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探讨经阴道超声造影对子宫内膜癌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收集我院经病理证实的子宫内膜癌患者76例,超声造影观察其子宫内膜癌血流灌注特征。结果 76例子宫内膜癌患者的增强形式:64例显示高增强,诊断为子宫内膜癌;7例显示等增强,具有子宫内膜癌特征,疑诊为子宫内膜癌;5例因无特异性表现而诊断为其他病变或正常。增强时相:早增强59例(77.6%),晚增强12例(15.8%);早廓清31例(40.8%),晚廓清40例(52.6%)。结论经阴道超声造影对子宫内膜癌血流灌注具有明显特征性,对子宫内膜癌的早期诊断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经阴道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TVCDFI)对预测围绝经期异常子宫出血妇女子宫内膜性质的价值.材料与方法:对临床拟诊子宫内膜病变需做诊刮或宫腔镜检查的512例围绝经期异常子宫出血妇女行常规经阴道超声检查(TVS)及TVS+CDFI,并与病理检查对照,比较两者的诊断符合率.结果:TVS与TVS+CDFI两者比较:内膜生理性改变、内膜增生、内膜炎的诊断符合率差异不大,无统计学意义;内膜息肉、内膜癌TVS与TVS+CDFI诊断符合率分别为:61.54%(32/52),61.54%(8/13);88.47%(46/52),92.86%(13/14),结果差异具有极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TVS+CDFI对围绝经期异常子宫出血妇女子宫内膜性质有较高的预测价值.阴超检查子宫内膜时,常规应用CDFI观察内膜区血流信号,能有效提高子宫内膜微小病变及早期子宫内膜癌的检出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 运用超声造影和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两种技术探讨Ⅰ期子宫内膜癌肌层浸润病灶的图像特征,并对子宫内膜癌进行分期评估.方法 运用超声造影和磁共振成像两种技术分别对74例(超声造影组和磁共振成像组各37例)病理证实为Ⅰ期子宫内膜癌伴有肌层浸润患者术前影像表现及诊断准确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1)术前超声造影诊断Ⅰa期(3例)、Ⅰb期(17例)和Ⅰc期(11例)子宫内膜癌31例,与病理诊断符合率为83.8%(31/37);31例子宫内膜癌病变超声造影表现:Ⅰa期(3例):病变区子宫内膜呈不均匀性低或等增强,与肌壁分界清,肌壁呈均匀性强化;Ⅰb期(17例):病变区子宫内膜呈不均匀性中等或高增强,与肌壁分界不清,受累肌壁厚度≤1/2肌层厚度;Ⅰc期(11例):病变区子宫内膜呈不均匀性高或中等增强,与肌壁分界不清,受累肌壁厚度>1/2肌层厚度,内膜及受累肌壁增强及消退多早于正常肌壁.(2)术前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诊断Ⅰa期(3例)、Ⅰ b期(18例)和Ⅰ c期(10例)子宫内膜癌31例,与病理诊断符合率亦为83.8%(31/37);31例子宫内膜癌病变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表现:Ⅰa期(3例):病变的子宫内膜呈不均匀高信号,结合带完整;Ⅰb期(18例):病变的子宫内膜呈不均匀高信号,结合带中断且子宫肌层内缘边界不清,受累肌壁呈不均匀性高信号,受累肌壁厚度≤1/2肌层厚度;Ⅰc期(10例):病变的子宫内膜呈不均匀高信号,结合带中断且子宫肌层内缘边界不清,受累肌壁呈不均匀性高信号,受累肌壁厚度>1/2肌层厚度.(3)以病理诊断结果为金标准,术前超声造影与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评估Ⅰ期子宫内膜癌浸润肌层深度诊断的准确率均为83.8%(31/37).结论 术前正确认识超声造影与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图像特征有助于正确诊断Ⅰ期子宫内膜癌,超声造影对子宫内膜癌肌层浸润的诊断及术前分期与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的诊断及术前分期有相同价值.  相似文献   

4.
超声造影在子宫宫腔病变诊断中的初步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超声造影在子宫宫腔病变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或临床证实的子宫宫腔病变54例,分析其常规彩超和超声造影表现,比较常规彩超和超声造影对各种宫腔病变的诊断符合率.结果 子宫内膜癌及宫腔内血块超声造影检查诊断符合率明显增高,并有统计学显著差异(P<0.05);子宫黏膜下肌瘤、宫腔息肉、宫腔内残留诊断符合率提高,但无统计学显著差异(P>0.05).结论 超声造影能显示子宫宫腔病变微小血管的血流灌注,结合常规彩超能进一步提高子宫宫腔病变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估超声造影与增强CT对肾癌囊性变的诊断价值。方法:分析2005年7月—2017年4月行常规超声、超声造影和增强CT检查的102例经病理证实为囊性肾癌的患者的影像学资料,应用Fisher精确概率法进行分析。结果:102例肾癌囊性变均经外科手术后病理学检查证实,包括92例透明细胞癌、6例嫌色细胞癌和4例乳头状肾细胞癌。102例肾占位性病变彩超检查的血流显示率为82.35%(84/102),超声造影血供显示率为98.04%(100/102),增强CT血供显示率为95.10%(97/102)。超声造影误诊4例为复杂囊肿,诊断准确率为96.08%(98/102)。增强CT误诊8例为复杂囊肿,3例为血管平滑肌脂肪瘤,2例未发现病灶,诊断准确率为87.25%(89/102)。超声造影Bosniak分级:Ⅱ级2例,ⅡF级2例,Ⅲ级18例,Ⅳ级80例;增强CT Bosniak分级:Ⅱ级3例,ⅡF级5例,Ⅲ级17例,Ⅳ级75例。Fisher显著性检验结果显示,超声造影与增强CT检测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10)。结论:超声造影与增强CT均可使用Bosniak分级诊断肾癌囊性变,超声造影诊断效果不亚于增强CT,可为临床决策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6.
