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新型脱细胞小口径异种移植血管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一种制备小口径异种移植血管的新方法,为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提供新的移植血管来源。方法利用酶-去污剂法去除犬颈动脉血管壁结构细胞,脱细胞后其中一部分再进行肝素结合,组织学及机械性能研究观察脱细胞效果。24只兔的左、右两侧颈动脉同时分别植入结合与未结合肝素的脱细胞异种血管,作为自身对照,分别于3周、3月和6月,用B超观察移植血管的通畅情况。术后3月随机处死12只兔,取材后行Ⅷ因子和α-肌动蛋白免疫组化检查。结果脱细胞后管壁无细胞成分残留,而细胞外基质保存完好。植入兔颈动脉后两组均无血管阻塞,而肝素结合组血栓形成少于未结合组。3月后管壁出现平滑肌细胞,而内腔由内皮细胞覆盖。结论酶-去污剂联合肝素结合处理是制备小口径异种移植血管可行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将脱细胞联合肝素处理的小口径异种移植血管进一步结合西罗莫司,以观察术后移植血管内膜增生的情况。方法:将脱细胞联合肝素处理的犬颈动脉进一步结合西罗莫司,并分为A组(对照组,脱细胞并结合肝素)和B组(西罗莫司组,脱细胞并结合肝素+西罗莫司处理)两组。取健康家兔16只,随机分为两组(每组8只),利用兔颈动脉旁路移植模型,分别移植A组和B组的血管进行比较。术后分别于1、2、4、8周采血采用HPLC法检测B组移植血管中西罗莫司的含量。术后3个月超声检测移植血管通畅情况,并取血管样本经免疫组织化学和HE染色观察内膜增生程度。结果:B组8周后仍可检测到两罗莫司,且含量呈逐渐降低趋势。术后3个月超声显示,A组部分血管(2/8)斑块形成、管腔狭窄,B组血管无明显狭窄(P〈0.05)。免疫组织化学检测显示,A、B两组血管管壁均可见新生的内皮细胞和平滑肌细胞。HE染色提示,B组内膜增生程度较A组轻[A、B两组内膜/中膜厚度比分别为(1.63±0.04)μm、(0.43±0.04)μm](P〈0.05)。结论:在脱细胞结合肝素的小口径异种移植血管上进一步结合西罗莫司可以有效减轻内膜增生。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肝素包被对异种脱细胞血管移植后内膜增生的影响.方法 将截取的犬双侧颈动脉进行脱细胞处理,对其中部分颈动脉进一步实施肝素包被处理.18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肝素包被组(移植经肝素包被处理的脱细胞血管,n=9)和无肝素包被组(移植未经肝素包被处理的脱细胞血管,n=9).两组动物均接受双侧颈动脉移植,血管吻合后结扎左侧两吻合口间颈动脉(结扎侧),右侧则不结扎(未结扎侧).于术后第1、3、12周分别进行血管多普勒超声检查,观察移植血管通畅情况并测量血管内径,同时计算血流峰值速度(PSV)、阻力指数(RI)和搏动指数(PI)等血流动力学参数.术后12周末处死所有动物,取双侧移植物血管,制备标本观察组织形态学改变,计算内膜厚度/(内膜厚度十中膜厚度)[I/(I M)],同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无肝素包被组术后血管内径,除结扎侧术后第1周外均较术前明显缩小;各时间点未结扎侧均较结扎侧明显缩小;以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素包被组术后血管内径,仅未结扎侧于术后第3、12周时较术前明显缩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3周,肝素包被组RI明显小于未肝素包被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无肝素包被组未结扎侧内膜增生明显,I/(I M)值较结扎侧明显增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肝素包被组结扎侧与未结扎侧I/(I M)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脱细胞血管移植物在不同剪切力作用下内膜增生情况也不相同,低流速对移植物血管内膜增生具有促进作用;肝素包被处理可有效抑制内膜增生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肝素包被对异种脱细胞血管移植后内膜增生的影响.