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21 毫秒
1.
目的:结合文献分析桥脑实质内海绵状血管瘤的显微外科治疗方法和预后。方法:枕下正中经四脑室底入路显微手术切除桥脑背侧海绵状血管瘤1例。结果:病灶镜下全切除,病理证实为海绵状血管瘤,术后患者症状明显改善,无明显并发症。结论:在恰当的选取手术入路、熟练掌握局部神经解剖、熟练的掌握镜下显微操作的前提下,桥脑海绵状血管瘤的显微外科治疗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显微外科手术不同入路治疗颅脑肿瘤的临床途径和疗效分析。方法选取我院80例颅脑肿瘤患者,并根据其颅脑肿瘤病灶的部位不同分别采用不同手术人路行显微外科手术治疗,观察其临床疗效。结果本组80例颅脑肿瘤全切除74例,次全切除5例,大部切除1例;术后随访6~24个月均获良好预后,颅脑肿瘤原发临床症状基本消失,大部分患者均能够进行正常的学习和工作,无术后致残、生活不能自理等后遗症的发生;手术前后的生活质量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显微外科手术治疗颅脑肿瘤应根据患者病灶的部位不同选择不同手术入路.能显著提高显微外科手术的临床疗效,改善患者预后,提高患者术后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脑干海绵状血管瘤的显微外科治疗及预后。方法对23例脑干海绵状血管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均接受显微外科治疗,病灶给予全切。结果无手术死亡病例。18例术后神经功能障碍比术前明显改善;2例术后神经功能缺失进一步加重,但在术后随访期间,神经功能已恢复至术前状态;3例术后症状无改善。经平均38个月随访,均未见病变复发。结论脑干海绵状血管瘤表现为进行性神经功能缺失,具有占位效应,接近脑干表面者可考虑手术治疗。掌握适当手术指征和微创技术,脑干海绵状血管瘤可通过手术切除,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脑干海绵状血管瘤的显微手术治疗。方法:对12例脑干海绵状血管瘤患者在神经导航下进行显微外科手术治疗。结果:全切病灶10例,次全切2例。长期随访9例(75%)患者病情改善明显,其中肢体瘫痪、感觉障碍、共济失调、三叉神经麻痹以及后组颅神经麻痹等症状改善明显,而展神经功能障碍、面瘫及位听神经功能障碍改善不佳。结论:掌握适当手术指征和微侵袭技术,脑干海绵状血管瘤可通过手术切除,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5.
脑干海绵状血管瘤的显微手术治疗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目的 分析和评价脑干海绵状血管瘤手术治疗的有效性和愈后。方法 手术切除123例颅内海绵状血管瘤,其中7例为脑干海绵状血管瘤,女6例,男1例,共8个病灶,6个病灶位于桥脑,1个位于延髓,1个位于中脑,桥脑和延髓部肿瘤采用经四脑室底入路,中脑部肿瘤采用幕下小脑上入路,并采用神经导航系统进行病灶精确定位。结果 病灶均作全切除,无手术死亡,4例术后神经功能障碍改善,2例神经功能缺失加重,但在术后4个月和3年随访时,神经功能已恢复至术前状态,中脑病变患者术后病情加重,病理检查提示该患者除海绵状血管瘤外,还伴有少枝胶质瘤1级,经平均42个月随访,均未见肿瘤复发。结论 采用微侵袭技术,手术治疗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脑干海绵状血管瘤显微外科手术治疗的有效性及其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进行显微手术治疗的12例脑干海绵状血管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前均行MRI的弥散张量成像(DTI)检查,了解传导束(锥体束)受损或移位情况,指导手术入路.9例桥脑内海绵状血管瘤采用枕下后正中入路经第四脑室底部手术摘除,3例累及中脑和桥脑的海绵状血管瘤采用经颞下入路手术摘除,术中行全程神经电生理监测.结果 12例脑干内海绵状血管瘤均作显微镜下全切除,无手术死亡病例.9例术后神经功能障碍改善,3例神经功能缺失加重,但在术后2个月时神经功能已恢复至术前状态,术后1年复查已明显改善.病理检查均证实为海绵状血管瘤.术后平均随访(32.0±23.4)个月,按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标准评定,其中5分(恢复良好)3例,4分(轻度病残)8例,2分(重度病残)1例,均未见肿瘤复发.结论 脑干海绵状血管瘤,尤其是反复出血者,易出现严重的神经功能障碍,术前行MRI的DTI检查有利于手术入路的选择,适时采用恰当的手术方式,运用微侵袭神经外科技术结合神经电生理监测,完全切除肿瘤,术后可获得较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显微外科手术对脑干海绵状血管瘤病人的有效性及其预后.方法:选取12例脑干海绵状血管瘤病人作为研究对象,严密观察病人术后临床症状的缓解情况,同时采用欧洲癌症研究及治疗组织生活质量核心量表对比病人在术前、术后的生活质量变化情况.结果:术后病人头痛、呕吐、共济失调的发生率均较术前降低(P<0.05);脑干海绵状血管瘤病人术前和术后3个月、6个月和12个月的生活质量总分及其各维度得分间差异均有统计不意义(P<0.05~P<0.01),且术后3个月、6个月和12个月的生活质量得分均高于术前(P<0.05).结论:显微外科手术治疗脑干海绵状血管瘤具有良好的疗效,有利于改善病人的预后,提高病人术后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脊髓海绵状血管瘤的诊断和显微外科治疗。方法系统回顾性分析14例脊髓海绵状血管瘤患者的临床特征、诊断和显微外科治疗方法,评价患者术前术后的脊髓功能。结果14例均采用显微外科治疗,术后病理证实为海绵状血管瘤。髓内型11例,髓外硬膜下型2例,硬膜外型1例。血管瘤全切除13例,次全切除1例。术后患者症状好转9例,无变化3例,加重2例。无手术死亡。结论MRI对脊髓海绵状血管瘤诊断的特异性高,显微手术治疗效果好。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脑干海绵状血管瘤的外科治疗方法、手术入路和治疗效果。方法 对7例脑干海绵状血管瘤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男5例,女2例;平均年龄34.5岁。全部患者均经CT、MRI检查诊为脑干海绵状血管瘤。其中3例患者行DSA检查,无异常发现。病变位于桥脑6例,延髓背侧l例。结果 7例患者均行开颅手术,其中经后颅窝中线入路4例,于枕下乙状窦后经小脑外侧入路3例。病理学检查证实为海绵状血管瘤。7例患者术后症状、体征均有明显改善,随访最长4年,最短6个月,无复发。结论 选好脑干海绵状血管瘤的显微外科手术适应症是至关重要的。手术是安全有效的,可达到治愈的目的。  相似文献   

