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补法是以补益药为主治疗各种虚证的一种方法,《素问·至真要大论》“虚者补之”、“损者益之”、“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是仲景立法的主要依据。《金匮》补法有补气、补血、补阴、补阳四类。  相似文献   

2.
补法是中医治病的重要法则之一,其应用之广深为历代医家所推崇,而补虚药则是补法实施的必须物质基础。因此,对补虚药的性能分析,亦是探讨和研究补法的一项重要内容。《素问》云:“虚者补之”(《五常政大论》)、“损者益之”(《至真要大论》)、“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阴阳应象大论》)等,均表明凡虚损不足病证当以补虚为本,即“补可扶弱”。补虚药实为虚损病证而设。“人身不外水火  相似文献   

3.
“补”与“消”法是中医临床上常用的治疗法则,兹就其定义、理论根据、分类及临床应用等方面探讨如下。一、补法(一)补法的定义及理论根据补法,程钟龄谓“补其虚也。”是指运用扶正强壮的药物,以补益正气,(其中也包括扶正达邪)促进机体早日恢复。凡人体阴阳气血脏腑之不足者,均可用之,所谓“虚则补之。”《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指出“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难经·十四难》对  相似文献   

4.
清代名医陈士铎编撰《洞天奥旨》是一部代表清代以前外科学成就的重要著作,论述外科疾病一百余种,收集奇方近三百首。书中首论疮疡,次述病症,后叙方药,对疮疡从标本、脉象、阴阳、肿溃、虚实、经络、内外、顺逆诸方面进行辨别,阐明贫富、肥瘦、孕产之疮疡证治的不同及其应用火灸、刀针、敷药、调护时的注意事项。学习陈氏的疮疡治疗思想以期对今后疮疡的研究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5.
在清代医家陈士铎所著的《洞天奥旨》中,记载了疮疡病的阴毒证。陈士铎认为肝肾两脏之阴火耗血伤津,滞涩成肿,是阴毒疮疡发生的主要机制。陈士铎治疗阴毒的原则重在遏制阴火之势,辅以顾护胃气,方能化解阴毒。在临床实践中,陈士铎之遣方具有以人参、黄芪为主,大剂补中的特点;在用药中阐发金银花"纯补"的特点,将其作为治疗阴毒疮疡之要药。陈士铎在《洞天奥旨》中关于疮疡阴毒证的论述,对于当代外科、皮肤科等相关领域的中医治疗均可起到一定的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6.
金元四大家张子和是攻邪派代表 ,不但长于攻邪而且更擅于补虚。就其补法学术思想略述如下 :1.子和补法的内涵《儒门事亲》反映了张子和补法的理论、临床实践与方药特点。其补法的内涵 ,不再是局限于药物滋填扶卫 ,更反对金石温燥峻补 ,把补法推衍为一个相对广义的概念 ,其大致内涵有以下 5方面 :1.1 以攻为补 :子和在卷二·十六中指出 :“下药乃补药也” ,体现祛邪正安 ,以攻为补的学术思想。1.2 先治其实 ,后治其虚 :对于邪不盛 ,正亦不虚 ,或虚实错杂者 ,子和“未尝不以攻药居其先。何也 ,盖邪未去而不可言补 ,补之适是资寇。”(《儒门…  相似文献   

7.
张子和,名从正,号戴人,乃金元四大家之一。因善用汗、吐、下三法,“起疾救死多取效”(《金史·张从正》),而于医林独树一帜,被后人称为“攻下派”的代表。但实际上,他不仅长于攻邪,而且对补养之道也很有研究。正如张氏自己所说:“予亦未尝以此三法(汗吐下)遂弃众法,各相其病之所宜而用之”。其著《儒门事亲》中就有《推源补法利害非轻说》、《补论》两篇论补专谈。可是,在他攻邪理论的盛名之下,有关其补虚的一些独到见解,却未曾引起人们的重视。现行教材《中医各家学说》介绍他的学术思想,亦只评他为“长于攻邪而拙于补虚。”这是很不确切、…  相似文献   

