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观察不同针刺穴位、针刺方式、脉冲波型对中风后踝背屈障碍患者步行能力的影响,优化针刺方案。方法选择符合纳入标准的脑卒中患者40例,采用三因素两水平的正交设计试验分为4组,即不同针刺穴位(因素A为A1足三里、条口;A2足三里、悬钟)、不同针刺方式(因素B为B常规刺法;B2合谷刺法)、脉冲波型(因素C为C1疏波;C2断续波),应用步态分析参数(步长、支撑相)、踝关节最大主动背屈角度、踝关节最大屈伸等长收缩状态下(MIVC)胫前肌的积分肌电值(IEMG)客观评价治疗前后的差异,以筛选出最佳治疗方案。结果治疗后各组患者步长、支撑相、踝关节最大主动背屈角度、MIVC状态下胫前肌IEMG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P0.05);各因素不同水平对观察指标的影响均表现为k2k1,即A2A1,B2B1,C2C1;在对各因素主次影响的观察中,RARCRB。结论不同穴位电针方式均能改善中风后踝背屈障碍的步行能力;三因素对疗效的主次关系为:针刺穴位脉冲波型针刺方式;最佳治疗方案为针刺足三里、悬钟穴,选用电针断续波和合谷刺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经皮电刺激太冲、丘墟穴对老年脑卒中患者踝背屈功能的影响。方法 76例老年脑卒中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8例,对照组患者入院后采用常规康复方法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经皮电刺激太冲、丘墟穴康复治疗,两组治疗时间为4周。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步速、步频、患侧肢体步长、患侧单支撑相时间、双支撑相时间、踝关节矢状面关节活动度、力矩峰值、主动踝背屈时胫前肌积分肌电值(iEMG)等指标,采用Fulg-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评估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患侧下肢运动功能变化,同时检测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踝关节最大主动背屈角度。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踝关节矢状面关节活动度、力矩峰值及胫前肌iEMG比较无显著差异(P 0.05),两组患者治疗后上述指标均明显改善(P 0.05),且观察组较对照组改善更为明显(P 0.05)。两组患者治疗前步速、步频、患侧步长等步行空间相关参数及患侧单支撑相时间、双支撑相时间等步行时间相关参数比较无显著差异(P 0.05),两组患者治疗后上述指标均明显改善(P 0.05),且观察组较对照组改善更为明显(P 0.05);两组患者治疗前踝关节最大主动背屈角度及下肢FulgMeyer评分比较无显著差异(P 0.05),两组患者治疗后上述指标均明显改善(P 0.05),且观察组较对照组改善更为明显(P 0.05)。结论经皮电刺激太冲、丘墟穴可明显改善老年脑卒中患者踝背屈功能,进而促进下肢运动功能的尽快康复。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针刺经筋结点(屈踝结点)对痉挛型偏瘫患者踝关节痉挛的影响。方法将40例痉挛型偏瘫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20例。对照组接受综合康复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针刺患侧屈踝结点。观察两组治疗前后腓肠肌肌电积分值(IEMG)、综合痉挛量表(CSS)及功能性步行量表(FAC)评分变化。结果治疗前,两组腓肠肌IEMG、CSS及FAC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腓肠肌IEMG、CSS评分低于治疗前,FAC评分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腓肠肌IEMG、CSS评分低于对照组,FAC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综合康复治疗的基础上加针刺屈踝结点,能够更好地改善痉挛型偏瘫患者踝关节的痉挛状态。  相似文献   

4.
