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目的观察首参颗粒对动脉粥样硬化(AS)大鼠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及基质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剂-1(TIMP-1)的干预作用。方法 4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西药对照组(西药组)、首参颗粒组(中药组),每组10只。除正常组外,其余大鼠均以高脂饲料喂养,并一次性腹腔注射维生素D3,以建立AS模型。同时模型组灌服生理盐水,中药组灌服首参颗粒,西药组灌服普伐他汀进行药物干预。12周后HE染色观察各组大鼠血管病理变化,ELISA法检测大鼠血清MMP-9及TIMP-1含量。结果模型组大鼠病理切片可见部分动脉内膜断裂,内皮细胞排列明显紊乱。中药组动脉内膜较模型组光滑平整,内膜脱落、内皮细胞排列紊乱较模型组明显减轻。模型组大鼠血清MMP-9含量较正常组明显增高(P0.01),而TIMP-1含量明显降低(P0.01)。与模型组相比较,中药组MMP-9含量明显降低(P0.01),TIMP-1含量明显增高(P0.05)。结论首参颗粒可能通过抑制MMP-9、促进TIMP-1的表达,调节MMP-9/TIMP-1的失衡状态,改善动脉粥样硬化病变。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补肾中药复方首参颗粒对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 AS)模型大鼠血管细胞与外周血白细胞端粒、端粒酶以及动脉壁病变、血脂的影响,探讨其作用机制。 方法:40只Sprague-Dawley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中药组和西药组;采用一次性腹腔注射维生素D3及连续饲喂高脂饮食的方法建立AS模型。模型组大鼠用双蒸水灌胃,中药组以首参颗粒灌胃,西药组以普伐他汀灌胃。12周后,苏木精和伊红染色观察腹主动脉髂动脉病理变化,生物化学比色法检测血清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 TC)、三酰甘油(triacylglycerol, TA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igh-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 HDL-C)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 LDL-C)水平,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法检测外周血白细胞及血管细胞的端粒长度及端粒酶活性。 结果:与模型组比较,中药组大鼠动脉壁的粥样硬化病变明显改善,血清TC、LDL-C水平及TC/HDL-C比值显著降低(P〈0.01),血管细胞与外周血白细胞的端粒酶活性明显提高(P〈0.05或P〈0.01),血管细胞与外周血白细胞的端粒长度延长,与正常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补肾中药复方首参颗粒具有改善大鼠AS的作用,其机制可能与调控血管细胞端粒长度及端粒酶活性,改善血管细胞老化相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旨在通过动物实验观测参草通脉颗粒对慢性心衰大鼠的疗效。方法:选用健康雄性SD大鼠,采用冠状动脉结扎术配合饥饿、游泳等方法造成慢性心衰的动物模型。将造模成功的大鼠随机分为4组:模型组、中药大剂量组、中药中剂量组和西药组,每组8只;另设一组作为正常组。喂养8周后,观察大鼠一般情况、呼吸,心率的变化,测定心功能;用酶联免疫法(ELISA法)测定血清PRA,AngⅡ,血栓素B2 PAⅠ-Ⅰ;用透射电镜观察心肌细胞超微结构的变化。结果:中药大剂量组和中剂量组与西药组状态改善情况相似,P>0.05,无明显差异。中药大剂量组和中剂量组与西药组大白鼠用药后心率呼吸基本接近正常,组间比较P>0.05,无显著性差异。模型组大鼠心功能明显降低,与正常组比较,P<0.01;西药组和中药中剂量组疗效明显,与模型组比较,P<0.01,有显著差异;西药组和中药中剂量组之间比较,P>0.1,无显著性差异。而大剂量组疗效相对较差。PRA、AngⅡ均是中药组低于模型组(P<0.01);中药大剂量组与西药科素亚组比较,P>0.1;中药中剂量组低于西药科素亚组,P<0.01。血清血栓素TXB2、PAⅠ-Ⅰ模型组高于正常组,P<0.01,西药低于模型组,P<0.01,血清血栓素TXB2中药大剂量、中剂量组均低于西药,P<0.01;PAⅠ-Ⅰ中药中剂量组低于与西药组,P<0.01;大剂量组与西药组比较无差异。