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心律失常为心血管病领域的常见病、多发病,我国约有2 000万心律失常患者,给公共卫生健康带来沉重负担。目前,药物与手术治疗已成为心律失常的常规治疗手段。然而,“治”心律失常药物存在“致”心律失常的不良反应、手术治疗尚存在一定的失败率与复发率,因此心律失常的临床治疗效果亟待提升。心律失常属于中医学“心悸”范畴。在病因病机上,与肝郁气滞、痰浊内蕴、水饮凌心、火热扰心、瘀阻心脉、寒凝心脉及气血阴阳亏虚密切相关。因此,提出郁悸、痰悸、饮悸、火悸、瘀悸、寒悸、虚悸7种中医证型。在经方治疗策略上,郁悸推荐柴胡加龙骨牡蛎汤,痰悸推荐温胆汤,饮悸推荐苓桂术甘汤等苓桂剂,火悸推荐三黄泻心汤,瘀悸推荐血府逐瘀汤,寒悸推荐麻黄附子细辛汤,虚悸则根据气血阴阳的不足,推荐桂枝甘草汤、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黄连阿胶汤、炙甘草汤、归脾汤等。若证型相兼,则合方而治。基于“方证对应”与“病机结合病理,药性结合药理”的中西医整合医学思想,该研究提出在心律失常的中医治疗中,主张有是证用是方,倡导“病机-病理-药性-药理”四位一体的中西医整合诊疗模式,进一步提升经方治疗心律失常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2.
针刺可以通过对自主神经功能的调节来预防和治疗相关疾病,而有关针刺对自主神经调节效应的研究结果并不一致,考虑到在针刺作用机制研究中,不可避免地涉及动物麻醉剂的使用,而麻醉药物在发挥其药理效应的同时,亦可影响自主神经系统活动,因此,在探讨不同针刺效应机制时如何合理使用麻醉剂,尽量减少麻醉剂的影响十分重要。本文通过回顾针刺对自主神经调节作用以及麻醉剂对自主神经活动影响的相关研究,提出对于不同麻醉方式以及不同麻醉深浅状态对针刺调节自主神经效应的影响进行系统研究的新思路,以期为针刺调节自主神经研究中麻醉剂的使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心悸是临床上的常见病,痰饮致悸(痰饮扰心型心悸)的患者并不少见。历代医家都对痰饮致悸的病机、证候和治疗进行了研究和阐述,形成了痰饮致悸"病机—治法方药"的系统体系,通过对这个体系的研究,对于运用中医药治疗痰饮致悸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对《伤寒论》心悸证治探析.即心阳虚致悸;心阴阳两虚致悸;心脾不足气血两虚致悸;阳气郁遏致悸;太阳病误用泻下致悸;少阳中风误用吐下致悸;少阳伤寒误汗致悸;心肾阳虚水气凌心致悸;心阳虚水停下焦致悸;胃阳不足饮停干中致悸;太阳病水停中焦致悸;少阳病水停心下致悸。  相似文献   

5.
正柴胡桂枝汤出自张仲景《伤寒论》,原文记载:"伤寒六七日,发热,微恶寒,支节烦疼,微呕,心下支结,外证未去者,柴胡桂枝汤主之。"方由桂枝、柴胡、芍药、黄芩、人参、甘草、半夏、大枣、生姜组成,原为患者少阳而太阳证未罢而设。近年来,药理研究证实本方具有增强人体免疫功能,调节自主神经功能紊乱,抗溃疡,抗癫痫,镇静等作用。笔者根据现代药理研究,结合中医辨证,临床应用本方加减治疗经期感冒发烧、自主神经功能紊  相似文献   

6.
《伤寒论》中的心悸证多集中在太阳篇内。主要有心下悸、心中悸、心动悸三种证型。王肯堂说:“有汗吐下后正气内虚而悸者,有邪气交击而悸者,有荣卫涸流脉结代者则又甚焉。”发病原因不同,证以本虚为主,其虚损程度有明显差异。仲师力求平脉辨证,依证立法,制方遣药,丝丝入扣,至今仍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现将《伤寒论》之心悸证治剖析于下,以利古为今用。一、心下悸心下悸有两种情况:一是病邪在表,发汗过多,损伤心阳;二是胃阳不足,水饮内停,阳气被遏。 1.心阳虚心下悸:“发汗过  相似文献   