10.
眶尖部海绵状血管瘤的影像特征和经颅显微手术治疗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目的:旨在探讨眶内海绵状血管瘤的影像学特征和总结经颅入路切除眶尖部海绵状血管瘤的经验。方法:对13年中经颅入路切除的16例眶尖部海绵状血管瘤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CT、MRI扫描结果和肿瘤大小及其所在眶内的间隙不同,选用单侧额部开颅或经额、经眶上缘入路行经颅显微外科手术治疗。结果:16例患者的肿瘤均获全部切除,无手术死亡。术后4例有暂时性动眼神经麻痹,1例并发硬膜外血肿,无其他手术并发症。13例获得随访,无复发。结论:CT和MRI可使眶内海绵状血管瘤获得准确的定位和定性,经颅入路显微外科治疗是眶尖部海绵状血管瘤合适的选择。肿瘤通常可全部切除,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颅内海绵状血管瘤显微手术治疗方法。方法总结31例颅内海绵状血管瘤的临床表现、神经影像学特征及显微治疗方法。结果全切除27例(87.1%),大部分切除3例(9.7%),部分切除1例(3.2%)。结论显微手术治疗颅内海绵状血管瘤是更为安全和有效的方法,未完全切除者术后给予放疗,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海绵窦区肿瘤的手术治疗和术后并发症。方法:回顾性分析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09至2010年经手术治疗的海绵窦区肿瘤23例,其中男13例,女10例,年龄20~65岁,平均年龄(43.6±6.4)岁,病程3月~6 a。结果:所有手术均采用显微外科治疗,全切16例(69.6%),次全切7例(30.4%),效果良好,无死亡病例。术后新发颅神经损害7例(30.4%),其中动眼神经损害2例(8.7%),三叉神经损害2例(8.7%),外展神经损害3例(13.0%)。随访无肿瘤复发。结论:合理的治疗方案和良好的显微手术技能可明显提高肿瘤切除率,减少手术并发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单鼻孔-蝶窦入路显微切除垂体腺瘤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鼻-蝶窦显微入路切除垂体腺瘤50例的治疗效果。结果肿瘤全切除35例,次全切除11例,大部分切除4例。术后脑脊液漏5例,尿崩症12例,术后临床症状均有不同程度改善,无死亡病例。结论鼻-蝶窦入路显微切除垂体腺瘤具有创伤小、风险低、术后并发症少、费用低等特点,是目前垂体腺瘤切除术的首选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4.
海绵窦非脑膜瘤性肿瘤的显微外科治疗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Zhang R  Zhou LF  Mao Y 《中华医学杂志》2005,85(20):1373-1378
目的探讨海绵窦非脑膜瘤性肿瘤的鉴别诊断和手术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了67例海绵窦区非脑膜瘤性肿瘤的临床表现、诊断与鉴别诊断、手术方式和疗效。67例患者中男32例,女35例,平均年龄(41±16)岁。主要临床表现有:颅神经症状47例(70.1%),内分泌症状11例(16.4%),眼痛9例(13.6%),突眼7例(10.6%),肢体乏力5例(7.5%),头痛、头昏、嗜睡、颞叶癫痫各4例(6.0%),鼻衄1例(1.5%)。所有患者术前均行CT或MRI检查,26例患者术前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及球囊阻塞试验。所有患者均行手术治疗。手术采用眶-颧-翼点开颅,其中以硬膜下入路手术者20例,硬膜外入路手术者33例,硬膜外与硬膜下入路相结合手术者14例。结果通过硬膜下入路手术者全切8例,次全切除者7例,大部切除者5例,分别占此组病例的40%、35%、25%。通过硬膜外手术者肿瘤全切除27例,次全切除1例,大部切除5例,分别占此组病例的81.8%、3.0%、15.2%。硬膜外与硬膜下入路相结合者(主要为侵袭性垂体瘤与哑铃型三叉神经鞘瘤)14例,其中全切除10例(71.4%),次全切除4例(28.6%)。术后随访6个月至10年,原有的神经系统症状有所恢复者39例(58.2%)。加重或新出现的神经系统症状主要为三叉神经麻痹16例(23.8%)、动眼神经麻痹13例(19.4%)及外展神经麻痹9例(13.4%)。结论根据不同的肿瘤类型及肿瘤的生长方式,选择扩大中颅底硬膜外入路,或结合硬膜下入路,可在最大限度切除肿瘤的同时,保护颅神经的功能,获得良好的手术效果。  相似文献   

