重度卒中组(NIHSS评分≥8分;n=80),中重度卒中组的总胆红素水平显著高于轻度卒中组[(16.861±7.689) μmol/L对(14.246±6.019)μmol/L;=3.052,P=0.002],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总胆红素水平并非中重度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将小动脉闭塞性卒中、大动脉粥样硬化性卒中和其他明确病因的卒中合并为非心源性脑栓塞组(n =244),心源性脑栓塞组(n=46)总胆红素水平显著高于非心源性脑栓塞组[(19.639±8.409) μmol/L对(14.087±5.831) μmol/L;t =5.479,P<0.001],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总胆红素最高四分位数组(> 17.893 μmol/L)为心源性脑栓塞的独立危险因素(OR 8.405,95% CI 1.719 ~41.106;P=0.009).结论 血清总胆红素水平升高是大梗死卒中和心源性脑栓塞的独立危险因素.急性期血清总胆红素作为一种氧化应激指标,可为早期判断缺血性卒中患者的梗死灶体积和病因学亚型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6.
高血压病患者血清总胆红素浓度与胰岛素抵抗水平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高血压病患者血清总胆红素浓度与胰岛素抵抗、血糖、血脂、尿酸 (UA)的关系。方法 测定 16 5例高血压病患者的空腹血清总胆红素、血红蛋白 (Hb)、UA、总胆固醇、甘油三酯 (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浓度 ,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和胰岛素释放试验测定血浆葡萄糖浓度和血清胰岛素浓度 ,计算葡萄糖曲线下面积 (AUCG)和胰岛素曲线下面积 (AUCIN) ,稳态模式评估法计算胰岛素抵抗指数 (HOMA IR)。以HOMA IR 5 0 %位点 ,作为判断胰岛素抵抗的切割点 ,将高血压病患者分为胰岛素抵抗 (IR)组与胰岛素敏感 (IS)组。结果 血清总胆红素浓度 ,IR组为 (9.3± 3.3) μmol L显著低于IS组 (12 .0± 3.8) μmol L ,与HOMA IR、腰臀围比、收缩压、Hb、空腹胰岛素、TG、AUCG 、AUCIN呈显著相关关系 ;逐步回归分析显示 ,HOMA IR、AUCG 与Hb为血清总胆红素浓度的独立预测因子 ,血脂和UA均非血清总胆红素浓度的独立预测因子。结论 与胰岛素敏感的高血压病患者相比 ,伴胰岛素抵抗的高血压病患者有较低的血清总胆红素水平 ;高血压病患者血清总胆红素浓度与胰岛素抵抗、血糖与Hb直接相关 ,与血脂、UA无直接相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血清总胆红素水平对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水平及血压变异性的影响。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观察性研究,连续纳入在2019年9月至2020年3月在宣城市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住院并确诊为高血压的患者,并完善动态血压及动态心电图检查。本研究以动态血压测量参数中24 h收缩压标准差和24 h舒张压标准差作为血压变异性指标。应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高血压患者血清胆红素水平与血压变异性之间的关系。结果共入选189例患者,根据入院时血清总胆红素水平,利用三分位方法分为低总胆红素组(≤12.2μmol/L,63例),中总胆红素组(12.3~16.7μmol/L,64例),高总胆红素组(16.8~44.2μmol/L,62例)。与低总胆红素组比较,中、高总胆红素组患者白天收缩压平均值、24 h收缩压平均值、24 h收缩压标准差、收缩压变异系数、全天收缩压负荷降低(均P<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女性(B=-1.408,P=0.013),年龄(B=0.043,P=0.035),糖尿病(B=2.624,P<0.001)及中、高胆红素分组(B=-1.582,-3.079;均P<0.05)是24 h收缩压标准差的影响因素。而血清总胆红素水平对患者的24 h舒张压标准差无影响(P>0.05)。结论在高血压患者中,血清总胆红素水平是24 h收缩压变异性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与血尿酸的关系及ACS患者血尿酸升高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选择ACS患者306例,根据诊断分为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组150例,不稳定性心绞痛(unstable angina pectoris,UAP)组156例。又根据血尿酸水平分为:A组(血尿酸<260.0μmol/L)102例、B组(血尿酸260.0~356.9μmol/L)127例、C组(血尿酸>356.9μmol/L)77例,另选择健康体检者160例作为对照组。观察各组年龄、性别、吸烟史、饮酒史、高血压史、脂肪肝情况、LVEF、血肌酐、尿素、TG、TC、HDL-C、LDL-C、糖化血红蛋白,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血尿酸升高的主要因素。结果 AMI组和UAP组血尿酸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B组、C组在性别、脂肪肝、LVEF、血肌酐和TG等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尿素、血肌酐、TG是ACS患者血尿酸升高的危险因素。结论 ACS患者具有较高的高尿酸发生率,且尿素、血尿酸、TG水平升高可能为ACS患者发生高尿酸血症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纤维蛋白原(Fg)、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和总胆红素(TBIL)水平与冠心病的关系。方法:选择200例冠心病患者及200例健康对照者,进行Fg、hs-CRP和血清TBIL的定量测定。结果: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冠心病组Fg[(2.75±0.97)g/L∶(4.51±0.42)g/L]、hs-CRP[(1.64±0.57)mg/L∶(5.31±1.91)mg/L]水平明显升高(P均0.05),而血清TBIL[(26.71±3.72)μmol/L∶(14.26±2.44)μmol/L]水平明显降低(P0.01);按陈旧性心肌梗塞组、稳定型心绞痛组、不稳定型心绞痛组、急性心肌梗塞组的排列顺序,血浆hs-CRP和Fg水平呈上升趋势,而TBIL水平呈下降趋势,组间差异显著(P0.05~0.01)。结论:冠心病患者血液中存在高纤维蛋白原、超敏C反应蛋白和低总胆红素的现象,以急性心肌梗塞患者最为突出,提示纤维蛋白原和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升高,总胆红素水平降低可能是冠心病发生、发展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和中性粒细胞及淋巴细胞比值(NLR)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及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的关系。方法选择住院的ACS患者148例,分为不稳定性心绞痛(UAP)组60例,急性心肌梗死(AMI)组88例;另选择同期冠状动脉造影正常患者60例为对照组。检测血清hs-CRP、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及分类计数,并计算NLR,采用冠状动脉Gensini积分对冠状动脉狭窄程度进行评分。结果与对照组比较,AMI组hs-CRP[6.47(1.49,19.94)mg/L vs 0.96(0.42,1.45)mg/L]、白细胞计数(7.03±2.68)×109 vs(6.01±1.36)×109、NLR[3.21(2.34,5.29)vs 1.90(1.34,2.53)]明显升高(P<0.01),UAP组hs-CRP明显升高(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hs-CRP、吸烟及血尿酸是UAP的独立危险因素,而hs-CRP、NLR和吸烟是AMI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hs-CRP和NLR与冠状动脉狭窄程度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