7.
通过呼吸功能、胸部X线、心电图等检查,探讨了胸部检查与汉方医学腹证的关系。以489人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409人,女性80人,平均年龄49.8±8.8岁。结果:①轻度以上腹证出现率:右胸胁苦满79%,左胸胁苦满52%,心下痞硬69%,心下悸14%,脐上悸57%,脐下悸18%,振水音26%,右脐旁压痛84%,左脐旁压痛85%,脐下压痛63%,乙状结肠部压痛48%,回盲部压痛48%,小腹腹力低下72%,小腹知觉低下82%,正中芯19%。腹部动悸出现率脐上悸最高,脐旁压痛左右未见差异,胸胁苦满右侧出现率高。腹力、腹直肌紧张度、胸胁苦满男性略强,心下悸、脐上悸、振水音女性出现率  相似文献   

8.
浅论心下悸     
正从古至今,医家对心下悸病证的诊断以及病机认识不一。本文拟从心下悸之证、病机及证治规律三个方面对其进行系统探讨,希冀广大中医同仁对其有更加全面深入的了解,以启发临床遣方用药。1心下悸之证历代医家对心下悸之证的描述可概括为两个方面:其一为自我感觉症状,即自觉心下跃跃筑动,不能自止,正如"筑筑惕惕然动,怔怔忪忪不能自安者是也",然此与"心悸"实难辨别,在指导临床方面难有成效;其二为腹证之内容,即心下按之搏动应指之象,其中"心下"部  相似文献   

9.
仲景在《伤寒论》中所论悸证,涉及太阳、少阳、少阴、厌阴诸经。虽同为悸,但患者的感受却不尽一致,有心悸、心中悸、心动悸、心下悸及脐下悸之不同.笔者细观请荣,发现仲景之所以详述修的部位,目的在于更准确地辨证施治。兹将笔者的体会理述于下。查《说文解字》,悸作“心动”解。成无已认为:“修者,心松是也,筑筑惕惕然动,怔怔松松,不能自安者是也。”说明悸是一种心动不安或具体其他部位筑筑惕惕而不能自主运动的自觉感受。不同部位的悸动,患者的感受及相关的临床见症不尽一致。但同为悸证,却又有内在的必然联系,就其病因病…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院内制剂养心复律胶囊对心络瘀阻型心悸伴室性早搏心脏自主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113例心络瘀阻型心悸伴室性早搏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55例,采用院内制剂养心复律胶囊治疗,4粒/次,3次/d;对照组58例,采用参松养心胶囊治疗,4粒/次,3次/d。疗程均为4wk。分别于治疗前后观察两组心率变异(HRV)、QT离散度(QTd)、SDNN、SDANN、SDNN Index、PNN50变化情况。结果:两组中医证候疗效比较,观察组总有效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后HRV和QTd变化比较,治疗前,两组SDNN、SDANN、SDNN Index、RMSSD、PNN50和QTd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上述指标分别与本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观察组上述指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院内制剂养心复律胶囊对心络瘀阻型心悸伴室性早搏患者心脏自主神经功能有明显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11.
电针对大鼠坐骨神经损伤后轴突转运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在于研究电针对大鼠坐骨神经损伤后的再生作用。方法:采用大鼠坐骨神经损伤手术模型,HRP追踪观察。结果:电针组的L4、L5脊髓前角和L4、L5脊神经节内的标记细胞数目最多,与空白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中药组次之,西药组最少。结论:该研究初步证明神经损伤后应用电针治疗,周围神经与中枢神经已获得较好的连续性,是一种加速神经再生,提高神经功能恢复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2.
袁蓉  王阶  郭丽丽 《中国中药杂志》2015,40(9):1666-1669
睡眠剥夺已成为冠心病风险的独立预测因子,目前和逐渐升高的心血管发病率和死亡率密切相关.该文回顾了现代医学睡眠剥夺对冠心病的影响及中医药防治的理法方药研究,发现睡眠剥夺通过增加冠心病危险因素,引起自主神经功能、激素代谢功能、内皮功能紊乱及炎症反应,影响机体的各个方面而诱发或加重冠心病.在中医"心主血脉","心主神志"的理论基础上,笔者认为中医药"调心安神"通过"双心"同调,多靶点多途径作用于心血管危险因素的各个环节,可改善睡眠并减少睡眠剥夺引起的冠心病危险因素,为冠心病的防治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13.
Chinese medical theory and complexity theory are two distinct bodies of knowledge concerned with the nature and behavior of natural systems. The former is an artifact from mankind's ancient past; the latter is a vanguard of contemporary science. Yet the basic principles and modes of thinking in these two subjects can be productively compared and employed to make connections between ideas and individuals from apparently disparate backgrounds. These connections may provide insights to all involved. This paper presents some basic comparisons and explores potential ways to begin to construct links between a millennia-old method of traditional medicine and methodologies that lie at the frontiers of modern scientific knowledge. Topics addressed include: the dilemma facing modern Western medicine, the methodology of Chinese medicine, relationships between Chinese medicine and complexity theory, keys to further research, including: language and terminology, analysis of medicinal formulas, analysis of diagnostic and therapeutic principles and procedures, and the application of the metaphoric mode of thinking of Chinese medicine to the investigation of complex adaptive systems. Finally, there is a statement of principles that should be borne in mind by researchers in development of detailed guidelines and criteria for the design of studies and the evaluation of results.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以中医“肺主治节”理论为切入点,在吸收和融合现代生命科学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肺主治节”的内涵与植物神经节后纤维所支配的效应器的生理功能相关,并进一步通过肾上腺素能受体和胆碱能受体的功能探讨,受体激动剂/拮抗剂药物的作用机制和临床用药情况分析,以及治肺中药的药效物质基础解析等方式,来诠释“肺气”的运行与交感及副交感神经功能的相关性。希望通过深入解读“肺主治节”相关理论,旨在发展符合中西医协同创新思想的整合医学,充分发挥中医藏象理论对现代药物研发以及临床疑难疾患治疗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5.
溃疡性结肠炎病因不明,发病率呈上升趋势,现代医学治疗棘手,中药灌肠治疗具有很大的潜力,近年来研究活跃,现从辨证论治灌肠、专方专药灌肠、基本方加减灌肠、中药联合西药灌肠、中药内服加灌肠等五个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6.
健康人的末梢神经传导参数与生活习惯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明确生活习惯导致末梢神经传导机能的影响。方法:延边朝鲜族健康人及韩国留学生为对象,检测正中、尺、腓、胫神经的复合肌肉动作电位(compound muscle action potential,CMAP,或M波)和迟延电位F波(F—WavesF—W),研究生活习惯与各神经传导参数之间的关系。结果:腓神经CMAP的波幅低下、远端潜伏期延长、F—W最短潜伏期延长,正中、尺、胫神经无著变。结论:延边朝鲜族健康人与韩国留学生的盘腿坐、屈膝坐等生活习惯导致潜在性腓神经损伤。  相似文献   