方法 将截取的犬双侧颈动脉进行脱细胞处理,对其中部分颈动脉进一步实施肝素包被处理.18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肝素包被组(移植经肝素包被处理的脱细胞血管,n=9)和无肝素包被组(移植未经肝素包被处理的脱细胞血管,n=9).两组动物均接受双侧颈动脉移植,血管吻合后结扎左侧两吻合口间颈动脉(结扎侧),右侧则不结扎(未结扎侧).于术后第1、3、12周分别进行血管多普勒超声检查,观察移植血管通畅情况并测量血管内径,同时计算血流峰值速度(PSV)、阻力指数(RI)和搏动指数(PI)等血流动力学参数.术后12周末处死所有动物,取双侧移植物血管,制备标本观察组织形态学改变,计算内膜厚度/(内膜厚度十中膜厚度)[I/(I+M)],同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无肝素包被组术后血管内径,除结扎侧术后第1周外均较术前明显缩小;各时间点未结扎侧均较结扎侧明显缩小;以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素包被组术后血管内径,仅未结扎侧于术后第3、12周时较术前明显缩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3周,肝素包被组RI明显小于未肝素包被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无肝素包被组未结扎侧内膜增生明显,I/(I+M)值较结扎侧明显增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肝素包被组结扎侧与未结扎侧I/(I+M)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脱细胞血管移植物在不同剪切力作用下内膜增生情况也不相同,低流速对移植物血管内膜增生具有促进作用;肝素包被处理可有效抑制内膜增生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目的为了寻求一种新的小口径血管代用品,建立异种移植的动物实验模型,以观察异种移植物的安全性、可靠性、通畅性及组织学改变。方法共采用17只杂种雌性犬,实验组10只,植入经环氧化物处理的猪血管移植物;对照组7只,植入人造血管。手术方法为右侧股动静脉瘘。术后通过超声和血管造影方法来观察移植血管的通畅性,并在术后3月将移植物取出,进行病理学检查,观察移植前后移植物的组织学改变。结果术后第一周、二周行Doppler超声检查结果,两组动静脉瘘均通畅,2周内血管通畅率为100%。术后3个月动脉造影检查后,生物血管组(PG)通畅5只,通畅率62.5%,e-PTFE组通畅4只,通畅率66.7%。两组数据统计学处理,差异无显著性(P>0.05)。术后3月对移植物取材,进行光镜及扫描电镜病理学检查,通畅的生物血管吻合口无狭窄,吻合部位有新的内膜覆盖,周围组织无钙化,有新生的内皮细胞覆盖。结论经环氧化物处理的猪的血管移植物(PG)生物血管作为异种移植物,生物相容性好,具有一定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CD34抗体修饰的脱细胞血管支架植入动物体内后募集循环中的内皮祖细胞参与再内皮化过程的性能。方法新鲜的羊前肢动脉经反复冻融和超高压处理,SDS彻底去除细胞,通过光交联法将CD34抗体固定于脱细胞血管内腔面。20只新西兰大白兔右下腹做一带蒂皮瓣,皮瓣供血动脉为股动脉的分支血管,血管移植部位选取股动脉,做1cm长的全段缺损,随机分为2组(n=10),实验组选用CD34抗体修饰的脱细胞血管支架,对照组用未修饰的脱细胞血管支架,显微外科端端吻合替代缺损的兔股动脉。术后通过对皮瓣色泽质地的观察,了解皮瓣的血供情况;行彩色多普勒、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和病理切片观察移植血管的通畅情况及细胞黏附情况。结果实验组皮瓣术后血运较好,对照组皮瓣术后肿胀坏死。彩色多普勒、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显示,实验组移植术后1周有3只动物发生血管闭塞,另7只动物在术后4周血管仍通畅、无明显狭窄;对照组术后1周无1只动物血管通畅。实验组术后4周解剖移植血管,H-E染色显示脱细胞血管支架表面形成连续融合单层细胞,管腔无明显狭窄;对照组术后1周解剖移植血管可见血栓形成,H-E染色显示血管腔内表面缺乏细胞覆盖。结论CD34抗体修饰的脱细胞血管支架在早期抗凝及通畅率上均优于未经修饰的脱细胞血管支架。  相似文献   

7.