15.
We report here two cases of cavernous angioma, in the proband and her father, with quite different clinical presentations. The proband presented with a brainstem syndrome, mimicking multiple sclerosis, while the father had a history of mild epilepsy. Both patients were managed conservatively. The cases also demonstrate the utility of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in the diagnosis of cavernous angioma.  相似文献   

16.
目的:总结小脑幕脑膜瘤显微手术的经验和教训,以利提高手术的疗效。方法:采用经颞枕硬膜内入路,枕部经小脑幕与枕下联合入路,枕下内侧入路、旁正中入路,均采用显微神经外科技术切除肿瘤。结果:肿瘤全切除6例,次全切除2例,术后死亡1例,共济失调1例,构音障碍和饮水咳呛1例,5例痊愈。结论:小脑幕脑膜瘤切除应选择合适的手术入路。手术时必须切除窦内肿瘤,在切除肿瘤侵入的横窦前、必须有血管造影完全闭塞的证据。脑干随近的肿瘤先行包膜内切除,后切除肿瘤包膜。  相似文献   

17.
中颅窝底硬膜外入路显微手术切除三叉神经鞘瘤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扩大中颅窝底硬膜外入路显微手术切除三叉神经鞘瘤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15例三叉神经鞘瘤的临床资料、手术方式、疗效和术后并发症。结果:12例三叉神经鞘瘤全切,3例次全切;术后无新增加永久性的神经症状,无残疾及死亡病例。随访12例,时间2-40个月,平均25个月,无肿瘤复发。结论:采用扩大中颅窝底硬膜外入路显微手术切除鞍周三叉神经鞘瘤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应用神经导航系统,手术切除幕上海绵状血管瘤的临床效果。方法:17例幕上海绵状血管瘤患者术前行MRI扫描,应用SteahhStation神经导航系统建立肿瘤的三维模型,制定手术入路。术中以导航探针进行病变定位,切除肿瘤。结果:成功切除全部17例海绵状血管瘤,术后患者恢复良好,无新发神经功能障碍。结论:应用神经导航系统可精确定位海绵状血管瘤,减少功能区损伤及术后并发症。  相似文献   

19.
许成杰  赵革灵 《医学综述》2010,16(16):2539-2540
目的探讨提高大型蝶骨嵴脑膜瘤的手术疗效。方法对42例大型蝶骨嵴脑膜瘤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病例肿瘤直径4.8~8.3cm,平均6.9cm,肿瘤全切26例,次全切除16例,其中4例复发,无手术死亡病例。结论手术切除是治疗蝶骨嵴脑膜瘤最有效的方法,使用显微神经外科技术是提高手术疗效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