三维超声诊断绝经后阴道流血子宫内膜疾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三维能量多普勒超声对绝经后阴道流血患者子宫内膜疾病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价值.方法 对绝经后阴道流血患者77例,包括子宫内膜癌35例(恶性组)和子宫内膜良性病变42例(良性组)行三维超声检查,测量病变处血流的收缩期峰值速度(PSV)、搏动指数(PI)和阻力指数(RI),并计算血管指数(VI).术后应用抗CD34单克隆抗体对组织进行免疫组化学染色,计数微血管密度(MVD).结果 三维超声测得的子宫内膜病变的血管参数在良性组与恶性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根据ROC曲线,以VI值1.59条/cm3为诊断界点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95.00%,81.20%;VI与MVD呈正相关;子宫内膜癌的VI值在Ⅰ期与Ⅱ期、Ⅱ期与晚期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三维能量成像能在术前客观反映子宫内膜病变处的血流情况,可为鉴别良、恶性病变提供有价值的诊断信息.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鉴别诊断胆囊息肉样病变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7年1月于我院就诊的56例胆囊息肉样病变患者,分析其彩色多普勒超声特征,以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鉴别胆囊息肉样病变的诊断价值。结果:恶性病变组CDFI血流显示率83.33%(5/6),与良性病变组CDFI血流显示率16.00%(8/50)比较组间差异显著(P0.05)。恶性病变组CDFI血流分级多为Ⅱ~Ⅲ级,为80.00%(4/5),良性病变组CDFI血流分级多为0~Ⅰ级,为94.00%(47/50);若判定恶性病变指标为血流分级≥Ⅱ级,其灵敏度为80.00%(4/5),特异度为94.00%(47/50)。恶性病变组(早期胆囊癌组)与腺瘤组、腺肌增生症组、胆固醇性息肉组比较,RI及Vmax均见明显升高,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采用二维超声观察胆囊病变的大小、部位、形态等,同时结合彩色多普勒血流信号特征,有助于胆囊病变的早期鉴别和诊断,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微血流成像技术(MFI)在肝肿瘤血流检测中的作用,并与彩色多普勒超声(CDFI)作比较。方法 101例肝肿瘤患者纳入本研究,共101个病灶。每例患者均进行CDFI、MFI、超声造影(CEUS)检查。比较CDFI及MFI上显示肝肿瘤内血流分级及肝肿瘤内血流位置分布的差别。结果 101例肝肿瘤中,MFI检测出Ⅱ级及Ⅲ级血流的数目66例(66/101,65.34%),明显多于CDFI的28例(28/101,27.72%)(P=0.000)。MFI显示肝肿瘤内血流位置分布与CEUS开始增强位置的符合率为87.35%(76/87),优于CDFI的71.26%(62/87)(P=0.000)。结论与CDFI相比,MFI可更多显示肝肿瘤内血流数目及更清楚显示肿瘤内血流分布,有助于肝肿瘤血流的检测。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超声造影血流灌注参数在子宫内膜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分析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选取2019年3月-2022年2月本院子宫内膜癌患者104例,子宫内膜良性疾病患者90例(子宫内膜息肉68例,黏膜下肌瘤22例),所有患者均进行术前超声造影检查,以病理结果为金标准,分析超声造影血流灌注参数曲线上升时间(RT)、达峰时间(TTP)、峰值强度(PI)和平均通过时间(MTT)在子宫内膜癌疾病诊断和临床病理特征评估中的应用价值。结果:子宫内膜癌RT、TTP、MTT短于子宫内膜良性病变,PI大于子宫内膜良性病变(P<0.05);血流灌注参数RT、PI、TTP、MTT联合检测鉴别诊断子宫内膜癌与子宫内膜良性病变ROC曲线下面积为0.903高于各项指标单独检测曲线下面积0.742、0.634、0.804、0.657(P<0.05);子宫内膜癌FIGO分期Ⅲ~Ⅳ期患者RT、TTP、MTT时间短于Ⅰ~Ⅱ期患者,PI强度大于Ⅰ~Ⅱ期患者(P<0.05);血流灌注参数RT、PI、TTP、MTT联合检测鉴别子宫内膜癌FIGO分期Ⅰ~Ⅱ期、Ⅲ~Ⅳ期ROC曲线下面积为0.842高于各项指标单独检测曲线下面积0.727、0.641、0.753、0.627(P<0.05);子宫内膜癌淋巴结转移患者RT、TTP、MTT时间短于未发生淋巴结转移患者,PI强度大于未发生淋巴结转移患者(P<0.05);血流灌注参数RT、PI、TTP、MTT联合检测评估子宫内膜癌淋巴结转移的发生ROC曲线下面积为0.832高于各项指标单独检测曲线下面积0.675、0.659、0.726、0.704(P<0.05)。