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对79例胃高位病变进行分析,结果表明:①该部位病变以男性和老年人居多:②隆起和溃疡性病变中胃高位胃癌发生率高,且胃体上1/2后壁和大于2.5cm的溃疡多属恶性溃疡,而隆起性病变的性质与其发生部位无关;③胃高位溃疡仍以餐后痛居多,胃高位胃癌则以消瘦、呕血、黑便最为突出,一旦发现多为晚期,但如对可疑病例及时给予胃镜检查,有时能使患者获得手术机会,以提高生存率、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2.
324例不同年龄段胃癌患者临床病理资料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袁笑  郭涛  陆震  何俊童  徐阿曼 《安徽医药》2014,(9):1679-1681
目的:了解该院近5年胃癌手术患者临床病理资料特点,探讨不同年龄段胃癌患者的临床病理特点差异。方法将2009年1月-2013年12月期间于该院进行手术治疗的324例胃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一般资料、肿瘤病理分型、发病部位、临床分期等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24例胃癌患者中,男性232例(71.6%),女性92例(28.4%),高发年龄组为50~70岁;组织类型以腺癌居多,占64.2%,分化程度以低分化为主,占53.1%;发生部位以胃窦和贲门胃底居多,分别占40.8%和35.8%;TNM临床分期中以Ⅲ期为主,占59.2%。结论(1)年轻胃癌患者中女性所占比例较高,病理以低分化腺癌较多见,晚期肿瘤较其他年龄组多见;(2)中老年患者中男性所占比例较高,发生部位以胃窦及贲门胃底部多见,TNM分期相对较早。  相似文献   

3.
李红武 《现代医药卫生》2006,22(12):1818-1818
目的:探讨胃次全切除术对残胃病变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192例胃次全切除术后残胃病变的临床资料。结果:残胃及吻合口炎最为常见,占84.98%;残胃与吻合口溃疡15.1%;残胃癌9例占4.69%;毕氏Ⅱ式比毕氏Ⅰ式更易发生残胃炎、残胃溃疡、残胃癌。结论:加强对胃次全切除术的认识,了解术后残胃的变化,严格掌握溃疡病手术指征,尽可能少做毕氏Ⅱ式,应选择毕氏Ⅰ式;为防止反流可选择Roux-en-y吻合术,提高胃手术的治疗效果,术后定期胃镜检查。  相似文献   

4.
胃镜检查1076例胃癌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1076例镜下胃癌的临床症状、肿瘤部位、镜下形态、大小、病理学分类,探讨其规律性。方法采用电子胃镜检查,取活检做病理切片诊断。结果胃癌多发生于中、老年人,其发病高峰在平均(55±5)岁,青年多散发性,男女比例为2.3∶1,症状多不典型,以腺癌居多,占95%,镜下隆起型和溃疡型较多见,早期胃癌发现率低,仅占查出胃癌的5.9%。结论电子胃镜检查是诊断胃癌的重要方法,其活检病理学诊断对胃癌确诊率很高,胃镜检查时对胃癌高发部位应特别注意,不能忽略青年胃癌的发生,其恶性程度较高,必须提高早期诊断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内镜下尼龙绳套扎联合黏膜下剥离术治疗胃隆起性病变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对25例经胃镜检查发现的胃隆起性病变常规行小探头超声内镜检查,明确病变位于粘膜层或粘膜下层,先行尼龙绳套扎,然后在尼龙绳上方行黏膜下剥离术,2~4周后内镜下复查创面愈合情况。结果25例全部一次性套扎并切除成功,术中发生渗血1例,尼龙绳脱落1例,无大出血及穿孔病例。分别于术后2~4周复查发现23例创面完全愈合,2例创面处浅溃疡。结论内镜下尼龙绳套扎联合黏膜下剥离术治疗胃隆起性病变是一种安全、有效、操作简便、经济的方法,值得临床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内镜超声对胃黏膜下隆起性病变的诊断与治疗价值。方法应用内镜超声对40例胃黏膜下隆起性病变患者进行检查及引导治疗。结果经内镜超声检查诊断为平滑肌瘤18例(45.0%),胃间质瘤2例(5.0%),脂肪瘤2例(5.0%),胃底静脉瘤1例(2.5%),异位胰腺2例(5.0%),胃壁外压迫13例(32.5%),未见异常2例(5.0%)。胃壁外压迫性病变主要为脾脏(8/13,61.5%),其次是肝左叶、胆囊、胰腺囊肿、胰腺囊腺癌等。3例平滑肌瘤、2例脂肪瘤及2例异住胰腺经内镜下切除;3例平滑肌瘤、2例良性胃间质瘤、1例胰腺囊肿及1例胰腺囊腺癌经手术治疗。病理与内镜超声诊断符合率为100%。结论内镜超声诊断胃黏膜下隆起性病变较为准确,能对病变的性质及起源做出诊断,并对治疗方法的选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吴良云 《江苏医药》1998,24(2):119-120
我们自1990年以来,根据Nadrowski所推荐的术式,在胃癌全胃切除病例中采用空肠双腔代胃食管空肠R。UX-Y型吻合、近侧空肠逆蠕动缝合术15例,近期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一、一般资料15例中,男10例,女5例;年龄42~75岁,平均52.6岁;术前均经上消化道钡餐造影或胃镜检查确诊,均为进展期胃癌,其中胃小弯高位癌6例,全胃癌3例,大弯癌1例,贸门癌4例,残胃癌1例;病变部位:MAC/MCAS例,MC/CM6例,残胃吻合口癌1例;按新TNM分期:I期5例、巨a期3例、fo期5例、IV期2例;手术径路:经腹手术12例,经胸腹联合切口3例;…  相似文献   