8.
《外科正宗》为明·陈实功所著,是书“列证最详,论治最精”。披阅该书,陈氏应用灸法治疗外科疮疡之证,启迪思维。现采摭要点,探析如次。疮疡初期,一般以清热解毒为主。内服宜五味消毒饮、黄连解毒汤之类,外敷以金黄膏、千捶膏之列。《外科心法要诀·痈疽总论》以为“痈疽原是火毒生”,故采取“热者寒之”的治则。而陈氏则主张疮疡初期最宜用温灸之法。他在《外科正宗·痈疽治法总论》篇首中首先指出:“痈疽发背怎  相似文献   

9.
《金匮》虚劳病篇对虚劳病的脉因证治及用药特点的论述,明之以理,示之以法,析之以方,施之以药,为后世开创治虚之先河。五脏俱虚,脾肾为本,故仲景提出调补脾肾、甘温扶阳是虚劳病的根本治法,创制了行之有效的方剂,为后世医家奠定了治疗虚证的理论基础。1五脏俱虚,首补脾胃补益法则渊源于《内经》、《难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阴阳形气俱不足者,调以甘药”。《素问·至真要大论》曰:“劳者温之,损者益之”。《难经·十四难》也云:“损其脾者,调其饮食,适其寒温”。1.1…  相似文献   

10.
托法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祖国医学传统的治疗方法、如汗、吐、下、和、温、清、消、补 ,在现代医学中都能找到其相对应的措施 ,也易于理解 ,托法在外科疾病的治疗原则中属于一种重要的手段。《外科精要》指出 :凡为疡医 ,不可一日无托里之法 ,脓未成使脓早成 ,脓已成使新肉早生 ,气血虚者托里补之 ,阴阳不和者托里调之。托法是中医外科治则的法宝 ,值得进一步研究发扬1 托法的治疗原则1 1 托补法 :根据外科疮疡正气内虚的不同 ,给予扶助气血 ,调其营卫 ,托毒外出。肿疡毒势旺盛 ,正气不足 ,不能托毒外出 ,脓肿已成 ,熟而不溃 ,根盘散漫 ,难以溃破 ,治疗托里透脓 …  相似文献   

11.
唐容川血证补虚法探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补虚”是唐容川在《血证论.卷二.吐血》中提出的血证四大治法之一。唐容川所指补虚主要指补血,并明确指出此补虚之法并非仅适用于吐血证,而是通治血证之大法,因而是统论补血之法。然“补法不一”,有先补肺胃,辨证补心,补脾为主,补肝为要,补肾宜早等不同,以五脏分治,调合五脏的阴阳气血,辨证施治,选方用药,真正体现“补虚为收功之法”。  相似文献   

12.
托法浅谈     
托法是中医外科用以治疗疮疡的一种常用内治法。依据组方中补益药物与透托药物配伍主次的变化,托法可分为“补托”和“透托”两种。临床依据疮疡的性质,在辨证时要考虑毒聚透托行,补溃补拖施;阳证透托泄毒,阴证补托起疮;疔疮透托防散,疽发补托遏陷。  相似文献   

13.
瞿晓竹老师认为慢性子宫内膜炎的病机为正气亏损、气血瘀滞,导致湿热瘀结于内膜基底层,与外科阴证疮疡的病因病机相似,且二者均有难消、难溃、难敛的特点。秉承陈士铎治疗阴证疮疡大补兼攻散的原则,瞿老师主张慢性子宫内膜炎的治疗应以益气养血扶正、托毒外出为法,配合清热利湿、活血化瘀药,自拟益气化瘀调冲汤疗效显著。列举验案1则以说明疗效。  相似文献   

14.
《外科正宗》内治重脾胃特色初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外科正宗》是一部代表明代以前外科学伟大成就的重要文献。该书作者陈实功,字流仁,又号若虚,明·崇川人(今江苏南通市)1555ry1636年间。其‘吵【病内治,治内尤重于脾胃”的学术思想至今仍对疮荡的辨治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形成了陈氏外病内治之特色。1论疮疡病因重脾功能历代论范疡病因,一般分为外因、内因、不内外因,而陈氏尤其强调“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认为疮疡发病多是因为脏腑阴阳气血失调,不能拒邪所致。“昔者承平,令时扰捷,所以动静世务不同,劳逸机关已异,当原受病,从外而来;今之受病,从…  相似文献   

