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 毫秒
1.
目的:观察麻醉前不同穴位经皮穴位电刺激(TEAS)对行经脐单孔腹腔镜前列腺癌根治术的患者术后疼痛及康复过程的影响。方法:将行经脐单孔腹腔镜前列腺癌根治术的患者60例随机分为3组,每组20例。3组麻醉方法相同,A组术前于双侧内关、足三里穴行TEAS干预30min,B组术前于双侧内关、足三里、次髎、下髎穴行TEAS干预30min,C组未行TEAS干预。观察各组患者入手术室后即刻(T1)、入手术室后30min或TEAS干预30min后(T2)、拔管后10min(T3)、拔管后30min(T4)、拔管后1h(T5)时点的镇静评分(Ramsay评分),T3、T4、T5各时点VAS评分,并记录需追加镇痛药的例数,统计3组患者术后恶心、呕吐及寒战症状的发生率及各组排气、排便时间以及术后住院天数。结果 :A、B组T2时点Ramsay评分明显高于本组T1时点(P0.05),也明显高于同时间C组(P0.05)。A、B组T3、T4时点疼痛VAS评分均明显低于C组(P0.05,P0.01),恶心、呕吐及寒战症状的发生率低于C组,排气、排便时间明显短于C组(P0.05),术后平均住院天数亦有所缩短。B组T4时点VAS评分明显低于A组(P0.05)。结论 :TEAS内关、足三里可减轻患者术前焦虑,加用次髎、下髎穴或可进一步改善患者麻醉苏醒期内脏痛的程度;TEAS对降低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有一定作用,可促进胃肠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2.
经皮穴位电刺激对人流患者BIS及VAS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观察经皮穴位电刺激对人流患者的镇静和镇痛作用。方法:将ASA(美国麻醉医师协会)手术风险评估Ⅰ-Ⅱ级、拟行人流术的患者90例随机分为3组,每组30例。A组采用经皮穴位电刺激,穴取内关、太冲,B组行宫颈阻滞麻醉,C组采用经皮穴位电刺激加宫颈阻滞麻醉。连续监测血压、心率、呼吸、氧饱和度、脑电双频指数(BIS)值至术后30 min,对BIS及术中视觉模拟评分(VAS)、术后不良反应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A、C两组BIS在经皮穴位电刺激15 min后显著下降,B组无显著变化,A、C两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C两组与B组比较差异显著(均P0.05);3组VAS评分及不良反应从高到低分别为B组、A组、C组,组间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C两组不良反应较B组显著降低(均P0.05)。结论:经皮穴位电刺激在人流术中具有镇静和镇痛作用,并能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不同电针方法在人工流产术中的镇痛效果。方法将120例自愿要求施行人工流产术的患者随机分为A组、B组、C组和D组,每组30例。A组采用在人工流产术中进行电针治疗,B组进行经皮穴位电刺激治疗,C组进行非经非穴电针治疗,D组不采取任何止痛措施。观察4组患者手术过程中血流动力学各项指标[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血氧饱和度(SPO_2)]的变化情况;评估术中及术后30 min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记录手术时宫颈松弛度及人工流产综合征的发生情况。结果 4组不同时间点血流动力学各项指标(MAP、HR及SPO_2)组内及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和B组术中及术后30 min VAS评分与C组和D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和B组术后宫颈松弛度分级与C组和D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术后人流综合征分级与C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术后人流综合征分级与C组和D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电针与经皮穴位电刺激均能在人工流产术中发挥镇痛作用,有助于宫颈的扩张,并降低术后人流综合征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验证经皮穴位电刺激(TEAS)治疗输尿管镜碎石术后导尿管相关膀胱刺激征的疗效。