8.
十二指肠隆起性病变是黏膜或黏膜下病变造成的病理性局部隆起,不包括消化性溃疡周边的炎性水肿。病变多呈球状、半球状或扁平状。大多隆起性病变直径不超过1.0cm,1枚或多枚,少数呈巨块或弥漫性隆起导致十二指肠狭窄。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近10年来我院收治的胃癌患者的临床特点。方法对胃癌患者1049例的临床资料按年龄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049例中,男女比为3.5∶1;发生年龄平均61岁。病理类型以低分化腺癌居多,占39.2%;发生部位以胃下部居多,占63.1%,胃体、贲门、胃底及全胃等占36.9%;高度恶性(低分化腺癌十印戒细胞癌)病例确诊年龄平均为60岁,低中度恶性(高分化腺癌+中分化腺癌)病例平均确诊年龄63岁。结论胃癌患者多见于老年男性,病理类型以低分化腺癌多见,发病部位主要在胃窦部,恶性度较高者发病年龄相对较低,发生于胃底者年龄相对较大。  相似文献   

10.
目的超声内镜对上消化道隆起性病变在内镜治疗中的指导价值。方法运用超声内镜检查156例上消化道隆起型病变,并对其中122例分别用内镜下高频电切电凝、ESD、EMR、尼龙圈套器套扎治疗。结果食管隆起病变以平滑肌瘤最常见,占良性病变的54.9%;胃间质瘤占胃良性隆起性病变的60.5%;本组行ESD、EMR术,部分病例术中少量出血,用氩气或者钛夹即可止血。结论超声内镜为内镜微创治疗隆起性病变适应证有良好的指导作用,大部分病变可以安全切除。  相似文献   

11.
本文目的在于观察胃溃疡和胃癌,胃粘膜伴随性病变分布规律及特点,略论一些病变的论断指标,为胃癌的防治工作提供一些基础参考资料。一、材料和方法经外科手术切除之标本:胃、十二指肠溃疡10例,胃癌10例。将每份胃标本铺开后,自幽门端至贲门端切成若干长条,然后再将长条胃标本切成若干长条,然后再将长条胃标本切成长约3厘米之组织块,标出号码并按取材之部位、号码绘出取材示意图(图1),或用粘膜卷席法多处取材,自幽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青年与中老年胃癌患者临床特征的差异。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50例青年胃癌患者作为青年组,670例中老年胃癌患者作为老年组,比较2组患者的性别构成、首发临床症状、确诊时间、病变的部位以及肿瘤的病理特点、治疗方法、生存率等方面上的差异。结果与老年组相比,青年组女性发病率高(56.7%);早期症状隐匿,无特异性,确诊时间长[(4.3±1.4)个月];多发于胃窦部(72.0%);低分化及未分化腺癌比例高;P-TNM分期法中Ⅲ~Ⅳ期居多(78.0%);多选择手术治疗(74.0%),均P〈0.05;2组1年生存率和3年生存率相似。结论青年胃癌患者,尤其是女性有其特殊的临床生物学行为和病理特点,应及早进行胃镜等检查,以达到早期诊断,手术适应证应放宽。  相似文献   

13.
老年人上消化道出血110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老年人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在2005年5月至2008年5月期间收治老年人上消化道出血11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并与同期中青年病例比较。结果老年人上消化道出血仍以消化性溃疡多见(59.1%),但是胃溃疡出血发生率增加(32.7%),高于十二指肠溃疡发生率(20.9%),与中青年人以十二指肠溃疡为主有显著性差异;胃癌出血发生率显著增加(18.2%),占病因第2位,与中青年人相比差异显著;老年病人合并症、并发症、再出血率和死亡率显著高于中青年组。结论老年人上消化道出血仍以消化性溃疡为多见,胃溃疡、胃癌出血发生率增加,并发症多,再出血率和死亡率高。  相似文献   