正常组显示心肌纤维排列整齐细胞数正常,染色比例正常,模型组显示心肌纤维紊乱,中药组和西药组显示细胞核基本正常。结论:参草通脉颗粒能改善心衰大鼠一般状态,降低血浆中PRA、AngⅡ、TXB2、PAⅠ-Ⅰ水平,改善大鼠心肌形态结构,以此来改善和纠正心衰。且以中剂量为好。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中药参夏合剂对动脉粥样硬化大鼠Bax、Bcl-2和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表达的影响,探讨防治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机制。方法运用高脂饲料法复制动脉粥样硬化大鼠模型,随机分组,参夏组以参夏合剂干预,干预结束后取血清检测Hs-CRP水平,取胸主动脉观察斑块变化,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动脉管壁中Bax、Bcl-2蛋白表达。结果模型组Hs-CRP水平明显高于空白对照组(P<0.05),与模型组比较,参夏组可明显降低Hs-CRP水平;模型组Bax蛋白表达与Bcl-2蛋白表达明显低于空白对照组(P<0.05),参夏组与模型组比较,Bax蛋白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cl-2蛋白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Bax和Hs-CRP通过促进细胞凋亡作用而诱发动脉粥样硬化过程,参夏合剂可通过调节细胞凋亡发挥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补肾中药复方首参颗粒对ApoE~(-/-)小鼠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影响及可能机制。方法:将72只Apo E-/-小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空白组)、模型组、首参颗粒组、普伐他汀组,每组18只。空白组喂饲普通饲料,其他各组喂饲高脂饮食。空白组和模型组小鼠予双蒸水灌胃,首参颗粒组给予首参颗粒水溶剂灌胃(每日生药量8 g/kg),普伐他汀组予普伐他汀水溶剂灌胃(每日1.8 mg/kg),持续12周。12周后,HE染色观察主动脉根部病理变化;Real-time PCR法检测主动脉p66~(Shc)mRNA水平;免疫组化和Western blot法检测小鼠主动脉p66~(Shc)蛋白表达。结果:模型组小鼠动脉内有明显AS斑块形成,斑块面积明显大于空白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组比较,首参颗粒组、普伐他汀组斑块面积明显减少(P0.05)。模型组小鼠主动脉p66~(Shc)的mRNA表达及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高于空白组;与模型组比较,首参颗粒组、普伐他汀组主动脉p66~(Shc)的mRNA表达和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1)。结论:补肾中药复方首参颗粒可改善动脉粥样硬化动物的斑块形成,其机制可能与降低主动脉p66~(Shc)mRNA表达和蛋白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补肾安胎冲剂对肾虚流产大鼠母胎界面VEGF、IGF-1表达的影响。方法:复制肾虚流产模型,随机分为模型组、中药组、西药组,将正常妊娠大鼠作为正常妊娠组。正常妊娠组和模型组灌服蒸馏水,中药组灌服补肾安胎冲剂(5.0 g·kg-1·d-1),西药组灌服黄体酮(50 mg·kg-1·d-1)。末次给药24 h后,剖视子宫观察流产率;切取子宫组织(含蜕膜组织),免疫组化SABC法检测大鼠蜕膜VEGF、IGF-1蛋白表达。结果:模型组大鼠流产率明显升高(P<0.01),蜕膜VEGF、IGF-1表达明显降低(P<0.01);VEGF与IGF-1变化呈正相关(r=0.778,P<0.05);中药组和西药组大鼠流产率显著降低(P<0.01);中药组VEGF、IGF-1表达显著升高(P<0.01)。结论:补肾安胎冲剂可能通过升高肾虚流产大鼠蜕膜IGF-1、VEGF的表达,参与胎盘血管新生过程,促进胚胎发育,提高妊娠成功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天麻舒心方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SHR)动脉管壁形态及血浆和肠系膜动脉组织中血管紧张素Ⅱ(AngⅡ)、血管紧张素1-7[Ang(1-7)]含量的影响。【方法】将75只SHR大鼠随机分为模型对照组,西药对照组,中药高、中、低剂量组,每组15只;另将16只Wistar大鼠设为正常对照组。