方法:选取拟择期行全身麻醉下输尿管镜碎石术男性患者60例,随机分为TEAS组(30例,脱落1例)和假刺激组,(30例,脱落2例)。TEAS组患者于麻醉诱导前,取关元、中极、足三里及三阴交穴进行TEAS,持续30min,疏密波,频率2 Hz/15 Hz,电流强度6~10 mA;假刺激组患者取相同穴位粘贴电极片并连接电针仪,但不给予电刺激,同样保持30 min后开始麻醉诱导。统计两组患者术中丙泊酚及瑞芬太尼的总用量,记录手术及麻醉时间、苏醒时间和麻醉后监测治疗室(PACU)停留时间;分别于苏醒后5 min(T_1),术后1 h(T_2)、2 h(T_3)、6 h(T_4)评价患者术后恢复情况,包括尿管刺激征的严重程度和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观察患者术后各项不良反应(如恶心呕吐、头晕头痛等)的发生情况。结果:TEAS组术中瑞芬太尼用量明显少于假刺激组(P0.05),丙泊酚用量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假刺激组比较,TEAS组患者中度以上尿管刺激症状的发生率降低(P0.05),术后1h及2h的VAS评分降低(P0.05)。结论:麻醉诱导前取关元、中极、足三里及三阴交进行30min经皮穴位电刺激,可明显控制输尿管镜碎石患者术后尿管刺激症状的严重程度,减少术中麻醉药物用量,缓解术后疼痛。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估电针联合穴位埋线预处理对肛瘘切开术后患者肛门疼痛的影响。方法:将138例行肛瘘切开术的低位单纯性肛瘘患者随机分为电针组、穴位埋线组、针埋联合组,每组46例。3组患者在术前30 min分别接受电针治疗(2 Hz/100 Hz, 1 mA,留针30 min)、穴位埋线治疗以及电针联合穴位埋线治疗1次,取穴为长强、承山。记录3组患者术后各时间点(第6、12、24、48、72小时)的视觉模拟量尺(VAS)评分和肢体活动评分,术后1~3 d 24 h内最大(T24max)VAS评分以及术后72 h内使用止痛药的总剂量。结果:与穴位埋线组比较,电针组在术后第6、12、24小时的VAS评分和肢体活动评分及第1天的T24max VAS评分均降低(P0.05),术后第48、72小时的VAS评分和肢体活动评分及第2、3天的T24max VAS评分和72 h内使用止痛药总剂量均升高(P0.05);针埋联合组在术后各时间点的VAS评分和肢体活动评分、术后1~3 d T24max VAS评分以及72 h内使用止痛药总剂量均低于电针组和穴位埋线组(P0.05)。3组均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结论:电针联合穴位埋线超前镇痛对肛瘘切开术后遗患者肛门疼痛的镇痛作用显著,且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电针预处理对结直肠癌手术患者肠功能及炎性反应、血乳酸的影响。方法:选择择期行开腹结直肠癌手术的患者60例,年龄18~59岁,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分级Ⅰ~Ⅲ级,随机分为A组(全凭静脉给药麻醉组)、B组(全凭静脉给药麻醉复合右侧足三里、上巨虚、下巨虚穴位电针预处理组)、C组(全凭静脉给药麻醉复合中脘、右侧天枢及足三里、上巨虚、下巨虚穴位电针预处理组),每组20例。3组均行全凭静脉给药麻醉,B组、C组于术前一天、术前30min给予相应穴位电针预处理,每次30min。术后观察记录患者肠鸣音恢复时间、通气恢复时间、通便恢复时间、禁饮食时间、腹腔引流管拔除时间及腹腔引流液总量;分别于手术前(T0)、手术结束后24h(T1)及手术结束后第5d(T2)3个时间点采静脉血检测白细胞计数和中性粒细胞计数;于手术前(TⅠ)、肿瘤切除腹腔冲洗后(TⅡ)及手术结束后24h(TⅢ)3个时间点采动脉血测定乳酸值。结果:C组肠鸣音恢复时间、通气恢复时间、禁饮食时间、腹腔引流管拔除时间明显早于A组(均P0.05)。C组白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计数在T1时点明显少于A组(均P0.05);与T0时点比较3组在T1、T2时点白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计数明显增多(P0.05,P0.01);与T1时点比较3组在T2时点白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计数明显减少(均P0.01)。TⅠ、TⅡ、TⅢ时点3组间乳酸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全凭静脉麻醉复合足三里、上巨虚、下巨虚、天枢、中脘穴位电针预处理可以缩短结直肠癌手术患者肠鸣音恢复时间、通气恢复时间、禁饮食时间以及腹腔引流管拔除时间,从而促进肠功能恢复,降低术后24h白细胞计数,以减轻炎性反应,对血乳酸无影响。  相似文献   

7.