14.
保留幽门及幽门部迷走神经的胃大部切除术治疗高位胃溃疡(附7例报告)冶金部太原十三冶医院(030009)李占科,张际昌长治市第三人民医院赵华善我们应用保留幽门及幽门部迷走神经的胃大部切除术(GPPPV)[1]治疗高位胃溃疡7例,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资料与方法一、一般资料:本组男4例,女3例。年龄34~61岁。上消化道出血保守治疗好转后择期手术2例;3例急诊手术,其中1例为上消化道出血,2例为上消化道穿孔.以上5例中有3例术前曾行胃镜检查证实为高位胃溃疡。余2例为胃镜或上消化道造影确诊后择期手术者。溃疡直径0.5~15m;溃疡距贲门3.0\5.0cm。二、手术方法:取上腹正中切口,明确溃疡部位和幽门后,自胃大弯侧幽门环上2cm处开始于血管弓内游离至胃网膜主动脉第1~2分支,小弯侧在距幽门9~10cm处开始紧贴胃壁向左游离,保留“鸦爪”支,迷走神经前后主干和肝支,切断支配胃体的迷走神经分交。将溃疡连同胃体向下牵拉,在相应部位切断胃体。若溃疡位置过高或其周围充血、水肿、炎症严重,或者溃疡位于胃底体部,可局部切除溃疡缝合、关闭,在其下方横断上端胃,切除范围不宜过大,缝闭小弯侧,大弯侧留3/~4cm,粘膜下止血,备吻  相似文献   

15.
消化性溃疡是指发生在胃肠道与胃酸有关的一种自身消化性的黏膜溃疡性病变,凡与胃酸接触的胃肠道任何部位均可发生,但以胃和十二指肠为多见,约占消化性溃疡的98%,其次为食管、胃肠术后吻合口及空肠等部位.  相似文献   

16.
高位胃溃疡主要是指贲门下方,胃底、胃体小弯垂直部位以上1/2处,包括良性及恶性溃疡。现将我院222例临床资料完整并经胃镜检查与病理证实的高位胃溃疡作一回顾性分析如下。一、临床资料(一)一般资料:良性溃疡140例,男126例,女14例;恶性溃疡82例,...  相似文献   

17.
十二指肠球部隆起性病变的内镜及病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彭爱慈 《现代医药卫生》2008,24(13):1952-1953
目的:探讨十二指肠球部黏膜隆起性病变的内镜表现及病理改变。方法:通过胃镜观察108例十二指肠球部隆起性病变,经活检或电切后行病理检查。结果:内镜表现为单个或多个广基息肉状隆起,其中以单个无蒂隆起为多,绝大多数在1.0 cm以内,大于1.0 cm共5例。病理检查十二指肠球部黏膜隆起性病变有Brunner腺增生、胃上皮化生、炎性隆起、肠腺上皮异型增生、腺瘤性息肉。结论:本组十二指肠息肉样隆起性病变均为良性病变。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宁县地区胃癌的发病情况和病理特点。方法收集宁县地区2002年1月至2011年12月414例胃癌患者胃镜及病理资料进行比较、分析、总结。结果宁县地区胃癌患病率较高;男性患病率和病死率高于女性,男女之比约为3.1:1;年轻病例逐年增多,发病趋于年轻化。农村患者居多,占63.04%。病理分析以低分化腺癌为最高,占52.42%,恶性程度较高;病变部位以胃窦、胃体部高发(占70.05%);胃镜分型以溃疡型和溃疡浸润型为主,占88.64%。早期诊断治疗率较低。结论对宁县地区内胃癌的发病情况及病理特点有了较为详尽、准确、可靠的第一手资料,为宁县地区胃癌的综合防治提供了科学依据。宁县胃癌的防治重点在农村。  相似文献   

19.
B超诊断胆囊息肉样病变46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B超对胆囊内隆起性病变的诊断与鉴别诊断的价值。方法对经B超及手术病检确诊的46例胆囊内隆起性病变进行分析,包括病变的部位、大小及病变性质。结果B超对胆囊内隆起性病变的部位、大小、单发或多发的判定比较准确,并可对病变的良、恶性进行初步诊断。结论B超诊断胆囊内隆起性病变是可靠的,是对其进行诊断与鉴别的一种简便、有效的检查手段。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超声探头在上消化道隆起型病变中的诊断价值及其安全性。方法对82例上消化道隆起性病变患者进行内镜及超声探头检查,记录病变的部位、大小、边界情况、来源层次、回声特征,总结其内镜及超声图像特征。结果 82例上消化道隆起性病变中,位于食管及贲门30例,胃窦20例,胃体3例,胃底9例,十二指肠20例。考虑息肉22例,考虑平滑肌瘤17例,考虑囊肿13例,考虑脂肪瘤6例,考虑间质瘤6例(恶性变可能1例),考虑异位胰腺2例,考虑血管1例,考虑炎性增厚1例,考虑黏膜脱垂2例,考虑囊实性占位2例,考虑纤维瘤1例,考虑腔外脏器压迫3例,性质待定6例。结论超声探头检查上消化道隆起性病变具有简便易操作、分辨率高、准确、安全、无创伤等优点,提供了更准确的诊断上消化道隆起性病变的途径,可指导选择相应的治疗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