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探讨前路减压合并自行设计的国产蝶形钢板内固定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方法采用经前路减压、自体髂骨植骨并颈椎前路蝶形钢板内固定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16例,年龄26~46岁(平均36.2岁),其中单节段12例、双节段4例。术后随访12~24个月,平均18个月。结果所有患者术后症状均有明显改善,无手术相关并发症,术后3月出现骨性融合,未见内固定松动及断裂等现象。结论采用前路减压、植骨及国产蝶形钢板内固定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疗效确实。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单节段和相邻两节段颈椎间盘突出症颈椎前路手术减压范围及颈椎前路Windows钢板内固定问题。方法 回顾分析2,4例颈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采用颈椎前路椎间盘摘除植骨融合术治疗,其中13例单节段颈椎间盘突出症采取部分椎体切除加椎间盘摘除、椎间植骨融合术治疗,未做钢板内固定;5例颈椎间盘突出伴颈椎失稳患者行部分椎体切除加椎间盘摘除、椎间植骨融合,应用颈椎前路Windows钢板内固定治疗;6例相邻两节段颈椎间盘突出症采取椎间盘摘除加椎体次全切除、椎间植骨融合,应用前路Windows钢板内固定治疗。重点介绍了手术方式选择、手术技巧及注意事项等。结果平均随访1年,观察患者神经功能恢复情况及颈椎融合情况,优良率96%。结论 单节段颈椎间盘突出患者行颈椎前路减压、椎问植骨融合术可不需钢板内固定,单节段颈椎间盘突出伴颈椎失稳患者行颈椎减压椎间、植骨融合术以及相邻两节段间盘突出患者行椎体次全切除、植骨融合术需行颈椎前路Windows钢板固定,Windows钢板系统能够为减压节段提供足够的即刻稳定性。手术效果取决于减压彻底性及脊髓本身有无变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前路减压植骨融合钢板内固定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的效果.方法 2005年1月~2009年5月采用颈前路减压、取自体髂骨植骨融合钢板内固定术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86例,神经功能改善依据JOA评定标准,分为优、良、可、差四级.结果 术后随访7月~4年6月,平均(8±3.5)月,86例患者神经功能改善优41例,良31例,可12例,差2例,优良率83.72%.结论 前路减压植骨内固定术是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的有效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前路减压植骨钢板内固定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及并发症的预防. 方法 对33例1999年3月~2007年12月行前路减压植骨钢板内固定颈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临床资料及手术治疗结果 的随访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 33例获随访患者在3~6个月内均获得牢固融合,无骨不连发生,无内植物并发症发生.神经压迫症状恢复或好转. 结论 前路减压植骨钢板内固定是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的行之有效的方法 .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前路减压植骨融合钢板内固定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方法对收治的25例颈椎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行颈椎前路减压,取自体髂骨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结果本组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8~24个月,平均11个月。植骨均达到骨性愈合,无骨不连发生。25例患者神经功能获得改善,根据JOA神经功能评定标准,优15例,良8例,可2例,差0例,优良率92%。结论颈椎前路减压、椎间盘切除、植骨融合钢板内固定是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的一种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颈椎前路手术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方法:对52例颈椎间盘突出症,行颈椎前路减压、植骨并应用锁定型颈椎前路钢板内固定。结果:46例经过2~18个月、平均8.2月的随访,所有病例植骨均达到骨性融合,融合时间12~16周,平均12.6周,融合率100%;MRI检查无脊髓变形、受压表现,脊髓功能检查,除3例不理想外。所有病例植骨疗效满意。结论:适应症选择正确,颈椎前路手术减压植骨、钢板系统操作简单,可提供有效的固定节段稳定性,利于神经功能恢复,适用于颈椎间盘突出症、颈椎外伤的治疗。颈椎前路手术适用于2个颈椎间盘,3个椎体。动力性和限制性颈椎前路内固定材料在临床治疗疗效上无明显差别。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前路槽式减压植骨内固定技术在治疗多节段颈椎间盘突出症中的临床效果。方法:96例多节段颈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通过颈前路槽式减压,椎间撑开植入自体髂骨,应用钛钢板内固定,观察术后并发症、神经功能恢复情况及植骨愈合情况并进行随访。结果:96例患者术后出现并发症6例,螺钉误入椎间隙2例,均经对症处理后痊愈。所有患者术后早期生理曲度均恢复满意,动态X线检测即刻稳定性达100%,神经功能改善依据JOA评定标准优良率为94.8%(91/96),JOA评分由术前平均7.9分上升至术后14.6分。随访87例,时间6个月~5年,平均16个月,相邻椎间隙退变椎间盘突出1例,余86例颈椎生理曲度维持良好,未发现植骨块或钢板移位,植骨愈合良好,无假关节形成。JOA评分由术后14.6分上升至15.2分。结论:槽式减压植骨内固定治疗多节段颈椎间盘突出症远、近期效果满意,是治疗颈髓前方压迫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8.