谢爽 《上海针灸杂志》2020,39(5):579-583
目的探究经皮穴位电刺激在老年骨科手术麻醉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92例老年骨科手术患者,按照麻醉方法随机分成穴位电刺激组和全身麻醉组,每组46例。全身麻醉组行全身麻醉,穴位电刺激组在全身麻醉组基础上行经皮穴位电刺激。比较两组拔管时间、睁眼时间、应答时间、术中丙泊酚使用量、麻醉前后血流动力学指标[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血浆皮质醇(Cor)、内皮素(ET)、简易精神状态检测量表(MMSE)评分。结果穴位电刺激组应答时间较全身麻醉组短,术中丙泊酚使用量较全身麻醉组低(P<0.05);T1(诱导后)穴位电刺激组MAP较全身麻醉组高,T2(插管时)、T3(切皮后5 min)穴位电刺激组MAP较全身麻醉组低,T2、T3、T4(手术结束时)穴位电刺激组HR较全身麻醉组低(P<0.05),穴位电刺激组血流动力学波动较全身麻醉组小;T2、T3穴位电刺激组血浆Cor水平较全身麻醉组低(P<0.05),T1穴位电刺激组血浆ET水平较全身麻醉组高,T2、T3、T4穴位电刺激组血浆ET水平较全身麻醉组低(P<0.05);麻醉后12 h、24 h穴位电刺激组MMSE评分较全身麻醉组高(P<0.05)。结论经皮穴位电刺激应用于老年骨科手术麻醉中,可减小患者术中血流动力学波动,减轻术中应激反应,减少术中麻醉药物使用量,促进患者术后意识恢复。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估经皮穴位电刺激(transcutaneous acupoint electrical stimulation,TEAS)对丙泊酚闭环麻醉输注系统丙泊酚用量及小儿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择期行扁桃体腺样体摘除患儿60例,随机分为经皮电刺激组(T组)和对照组(C组),每组30例。两组麻醉诱导后丙泊酚闭环麻醉输注系统维持麻醉。T组患儿予持续TEAS单侧合谷穴和神门穴至手术结束,2/100Hz疏密波交替、强度8~12mA,C组不给予。术中记录麻醉前(T0),插管即刻(T1),插管后5min(T2),10min(T3),15min(T4),拔管时(T5)时平均动脉压(mean arterial pressure,MAP),心率(HR)。记录术中麻醉维持丙泊酚的总用量、调整次数、平均靶浓度及单次芬太尼的使用患者例数,记录脑电双频指数(BIS),评估T5、拔管后5min(T6),拔管后10min(T 7),拔管后15min(T8),拔管后30min(T9)的PAED评分(Pediatric Anesthesia Emergence Delirium,PAED)和MCHEOPS评分(Modified Children′s Hospital of Eastern Ontario Pain Scale),测量T0、T1、T5、T9肾上腺素(NE)及T0、T5、术后24h(T10),48h(T11)IL-1,IL-6的浓度。结果与C组比较,T组T4、T5时MAP及T1~T5时HR均降低、T5~T9PAED评分及MCHEOPS评分降低,T5、T9时NE浓度显著降低,T5、T10、T11时IL-1β、IL-6浓度下降(P0.05,P0.01)。与C组比较,T组术中丙泊酚用量、丙泊酚调整次数及平均靶浓度减少(P0.05,P0.01)。C组术中使用芬太尼患者数为20例(67%),T组为9例(30%),T组明显低于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患者BIS值变动范围在术中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TEAS可以抑制患儿的应激反应和炎症反应,使术中血流动力学更加稳定,从而减少小儿丙泊酚闭环麻醉输注系统中丙泊酚的用量。  相似文献   

9.