15.
《辽宁中医杂志》2013,(9):1811-1812
促进阴证疮疡的愈合是中医外科治疗的难点。临床研究发现,通过箍消托补综合外治法可在疮周形成温性护场,从而促进疮疡由阴转阳,达到加速阴证疮疡愈合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笔者通过学习与临床 ,对中医妇科应用补法初步总结如下。1 妇科用补溯源《素问·通评虚实论》曰 :“精气夺则虚”;《素问·三部九候论》曰 :“虚则补之”。补法属八法之一 ,主要用于治疗体内某种物质的不足和机能衰减的病证 ,是八法中唯一着眼于扶助正气的一种治疗手段 ,是中医治疗学中的一大法门 ,历来受到医家的重视。《千金要方》曰 :“妇人之别有方者 ,以其胎妊、生产、崩伤之异故也”。因妇女的特殊生理特点 ,数脱于血 ,所以较男子更宜采用补法治疗。考《金匮要略》妇人三篇 ,其中当归生姜羊肉汤 ,治疗产后腹中绞痛 ,腹中寒疝 ,虚劳不…  相似文献   

17.
引血疗法是赵炳南先生独树一帜的外治疗法,赵老将引血疗法引入外科阴证性疾患的治疗,开创该类疾病引血治疗之先河.阴证疮疡的病机在于虚、瘀并存,由瘀致虚,或由虚致瘀,虚瘀致寒,寒重瘀重虚重.赵老早年将引血疗法用于外科时毒壅盛的实证,但后期独辟蹊径,大胆使用引血疗法治疗阴证疮疡,充分体现其"呼脓去腐""煨脓长肉""回阳化腐生肌""祛瘀生新"学术思想,后世在引血治疗阴证思想指导下将此疗法用于各类外科疾病的临床实践.引血疗法治疗阴证疮疡的中医机制在于变瘀为通、变静为动、祛瘀通络、温阳生新,从而瘀去新生、阳气得复,达到治愈疾病的目的.而西医机制在于改善微循环及局部缺血缺氧状态,促进组织细胞恢复,增强细胞免疫功能.  相似文献   

18.
"虚则补之"是中医的基本治则之一,最早见于《黄帝内经》,后世历代医家对补虚均很重视。明末医家绮石将虚损虚劳做一专论而著《理虚元鉴》,详细论述了各种虚损病证的证、治、防、护及辨疑。而"虚不受补"一词最早见于清代陈士铎著《本草新编》,其《十剂论》曰:"或疑需用补剂,是虚病宜于补也。然往往有愈补愈虚者,岂补剂之未可全恃乎。吁!虚不用补何以取弱哉。愈补愈虚者,乃虚不受补,非虚不可补也。故补之法亦宜变。  相似文献   

19.
近读金代大医家张从正所著《儒门事亲·补论》(下简称《补论》)一章 ,反复研习 ,获益匪浅 ,浮想联翩 ,感慨万千。虽时移境迁 ,国人嗜补之习非但未改 ,而且大有愈演愈烈之势。国人向以“补者人所喜 ,攻者人所恶”为尚 ,于是乎“天下好补者”辈出不穷 ,代不乏人。拭目今之国人 ,虽经济繁荣、生活优裕而犹有未宜 ,动辄此虚彼虚而非此补彼补不可。难怪目下媒体补肾、补钙、补血…补这补那 ,此起彼伏 ,铺天盖地 ,不一而足。此积弊久已 ,由此可见一斑。《补论》正是针对当时嗜补之风颇盛而发 ,举凡有疾无疾 ,不分虚实 ,滥投补剂 ,为害甚烈。目睹时…  相似文献   

20.
胡永生 《河南中医》2004,24(12):61-62
阳和汤出自王洪绪的《外科证治全生集》,由熟地黄、肉桂、麻黄、鹿角胶、白芥子、炮姜、生甘草7味药组成。主治外科一切阴疽,为治疗阴证疮疡之名方。余在临床,除用其治疗阴证疮疡外,还用于内科、五官科某些疾病,辨证属阳虚寒凝者,疗效堪称满意。现举例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