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8 毫秒
1.
目的 探讨脑卒中后康复治疗对卒中后抑郁和神经功能缺损的影响.方法 收集2006-07~2009-01间122例脑卒中病人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90例,女性32例,年龄(64±10)岁,在康复治疗前后应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进行抑郁评分,用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进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估.结果 并发抑郁症者神经功能缺损更严重(P〈0.0001);经过康复治疗,抑郁症的患者减少,从17%减至6%;两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经过康复治疗均能改善.结论 脑卒中患者易于并发抑郁症,康复治疗有助于改善患者抑郁和神经功能缺损症状.  相似文献   

2.
急性脑卒中后发生肺炎的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分析急性脑卒中后并发肺炎的危险因素。方法 分析340例急性脑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评估脑卒中后发生肺炎的危险因素,包括人口学因素、高血压病史、糖尿病史、吸烟史、入院时的体温和血压、空腹血糖、C-反应蛋白、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NIHSS)、吞咽功能和辅助机械通气(MV)等情况,分析肺炎评分与肺炎的关系。结果 340例患者中并发肺炎63例(18.5%)。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年龄、性别、入院时NIHSS、MV和吞咽困难是急性脑卒中后发生肺炎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肺炎的发生率随肺炎评分的增加而逐渐增高。结论 脑卒中后肺炎的发生与老年、男性、吞咽困难、MV和NIHSS有关,肺炎评分可以用来评估脑卒中后肺炎发生的风险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分析急性脑卒中后并发肺炎的危险因素.方法 分析340例急性脑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评估脑卒中后发生肺炎的危险因素,包括人口学因素、高血压病史、糖尿病史、吸烟史、入院时的体温和血压、空腹血糖、C-反应蛋白、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NIHSS)、吞咽功能和辅助机械通气(MV)等情况,分析肺炎评分与肺炎的关系.结果 340例患者中并发肺炎63例(18.5%).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年龄、性别、入院时NIHSS、MV和吞咽困难是急性脑卒中后发生肺炎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肺炎的发生率随肺炎评分的增加而逐渐增高.结论 脑卒中后肺炎的发生与老年、男性、吞咽困难、MV和NIHSS有关,肺炎评分可以用来评估脑卒中后肺炎发生的风险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 评估房颤和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严重程度和早期死亡的相关性。方法将纳入的86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分成房颤组(40例)和非房颤组(46例),按照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健康卒中评分(NIHSS)标准,比较两组患者的分值,平均住院日,早期死亡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房颤和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严重程度和早期死亡之间的关系。结果房颤组的NIHSS评分、平均住院日和早期死亡率明显高于非房颤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男性、高龄、房颤是严重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男性、高龄、糖尿病、房颤和高NIHSS分值是早期死亡相关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房颤是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严重中风和早期死亡的相关危险因素,评估和干预房颤高危人群对预防急性缺血性卒中极为重要。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脑卒中后急性期抑郁的发生率及相关因素。方法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自制一般情况调查表对182例住院急性脑卒中患者进行调查评分,并用逐步Logistic回归统计方法对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结果急性脑卒中后抑郁的发生率为52.7%,其中以左前病灶、对照顾人的满意程度差、神经功能缺损严重、卒中后智能改变明显、社会支持差者PSD的发生率高。结论导致急性脑卒中患者出现卒中后抑郁的危险因素主要为左前病灶、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可以作为预测卒中后抑郁的因素包括对照顾人的满意程度不理想、神经功能缺损严重、卒中后智能改变明显、社会支持不理想,可为预防PSD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阿替普酶(rt-PA)静脉溶栓后继续应用羟乙基淀粉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疗效。方法治疗组27例急性脑梗死患者给予rt-PA(0.9 mg/kg)溶栓联合羟乙基淀粉500 ml静脉滴注治疗;对照组27例脑梗死患者采用rt-PA(0.9mg/kg)溶栓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后1h、8h、24h、14d美国国立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及治疗14 d后的脑卒中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结果治疗组患者治疗的NIHSS评分及脑卒中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0.01)。结论 rt-PA联合羟乙基淀粉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治疗作用明显。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脑卒中后焦虑障碍和抑郁障碍的影响因素.方法 评估360例脑卒中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NIHSS)、日常生活能力(BI)、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及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并进行记录.结果 360例患者中,脑卒中后焦虑障碍的发生率为11.7%,抑郁障碍为18.6%.额叶组与非额叶组脑卒中后焦虑和抑郁障碍的发生率比较差异不显著,不同卒中类型间脑卒中后抑郁障碍的发生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且脑出血组较脑梗死组高(P<0.05).脑卒中后抑郁障碍组较无抑郁障碍组NIHSS评分高,BI评分低(P<0.01).脑卒中后焦虑和抑郁障碍患者NIHSS评分、BI评分分别与卧MD评分、HAMA评分呈正、负相关.结论 脑卒中后抑郁障碍与卒中类型、NIHSS评分及BI评分有关.  相似文献   

8.