Ma W  Zhu YM  Zhou H  Fu GQ  Pan H  Shen WD 《中国针灸》2011,31(11):1020-1024
目的:观察针药复合麻醉对肺切除患者应激反应的保护作用及其可能的机制.方法:将80例择期行开胸肺切除术患者分为A、B、C、D4组,每组20例.各组均行全麻,并予单肺机械通气,全麻前30 min开始针刺,穴取后溪、支沟、内关、合谷,接HANS-200韩氏穴位神经刺激仪,A组将无针体针灸针粘贴在穴位处,不开启电针;B组予连续波型,频率2 Hz;C组予连续波型,频率100 Hz;D组予疏密波型,频率2 Hz/100 Hz.监测术中麻醉药物追加量、心率(HR)、血压;术前、术后1天检测静脉血免疫指标(CDt/CD+8),入室后及出室前测定患者血浆肾上腺素(E)及皮质醇(Cor)含量.结果:①术中芬太尼追加量,B、C组较A、D组少(P<0.05,P<0.01).②各组插管(T1)时刻平均动脉压(MAP)较麻醉诱导前(T0)均明显升高(均P<0.01),B、C、D组升高幅度较A组小(均P<0.01);A组T1时刻心率(HR)较T0时刻升高(P<0.05),其他组变化不明显(均P>0.05),B、D组变化幅度较A组明显减少(均P<0.05),其他时刻各组MAP、HR均较平稳.③术后A组CDt/CDt较术前降低(P<0.05),其他组变化不大(均P>0.05).④术后各组患者血浆E及Cor含量均明显升高(均P<0.01),D组E含量较A组增长较少(P<0.05);B、D组较A组,B组较C、D组Cor含量增长较少(均P<0.01).结论:针刺复合麻醉可以在少用麻醉药或用量相同情况下减轻应激反应而保护脏器功能,并且减轻气管插管时血压、心率的波动,维持术后患者CD+/CD+的稳定,其中2 Hz电针组与2 Hz/100 Hz电针组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不同频率电针预处理对混合痔外剥内扎术后肛门疼痛的影响。方法:将120例行外剥内扎术的混合痔患者随机分为电针A组(2 Hz/100 Hz疏密波)、电针B组(2 Hz连续波)和电针C组(100 Hz连续波),每组40例。3组均在术前30 min电针下髎、承山穴,刺激强度以患者可耐受为度。比较3组患者术中追加麻醉药物例数;术后第4、12、24小时各时间点肛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和肢体活动评分情况;术后24 h内最大VAS评分和口服氨酚双氢可待因的剂量。结果:电针A组、电针B组、电针C组术中追加麻醉药物例数分别为4、5、4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术后第4小时肛门疼痛VAS评分和肢体活动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在术后第12小时,电针A、B两组VAS评分和肢体活动评分低于电针C组(均P0.05),在术后第24小时,电针A组VAS评分和肢体活动评分低于电针B、C两组(均P0.05);术后24 h内最大VAS评分和口服氨酚双氢可待因的剂量比较,电针A组低于电针B、C两组(均P0.05)。结论:不同频率电针预处理均具有缓解混合痔外剥内扎术后肛门疼痛的作用,但不同频率电针镇痛效果有所不同,2 Hz/100 Hz疏密波的电针镇痛作用更佳,优于2 Hz、100 Hz连续波。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针药复合麻醉对肺切除患者应激反应的保护作用及其可能的机制.方法:将80例择期行开胸肺切除术患者分为A、B、C、D4组,每组20例.各组均行全麻,并予单肺机械通气,全麻前30 min开始针刺,穴取后溪、支沟、内关、合谷,接HANS-200韩氏穴位神经刺激仪,A组将无针体针灸针粘贴在穴位处,不开启电针;B组予连续波型,频率2 Hz;C组予连续波型,频率100 Hz;D组予疏密波型,频率2 Hz/100 Hz.监测术中麻醉药物追加量、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术前、术后1天检测静脉血免疫指标( CD4+/CD8+),入室后及出室前测定患者血浆肾上腺素(E)及皮质醇(Cor)含量.结果:①术中芬太尼追加量,B、C组较A、D组少(P<0.05,P<0.01).②各组插管(T1)时刻MAP较麻醉诱导前(T0)均明显升高(均P<0.01),B、C、D组升高幅度较A组小(均P<0.01);A组T1时刻HR较T0时刻升高(P<0.05),其他组变化不明显(均P>0.05),B、D组变化幅度较A组明显减少(均P<0.05),其他时刻各组MAP、HR均较平稳.③术后A组CD4+/CD8+较术前降低(P<0.05),其他组变化不大(均P>0.05).④术后各组患者血浆E及Cor含量均明显升高(均P<0.01),D组E含量较A组增长较少(P<0.05);B、D组较A组,B组较C、D组Cor含量增长较少(均P<0.01).结论:针刺复合麻醉可以在少用麻醉药或用量相同情况下减轻机体应激反应而保护脏器功能,并且减轻气管插管时MAP、HR的波动,维持术后患者CD4+/CD8+的稳定,其中2Hz电针组与2 Hz/100 Hz电针组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2.