Wang XB  Chen J  Li TJ  Tao J  Chen LD  He J  Chen LR 《中国针灸》2011,31(7):580-584
目的:评定不同频率电针治疗脑卒中下肢偏瘫患者的肌电图效应和对步行能力的影响为针灸处方提供依据.方法:50例脑卒中下肢偏瘫Brunnstrom分期为Ⅱ-Ⅳ期的患者随机分成3组,即100 Hz组、50 Hz组、2 Hz组.3组分别采用100 Hz、50 Hz和2 Hz的电针配合常规康复训练进行治疗.治疗前后利用表面肌电图记录患侧膝屈曲和踝背屈时最大等长收缩时主动肌和拮抗肌的肌电活动,并采用Fugl-Meyer评分、临床痉挛指数和Holden步行功能分级对患者的运动功能进行评定.结果:治疗后,100Hz与50 Hz组股直肌积分肌电值(IEMG)降低(P<0.01,P<0.05),且比2 Hz组显著(均P<0.05);腓肠肌的IEMG 100Hz与50 Hz组治疗后也降低(P<0.05,P<0.01),胫前肌的IEMG仅50Hz组治疗后增高(P<0.05).膝屈曲的协同收缩率100 Hz与50 Hz组治疗后均降低(P<0.05,P<0.01),健患侧的协同收缩比值3组治疗后均显著增高(P<0.01,P<0.05).踝背屈的协同收缩率3组治疗后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P<0.01),健患侧的协同收缩比值仅100 Hz组治疗后差异显著(P<0.01).3组治疗后Fugl-Meyer 功能评分、痉挛指数和步行功能均显著改善(均P<0.01),但组间差异仅表现为100 Hz组步行能力优于50 Hz与2 Hz组(均P<0.05).结论:电针配合康复训练有助于降低脑卒中患者下肢的痉挛程度和提高步行功能,50 Hz和100 Hz较2 Hz疗效好,100Hz的刺激参数可能更佳.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指压穴位联合经皮穴位电刺激(TEAS)对重型颅脑损伤(STBI)患者踝背屈功能的干预效果。方法:收集2020年1月至2022年3月在丽水市中心医院接诊的STBI(恢复期)伴肢体功能障碍患者共66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3例。对照组予常规治疗措施,观察组于对照组基础上采取指压穴位联合TEAS。两组均治疗4周。比较两组患侧的踝背屈主动活动范围(AROM)、胫前肌积分肌电值(iEMG)、踝关节最大主动背屈角度以及踝关节运动控制功能。结果:治疗后,两组患侧踝背屈AROM、胫前肌iEMG、踝关节最大主动背屈角度较治疗前明显增加,但观察组增加更显著(P<0.05);两组简式FuglMeyer评分较治疗前明显提高,但观察组较对照组同时点提高更显著(P<0.05)。结论:指压穴位加TEAS能显著改善STBI患者的踝背屈功能。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究电针结合物理疗法对恢复期脑卒中后足下垂患者下肢运动及平衡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3月-2019年3月于深圳市大鹏新区南澳人民医院进行康复治疗的脑卒中后足下垂患者12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对照组实施康复训练和常规理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结合电针穴位疗法,评估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采用表面肌电图测量治疗前后胫前肌及腓肠肌表面积分肌电值(Integrated Electromyogram,i EMG)及踝背屈状态下的协同收缩率(CocontractionRatio,CR),并采用关节活动度评定量表(RangeofMotion,ROM)、改良Ashworth痉挛量表(Modified Ashworth Scale,MAS)、10米最大步行速度测试(Maximum Walking Speed,MWS)、Berg平衡量表(Berg Balance Scale,BBS)评估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下肢运动功能和平衡功能。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胫前肌和腓肠肌i EMG值和CR值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胫前肌i EMG较治疗前升高,腓肠肌...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平衡阴阳"电针法联合活血通络解痉汤对脑梗死所致踝关节跖屈肌痉挛患者下肢肌电图和步行能力的影响。方法将68例脑梗死所致踝关节跖屈肌痉挛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34例接受常规康复治疗,观察组34例在常规康复治疗基础上给予"平衡阴阳"电针法及活血通络解痉汤治疗,2组均治疗8周。比较2组治疗前后踝跖屈肌群肌张力、跖屈肌肌力、下肢肌电图、步行能力、下肢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结果与治疗前比较,2组治疗后踝跖屈肌群肌张力的改良Ashworth量表(MAS)评分分级、评分均明显降低(P均0.05),跖屈肌肌力评分分级、评分均明显增高(P均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治疗后以上分级与评分改善更明显(P均0.05)。