目的 采用可降解的聚己内酯接枝肝素材料,负荷b-FGF(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体外构建的小口径组织工程血管,完成犬的股动脉移植动物实验.方法 利用可降解的聚己内酯接枝肝素材料,电纺丝技术制备组织工程血管支架,并对支架负荷b-FGF生长因子,并进行材料的内皮细胞粘附实验.将体外构建的小口径组织工程血管,完成犬的股动脉移植动物实验,观察通畅率和移植术后组织工程血管的改变.结果 可降解聚己内酯接枝肝素材料支架,负荷细胞生长因子(b-FGF),利于内皮细胞粘附.构建的组织工程血管进行体外动物实验构建,3个月移植物通畅率好,移植后取材,有新生内膜迁移和胶原纤维浸入.结论 利用可降解聚己内酯接枝肝素材料构建小口径支架,初步符合构建组织工程血管支架的要求.  相似文献   

8.
兔颈动脉粥样硬化狭窄动物模型的制备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构建兔颈动脉粥样硬化狭窄动物模型.方法 采用高脂喂养加内膜氮气损伤,建立兔右颈总动脉粥样硬化狭窄模型,以左颈总动脉为自身对照,以高脂喂养不加氮气损伤为空白对照,分别于术后4周和8周行血管造影和病理学检查.结果 高脂喂养加氮气损伤后4周行病理学检查示:损伤动脉管壁区域性轻度增厚,管腔轻度狭窄,呈动脉粥样硬化脂纹期-纤维斑块期改变;血管造影显示:右颈总动脉有20%~30%狭窄.8周行病理学检查显示:损伤动脉管壁全周明显增厚,管腔狭窄较明显,呈动脉粥样硬化纤维斑块期-粥样斑块期改变;其中 18只兔血管造影显示:右颈总动脉16只血管有60%~80%狭窄,2只完全闭塞.自身及空白对照组动脉造影无狭窄,病理学检查未见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结论 氮气损伤加高脂喂养能有效地建立兔颈动脉粥样硬化狭窄模型.  相似文献   

9.
血管内皮祖细胞靶向损伤血管内皮磁共振成像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Ma ZL  Teng GJ  Mai XL  Ju SH  Deng G  Sun JH  Zhang HY  Yu H  Li GZ 《中华医学杂志》2007,87(10):679-684
目的采用超顺磁性氧化铁(sPIO)作为磁共振示踪细胞的标记物,为血管内皮祖细胞移植防治血管内皮损伤性疾病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分离、鉴定并培养新西兰大白兔外周血血管内皮祖细胞(EPCs),制备Fe2O3^-多聚左旋赖氨酸(PIJL)并体外标记EPCs。用2.5F球囊扩张兔右侧颈动脉,制作血管内膜损伤模型,进行EPCs局部移植。A组5只,移植Fe2O3-PLL标记的EPCs,B组5只,移植荧光标记的EPCs,C组5只为空白对照,局部注射生理盐水。细胞移植后7d,所有实验兔行MR颈动脉扫描,并取受损伤血管做病理组织学检查,并与MR信号变化进行对比分析。结果EPCs的Fe2O3^-PLL标记率〉95%,A组标记细胞移植后7d,MR扫描T2WI显示损伤血管壁明显低信号区,而B组和C组无明显异常信号改变;病理学检测显示A组损伤血管内膜有普鲁氏蓝染色阳性细胞黏附,B组损伤血管内皮有强荧光表达,C组损伤血管内皮无表达。结论利用1.5TMR仪进行活体成像技术,可示踪并检测磁粒子标记血管内皮祖细胞在损伤血管内皮的归巢、黏附及分布,为血管内皮祖细胞移植防治血管内皮损伤性疾病提供了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10.
组织工程猪膀胱无细胞基质的制备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Zhang YS  Li HZ  Zhang RQ  Wang P 《中华医学杂志》2005,85(38):2724-2727
目的探讨猪膀胱无细胞基质制备的方法及其作为生物支架材料应用于组织工程膀胱构建的可行性。方法分别采用酶消化法和去污剂洗涤法对新鲜猪膀胱进行脱细胞处理并进行HE染色及电镜检查。应用MTT法进行细胞毒性测定。对5只新西兰兔行大部分膀胱切除术后,采用异种膀胱无细胞基质修补,6周后取材观察修复组织再生情况。结果两种方法均能去除膀胱中细胞成分,光镜及电镜观察无细胞成分残留,细胞毒性测定为1级,细胞相容性好。兔膀胱修补后6周支架材料上有移行上皮及肌肉组织生长。结论经脱细胞处理的猪膀胱无细胞基质具有良好的组织相容性,有作为组织工程膀胱支架材料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