郭琛  陈良巧 《新中医》2021,53(8):122-124
目的:观察经皮穴位电刺激复合全凭静脉麻醉对输尿管镜检查患者术中熵指数的影响。方法:选取62例输尿管镜检查术患者,随机分为2组。观察组在麻醉前对双侧肾俞穴进行经皮穴位电刺激30 min,对照组仅贴敷电极片不做电刺激,2组患者接受常规全凭静脉麻醉下手术。比较2组患者术中熵指数、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麻醉苏醒时间、术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的状态熵(SE)在输尿管镜进入膀胱时(T2)及输尿管镜进入输尿管口时(T3)均较低(P0.05),反应熵与状态熵的差值(RE-SE)、HR、MAP在T2、T3及麻醉苏醒时(T4)均较低(P0.05),术中体动反应次数、术后VAS评分及总体不良反应发生率也较低(P0.05)。结论:经皮穴位电刺激复合全凭静脉麻醉用于输尿管镜检查,可降低患者术中脑电熵指数,并取得更好的麻醉镇痛效果。  相似文献   

13.
Ding YH  Gu CY  Shen LR  Chen YL  Shi Z 《中国针灸》2011,31(5):447-450
目的:比较不同麻醉方法对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T淋巴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及术后镇痛效果的差异,验证穴位的特异性.方法:选择90例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随机分为3组:A组为经穴复合全麻组,B组为非经非穴复合全麻组,C组为全麻组.A组先行电针刺激15~30 min,穴取双侧合谷、内关、足三里、阳陵泉、曲池,然后行全身麻醉,电针刺激至手术结束;B组选用A组每个经穴所在经脉与外侧相邻经脉连线的中点,与经穴相平处取穴,电针刺激方法及时间与A组相同;C组单纯采用全身麻醉.分别于麻醉前、术毕2 h、术后第1天、术后第3天检测T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并记录术中麻醉药用量及术后4、6、8、24、44 h镇痛泵用量.结果:(1)术后2 h与术前比较,3组CD+3、CD+4、CD+8均低于术前,除A组CD+4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外,其余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3组CD+4/CD+8比值均高于术前,A组差 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3天3组CD+3、CD+4及CD+4/CD+8均高于术前,除B组CD+4/CD+8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外,其他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2)A组术中麻醉药用量明显减少(P<0.05).(3)A组术后4、6、8 h镇痛泵用量显著减少(均P<0.05).结论:经穴复合全麻能提高人体痛阈,减少术中麻醉药用量,减轻全麻及手术应激反应对机体免疫调节功能的抑制效应,并可延长术后镇痛时效,阐明经穴具有特异性.  相似文献   

14.
Ma WH  Li YH  Gao XQ  Luo YX  Chen S  Wang XT  Wen KH 《中国针灸》2010,30(10):849-852
目的:探寻电针辅助麻醉中可达到最佳麻醉效果的电针频率。方法:将60例择期甲状腺手术患者随机分为A、B、C组,每组20例。A组选用2Hz/100Hz疏密波刺激,B组选用2Hz/15Hz疏密波刺激,C组为不接电针的对照组。刺激双侧合谷、内关穴。针刺诱导15min后行颈丛神经阻滞。观察各组镇痛效果,比较各组患者在麻醉前(T1)、诱导后切皮前(T2)、术中牵拉甲状腺时(T3)、术毕(T4)4个时间点血浆皮质醇(COR)、β-内啡肽(β-EP)浓度的变化。结果:镇痛效果显著率以B组(80.0%,16/20)为最高,A组(50.0%,10/20)居中,C组(10.0%,2/20)最低。T2时间点A组COR含量最高;T3时间点B组COR含量最低。术毕时3组COR含量均达到最高水平,仍然以B组最低。B组血浆β-EP在T3、T4两个时间点较前明显降低(均P0.05)。结论:在电针辅助麻醉中2Hz/15Hz的疏密波刺激频率比2Hz/100Hz的麻醉效果更佳,更能抑制手术麻醉带来的应激反应。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经皮穴位电刺激对经蝶入路垂体瘤切除术患者围术期血流动力学、麻醉用药及相关并发症的影响.