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目的:评价低分子肝素治疗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前不稳定心绞痛的疗效及对术后早期的影响。方法:采用对照回顾性分析低分子肝素组与常规治疗组的疗效及术后早期出血与恢复状况。结果:两组术前心绞痛控制有显著性差异;术后两组第一个24小时出血量、输血量;血小板计数低于正常的例数;术后拔除气管插管与拔除胸腔引流管的时间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适应低分子肝素,可以控制旁路移植术前症状,对手术早期恢复无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2.
低分子肝素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低分子肝素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疗效。方法:45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低分子肝素组23例,对照组22例;两组患者均给予充分抗心绞痛(硝酸盐类、β受体阻滞剂、钙拮抗剂、阿司匹林等)治疗,低分子肝素组在上述治疗基础上加用低分子肝素1 mg•kg-1,每12 h皮下注射一次,共7 d。结果:低分子肝素组总有效率91.3%,对照组总有效率77.2%,两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治疗前后血小板计数、部分凝血活酶时间无明显改变。结论:低分子肝素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低分子肝素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UA)的临床疗效。方法 38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随机分为两组,常规治疗组14例,使用阿司匹林,硝酸酯类,β受体阻滞剂等药物治疗,低分子肝素组24例在常规治疗组基础上加低分子肝素治疗观察其近期疗效。结果 心绞痛缓解率和心电图改善率低分子肝素组高于常规治疗组,差异有显性。结论 常规治疗加低分子肝素联合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可明显提高疗效,并可降低心脏事件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腹壁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5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的患者,随机分为低分子肝素组和对照组,对照组常规抗心绞痛治疗(阿斯匹林,β-阻滞剂,硝酸酯类,钙拮抗剂,ACEI类等),连用10天。低分子肝素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低分子肝素钙(商品名:尤尼舒)5000腹壁皮下注射,2次/天,连用10天。结果:两组病人用药后,心绞痛日均发作次数及每次发作持续时间均较用药前下降,低分子肝素组下降更为明显,有显著差异,且无出血副作用。结论:低分子肝素对控制不稳定型心绞痛发作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5.
目的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应用氯吡格雷、阿司匹林及低分子肝素治疗进行观察,评价它们联用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64例诊断明确的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常规抗心绞痛治疗,包括低盐低脂饮食,禁烟禁酒,控制血压及血糖,口服消心痛、阿司匹林、钙离子拈抗剂、倍他乐克、他汀类药物,低分子肝素5000u皮下注射。治疗组: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氯吡格雷。观察两组心绞痛控制的疗效,监测出凝血功能,评价其安全性。结果治疗4周后,治疗组临床症状、缺血性ST下移改善均优于对照组,两组间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但出凝血功能两组无明显差别(P〉0.05)。结论氯吡格雷与小剂量阿司匹林、低分子肝素联合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疗效优于阿司匹林加低分子肝素,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低分子肝素治疗不稳定心绞痛(UPA)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本院1998年12月-2004年12月住院的UPA患者158例,随机分为低分子肝素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给予低分子肝素5000U皮下注射,每12小时一次,肠溶阿斯匹林片0.1g每日口服一次。两组都同时给予一般的抗心绞痛治疗和伴随疾病的治疗。观察心绞痛发作次数及疼痛程度、常规心电图12导联卵段压低数值之和(∑st)的变化、不良反应及低分子肝素对血小板、凝血时间及凝血酶原时间的影响。结果:治疗组迅速控制心绞痛,改善压低的卵段,较对照组有显著差异(P〈0.01),治疗组无急性心肌梗塞,7例发生恶性心律失常,两组比较有显著差异性。两组血小板、凝血时间、凝血酶原时间均无显著差异(P〉0.05),两组均无严重出血发生。结论:低分子肝素治疗UPA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小剂量肝素和低分子肝素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疗效。方法:152例不稳定型心绞痛病人随机分为两组,A组使用小剂量普通肝素;B组使用低分子肝素,10天,为一疗程,观察疗效,结果:两组总有效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普通肝素虽有出血倾向,但在临床应用中控制好剂量仍不失为一种安全的药物。