中药高、中、低剂量组给予天麻舒心浸膏液(分别对应剂量为11.16、5.58、2.79 g·kg^-1·d^-1)灌胃;西药对照组给予氯沙坦钾混悬液(剂量为17.5 mg·kg^-1·d^-1)灌胃;模型对照组及正常对照组给予同体积蒸馏水灌胃。共18周。期间给予动态血压监测。给药结束后,采用苏木素-伊红(HE)染色观察肠系膜动脉形态学变化,125I放射免疫分析法测定血浆及血管组织的AngⅡ、Ang(1-7)水平。【结果】给药前,模型对照组血压水平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给药2周后,中药高、中剂量组及西药对照组血压均显著低于模型组(P<0.01),给药14周后,各中药组及西药对照组血压均显著低于模型组(P<0.01)。SHR肠系膜动脉形态学明显改变;而各中药组及西药对照组可明显改善SHR肠系膜动脉形态学变化。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模型对照组血浆和血管AngⅡ水平显著增高(P<0.01),血浆和血管Ang(1-7)水平均显著降低(P<0.05或P<0.01);与模型对照组比较,各中药组及西药对照组血浆及血管局部AngⅡ水平均无显著差异(P>0.05),中药高、中剂量组血浆Ang(1-7)显著升高(P<0.01),各中药组及西药对照组血管局部Ang(1-7)均显著升高(P<0.05或P<0.01)。【结论】SHR大鼠存在血管重塑。组织局部AngⅡ增高可能是高血压阻力血管重塑的可能机制之一。天麻舒心方可能通过增加整体及阻力血管局部Ang(1-7)发挥降低血压、改善SHR阻力血管富营养重塑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黄柳向  朱楚月  旷思敏 《中医学报》2020,35(5):1034-1039
目的:观察痛泻安脾汤对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diarrhea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D)模型大鼠5-羟色胺(5-hydroxytrypta mine,5-HT)、5-羟色胺转运蛋白(serotonintransporter,SERT)影响。方法:48只雌雄各半的SPF级SD大鼠进行适应性饲养1周后,遵循随机原则将大鼠分为正常组12只,造模组36只(模型组、中药组、西药组),每组各12只,采用束缚+番泻叶灌胃法建立IBS-D肝郁脾虚证模型。造模成功后,正常组、模型组给予生理盐水灌胃,西药组给予阿洛司琼溶液,中药组给予痛泻安脾汤灌胃。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5-HT水平,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结肠组织、脑组织中5-HT、结肠组织SERT水平,Western blot法检测结肠组织中5-HT蛋白的表达。结果:血清5-HT水平比较:与正常组大鼠血清5-HT水平比较,模型组大鼠血清5-HT水平升高明显(P<0.05);与模型组大鼠大鼠血清5-HT水平比较,中药组、西药组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肠组织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比较:与模型组大鼠大鼠比较,中药组、西药组大鼠结肠5-HT蛋白表达显著降低(P<0.01);与正常组大鼠比较,模型组大鼠结肠5-HT蛋白表达水平升高(P<0.01)。结肠和脑组织(5-HT)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比较:与正常组大鼠比较,模型组大鼠5-HT水平升高明显(P<0.01);中药组、西药组血清5-HT水平显著低于模型组(P<0.01)。结肠免疫SERT结果比较:在模型组大鼠肠黏膜中SERT呈低表达状态,且显著低于正常组(P<0.01);中药组、西药组大鼠肠组织SERT表达水平显著高于模型组(P<0.01)。结论:痛泻安脾汤能够调节IBS-D大鼠5-HT、SERT水平,缓解腹痛、腹泻、腹胀等不适症状。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调更汤改善去势SD大鼠下丘脑线粒体氧化损伤的作用。方法:去势3月龄SD大鼠随机分为中药组(调更汤)、西药组(倍美力)、模型组,并设立未去势3月龄大鼠为青年组,实验8周。比较各组大鼠下丘脑E2、FSH、MDA、SOD、T-AOC、LDH含量,Mt-DNA损伤基因的mRNA表达,下丘脑神经元细胞线粒体微观结构变化。结果:①与青年组比较,模型组大鼠下丘脑E2水平显著降低(P<0.01),FSH水平显著升高(P<0.01);中药组大鼠下丘脑E2、FSH水平与模型组无显著差异(P>0.05);西药组大鼠下丘脑E2水平较模型组升高(P<0.01),FSH降低水平(P<0.01)。