方法:选取择期进行经蝶入路垂体瘤切除术的患者90例,随机分为经皮穴位电刺激组(T组)、假穴位组(S组)以及对照组(C组),每组30例.T组行经皮穴位电刺激,穴取合谷、外关、金门、太冲、足三里、丘墟;S组在非穴处行经皮电刺激;C组取穴同T组,只在相关穴位贴皮肤自粘电极,不通电.电刺激时间为麻醉诱导开始前直至手术结束.3组患者均在异丙酚、芬太尼、维库溴铵诱导下行气管插管,术中应用异丙酚、瑞芬太尼维持至手术结束,记录各时间点血压、心率、脑电双频指数(BIS)值、麻醉用药以及术后恢复情况.结果:各组均能够维持稳定的血流动力学.T组在插管后1 min、拔管及定向力恢复时的平均动脉压小于其余两组(均P<0.05).T组术中暴露鞍区和取瘤阶段瑞芬太尼效应室浓度较其余两组低(均P<0.05),术后定向力恢复时异丙酚效应室浓度较其余两组低(均P<0.05).术后24 h内C组2例发生恶心呕吐,其余各组均无相关并发症发生.结论:应用经皮穴位电刺激可以提高围术期血流动力学的稳定程度,降低术中阿片类药物的用量,提高麻醉恢复质量.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针药复合麻醉中不同频率电针对甲状腺手术患者的术后效应。方法:将120例甲状腺手术患者按简单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 Hz针麻组(A组)、100 Hz针麻组(B组)、2 Hz/100 Hz针麻组(C组)、颈丛阻滞组(D组),每组各30例。A,B,C组均电针双侧扶突、合谷、内关,并肌肉注射杜冷丁、阿托品,A组电针频率为2 Hz,B组电针频率为100 Hz,C组电针频率为2Hz/100 Hz,诱导30 min并持续到手术结束。D组使用1%利多卡因与0.375%布比卡因的混合液进行双侧颈丛阻滞。术前进行痛阈和耐痛阈测定,术中记录手术时间,术后通过一般生活质量评分和Prince-Henry疼痛评分进行术后评价。结果:A,B,C组术后Prince-Henry疼痛评分均优于D组(0.20±0.41,0.17±0.38,0.10±0.31 vs 0.40±0.50,P0.01),C组优于A组和B组(0.10±0.31 vs 0.20±0.41,0.17±0.38,均P0.01)。A,B,C组术后一般生活质量评分均优于D组(9.97±1.07,9.97±2.27,10.40±1.45 vs 9.73±1.41,P0.05,P0.01),C组优于A组和B组(10.40±1.45 vs 9.97±1.07,9.97±2.27,均P0.05)。结论:针药复合麻醉比单纯药物麻醉术后效果好,不同频率电针均可明显改善甲状腺手术患者术后一般生活质量,患者恢复较好,其中2 Hz/100 Hz针麻组的疼痛最轻,生活质量最高,患者恢复最好、最快,能够发挥较好的术后镇痛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电针百会穴预处理对大鼠大脑皮质腺苷及腺苷脱氨酶(ADA)浓度的影响以及对大脑中动脉阻塞(middle cerebral artery occlusion,MCAO)缺血再灌注(ischemia reperfusion,I/R)大鼠神经功能评分及脑梗死体积的影响,探讨电针百会穴预处理缓解大鼠脑I/R的机制。方法将54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电针组、电针组、对照组,每组18只,对照组麻醉后不给任何干预,电针组大鼠给予电针百会穴30min,假电针组针刺后不予通电其他程序同电针组,检测电针后30、60、120min大鼠大脑皮质ADA及腺苷浓度的变化;建立脑I/R模型,将48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成6组:模型组(A组)、电针组(B组)、电针+腺苷A1受体拮抗剂(8-cyclopentyl-1,3-dipropylxanthine,DPCPX)组(C组)、电针+二甲基亚砜(DMSO)组(D组),脱氧柯福霉素组(E组)、生理盐水组(F组),B、C、D组于造模前2h给予电针30min,C、D组在电针前30min分别给予腹腔注射DPCPX(1mg/kg)、DMSO(1mL/kg),E、F组于造模前30min分别腹腔注射脱氧柯福霉素(500μg/kg)、生理盐水(1mL/kg),再灌注24h后对大鼠进行神经功能评分并检测其脑梗死体积。结果与假电针组比较,对照组各时间点皮质区腺苷及ADA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同期比较,电针组60min时ADA浓度降低[(315.0±22.9U/L),P<0.05],于电针后120min恢复正常水平;电针组120min时腺苷浓度升高[(20.4±2.2)ng/μL,P<0.05]。与模型组比较,B、D、E组神经功能评分降低(P<0.05),脑梗死体积明显减小(P<0.01)。其他各组的脑梗死体积和神经功能评分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电针百会穴对脑I/R损伤大鼠脑保护效应可能是通过降低大脑皮质ADA水平,提高腺苷含量,进一步激活腺苷A1受体而实现的。  相似文献   

18.