颈前路手术治疗多节段颈椎间盘突出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多节段颈椎间盘突出症是指由于3节段或者>3节段的颈椎间盘突出引起的临床症状.对于该病的手术治疗存在一定争议[1].本科自2000年6月-2007年10月采用颈前路椎体次全切除、椎间盘切除进行减压,同时取自体髂骨植骨配合颈前路钢板、椎间融合器内固定治疗多节段颈椎间盘突出症病例31例,疗效满意,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颈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及治疗效果。方法:56例颈椎间盘突出症前路环钻减压切除椎间盘,自体髂骨植骨融合。术后随访,平均17个月。结果:颈椎间盘前路减压的手术效果较后路好。对颈腰段同时或先后发生者,除非腰椎间盘突出症状很明显,一般先行颈段手术。结论:颈椎间盘突出症病程超过2年者疗效差;MRI可了解脊髓变性情况,估计预后。  相似文献   

10.
李柱文 《海南医学》2009,20(4):100-101
目的分析颈椎前路带锁钢板内固定治疗颈椎损伤、颈椎间盘突出症并四肢瘫痪或四肢乏力,行走不稳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对10例外伤后颈椎间盘突出颈髓损伤并四肢瘫痪的患者施行颈椎前路减压、植骨及颈椎前路带锁钢板内固定术。术后定期X线片观察损伤节段的稳定性和融合率以及有无内置物并发症,以Frankle分级判定脊髓功能恢复情况。结果10例获得12-24个月随访。10例患者均取得满意疗效,损伤节段稳定,植骨愈合良好,无内置物并发症,功能恢复良好。结论颈椎前路带锁钢板内固定治疗外伤后颈椎间盘突出并四肢瘫痪,能使损伤节段获得稳定性,方便护理和功能锻炼,辅以其他措施则能促进脊髓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1.
张智  汪凡栋  郑佳状  蔡奇霖  陈宇 《西部医学》2014,26(11):1542-1544
目的 评价颈椎动态稳定器(dynamic cervical implant DCI)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 2011年6月~2012年6月,应用颈椎前路椎间盘摘除,椎管减压结合动态稳定器(DCI)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患者22例(24个节段),分别于术前和术后1、3、12个月进行JOA、ODI评分评价临床疗效,并行颈椎正侧位、动力位x线片检查,观察植入假体的稳定性及颈椎置换节段的活动度.结果 术后经过12个月的随访,JOA评分增高,ODI评分降低,临床症状较术前明显改善,虽然置换节段的活动度较术前有所减小,但仍保留了术前的部分活动范围,保持了颈椎的运动功能.影像学复查见颈椎生理弧度没有明显丢失,置换节段假体位置稳定无移位,未发现植入物下沉及手术节段的骨桥连接现象.结论 应用颈椎动态稳定器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可以维持颈椎的动态稳定,保持颈前路减压的良好效果,早期临床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微创颈前路减压融合术治疗急性颈椎间盘突出症的应用价值。方法对33例急性颈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术前进行磁共振成像(MRI)和CT检查确诊,行微创颈前路颈椎间盘髓核摘除术,同时行减压及颈椎椎体间融合器融合术。随访28例,平均随访时间22.6月,观察病人的椎体间高度、颈椎生理曲度、融合率、内植物并发症并进行功能评价。结果28例均获得骨性愈合,术后椎体间高度和颈椎生理曲度维持满意,未发生内植物并发症。采用Odom评定,优22例,良4例,一般2例,差0例,优良率92.8%。结论微创颈前路减压融合术治疗急性颈椎间盘突出症,可及早解除脊髓压迫,并使颈椎融合节段获得术后即刻稳定,提高椎体间骨性融合率和维持术后椎体间高度,并能维持脊髓减压疗效。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前路减压钢板内固定及solis颈椎cage融合治疗颈椎损伤伴颈椎间盘突出的疗效。方法 对25例颈椎损伤患者进行前路椎间盘摘除、脊髓减压、solis颈椎cage融合、前路钢板内固定治疗。有脱位者行牵引复位。结果 25例患者术后症状明显改善,未发生手术并发症.均获得骨性融合。