②模型组大鼠下丘脑MDA、LDH含量均较青年组显著升高(P<0.01),SOD、T-AOC水平显著降低(P<0.01);中药组和西药组MDA、LDH含量显著降低(P<0.01),SOD、T-AOC水平显著提高(P<0.05)。③模型组大鼠下丘脑线粒体损伤相关基因CoImRNA、CoIII mRNA的表达显著升高(P<0.01);中药组和西药组CoI mRNA、CoIII mRNA表达降低(P<0.01)。④中药组和西药组大鼠下丘脑线粒体微观结构均较模型组改善。结论:调更汤具有改善下丘脑线粒体氧化损伤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补肺颗粒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稳定期大鼠肺功能、右心及肺动脉超声以及肺组织病理的改善情况,评价补肺颗粒对COPD稳定期模型大鼠肺血管病变的疗效。方法将4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罗氟司特组(西药组)、补肺颗粒组(中药组),每组10只。除空白组外,其余各组采用熏香烟结合气道内滴注内毒素法制造COPD稳定期大鼠模型,造模80 d后,各组大鼠静养20 d进入稳定期,至此造模完毕。之后空白组和模型组给予生理盐水灌服,罗氟司特组与补肺颗粒组分别给予罗氟司特和补肺颗粒治疗,持续30 d。测定各组大鼠肺功能[用力肺活量(FVC)、最大呼气量(FEV_(0. 3))、FEV_(0. 3)/FVC],并分别于实验第30、60、80、130 d以小动物超声测定各组大鼠PR Peak(肺动脉瓣反流)、肺动脉血流速度(PV Peak)、平均肺动脉压(m PAP)及制作肺组织病理切片。结果造模期间,空白组大鼠发育良好,模型组毛发干枯少光泽,神情倦怠,体重明显减轻;干预期间,空白组及模型组较干预前无明显改变,西药组和中药组改善明显,活动增加,反应变快,饮食增多,体质量回升。造模后,与空白组比较,其余3组在肺功能各项指标方面均有降低(P 0. 05),超声各项指标均有不同程度的升高(P 0. 05);与空白组比较,各造模大鼠COPD模型大鼠支气管结构出现一定程度损伤,黏膜下出现大量炎细胞浸润,肺泡结构紊乱扩张融合形成肺大泡,肺血管增生,管壁增厚,官腔变形,微血管数量增多;经过30 d给药干预后,与模型组比较,西药组及中药组肺功能各项指标均明显升高(P 0. 01),超声各项指标均明显下降(P 0. 01);与模型组比较,西药组及中药组大鼠肺组织中各损伤均有明显改善。结论补肺颗粒可以明显改善COPD稳定期大鼠肺功能,提高其右心及肺动脉功能,并一定程度修复肺组织损伤及抑制肺血管增生重塑,保护肺血管,对预防COPD肺血管病变具有可靠的疗效。  相似文献   

11.
补肾法对大鼠绝经后骨质疏松模型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研究补肾法对大鼠绝经后骨质疏松模型激素含量及骨密度等作用,揭示补肾法治疗骨质疏松的机制.方法:将健康雌性SD大鼠32只,随机分成4组:正常组、模型组、西药组、补肾组,各8只. 除正常组外对其他组大鼠进行摘卵巢手术制造绝经后大鼠模型(去势后大鼠). 术后1 wk,西药组灌服浓度为50 mg/L的尼尔雌醇,每只灌服5 mL/wk,其他时间灌服等量生理盐水;补肾组灌服浓度为200 g/L的补肾中药,每只灌服5 mL/d ;正常组和模型组每日同时灌服等量生理盐水. 投药8 wk 后进行摘眼球取血,取左侧股骨. 采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测量大鼠股骨骨密度(BMD),采用ELISA法测定血清雌二醇(E2)含量.结果:正常组、西药组、补肾组与模型组相比,BMD和E2: P值均<0.01. E2: 正常vs西药(P<0.01);正常vs中药(P<0.01).结论:补肾法能够增加去势大鼠BMD、血清E2,从而对绝经后骨质疏松有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祛风止动方对抽动障碍(TD)大鼠纹状体神经递质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按照SPSS程序将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中药大剂量组、中药常规剂量组及西药对照组,采用阿扑吗啡(APO)腹腔注射给药建立TD大鼠模型。中药组灌胃祛风止动方、西药组灌胃氟哌啶醇,正常组、模型组均予同等剂量生理盐水。药物干预4周后,断头处死实验大鼠,解剖脑组织并分离纹状体,采用RT-PCR检测各组大鼠纹状体中多巴胺受体D1/D2(DRD1/DRD2)mRNA表达水平。结果:腹腔注射APO后,经刻板行为验证显示模型大鼠能再现TD的特征性行为变化,且3周后模型组大鼠纹状体DRD2 mRNA明显上调、DRD1 mRNA明显下调,与正常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意义(P〈0.05);经4周药物干预,西药组、中药大剂量组可显著上调DRD1 mRNA表达,明显优于中药常规剂量组(P〈0.05);中药大剂量组可显著下调DRD2mRNA表达,明显优于西药组与中药常规剂量组(P〈0.05)。