郭丰  宋伟  王剑  袁岚 《江苏中医药》2016,48(9):60-62
目的:观察经皮穴位电刺激对七氟烷全身麻醉患者苏醒期躁动的影响。方法:60例ASAⅠ~Ⅱ级择期七氟烷全身麻醉下行单侧或双侧甲状腺切除术患者随机分成A组(全程吸入七氟烷麻醉)、B组(全程吸入七氟烷麻醉加经皮穴位电刺激)。观察2组麻醉时间、拔管时间、术后VAS评分及全麻苏醒期躁动发生率。结果:B组苏醒期躁动发生率和拔管后MAP、HR低于A组(P0.05),术后VAS评分小于A组(P0.05)。结论:经皮穴位电刺激可降低术后疼痛评分和七氟烷全麻苏醒期躁动发生率,减轻苏醒期心血管系统应激反应强度。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电针对老年全麻手术患者早期术后认知功能障碍(POCD)的影响。方法将行择期腹腔镜胆囊摘除的老年患者80例(ASAⅠ~Ⅱ)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电针组(接受电刺处理)与对照组(未接受电针处理),各40例。两组均采用静吸复合全麻,术后患者均行静脉自控镇痛(PCIA)。麻醉诱导前30 min及术中持续于四神聪、神门、内关穴位经皮电刺激,直到手术结束后15 min结束刺激。对照组不作处理。观察记录术后24、72、120 h,两组患者认知的评分以及术后疼痛评分(VAS)。结果电针组患者术后24 h,有6例患者发生了认知功能障碍,术后72 h有4例发生认知功能障碍,术后120 h有1例发生认知功能障碍。对照组患者术后24 h有13例发生认知功能障碍,术后72 h有10例发生认知功能障碍,术后120 h有2例发生认知功能障碍。两组患者术后24、72 h认知功能障碍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0 h认知功能障碍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术后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麻醉诱导前30 min及术中,直到手术结束后15 min进行穴位电针刺激,可以有效减少老年全麻患者POCD的发生率。电针改善老年全麻患者手后认知功能障碍的机制复杂,可能与电针具有脑保护作用,减少术中的应激水平,调节脑内神经递质,抗氧化自由基损伤,减少术中的炎症反应及术后并发症有等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20.
目的:比较电针联合穴位埋线与单纯电针或单纯穴位埋线治疗混合痔术后疼痛的疗效差异。方法:将120例患者随机分为针埋联合组、电针组、穴位埋线组,每组40例。3组均于术前30min进行干预,取穴均为长强、承山。分别采用电针联合穴位埋线、单纯电针和单纯穴位埋线镇痛。比较3组患者术后4h、12h、第3d、第7d疼痛强度评分,及术后24h内最大疼痛强度(24h Max)评分;术后24h内疼痛持续时间评分和术后7d服用止痛药尼美舒利的总量。结果:针埋联合组在术后各观察时点及术后24hMax评分、术后24h内疼痛持续时间评分、术后7d尼美舒利使用量方面,均明显优于其他两组(均P0.05);术后4h、12h及24h Max疼痛评分,电针组均优于穴位埋线组(均P0.05),而术后第3、7d的疼痛评分,穴位埋线组均优于电针组(均P0.05)。术后24h内疼痛持续时间评分电针组优于穴位埋线组(P0.05),术后7d尼美舒利使用量,穴位埋线组少于电针组(P0.05)。结论:电针联合穴位埋线用于混合痔术后镇痛疗效优于单纯电针或单纯穴位埋线。电针镇痛效果强,起效快,但是维持时间较短,穴位埋线镇痛缓慢而持久,两者结合能够充分发挥镇痛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