卒中后抑郁患者生活质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影响卒中后抑郁患者生活质量的相关因素,探讨抑郁好转程度、神经功能恢复与生活质量改善的相关性。方法收集急性脑卒中并发抑郁的病例70例,调查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包括患者的年龄、性别、婚姻、职业、性格、学历、居住地、月经济收入、社会支持、家庭关系、卒中类型、卒中次数、颈动脉狭窄、合并症(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血脂代谢紊乱),并进行Hamilton抑郁量表-21项、社会支持评定量表、中国脑卒中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量表评分、中风病患者生存质量量表(QOLIS 1.0版)评分。结果①经多元逐步回归分析得出,抑郁程度、神经功能缺损、职业、性格、卒中次数、年龄对卒中后抑郁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②卒中后抑郁患者经治疗后抑郁好转程度、神经功能恢复与生活质量改善有相关性。结论①降低卒中后抑郁患者生活质量的相关因素有抑郁程度严重、神经功能缺损严重、劳动、内向、卒中次数多、年龄大。②抑郁好转程度越明显,神经功能恢复越好,生活质量提高越大。  相似文献   

9.
《陕西医学杂志》2017,(9):1198-1199
目的:探讨脑卒中后吞咽障碍与脑卒中预后的关系。方法:选取441例急性脑卒中患者,入院后2d内及入院治疗2周时行吞咽障碍评定,根据洼田式饮水试验方法分为吞咽困难组与无吞咽困难组,入院时根据格拉斯哥昏迷量表评分(GCS评分)评价神经功能受损程度,入院2周时根据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及改良Rankin评分评估神经功能缺损的恢复程度,记录住院时间与肺炎发生率进行对比;根据影像学不同病变部位分组,记录分析吞咽障碍与脑卒中部位的关系。结果:(1)卒中后吞咽困难组洼田式饮水试验方法评分阳性率显著高于无吞咽困难组(P<0.05);(2)两周后NIHSS评分及改良Rankin评分卒中后吞咽困难组显著高于无吞咽困难组(P<0.05),提示卒中后吞咽困难不利于神经功能缺损的恢复,影响预后;(3)卒中后吞咽困难组较无吞咽困难组住院时间显著延长,肺炎发生的机率也明显增加;(4)不同部位发病在住院不同时期吞咽困难发生率不同,卒中患者各个部位受损均可出现吞咽困难,其中延髓和双侧大脑半球受损的患者吞咽困难的发生率较高,常规卒中治疗后仍有部分患者存在吞咽困难。结论:不同病变部位的脑卒中患者均可出现吞咽功能障碍,它不利于预后,应给予重视。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脑血管造影血流动力学改变对早期急性脑梗死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对32例发病24h内的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急诊脑血管造影术,部分患者进行球囊扩张或支架置入术,分别采用NIHSS及CSS对患者进行术前及术后0.5h、6h、24h及48h临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观察患者临床病情变化。结果:28例(87.5%)的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在术后0.5h明显改善,NIHSS及CSS评分分别由术前的11.13±7.11分及23.12±4.36分降为5.32±4.31分及10.12±3.22分;18例(56.25%)单纯进行脑血管造影者术前及术后6h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基本一致,无明显统计学意义。32例患者术后0.5h、6h两种临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均明显下降,术后24h评分明显回升,但仍明显低于术前。结论:脑血管造影术能明显改善早期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病情,合理的高压注射血流冲击有可能成为早期急性脑梗死的治疗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11.
