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1篇
中国医学   23篇
  2002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3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于《伤寒论》汗、吐、下三法,医家很少异议,而对《伤寒论》的和法,则众说纷坛,莫衷一是,日人丹波元坚甚至否认和法的存在。因此,有必要作深入的探讨。和法的意义何谓《伤寒论》的和法?清程钟龄说:“伤寒在表者可汗,在里者可下,其在半表半里者,惟有和之一法焉,仲景用小柴胡汤加减是也。”近人也声称“和法的正治法,完全是和解少阳或邪势大部偏于少阳的治法”。笔者认为,和法并不专为治疗半表半里的少  相似文献   
2.
<正> 医生为什么会误诊?其原因固然很多,但主要还是由于临床上出现的病证往往是非典型型性的,不容易诊断清楚。吴阶平同志曾说,他刚开始接触第一个病人时,就发现“这个病人没有书本上所说的东西”,于是,“就认为病人不对,或者说叫做不典型”,经过一段时间  相似文献   
3.
《伤寒杂病论》中出血证有衄血、吐血、便血、妇人崩漏下血等。察其病因,一是误治邪郁不解;二是阳盛胃热重蒸;三是气虚挟寒,阴阳不相维系;四是瘀血阻滞,新血不循故道。究其治法,不外下列六种:一、发汗止血法此法适用於邪束肌腠的出血证。《伤寒论》55条:“伤寒脉浮紧,不发汗,因致衄者。麻黄汤主之”。此证乃风寒外束,腠理致密,邪气不得从毛窍发散,奔迫於上  相似文献   
4.
《伤寒论》调气法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5.
对于《伤寒沦》六经,医家见仁见智,了无定则,但有一点不容否认,那就是《伤寒论》六经有其脏俯经络的病理基础。太阳病的脏腑病理基础是什么?亦即太阳病的脏腑定位在哪里?这是一个重要问题,很有研究的必要。对太阳病脏腑定位的不同看法历来《伤寒论》注家对太阳病的脏俯定位聚谈纷纭,看法极不一致,归结起来,约有三种:1、膀胱说。此说始于金·成无己,他说:“太阳,经也;膀胱,腑也”,蓄血证即为“太阳随经入腑者也”。明·方有执进一步认为蓄水证亦属膀胱。嗣后,历代医  相似文献   
6.
徐灵胎说:“观《伤寒论》所述,乃为庸医误治而设。所以正治之法,一经不过三四条,余皆救误之法”。说《伤寒论《完全为误治而设,似乎有点过分,但纵观全书398条中,就有120多条谈到了误治。《伤寒论》的  相似文献   
7.
<正> 常即普遍性,变即特殊性,《伤寒杂病论》内容尽管千头万绪,错综复杂,但总不外常与变。因此说,常变观是仲景辨证论治的精髓。现仅《伤寒杂病论》中有常变观的学术观点探析如下。证候的常与变  相似文献   
8.
<正> 扶正祛邪之法,是祖国医学最基本的治疗法则,在指导临床实践上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张仲景在《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中,对扶正祛邪法运用得十分广泛,兹不揣浅陋,对此作如下初步的探讨。扶正一、扶阳:伤寒易伤阳,故仲景之方,大都为扶阳而设。上焦阳虚,可见“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用桂枝汤温补心阳;中焦阳虚,可见“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用理中九温中健脾;下焦阳虚,可见“腰痛,少腹拘急,小便不利”,用八味肾气丸温肾扶阳。  相似文献   
9.
经方药量法浅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经方药量法浅析路振平,龙功宏,柳爱芳主题词经方,剂量效应关系,药物药量,即用药的剂量。不知是谁说过:“中医不传之秘在量上”,足见人们对药量的重视。仲景用药剂量法度谨严,灵活多变,乃古今善能掌握药量之第一人。惜其秘法绝技散见于《伤寒论》及《金匮要略》二...  相似文献   
10.
<正> 路振平研究人体致病原因的学说,谓之病因学说。中医病因学说,是中医基础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但内容丰富多采,而且源远流长。目前,探讨中医病因学说并不乏其人,但系统地考订源流的文章却尚付阙如。笔者通过对中医病因学说初步研究,认为从奠基到形成大致可分为三个时期。一、奠基时期从春秋时期病因学说萌芽,到战国末期《内经》成书,为中医病因学说的奠基时期,其间经历了大约五百年漫长的时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