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 毫秒
1.
应用染色内镜和放大内镜 提高内镜诊断水平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染色内镜是指应用特殊的染料对胃肠道黏膜进行染色,使黏膜的结构更加清晰,使病变部位与周围的对比加强,轮廓更加清楚,从而提高病变的检出率。染色内镜最早于1966年由津田报道,此后报道日渐增多,应用的染料也逐渐增多,应用范围也从最初的胃黏膜染色扩展至食管、胃、小肠和大  相似文献   

2.
我国消化内镜技术近年来发展迅速,但内镜医师培训发展相对缓慢,未形成与人民诊疗需求相适应的内镜医师培训体系。美国、日本和英国等发达国家均形成了相对完善的内镜医师培训体系,对我国内镜医师培训工作具有重要借鉴意义。学习国际先进理念,结合我国实际国情,实现内镜医师培训统一报名准入、管理部署、课程学习、考核认证、监督质控,系统性地培养一大批合格、优秀的消化内镜医师,是提升我国新时代消化内镜诊疗水平的必由之路。本文就内镜医师成长轨迹,合格、优秀内镜医师应具备的能力素质和国内外消化内镜医师培训进展作一述评。  相似文献   

3.
4.
内镜消毒     
内镜在处理胃肠道疾病中起着必不可少的作用,其益处远远超过其偶发带来之并发症。然而,20多年间的一些病例报告和调查研究证实,如在内镜检查中仍不采取适当的预防性措施,则确实可以偶而引起交叉感染,而且,当前流行的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传播的可能性使这一问题更为突出。污染的器械可通过三条途径引起感染:1.病原体在受检者间传播,如沙门氏菌感染;2.患者之感染传播给工作人员,如乙型肝炎病毒;3.栖居于内镜及辅助设备之条件致病菌传入。故采用有效的清洁、消毒技术,对工作人员进行专职培训,注意内镜室内操作规程,则可消除上述危险。  相似文献   

5.
超声内镜     
在上消化道及胰腺疾病中的诊断应用1979年Hisanaga K及Hisanga A等首先报道使用装置在纤维胃镜的顶端(Olympus GIF type P_2),用手动法经金属丝旋动超声换  相似文献   

6.
早期胃癌的内镜诊断及内镜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早期胃癌是指癌细胞浸润局限在胃的粘膜层及粘膜下层,而不管其浸润范围大小及有无淋巴结转移。1962年日本胃肠道内镜协会将早期胃癌分为三型,即1型(隆起型)、I型(表面型)、血型(溃疡型)。其中五型又分成了3个亚型,分别称为Ⅱa型,Ⅱb型,Ⅱc型。Ⅰ型指隆起高度大于5mm  相似文献   

7.
无痛内镜术在消化内镜介入治疗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各种消化道疾病的内镜介入治疗中均存在患者耐受性及操作稳定性的难题,笔者在2004年6月~2006年6月开展了2 000多例无痛内镜,其中198例用于内镜下介入治疗。现将结果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198例内镜介入治疗患者中,胃肠道息肉患者101例,男60例,女41例;年龄19~69岁,平均50.8岁;其中食管息肉10例,胃息肉30例,结肠息肉61例。上消化道异物患者40例,男24例,女16例;年龄16~69岁,平均40.5岁;异物位于食管26例,胃13例,十二指肠1例;异物类型为小铁杵及钉子9例,动物骨头21例,义齿3例,钥匙3例,壹圆硬币2例,刀片2例;患者从吞入异物到医院就诊…  相似文献   

8.
目的 评价内镜先端保护套在消化内镜维护保养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7月至2017年6月南京鼓楼医院使用先端保护套的41根胃镜、28根肠镜的使用情况,与2015年7月至2016年6月同样数量、相同编号,未使用先端保护套的胃肠镜使用情况进行对比,对比两组胃肠镜使用先端保护套前后因内镜先端部和(或)插入部损坏导致的维修次数及产生的费用并分析原因。结果 2015年7月至2016年6月因先端部和(或)插入部损坏造成的维修费用共102万元,各级维修共36次,2016年7月至2017年6月因先端部和(或)插入部损坏造成的维修费用共72万元,各级维修共31次。使用先端保护套后因先端部和(或)插入部损坏造成的维修费比使用前下降了29.41%(30/102),维修次数下降了13.89%(5/36)。结论 内镜先端保护套能很好地保护内镜先端部及(或)插入部,降低内镜维修费用,对消化内镜保养具有很高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消化内镜诊疗相关性穿孔的内镜治疗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明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2009,17(30):3123-3127
随着消化内镜诊疗技术的普及和不断发展应用,与其操作相关的消化系穿孔在临床上越来越常见,其中少数小穿孔通过系统的内科保守治疗可以自愈,但大部分穿孔仍然需要及时行腹腔镜或者外科手术处理,以免引发严重后果.随着新型消化内镜和治疗器械的不断开发应用,越来越多的与消化内镜诊疗相关的穿孔可以通过适当的内镜下穿孔的闭合方法进行即刻缝合或者封堵,从而避免了手术,也为进一步开展现代消化内镜下手术提供了有力的技术和心理保障.  相似文献   