与治疗前比较,2组治疗后胫前肌积分肌电值(iEMG)及10 m步行测试(10MWT)相关指标步长、步频、步速明显升高(P均0.05),腓肠肌iEMG及10MWT相关指标能量消耗指数明显降低(P均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治疗后以上指标明显更改善(P均0.05)。与治疗前比较,2组治疗后"起立-行走"计时测试(TUGT)时间明显缩短(P均0.05),功能性步态评价量表(FGA)评分、Fugl-Meyer下肢运动功能评分、Barthel指数明显增加(P均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治疗后以上指标改善更明显(P均0.05)。结论 "平衡阴阳"电针法联合活血通络解痉汤可显著降低脑梗死所致踝关节跖屈肌痉挛患者跖屈肌肌张力,改善患者步行功能及步态,有助于改善下肢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交通跷脉"针法治疗中风后足内翻的疗效。方法:将64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纳入30例,脱落2例)和对照组(纳入30例,脱落2例)。对照组给予常规针刺和康复功能锻炼;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方案的基础上,加用"交通跷脉"针法,穴取患侧风池、然谷、照海及风府,均每天1次,每周治疗5 d,共治疗4周。于治疗前、治疗2周后、治疗4周后对患者分别进行足内翻角度测量、Holden功能步行分级评定,并于治疗前、治疗4周后采用肌骨超声测量患者静息状态下胫骨前肌、胫骨后肌的厚度。结果:治疗4周后两组足内翻角度、Holden功能步行分级均较治疗前改善(P<0.01,P<0.05),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1,P<0.05)。治疗前两组健侧胫前和胫后肌厚度均较患侧厚(P<0.05);治疗后两组患侧胫前和胫后肌厚度均较治疗前增厚(P<0.01,P<0.05),观察组健侧厚度治疗前后相当(P>0.05),而对照组健侧厚度较治疗前增厚(P<0.05);治疗后两组患侧胫前和胫后肌厚度与健侧相当(P>0.05),观察组患侧胫前和胫后肌厚度均较对照组厚(P<0.05)。结论:"交通跷脉"针法能有效改善中风后足内翻患者的足内翻角度、步行功能,并能有效改善其胫骨前肌、胫骨后肌的肌肉形态。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电针对缺血性脑卒中足下垂患者下肢运动功能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8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9例,两组患者均给予缺血性脑卒中基础治疗。在此基础上治疗组予以患侧下肢电针治疗,对照组予以患侧下肢普通针刺,两组共治疗4周后,进行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踝关节运动功能、下肢运动功能评分及步行能力及步态评价比较。结果:治疗结束时治疗组患者在主动踝背屈活动度、患侧下肢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Holden步行功能评分和Tinetti步态测试评分等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在踝关节跖屈肌群张力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电针治疗相比普通针刺能够明显改善缺血性脑卒中后足下垂患者踝关节运动功能,改善患者步行能力,纠正异常步态,对于提高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针刺结合康复训练与单纯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足下垂患者的临床疗效差异性。方法:选取2013年5月—2015年5月于本中心就诊的脑卒中后足下垂患者92例,随机分为联合组和常规组各46例,常规组给予常规康复训练而联合组在常规训练基础上加用针刺特定穴位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胫前肌及腓肠肌表面肌电值(i MEG)及两肌肉在踝背屈状态下的协同收缩率(CR),比较治疗前后患肢H反射中Hmax/Mmax;比较两组治疗前后患肢FuglMeyer下肢运动功能评分(FMA),并对胫前肌肌力进行MMT分级Kendall百分比法评价,选用Ashworth量表对小腿三头肌肌张力进行评价;比较两组治疗前后步行能力(FAC)及踝关节活动度。结果:治疗后联合组在FMA、胫前肌肌力、FAC和踝关节活动度上较常规组更高,小腿三头肌肌张力则明显较常规组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联合组在Hmax/Mmax、腓肠肌i MEG及CR上较常规组下降更低,胫前肌i MEG则明显较常规组上升更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常规康复训练加上取穴主用阳明经穴位,辅以针刺拮抗肌穴位的方法,能够从多途径治疗脑卒中后足下垂畸形,且效果良好,值进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1.