路敬叶  何龙锦  周汝娟 《蚌埠医学院学报》2013,38(12):1573-1575,1578
目的:探讨脑梗死患者发病早期外周血内皮祖细胞(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s,EPCs)与预后的关系.方法:以CD133和CD34标记的双阳性细胞作为EPCs,用流式细胞仪对108例急性(发病48 h)脑梗死患者(脑梗死组)、98例脑血管危险因素患者(危险因素组)、40名健康志愿者(对照组)的外周血EPCs进行计数检测.分别对脑梗死组发病48 h、梗死后21 d、梗死后90 d进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NIHSS).结果:脑梗死组、危险因素组外周血EPCs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脑梗死组EPCs 亦明显高于危险因素组(P〈0.01).NIHSS≥12分组较〈12分组的外周血EPCs明显降低(P〈0.01).急性期外周血高水平的EPCs与脑梗死后21 d NIHSS改善程度(≥4分)密切相关(P〈0.01),与脑梗死后90 d的良好预后独立相关(P〈0.01).结论:脑梗死患者急性期外周血EPCs可作为脑梗死预后的一个独立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CHA2DS2-VASc[congestive heart failure,hypertension,age≥75y(doubled),diabetes mellitus,stroke (doubled)-vascular disease,age 65-74 and sex category(female)]评分与合并心房颤动的初发心源性卒中预后之间的关系。方法收集346例初发心源性卒中患者的相关临床资料,起病时的美国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 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以及90 d时改良Rankin量表( modified Rankin Scale ,mRS)评分和CHA2 DS2-VASc评分,并对其进行分析。结果年龄、性别(女性)、吸烟史、高血压病史、充血性心衰病史、既往抗凝治疗史、入院时NHISS评分和CHA2 DS2-VASc评分在不同预后组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 CHA2DS2-VASc评分与NIHSS评分(ρ=0.324, P <0.01),mRS评分(ρ=0.228, P <0.01)呈正相关,多因素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显示年龄、吸烟、抗凝治疗、CHA2 DS2-VASc评分、NIHSS评分是预测初发心源性卒中预后的独立因素。结论 CHA2 DS2-VASc评分不仅能够用于心房颤动患者卒中风险分层,而且还能预测卒中合并房颤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分析有脑卒中家族史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临床特征。方法 2018年4—5月从中国国家卒中登记研究(CNSR)数据中选取11 031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家族史情况,将患者分为有家族史组(1 406例)和无家族史组(9 625例)。收集并比较两组患者基线资料、临床特征。结果 有家族史组患者女性所占比例、年龄、吸烟率低于无家族史组,收缩压、舒张压、饮酒率、缺血性脑卒中发生率、脑出血发生率、蛛网膜下腔出血发生率、糖尿病发生率、高血压发生率、哮喘发生率、关节炎发生率、醒后脑卒中发生率、头痛发生率、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上肢无力发生率、肢体麻木发生率、面瘫发生率、构音障碍发生率、复视发生率、吞咽困难发生率高于无家族史组(P<0.05)。结论 有家族史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合并心脑血管疾病危险因素较无家庭史患者更多,且神经功能缺损更为常见。  相似文献   

14.
回顾分析我院2012年1月至2013年6月收住的216例急性脑梗死(ACI)患者的临床资料。ACI患者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高于186例体检者[(4.29±2.30)与(2.13±1.79)mmoVL,P〈0.01]。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8分的127例ACI患者血清hs—CRP水平高于NIHSS评分≤8分89例患者[(5.89±4.15)与(2.11±1.45)mg/L,P〈0.05)];98例大动脉粥样硬化型患者的hs—CRP水平为(6.32±4.12)mv/L,hs.CRP阳性(〉3mg/L)率为85.7%(84/98),均高于穿支小动脉病变型[(1.97±0.86)mg/L,7/71]、心源性栓塞型[(3,70±2.76)mg/L,14/24]、不明病因型[(3.43±3.52)mg/L,5/11]和其他原因明确型[(3.41±3.25)mg/L,5/12](均P〈0.05)。logistic回归分析高血压病、糖尿病、房颤、吸烟、TC、高同型半胱氨酸及he—CRP与ACI呈正相关(OR值为1.17~3.08,均P〈0.01)。提示ACI患者hs.CRP水平明显增高,且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有关。  相似文献   

15.