术后影像学资料显示无植入物脱出或塌陷.无椎间高度明显丢失,无钢板螺钉断裂或脱落等。结论 前路钢板及solis颈椎cage融合有较高的强度和坚固能力,能提供较好的生物力学稳定作用,可以满足颈椎前路手术的需要。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外伤性颈椎间盘突出型脊髓损伤的手术治疗的效果与方法。方法:2001年1月~2008年6月共手术治疗外伤性颈椎间盘突出型脊髓损伤患者21例,术前圴为不全损伤,JOA评分平均9.2分,均无骨折脱位。单节段9例,两节段11例,三个节段1例。均采用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椎间植骨,钛钢板内固定术。结果:术后脊髓功能均有改善,无严重术后并发症,平均随访18个月,植骨均在6个月内获得骨性融合,未出现钛钢板螺钉松动、移位及断裂。末次随访时JOA评分平均14.8分,平均术后改善率为71.8%。结论:应用前路颈椎间盘切除、椎间植骨、钛钢板内固定术治疗外伤性颈椎间盘突出型脊髓损伤的疗效确切,早期手术脊髓功能恢复理想。  相似文献   

15.
陈哲  吴建民  曹根洪  王临 《浙江医学》2010,32(6):804-806
目的探讨前路减压融合手术治疗脊髓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疗效及注意事项。方法对56例脊髓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其中1个节段20例、2个节段19例、3个节段17例),分别采用经前路椎间隙扩大式潜行减压术或椎体次全切除加扩大式开槽减压术,两侧潜行减压的宽度标准为20mm(或该椎弓根间距80%以上),直视下彻底切除增生肥厚的后纵韧带和两侧钩椎关节后外缘骨赘、椎体上下缘骨赘等,同时松解颈髓和两侧神经根袖部。37例取自体髂骨植骨,12例采用椎间融合器,7例采用钛网植骨。所有患者均行颈椎前路钛板固定。结果本组患者得到平均18个月随访,植骨在13~17周内融合,无骨不连、假关节发生;颈椎生理曲度维持良好;无钛板、螺钉等内固定物松动或损坏。神经功能JOA评分由术前平均(9.42±2.64)分上升到术后1个月时平均(1387±242)分(P〈0.01)。结论脊髓神经根型颈椎病前路手术中,两侧潜行减压的宽度达到20mm(或该椎弓根间距的80%以上),同时松解硬膜囊和两侧神经根袖部,可取得良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6.
郑伟东  李光淳  李高峰  门宏亮  李亮 《吉林医学》2012,33(13):2701-2702
目的:探讨单节段颈椎前路减压植骨、锁定型钛板内固定术后远期并发症。方法:回顾分析获得长期随访的颈椎前路减压植骨、锁定型钛板内固定手术的177例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平均随访时间8年7个月(6.1~14.1年),177例中邻近节段退变51例,假关节形成9例,5例因咽部不适,吞咽时有哽噎感或者因松动断裂,取出内固定。结论:经多因素回归分析,手术远期并发症的发生与内固定材料、术后时间长短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7.
吕守正  张健  辛国臣 《河北医学》2009,15(6):641-644
目的:评价颈前路手术治疗多节段颈椎间盘突出的术后疗效,手术并发症及防治措施。方法:对多节段颈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经颈前路手术患者35例(随访33例),平均随访18月。35例患者中15例行多节段颈椎间盘摘除,椎间植骨融合,颈前路接骨板内固定术;20例行椎体次全切除,长条植骨颈前路接骨板内固定术。获得随访患者予JOA评分,比较术后JOA评分改善情况及手术前后的颈椎MR,比较其脊髓矢状径以评价术后疗效。结果:35例患者中,失访2例,33例患者得到最终随访。33例术前JOA评分2~14分,平均8.88±0.64分,术后最终随访时8~16分,平均14.1±0.39分,两者有显著差异(P〈0.01)。其中优良13例(40%),好转21例(64%),无效1例(3%),加重1例(3%)。术后改善率10%~93%,平均61%。术前脊髓矢状径为3.3~8.1 mm(5.2±1.1mm),术后脊髓矢状径为7.4~13.4 mm(9.7±1.7mm),P〈0.01。结论:颈前路手术效果明显,是治疗多节段颈椎病的首选方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