摘要:目的:通过比较低频穴位电刺激结合康复训练疗法与针刺疗法对中风患者踝背屈功能障碍的疗效,选择较优化的治疗方案,为临床治疗踝背屈功能障碍提供优化的治疗方案。方法:将80例符合本研究纳入标准中风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n=40)与治疗组(n=40)。两组受试者在接受常规康复治疗的条件下,对照组接受电针治疗,取穴为患侧足三里、阳陵泉,针刺得气后通电,电刺激波型为断续波(断续波比1:1)、频率为50Hz、每次10分钟,每日1次,治疗6天,休息1天,持续28天。治疗组接受低频穴位电刺激结合康复训练治疗,选取患侧足三里、阳陵泉;飞扬、昆仑,采用低频穴位电刺激仪,电刺激采用断续波(断续波比1:1)、频率为50Hz、每次10分钟,每日1次,治疗6天,休息1天,持续28天。治疗前后采用踝关节最大主动背屈角度、步态分析系统、Fugl-Meyer量表进行疗效判定。治疗前后数据统计采用SPSS 23.0进行分析。结果:1.治疗28天后,两组患者的踝关节最大主动背屈角度、Fulg-Meyer评分(下肢)较治疗前均有明显的提高,组内比较具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组间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2.治疗28天后,两组患者患侧步态参数(步长、步速、步频、患侧双支撑相)较疗前明显改善,组内比较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组间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结论:低频穴位电刺激结合康复训练治疗与电针治疗均可改善中风后踝背屈功能障碍,低频穴位电刺激结合康复训练方法疗效更佳。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两种经皮穴位电刺激方案对脑卒中后偏瘫患者踝背屈功能和步行能力的影响。方法:选取60例脑卒中后踝背屈障碍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30)与治疗组(n=30)。两组患者均接受经皮穴位电刺激治疗。治疗组用屈伸肌交替刺激法,选择50 Hz的断续波电流,每日1次,每次20 min,共治疗4周;对照组用常规刺激方法,电刺激的仪器、参数以及疗程等与治疗组相同。利用步行时空参数、踝关节主动活动度和下肢Fulg-Meyer评分对疗效进行评价。结果:治疗4周后,两组患者步态分析各参数、踝关节主动活动度及Fulg-Meyer评分较疗前差异均显著(P0.01),组间比较结果显示治疗组各项指标的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或P0.05)。结论:经皮穴位电刺激有助于脑卒中后偏瘫患者踝背屈功能的改善,能够提升患者的步行能力,且屈伸肌交替刺激法优于常规刺激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电针足三里、悬钟治疗卒中偏瘫弛缓性足下垂的治疗效果。方法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治疗组给予神经发育疗法治疗加电针足三里、悬钟穴,对照组仅给予神经发育疗法治疗。治疗前后进行踝关节主动关节活动度测量、Fugl-Meyer下肢运动功能评定、胫前肌表面肌电信号检测以及10 m最大步行速度测试。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踝关节主动关节活动度、Fugl-Meyer下肢运动功能评分、胫前肌表面肌电信号以及10 m最大步行速度较治疗前有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组改善效果较对照组更加显著(P0.05)。结论电针足三里、悬钟结合神经发育疗法治疗卒中偏瘫弛缓性足下垂有较好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低频穴位电刺激结合康复训练对中风后踝背屈功能障碍的临床观察,优化治疗方案,为提高临床疗效提供有力依据。方法将符合该研究纳入标准的8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试验组,每组40例。该课题进行中两组受试者首先给予常规康复治疗,对照组接受低频治疗,选取患侧足三里、阳陵泉,电刺激采用断续波(断续波比1:1)、频率为50 Hz、10 min/次,1次/d,治疗6 d,休息1 d,持续4周。治疗组接受低频穴位电刺激治疗,选取患侧足三里、阳陵泉;飞扬、昆仑,采用低频穴位电刺激仪,电刺激采用断续波(断续波比1∶1)、频率为50 Hz、10 min/次,1次/d,治疗6 d,休息1 d,持续4周。治疗前后采用踝关节最大主动背屈角度、Fugl-Meyer量表进行疗效判定。治疗前后数据统计采用SPSS 23.0进行分析。结果治疗4周后,两组患者的踝关节最大主动背屈角度、下肢FulgMeyer评分较疗前明显改善,组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结论低频穴位电刺激结合康复训练治疗与低频治疗均可改善中风后踝背屈功能障碍,低频穴位电刺激结合康复训练治疗疗效更佳。  相似文献   

15.