10.
双气囊内镜对小肠息肉的内镜诊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双气囊内镜(DBE)对小肠息肉镜下治疗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分析我院自2003年11月~2009年6月接受DBE检查并检出小肠息肉的所有病例,总结和分析小肠息肉的内镜诊断及治疗情况,并评价其安全性.结果 360例患者,共进行566例次DBE检查及治疗,其中检出小肠息肉患者66例(Peutz-Jeghers综合征患者50例,其他小肠息肉患者16例).66例患者共接受122例次DBE镜下治疗(经口 74次,经肛48次).镜下切除小肠息肉共计1 012枚(直径5~10 mm 95枚、1~30mm 599枚,直径31~50 mm 274枚,直径大于50 mm 44枚).66例患者在DBE检查及治疗前86例次有不同的临床症状(不完全肠梗阻36例、消化道出血32例、腹痛及腹部不适18例),其中78例次(90.7%)经内镜治疗后临床症状均明显缓解或消失,另有8例次因小肠息肉巨大(7例)或发现息肉恶变(2例)转外科手术治疗.发生较严重的并发症共6例次(小肠穿孔3例,术后有3例出现引起血红蛋白水平下降的消化道出血).结论 DBE能安全有效地切除小肠多发息肉,可在一定范围内代替外科手术治疗,为小肠息肉患者提供了一种安全有效的微创治疗方法,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
面对复杂多样、位置深在的颅底病变,神经外科、耳鼻喉科、头颈颌面外科的医师们一直在通过不懈努力探索更好的手术入路,不断完善手术方法。近年来,除了传统的开放显微外科入路,内镜颅底入路逐渐得到认可,被认为是颅底外科的两大发展方向之一。这种局面的出现主要得益于内镜设备的快速发展、深入人心的微侵袭手术理念和颅底解剖学及影像学的迅速发展。内镜虽小,却为医师提供了颅底不同解剖区域清晰的视野。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超声内镜结合放大内镜在胃早癌内镜治疗前的评估价值。方法回顾分析214例2018年9月至2020年8月于淄博市中心医院就诊的胃早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是否接受超声内镜结合放大内镜检查对患者实施分组,对照组118例行常规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治疗,观察组96例ESD治疗前行超声内镜及放大内镜评估,对两组患者ESD治疗结果、病理确诊结果、是否追加外科手术进行比较,研究超声内镜结合放大内镜在ESD前评估的价值。结果对照组118例ESD治疗患者中,术中转外科手术5例(4.2%),ESD治愈性切除97例(82.2%),非治愈性切除16例(13.6%),其中11例追加外科手术,5例行二次ESD治疗;观察组96例患者经术前超声内镜及放大内镜检查有6例(6.25%)不符合内镜治疗指征,放弃ESD治疗转外科手术,有90例(93.75%)进行ESD术,其中治愈性切除84例(93.3%),非治愈性切除6例(6.7%),其中3例追加外科手术,3例行二次ESD治疗。ESD治愈性切除率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2<0.05),行两次治疗术(ESD+外科手术或ESD+ESD)的病人在对照组和观察组分别为21例(17.8%)和6例(6.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0.05)。结论在早期胃癌内镜ESD治疗术前,超声内镜结合放大内镜诊断价值显著,能有效甄别需要外科手术的病人,提高ESD治愈性切除率,减少二次ESD术及追加手术病人比率。  相似文献   