结论:祛风止动方可调节纹状体的DRD1/DRD2 mRNA表达水平。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复方竹叶石膏颗粒对大鼠放射性食管炎的防治作用。方法:将56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5组:正常对照组(8只,不接受照射)、单纯照射组(12只,模型组)和复方竹叶石膏颗粒低、中、高剂量组(各12只)。分别予10mL/kg生理盐水及低、中、高剂量(1.15、2.3、4.6g/kg)的复方竹叶石膏颗粒溶液灌胃,1次/d,连续7d。采用60Co射线以490.25cGy/min剂量率一次性局部照射30Gy建立放射性食管炎模型。继续以照射前给药方法连续给药7d或14d,期间观察并记录大鼠体质量、摄食量,并于照射后第7天每组取4只大鼠,照射后第14天取每组全部存活大鼠,麻醉状态下处死取食管组织制作病理切片并观察其病理变化。结果:(1)照射后第7天,单纯照射组大鼠食管组织出现典型的放射性食管炎病理改变,而复方竹叶石膏颗粒各剂量组的放射性损伤均有不同程度的减轻,且随剂量增大损伤越轻,高剂量组食管组织基本完好。(2)高、中、低剂量组的大鼠食管组织损伤程度和炎症细胞浸润程度评分明显小于单纯照射组(P〈0.05)。(3)正常对照组大鼠体质量增加而模型组大鼠体质量减少,高、中剂量组大鼠体质量未见明显减少,高剂量组大鼠体质量减少量明显小于单纯照射组(P〈0.05)。(4)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其余各组大鼠照射后每日进食量均有所减少,但高、中、低剂量组大鼠进食量明显大于单纯照射组(P〈0.05)。结论:复方竹叶石膏颗粒能明显减轻大鼠放射性食管炎的病理损伤程度和炎症细胞浸润,增加大鼠的进食量,防止体质量减轻,且随剂量增加效果更为显著。该结果提示复方竹叶石膏颗粒对大鼠放射性食管炎有显著的防治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加减益经汤对DOR模型大鼠卵巢功能的作用并探讨其作用机理.方法:将大鼠随机分为4组:空白组、模型组、中药组及西药组,以环磷酰胺(CTX)腹腔注射造模DOR模型大鼠.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大鼠血清AMH、INHB、ACTA、FS的水平.结果: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ACTA升高,INHB,FS,AMH降低(P<0.05);与模型组比较,中药组大鼠INHB第4、6、8周升高,西药组第4周升高(P<0.05或P<0.01));中药组大鼠血清FS第4、6周升高,中药组和西药组大鼠AMH第4、6、8周升高.结论:加减益经汤可能能够通过改善DOR大鼠INHB-ACTA-FS系统功能来改善其卵巢功能.  相似文献   

15.
补肾活血方对大鼠子宫内膜细胞病理形态学及凋亡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补肾活血方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细胞凋亡机制。方法:以雌性8~12周龄Wistar大鼠建立大鼠子宫内膜异位症模型,随机分为模型组、中药低剂量组、中药高剂量组及西药组,每组6只,共干预4周。采用光镜、电镜、TUNEL法检测药物干预前后模型大鼠异位及在位子宫内膜的病理形态学及凋亡细胞的阳性率。结果:①与模型组比较,各治疗组均有不同程度抑制异位内膜生长的作用,并可观察到异位内膜组织中典型的细胞凋亡形态学变化:细胞核固缩,染色质凝集,核破裂及凋亡小体形成等,其中以中药高剂量组及西药组的改变最明显,其次为中药低剂量组。②对在位子宫内膜进行镜下观察发现:中药组与正常的子宫内膜结构基本相同,表现为腺体及间质生长良好,腺上皮及黏膜上皮呈高柱状,间质密集,而西药组呈萎缩性改变,腺上皮萎缩,黏膜上皮呈扁平状,间质减少。③与模型组和中药低剂量组比较,中药高剂量组、西药组大鼠异位子宫内膜细胞平均凋亡指数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西药组比较,中药高剂量组异位子宫内膜细胞平均凋亡指数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西药组大鼠在位子宫内膜细胞平均凋亡指数较模型组、中药低剂量及中药高剂量组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生与细胞凋亡能力的下降有关;补肾活血方能促进异位内膜细胞发生凋亡,使异位病灶萎缩、消退,而对在位子宫内膜无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