背景 近年来,心房颤动(简称房颤)合并冠心病患者在临床上越来越受到关注,新近的临床研究主要集中于脑卒中和血栓栓塞事件的预防和治疗。目的 评估老年缺血性脑卒中合并房颤及冠心病患者的远期生存率,分析影响预后的危险因素。方法 本研究为回顾性队列研究,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2014年10月首次因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入住北京医院神经内科病房的患者406例,从中选取同时满足房颤和冠心病诊断标准的60岁以上老年患者共计164例作为脑血管病组,并从心内科同期住院患者中选取年龄、性别、共病种类与其相匹配的房颤合并冠心病但无脑血管病患者164例作为非脑血管病组。收集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包含人口统计学信息、疾病种类、用药种类、血压、心率、合并心脏基础疾病及其他疾病、实验室指标、超声心动图结果、治疗方案;分别通过CHA2DS2-VASc评分、CHADS2评分评估患者的脑卒中及血栓栓塞发生风险,应用HAS-BLED评分评估出血风险,并在其出院后通过定期电话随访、门诊及住院志查询等方式随访至少6年,记录其死亡、再住院次数及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发生情况,探讨影响其远期预后的因素。结果 脑血管病组合并高脂血症比例、慢性胃肠病比例低于非脑血管病组,LVEDD、CHA2DS2-VASc评分、CHADS2评分、HAS-BLED评分高于非脑血管病组(P<0.05)。脑血管病组164例患者失访2例(失访率1.2%),死亡80例(49.4%),根据生存结局分为死亡组(80例)和存活组(82例)。死亡组患者年龄大于存活组,收缩压、舒张压、合并高血压比例、合并高脂血症比例、血清蛋白、使用他汀类药物比例低于存活组,心率和合并陈旧性心肌梗死、心力衰竭、慢性肾病比例及纽约心脏病协会(NYHA)心功能分级、D-二聚体、N末端B型钠尿肽前体(NT-proBNP)高于存活组(P<0.05)。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显示,年龄每增加10岁〔HR=1.63,95%CI(1.05,2.51)〕、陈旧性心肌梗死〔HR=2.19,95%CI(1.14,4.22)〕和D-二聚体≥148 μg/L〔HR=6.99,95%CI(2.10,23.28)〕是老年缺血性脑卒中合并房颤及冠心病患者远期死亡的危险因素,高血压〔HR=0.28,95%CI(0.11,0.72)〕和使用他汀类药物〔HR=0.38,95%CI(0.19,0.78)〕是患者远期死亡的保护因素。结论 房颤合并冠心病患者在首次发生脑血管病后,其远期死亡与并存的脑血管病无关,而与增龄、陈旧性心肌梗死病史及D-二聚体水平有关,维持适当高的血压水平和应用他汀类药物可能会降低远期死亡率。  相似文献   

16.
胡锦全  李贞艳  张跃亮 《海南医学》2013,24(22):3308-3310
目的 探讨急性缺血性卒中动脉溶栓治疗的远期转归和影响因素.方法 选取采用动脉溶栓治疗的80例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在90d时以改良Rankin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mRS)评价神经功能,将评分0~2分的患者作为转归良好者,将评分3~6分的患者作为转归不良者.根据急性心肌梗死溶栓实验(Thrombolysis in Myocardial Infarction,TIMI)分级标准评定血管再通程度,观察治疗后7d内颅内出血的发生率.利用单变量分析和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动脉溶栓远期转归的影响因素.结果 接受动脉溶栓治疗的80例患者中,75例完成最终研究,转归良好者36例(48.0%),转归不良者39例(52.0%);血管再通良好者48例(64.0%),23例(30.7%)7 d内出现颅内出血.单变量分析:基线血糖值(P=0.001),NIHSS评分(P=0.847),血管再通情况(P=0.002),有症状颅内出血均可影响远期转归(P=0.001).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基线血糖水平较低(P=0.033)和血管再通良好(P=0.006)是远期转归良好的独立预测因素.结论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在满足一定条件下进行动脉溶栓治疗是安全有效的,基线血糖值和治疗后血管再通情况是影响其远期转归的预测因素.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多模式磁共振成像(MRI)指导下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溶栓治疗发病3~6 h内急性脑梗死(ACI)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择发病3~6 h,存在MRI灌注加权成像(PWI)和弥散加权成像(DWI)不匹配的ACI患者48例,分为rt-PA静脉溶栓治疗组(rt-PA组)23例和对照组25例,治疗前、治疗后1 h、7 d及90 d时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定神经功能、90 d时用改良Rankin评分(mRS)评估综合生活能力。结果rt-PA组血管再通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1 h、7 d及90 d时rt-PA组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rt-PA组临床结局良好率和神经功能恢复良好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rt-PA组出现症状性脑出血2例,2组均无死亡病例。结论发病3~6 h的ACI患者,在PWI和DWI不匹配的情况下,rt-PA静脉溶栓治疗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