17.
对近年来镇肝熄风汤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临床应用及机制研究进行综述。镇肝熄风汤为清代医家张锡纯治疗中风的经典名方,也是现今临床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常用方。据《医学衷中参西录》记载镇肝熄风汤具有镇肝熄风,滋阴潜阳之功效,临床对阴虚阳亢型高血压有一定疗效。高血压的作用机制复杂,虽然用于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药物种类繁多,但是现代西药存在作用靶点单一,不良反应多等问题,中药复方由于多靶点、多途径的治疗特点,在减轻高血压患者的不良反应及改善症状方面发挥着独特的优势。目前对镇肝熄风汤治疗高血压的研究较多,从中医临床实践到实验研究都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尤其是胃肠激素等新观点的提出,丰富了高血压机制学说,但是对其治疗原发性高血压作用途径、作用靶点的研究有待深入。基于此,通过收集整理近年来国内外镇肝熄风汤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临床及作用机制的相关文献,发现镇肝熄风汤降压作用的机制主要涉及调节胃肠激素、改善血管内皮功能、改善血管重构、阻断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RAAS)系统、调控血脂、抑制交感神经活动、改善胰岛素抵抗、干预细胞膜离子通道等方面。基于镇肝熄风汤多途径、多靶点的降压作用,立足于原发性高血压的发病机制及病理生理变化,为中医药治疗原发性高血压提供新策略。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宁心安神汤治疗心脏神经官能症的疗效.方法:选择2010年1月~2011年1月我科的100例心脏神经官能症患者,随机分为中药治疗组50例和非中药对照组50例.结果:中药治疗组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宁心安神汤在治疗心脏神经官能症的过程中有调节和治疗的作用,应该在临床上推广.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从古代文献及现代研究成果入手,分析了心与小肠的脏腑联系,心经与小肠经的表里经联系,以及心与躯体部位(穴位)、四肢百骸、五官九窍的组织联系等表里关系,阐释了其表里关系的内在机制,并就如何进一步开展心的表里关系研究提出一些设想。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糖尿病肾病的现代研究及治疗虽取得一定进展,但尚无法有效延缓肾功能衰减。临床实践表明,中药对糖尿病肾病疗效确切,现从病因病机、临床研究、实验研究等方面对近年来发表的相关文献进行综述,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