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十二指肠球部隆起性病变的内镜及病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彭爱慈 《现代医药卫生》2008,24(13):1952-1953
目的:探讨十二指肠球部黏膜隆起性病变的内镜表现及病理改变。方法:通过胃镜观察108例十二指肠球部隆起性病变,经活检或电切后行病理检查。结果:内镜表现为单个或多个广基息肉状隆起,其中以单个无蒂隆起为多,绝大多数在1.0 cm以内,大于1.0 cm共5例。病理检查十二指肠球部黏膜隆起性病变有Brunner腺增生、胃上皮化生、炎性隆起、肠腺上皮异型增生、腺瘤性息肉。结论:本组十二指肠息肉样隆起性病变均为良性病变。  相似文献   

2.
查正伟  郑吉顺  彭琼 《安徽医药》2017,21(7):1258-1261
目的 探讨微型小探头超声内镜(MPS)在消化道隆起性病变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常规内镜检查提示存在消化道隆起性病变的54例病人行MPS检查,了解隆起性病变来源的组织层次及性质.结果 54例病人中发现60处消化道隆起性病变,其中食管隆起性病变17处,胃部隆起性病变34处,十二指肠病变4处,贲门1处,直肠3处,降结肠1处.起源于黏膜层病变25处,起源于黏膜肌层病变3处,起源于黏膜下层的病变15处,起源于固有肌层病变13处,腔外压迫性病变3处,全壁性病灶1处.初步诊断为息肉15处,平滑肌瘤5处,间质瘤13处,隆起糜烂2处,囊肿4处,静脉瘤3处,异位胰腺3处,脂肪瘤7处,类癌2处,血管球瘤1处,腔外压迫3处,淋巴瘤1处,Brunner′s腺增生1处.结论 MPS对消化道隆起性病变的起源定位准确,并能提示病变的性质,为临床诊断与治疗提供依据.对易于混淆的病变,MPS不能代替病理而做出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3.
周稻菽  赵逵  宋剑 《贵州医药》2001,25(8):704-705
目的:探讨十二指肠粘膜隆起性病变的内镜表现和病理间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98例十二指肠粘膜隆起性病变的内镜特点,并对活检标本行HE染色,光镜下观察。结果:内镜下表现为单个或多个结节状病变。病理确诊慢性炎症50例(其中1例为十二指肠结核),增生性息肉20例,腺瘤样息肉10例,腺癌12例,高分化乳头状腺癌2例,异位胰腺2例,壶腹癌1例,鳞癌1例。结论:十二指肠粘膜隆起性病变以慢性炎症为最多见,其次为息肉样病变,恶性病变约占16%,确诊有赖于病理检查。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小探头超声内镜检查在消化道黏膜隆起性病变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普通内镜检查发现的直径超过1.0 cm的黏膜隆起性病变65例进行超声内镜检查,分析隆起病变的层次结构及性质。结果常规内镜检查发现的消化道黏膜隆起性病变直径>1.0 cm的病例65例,其中食管2例,胃19例,结肠44例。按照病变类型进行分类其中平滑肌瘤2例,间质瘤5例,囊肿3例,息肉47例,癌8例。息肉、恶性肿瘤患者均经黏膜切除(EMR或ESD)或外科手术病理证实,超声提示息肉病变与病理诊断符合率达95.4%,超声提示恶性肿瘤病变与病理符合率100%。结论小探头超声内镜能够清晰显示消化道隆起病变的起源层次,并对隆起性病变的性质判断具有很好的提示作用。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随着内镜诊疗技术的不断发展,通过内镜治疗黏膜平坦或隆起性病变成为消化道平坦隆起性疾病治疗发展的方向。消化道黏膜平坦或隆起性病变行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新技术,其中黏膜下注射法EMR术已成为标准的平坦型或隆起病变内镜下治疗方法。由于此方法简便,创伤性小,并发症少,疗效可靠,近年来得到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三维超声探头对上消化道黏膜下隆起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238例上消化道隆起病变患者(均经胃镜检查发现有食管、胃、十二指肠病灶)应用三维超声探头检查,以判断病灶起源及性质.结果 238例患者中,96例为食管隆起病变,超声检查发现其中42例为平滑肌瘤(43.8%),35例为食管囊肿(36.5%),7例为间质瘤(7.3%),6例为食管壁外压迫(6.3%)(主动脉弓4例、食管旁淋巴结肿大2例),3例为曲张静脉(3.1%),3例为静脉瘤(3.1%);其中21例为黏膜层病变(21.9%),45例为黏膜肌层病变(46.9%),9例为黏膜下层病变(9.4%),15例为肌层病变(15.6%),6例为器官外压切迹.108例为胃隆起病变,其中54例为间质瘤(50.0%),14例为平滑肌瘤(13.0%)、13例为异位胰腺(12.0%),10例为脂肪瘤(9.3%),8例为胃囊肿(7.4%),胃壁外压迫6例(5.6%)(壁外血管3例、增大肝左叶2例,增大胆囊1例),3例为胃增生腺体(2.8%);其中病变起源于黏膜层15例(13.9%),黏膜肌层23例(21.3%)、黏膜下层29例(26.9%)、肌层35例(32.4%).34例为十二指肠隆起性病变,16例十二指肠囊肿(47.1%),7例为脂肪瘤(20.6%),5例为肠外组织压迫(14.7%),4例为十二指肠异位腺体增生(11.8%),2例为静脉瘤(5.9%).结论 三维超声探头诊断消化道隆起性病变较为准确,能对病变的性质及起源做出诊断,为内镜下消化道黏膜下病变治疗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超声探头在上消化道隆起型病变中的诊断价值及其安全性。方法对82例上消化道隆起性病变患者进行内镜及超声探头检查,记录病变的部位、大小、边界情况、来源层次、回声特征,总结其内镜及超声图像特征。结果 82例上消化道隆起性病变中,位于食管及贲门30例,胃窦20例,胃体3例,胃底9例,十二指肠20例。考虑息肉22例,考虑平滑肌瘤17例,考虑囊肿13例,考虑脂肪瘤6例,考虑间质瘤6例(恶性变可能1例),考虑异位胰腺2例,考虑血管1例,考虑炎性增厚1例,考虑黏膜脱垂2例,考虑囊实性占位2例,考虑纤维瘤1例,考虑腔外脏器压迫3例,性质待定6例。结论超声探头检查上消化道隆起性病变具有简便易操作、分辨率高、准确、安全、无创伤等优点,提供了更准确的诊断上消化道隆起性病变的途径,可指导选择相应的治疗措施。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内镜下尼龙绳套扎联合黏膜下剥离术治疗胃隆起性病变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对25例经胃镜检查发现的胃隆起性病变常规行小探头超声内镜检查,明确病变位于粘膜层或粘膜下层,先行尼龙绳套扎,然后在尼龙绳上方行黏膜下剥离术,2~4周后内镜下复查创面愈合情况。结果25例全部一次性套扎并切除成功,术中发生渗血1例,尼龙绳脱落1例,无大出血及穿孔病例。分别于术后2~4周复查发现23例创面完全愈合,2例创面处浅溃疡。结论内镜下尼龙绳套扎联合黏膜下剥离术治疗胃隆起性病变是一种安全、有效、操作简便、经济的方法,值得临床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9.
陈惠蓉  沈建伟 《中国基层医药》2011,18(21):3019-3020
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对常规内镜活检不能确诊的病变行EMR可病理确诊,同时可作为微创治疗手段根治消化道息肉、腔内型黏膜下肿瘤、消化道早癌[1].为探讨经超声内镜(EUS)指导下对上消化道隆起性病变的内镜治疗的临床配合及护理,现总结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2008年10月至2009年6月宁波市医疗中心李惠利医院共计行探头超声内镜(MPS)检查80例,其中男性41例,女性39例,平均年龄47岁,常规胃镜下表现为圆形、类圆形或条状隆起,不同程度突入管腔.部位分布:食管12例,胃58例,十二指肠5例,外压性隆起5例.  相似文献   