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腹壁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治疗老年人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80例老年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进行疗效比较。对照组常规服用阿司匹林、硝酸盐类、β-受体阻滞剂、钙通道拮抗剂,硝酸甘油10mg静脉滴注,每日1次,连用14d。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低分子肝素5000u腹壁皮下注射,2次/d,连用10d。结果:两组病人用药后.心绞痛发作次数及每次心绞痛持续发作平均时间,治疗组下降更明显,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和0.01),且无出血的出现。心脏事件治疗组亦少,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低分子肝素对控制老年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心绞痛发作安全可靠.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低分子肝素治疗不稳定心绞痛UPA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本院自1999年1月至2001年1月收住院的UPA患者共80例,随机分为低分子肝素治疗组和对照组。低分子肝素治疗组给予低分子肝素5000u皮下注射,每12h1次,阿斯匹林01g每日口服1次。两组都同时给予一般的抗心绞痛治疗和伴随疾病的治疗。观察心绞痛的发作次数及程度,常规心电图ΣST压低的变化,不良反应发生率及低分子肝素对血小板,凝血时间和凝血酶原时间的影响。结果低分子肝素治疗组能迅速控制心绞痛,改善压低的ST段较对照组有显著差异性P<001。低分子肝素治疗组无急性心肌梗塞发生,1例发生恶性心律失常,而对照组有3例发生急性心肌梗塞,4例发生恶性心律失常,两组比较亦有显著差异性。两组对血小板、凝血时间、凝血酶原时间均无显著影响P>005,两组均无严重出血发生。结论低分子肝素治疗不稳定心绞痛有效安全。  相似文献   

10.
棓丙酯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棓丙酯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48例确诊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其中25例行棓丙酯+低分子肝素治疗,23例行低分子肝素治疗,观察两组对心绞痛的疗效,并评价其安全性。结果:棓丙酯组疗效优于对照组,副作用无显著差异。结论:棓丙酯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疗效肯定且安全。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坤灵丸联合低分子肝素对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早期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将93例患者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组移植前2个月和移植当月口服坤灵丸至移植后12d。移植后12~14d确定妊娠之日开始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钙,两组术后均常规黄体支持。监测移植后D-二聚体和子宫动脉血流阻力指数和,比较两组的早期妊娠结局。结果两组移植后D-二聚体有统计学差异(P0.05),各组水平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移植后子宫动脉血流阻力指数无统计学差异(P0.05),组内水平之间有非常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1)。两组流产率分别为4.44%(2/45)、18.75%(9/48),可持续妊娠率分别为95.55%(43/45)和81.25%(39/48),二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坤灵丸联合低分子肝素,降低IVF-ET早期流产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本文总结了波依定(Plendil)与低分子肝素(LMWH)合用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UAP)的临床疗效。方法: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130例,随机分成AB两组,A组62例为治疗组,应用波依定5mg,每日一次口服,低分子肝素(法安用)5000u,腹部皮下注射,每日一次,B组68例为对照组,使用低分子肝素(法安明)5000u,腹部皮下注射,每日一次,连续观察四周,结果:临床总有效率A组为91.93%,B组为89.71%,结论:波依定与低分子肝素合用治疗不稳定心绞痛疗效与单用低分子肝素组疗效无差异,但发现前者能明显改善左室功能。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研究不稳定型心绞痛采用低分子肝素和辛伐他汀联合氯吡格雷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6月至2018年6月新疆乌苏市人民医院收治的7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按照不同的治疗方式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采用低分子肝素、辛伐他汀联合氯吡格雷治疗;对照组采用低分子肝素联合辛伐他汀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心绞痛发作频率。结果观察组患者临床疗效为91.4%,高于对照组(8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心绞痛发作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心绞痛发作频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采用低分子肝素、辛伐他汀联合氯吡格雷治疗,可提高临床疗效,降低心绞痛发作频率。  相似文献   

14.