刘春蓉  吴莎莎 《河南中医》2014,(12):2341-2342
目的:观察绷带结合多种刺激治疗中风后足下垂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中风后足下垂患者25例,所有患者均给予绷带结合多种刺激的强化治疗。主要评价指标:治疗前后分别测量患侧踝关节主动活动度,"起立—行走"计时测试,腓肠肌痉挛程度、Barthel指数评分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结果:治疗后踝背伸ROM评分、腓肠肌痉挛程度、"起立—行走"计时、Barthel指数、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均优于治疗前(P均〈0.05)。结论:绷带结合多种刺激确治疗中风后足下垂疗效显著,能改善踝关节的主动背伸活动度,步行能力,并提高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肌肉运动点温针灸配合康复治疗降低脑卒中患者下肢肌张力的临床效果。方法:将128例脑卒中后下肢肌张力高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64例。对照组行常规针刺+康复治疗,治疗组行肌肉运动点温针灸+康复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前后偏瘫侧膝部、髋部屈伸肌肌力、肌张力,痉挛指数(CSI)评分、运动功能(FMA)评分、日常生活能力(BMI)评分,健侧步长、患侧步长、步速、步频等步态分析指标,偏瘫侧下肢胫神经潜伏期及Hmax/Mmax比值等肌电图指标。结果:治疗后,治疗组患者膝关节后伸(FKE)、前屈(FKF)及髋关节后伸(FHE)、前屈(FHF)肌力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患者膝关节后伸(SKE)、前屈(SKF)及髋关节后伸(SHE)、前屈(SHF)肌张力均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患者CSI评分低于对照组,FMA、MBI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患者健侧步长及患侧步长、步速、步频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患者偏瘫侧下肢胫神经潜伏期高于对照组,Hmax/Mmax比值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肌肉运动点温针灸配合康复治疗可有效降低脑卒中患者下肢肌张力,增加肌力,改善肢体痉挛状态及肌电图指标,提高下肢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17.
谢丁玲  牛红月 《中国针灸》2023,(11):1226-1228
<正>踝关节背屈功能障碍是中风偏瘫患者常见的遗留症状,多表现为足下垂或足内翻畸形,导致患者在行走时下肢摆动困难,出现代偿性划圈样步态,大大增加了步行耗能和跌倒风险[1],故改善中风患者踝关节背屈功能,提高其步行和平衡能力至关重要。笔者采用“调神舒筋”法针刺治疗中风后踝关节背屈功能障碍33例,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利用表面肌电图技术研究点按穴位法、常规方法诱发脑卒中患者患侧下肢Bechterev屈曲反射的电生理学效应。方法选取30例脑卒中的患者,每个患者先后随机用点穴方法及常规方法诱发患侧下肢Bechterev屈曲反射,同时使用表面肌电图检测,分析和探讨患侧下肢电生理学效应。结果点穴方法和常规方法对脑卒中患者患侧下肢电生理学效应比较:股直肌、股二头肌、胫前肌、腓肠肌的表面肌电积分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胫前肌-腓肠肌协同收缩率的结果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点穴手法比常规手法更有效地促进脑卒中患者患侧下肢Bechterev屈曲反射的肌肉收缩效应;两种手法诱发Bechterev屈曲反射对脑卒中患者患侧胫前肌-腓肠肌的协同收缩影响无明显差别。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针刺联合肌电生物反馈治疗对卒中患者偏瘫侧手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卒中偏瘫患者8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均进行常规运动疗法和内科药物疗法,观察组加以针刺联合肌电生物反馈治疗。测定患者治疗前和治疗3个月后患者腕背伸时手指总主动活动度(TAM)、手指(除拇指)屈肌和伸肌最大收缩时肌电(EMG)幅值,用Fugl-Meyer评估表(FMA)对患侧手功能进行评定,比较治疗前后三角肌、肱三头肌与前臂伸肌群EMG评分。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治疗前后手指屈肌和伸肌最大收缩时EMG、TAM、FMA评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治疗后EMG幅值、TAM和FMA评分恢复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与对照组治疗前后三角肌、肱三头肌和前臂伸肌群EMG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患者三角肌、肱三头肌和前臂伸肌群EMG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针刺联合肌电生物反馈治疗有助于改善卒中偏瘫患者的手功能。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巨刺丘墟透照海、昆仑透太溪结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足下垂的临床疗效。方法:对符合纳入标准的122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61例。两组均接受偏瘫肢体运动训练中的常规康复训练,对照组在康复训练的基础上给予普通针刺治疗,治疗组在接受康复训练的基础上给予巨刺丘墟透照海、昆仑透太溪,每周治疗5次,连续治疗6周。比较两组患者胫前肌、腓肠肌外侧头的最大积分肌电值(i EMG)、下肢运动功能评分,统计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在胫前肌、腓肠肌外侧头i EMG值、下肢运动功能评分方面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分别为93.44%、80.33%,二者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巨刺丘墟透照海、昆仑透太溪结合康复训练能明显的改善脑卒中后足下垂患者的胫前肌、腓肠肌外侧头i EMG值、下肢运动功能,临床疗效优于康复训练结合普通针刺治疗,可进一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