10.
闵寒  陈志荣  徐亚  陈巍峰  龚菲 《江苏医药》2013,39(11):1338-1339
目的 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直肠巨大隆起性病变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对10例直肠巨大隆起性病变患者全麻下行ESD治疗,术后标本送病理,所有病例内镜随访6个月.结果 采用ESD成功切除所有直肠巨大隆起性病变,整块切除率100%,切除病灶直径2.5-4.0cm,平均3.2 cm;从黏膜下注射至创面处理结束时间为75-145 min,平均109 min;术中均有少量出血(<150 ml).术后病理评估切除病变,9例切缘为阴性,1例腺癌,进一步接受外科手术治疗,术后病理未见肿瘤残留,肠壁周围未见肿大淋巴结.1例发生穿孔,予以金属钛夹夹闭后未发生严重并发症.4例完成6个月随访,无一例出现病变残留或复发.结论 采用ESD可以安全有效的切除直肠巨大隆起性病变,是一项极有前景的内镜技术.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治疗消化道隆起性病变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采用ESD方法治疗的17例消化道隆起性病变.对常规胃镜、肠镜检查发现的消化道隆起性病变,进行靛胭脂染色,结合放大内镜观察,明确病变范围后,行黏膜下注射,使病变明显抬举,即抬举征阳性者,行ESD治疗.结果 17例ESD治疗患者,均一次性完整切除病灶,病变完整切除率100%.结论 ESD技术可以一次性完整切除较大病灶,提供完整的病理学资料,缺点是操作时间长,技术难度大,应由有经验的内镜医师操作.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微探头超声内镜(mEUS)在上消化道隆起性病变中的诊断和治疗作用。方法:对71例上消化道隆起性病变的患者行微探头超声内镜检查,根据隆起性病变的起源层次,患者接受内镜下治疗、外科治疗或随访。结果:息肉8例,囊肿5例,异位胰腺3例,脂肪瘤4例,腔外压迫3例,黏膜下肿瘤48例,均明确了解了病变的起源层次。对部分患者行内镜下治疗、外科手术,术后病理诊断与超声诊断符合率达94%。结论:mEUS检查能明确上消化道隆起性病变的大小、起源层次,对治疗方案的选择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总结内镜下透明帽法黏膜切除术(EMRC)治疗食管及胃扁平隆起性病变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08年1月-2011年4月132例本院收治的符合食管或胃扁平隆起性病变的病例,根据食管及胃扁平隆起性病变内镜下治疗的不同策略随机分两组。一组为观察组:66例采用EMRC治疗方法;一组为对照组:66例采用黏膜下注射后行标准的圈套器电切常规治疗方法。对比两种方法在切除食管及胃扁平隆起性病变完全切除率及穿孔、出血、电凝综合征等并发症的发生率。切除标本固定、标注后送病理检查。结果治疗组完全切除率为100%,并发症出血率为3.03%。对照组完全切除率为86.36%及并发症出血率为6.06%、穿孔3.03%、电凝综合征3.03%。结论 EMRC能完整切除食管胃扁平隆起性病变并可减少并发症,提高治愈率,减少住院费用是治疗消化道隆起型病变微创、安全、有效的手段。  相似文献   