13.
内镜模拟训练在上消化道内镜培训中的作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内镜模拟训练在上消化道内镜教学中的作用.方法 2005年1月-2007年3月41名无内镜操作经验的进修医师、研究生、住院医师,随机分为两组.非内镜模拟训练组于内镜中心观摩学习1个月后开始操作内镜,内镜模拟训练组于观摩学习的同时接受10 h的内镜模拟训练.由专人对所有受训者最初20例内镜操作进行评价、记录,包括插入食管是否成功、胃内观察是否成功、通过幽门是否成功、进入降段是否成功、总的操作时间.结果 插入食管成功率、进入降段成功率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胃内观察成功率(P<0.001)、通过幽门成功率(P<0.001)、总操作时间(P=0.032),内镜模拟训练组均优于非内镜模拟训练组,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内镜模拟训练在上消化道内镜教学中有重要作用,有助于受训者迅速掌握内镜操作方法,缩短教学时间,减少患者痛苦.  相似文献   

14.
15.
近年来我国消化内镜诊疗整体水平有了快速提高,尤其在诊疗数量上已经成为当之无愧的“内镜大国”。但是长期以来部分医疗机构“重数量轻质量”发展理念依然存在,在部分内镜前沿领域,我们与世界先进水平仍有差距,距离“内镜质量强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为贯彻国家“十四五”规划提出的高质量发展理念,持续提高我国消化内镜诊疗质量,本文梳理了自2015年国家消化内镜专业质控中心成立以来开展的一系列工作,并就下一步继续加强消化内镜诊疗质控工作进行部署,希望与全国消化内镜同道共同推动我国消化内镜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6.
胶囊内镜指导双气囊内镜进镜方式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估小肠疾病诊治中胶囊内镜(CE)对双气囊内镜(DBE)进镜方式的预测作用。方法将CE完成全小肠检查且其诊断经DBE证实者纳入研究。CE检出病灶的部位以时间指数(胶囊从幽门至病灶的通过时间占胶囊从幽门至回盲瓣通过时间的比例)表示,根据以往回顾性分析的结果采用0.6作为时间指数的临界值,时间指数不超过0.6时选择经口DBE检查,反之选择经肛检查。对最终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评估根据病灶部位cE时间指数选择DBE进镜方式的准确性。结果最终共60例患者CE完成全小肠检查且其诊断经DBE证实而纳入研究。共行60例次DBE检查,包括41例经口和19例经肛检查,所有患者CE检出病灶均经首次DBE检查证实。对所得结果进行统计显示,根据cE时间指数临界值0.6,本组患者DBE进镜方式选择的准确性为100%。结论DBE是一项有效地证实CE诊断的方法,在cE完成全小肠检查者中根据CE时间指数能够准确判断DBE的进镜方式。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双气囊内镜治疗小肠巨大息肉的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解放军空军总医院应用双气囊内镜对小肠巨大息肉进行镜下切除的情况:包括息肉的大小、形状、病理、息肉切除方法及手术并发症等,并对患者的内镜随访情况和外科干预情况进行总结.结果 共检出小肠巨大息肉488枚,成功切除442枚(直径20~30 mm 112枚,31~50 mm 280枚,>50 mm 50枚;最大者长径达80 mm),术中出血47例(10.6%),术后出血4例(0.9%),并发穿孔2例(0.5%).11例患者因息肉巨大无法镜下摘除转行外科手术治疗.结论 谨慎使用双气囊内镜下息肉切除技术,可安全摘除绝大多数小肠巨大息肉.这项技术不仅节省了医疗费用,还可以有效避免因外科手术引起的术后并发症.  相似文献   

18.
胶囊内镜展望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戈之铮  萧树东 《胃肠病学》2002,7(6):326-330
胶囊内镜是一种极具潜在价值的诊断各种小肠疾病的工具,对回放资料的细致观察将有助于提高小肠疾病的诊断率。此外,最佳检查时机的选择以及一些特殊指征的制订等尚有待进一步探讨。目前的胶囊内镜还需在软件和硬件两方面加以改进,甚至包括寻求开展治疗的可能性。随着时间的推移,新的病变将会不断被发现,因此为了便于沟通,应尽快制订出一整套规范化的专用术语。  相似文献   

19.
中华消化内镜学会胶囊内镜临床应用规范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胶囊内镜检查已成为小肠疾病的重要诊断方法,经过近几年的.临床实践,我国在胶囊内镜检查领域已积累了一定经验,经过专家广泛讨论及多次修改,现制订我国胶囊内镜临床应用规范如下.  相似文献   

20.
此研究采用双盲研究以比较早期胃癌的内镜超声(EUS)和内镜分期特点。 病人与方法:对经内镜诊断为早期胃癌的患者,应用内镜和EUS进行浸润深度分期的研究同时作活组织检查,并在得到组织学结果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