低分子肝素治疗142例不稳定型心绞痛临床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健  丁晓梅 《安徽医学》2000,21(4):12-13
目的:研究低分子肝素加阿司匹林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疗效。方法:采用随机、单盲对照试验,研究治疗前后心绞痛发作及心电队动态心电图心肌缺血改善状态。结果:低分子肝素加阿司匹林治疗后心绞痛发作频率减少;间隔时间延长;心电图ST段下移恢复明显;动态心电图心肌缺血总时间缩短,与对照组比较均存在明显差异(P<0.01)。结论:低分子肝素加阿司匹林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治疗较单用阿司匹林治疗更有效,无明显副作用。  相似文献   

15.
曲玲 《中国现代医生》2009,47(36):111-112
目的探讨低分子肝素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发作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0例确诊为不稳定型心绞痛的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低分子肝素治疗,疗程7天,并对比两组疗效。结果治疗组显效24例,有效16例,总有效率93.0%;对照组显效15例,有效14例,总有效率61.7%;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前后凝血指标无变化,发生急性心肌梗死1例,治疗后好转;对照组发生急性心肌梗死5例,其中1例死于心源性休克。两组均未发生严重不良反应。结论临床应用低分子肝素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疗效确切,可以有效控制心绞痛发作,降低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丹参川芎嗪联合低分子肝素预防老年髋关节周围骨折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43例老年髋关节周围骨折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22例采用丹参川芎嗪联合低分子肝素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对照组21例采用低分子肝素预防。术后彩色多普勒检查评估两组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情况,并检测患者血D-二聚体。结果两组患者在术后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疗效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前血D-二聚体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10天查血D-二聚体,治疗组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治疗期间两组患者均无严重出血,其伤口引流量均由少至无,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丹参川芎嗪联合低分子肝素能有效预防老年髋关节周围骨折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其疗效优于单独使用低分子肝素。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低分子肝素治疗老年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本院住院治疗的老年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9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5例。两组患者入院后均进行心绞痛的常规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依诺肝素皮下注射治疗,对照组患者仅给予常规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血小板计数、出血时间以及凝血酶原时间。结果:观察组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血小板计数、出血时间以及凝血酶原时间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无脑出血等危及生命的出血。观察组患者中有1例出现消化道出血,经治疗好转出院;有3例出现皮下淤血,自行吸收。结论:低分子肝素治疗老年患者不稳定型心绞痛具有疗效确切、安全可靠的特点,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价奥扎格雷联合低分子肝素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UAP)的疗效。方法将160例UAP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80例,治疗组采用奥扎格雷联合低分子肝素治疗,对照组应用常规治疗。结果治疗组74例心绞痛得到控制,控制率为91.3%;对照组60例得到控制,控制率为75%,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副作用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奥扎格雷联合低分子肝素治疗UAP疗效好,副作用轻微,是安全可靠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两种抗凝方案下,房间隔缺损(atrial septal defect,ASD)封堵术后纤溶功能的变化规律及其意义。方法 85例成功进行封堵术治疗的ASD患者随机分为延长低分子肝素(prolong low molecular weight heparin,pLWMH)组及低分子肝素(LWMH)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封堵术前、术后即刻、术后第1、2、3、7天及术后第1、3个月血浆组织型纤维溶酶原激活物(tissue plasminogen activator,tPA)、D-D二聚体(D-Dimer)水平。结果封堵术前pLWMH组和LWMH组tPA、D-Dimer无明显差异;术后即刻两组tPA、D-Dimer均较术前明显增加并均达峰值(P<0.05);术后第1、2天两组tPA、D-Dimer均逐渐下降,仍较术前增加;术后第3天两组tPA、D-Dimer均接近术前水平,pLWMH组高于LWMH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无论低分子肝素组还是延长低分子肝素组,ASD封堵术后纤溶功能一过性激活,至术后3 d恢复术前水平。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围术期抗凝干预对老年伴高危因素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预后的影响.方法 选取术前接受低分子肝素抗凝、非抗凝治疗的老年伴高危因素冠心病患者各50例,分别设为试验组与对照组,均接受CABG治疗,试验组术前低分子肝素2 000 U/次、2次/d皮下注射,术前12 h停用,对照组则不进行抗凝干预,观察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术后并发症及随访情况.结果 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术后48 h胸腔引流量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末次随访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术前应用低分子肝素抗凝增加非体外循环CABG患者术中失血量,且相比非抗凝干预,未能降低围术期心肌梗死及随访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