14.
目前多数学者认为十二指肠隆起病变的发生主要与高胃酸状态和幽门螺杆菌(HP)感染有关,而我们在胃镜检查中观察到大多数十二指肠隆起病变的患者有幽门形态和/或功能的异常,考虑十二指肠隆起病变是否与其有联系,故将其与慢性胃炎患者的幽门形态和/或功能作了对比观察。故将观察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5.
腹腔翼性病变种类繁多,CT诊断一般不难,但巨大病变不仅原发脏器变形失去正常形态,还导致周围非病变脏器的推压变形,则给CT诊断带来一定的困难。我院近年来遇到3例典型病例,现对其CT表现进行分析。一、病例报告例1,女,18岁,未婚。近3个月来腹痛、腹胀、腹部逐渐隆起,月经正常。临床考虑上腹部占位性病变,CT扫描见腹腔巨大占位性病变,呈囊性、多房性,直径为30cm,包膜完整,CT值为水样密度;肝、胆、牌被推压移位,双肾无异常。向盆腔追踪扫描,见病变与左侧附件关系密切,腹腔内见沿腹壁带状水样密度,考虑为卵巢占位性病变…  相似文献   

16.
B超诊断胆囊息肉样病变46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B超对胆囊内隆起性病变的诊断与鉴别诊断的价值。方法对经B超及手术病检确诊的46例胆囊内隆起性病变进行分析,包括病变的部位、大小及病变性质。结果B超对胆囊内隆起性病变的部位、大小、单发或多发的判定比较准确,并可对病变的良、恶性进行初步诊断。结论B超诊断胆囊内隆起性病变是可靠的,是对其进行诊断与鉴别的一种简便、有效的检查手段。  相似文献   

17.
胃镜检查是诊断胃内良、恶性隆起性病变的一种很有价值的方法 ,尤其对胃窦部的隆起性病变更具有重要意义。笔者将 1996年以来经胃镜检查的胃窦隆起性病变 36例进行分析 ,阐述其病因及临床意义。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男 2 5例 ,女 11例 ;年龄 2 3~ 75岁 ,其中 6 0岁以上者 8例。大多数 (85 % )有上腹胀痛、嗳气症状 ,少数有黑便史、消瘦、纳差、贫血、反酸等 ,老年病人症状不典型。病程在 1个月至 32年不等 ,以 1年左右为多。1 2 内镜下表现及诊断1 2 1 内镜观多呈圆形或卵圆形 ,表面光滑 ,呈半球状突向腔内 ;部分基底较宽 ,表面糜…  相似文献   

18.
<正>近年来,随着内镜器械及技术的不断发展进步,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SD)逐渐成为消化道黏膜隆起性病变的首选治疗手段。我院自2009年将ESD技术应用于消化道黏膜及黏膜下隆起性病变的诊治,疗效显著,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微探头超声内镜检查(MPS)在胃黏膜隆起性病变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常规胃镜检查诊断为胃黏膜隆起性病变82例行MPS检查,并根据检查结果部分行内镜治疗或手术治疗。结果82例胃黏膜隆起性病变中间质细胞瘤38例,其中12例来源于黏膜肌层,26例来源于固有肌层,恶性间质细胞瘤4例,脂肪瘤6例,血管瘤3例,囊肿3例,胃息肉11例,异位胰腺8例,腔外压迫9例。其中29例行内镜下黏膜切除术,18例行外科手术治疗。结论MPS对胃黏膜隆起性病变的诊断与鉴别诊断具有更高的价值,并且在其指导下进行内镜治疗是黏膜下肿瘤治疗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20.
李云 《云南医药》2004,25(5):452-454
胆囊息肉样病变(PLG)是一组胆囊壁向囊腔突出的局限性隆起病变,在普通人群中较常见,胆囊息肉样病变不具有特征性的临床表现,大多数是通过健康查体或间歇性右上腹不适,胀痛,伴有右肩部放射痛,查B超时发现。Ruhe及Price分别于1979年及1982年报道了胆固醇息肉的声像图特点。1983年伊东敬之提出胆囊隆起性病变的名称,分析了此类病变的声像图特点、手术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