结论:采用超声造影进行血流灌注定量检查能够反映子宫内膜癌病灶血流情况,对临床中诊断和病理分期、淋巴结转移评估等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胆囊隆起性病变超声造影增强模式的探讨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 探讨胆囊隆起性病变超声造影的血流灌注过程及其增强模式,评价其应用价值.方法 对47例胆囊隆起性病变进行彩色多普勒超声和造影超声检查,观察胆囊壁及病变的增强时间和增强模式.结果 经手术病理证实的47例中良性病变35例,恶性病变12例.彩色多普勒超声检出病变内血流信号19例(40%,19/47);超声造影增强病例38例(81%,38/47),P<0.005.胆囊壁平均始增时间为(16.2±1.9)s,良性病变平均始增时间(16.3±2.8)s,恶性病变平均始增时间(16.2±3.2)s,未见明显统计学差异(P=0.92).47例胆囊隆起性病变增强模式分为4类:Ⅰ类:无增强;Ⅱ类:动脉相均匀增强;Ⅲ类:动脉相蜂窝状不均匀增强;Ⅳ类:动脉相血管呈杂乱树枝状高增强.所有良性病变造影模式分别表现为Ⅰ类到Ⅲ类,11例(92%,11/12)恶性病变表现为Ⅳ类,1例表现为Ⅲ类.11例恶性病例动脉相胆囊壁局部连续性显示中断.结论 超声造影可显示胆囊隆起性病变的血流灌注过程.特征性的增强模式,可以提高鉴别诊断能力.动脉相胆囊壁显示是否完整连续对鉴别良恶性有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超声造影对直径≤3cm小肾癌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85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小肾癌病例超声造影资料。结果 85例小肾癌中,5例囊性肾癌超声造影时可见分隔状强化,80例实性小肾癌中超声造影呈"快进快退"52例,"快进慢出"20例,"慢进快出"4例,"慢进慢出"4例。小肾癌超声造影时多呈富血供表现,其坏死灶和假包膜造影后更易显示。结论超声造影对常规超声诊断有困难或结果不一致的肾脏小占位病变有重要的诊断和鉴别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利用超声造影(contrast enhanced ultrasound,CEUS) Bosniak分级诊断多房囊性肾细胞癌(multilocular cystic renal cell carcinoma,MCRCC)的可行性及其价值.方法:选取2004年7月-2011年12月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行CEUS并最终经手术病理证实为MCRCC的患者14例(共14个病灶),采用CEUS Bosniak分级分析肿瘤的分隔数目、厚度、实质成分以及血供情况.结果:14例MCRCC患者的病灶常规超声图均表现为“蜂窝状”的多房囊性占位,其中5例可见部分实质成分,9例可检测出彩色多普勒血流信号.CEUS声像图显示,14例病灶均可见皮质期增强,平均增强起始时间(14.57±3.15)s,平均达峰值时间(20.21±4.24)s,平均减退时间(29.28±3.98)s.CEUS声像图显示,10例病灶表现为同步增强快速减退,3例同步增强同步减退,1例缓慢增强快速减退.达峰值强度8例表现为高回声,3例等回声,3例低回声.CEUS声像图Bosniak分级:Ⅰ-Ⅱ级(0例),ⅡF级(3例),Ⅲ级(6例),Ⅳ级(5例).CEUS声像图显示,6例(6/14,42.86%)病灶较常规超声显示分隔数目更多,3例(3/14,21.43%)病灶较常规超声显示分隔厚度更厚.结论:CEUS较常规超声更能清晰显示MCRCC的血供和内部结构,有助于MCRCC的诊断.  相似文献   

13.
超声造影诊断肾盂癌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 探讨超声造影(CEUS)诊断肾盂癌的潜在价值.方法 对22例经手术病理证实为肾盂癌患者的常规超声及CEUS声像图进行回顾性分析.常规超声观察肾占位大小、回声、边界、有无彩色血流信号.CEUS观察肿块的增强时相和增强方式,包括肿块的增强、消退时间和灌注表现.结果 本组22个肿块直径范围1.5~8.5 cm.常规超声显示扁平样肿块7个,不规则团块样肿块15个;伴同侧肾脏积水11例.5个肿块内发现较丰富彩色血流信号,9个仅周边少量彩色血流信号,8个未显示彩色血流信号.CEUS显示皮质期22个肿块均增强;同步增强8个,缓慢增强14个;达峰值呈低回声18个,高回声3个,等回声1个;实质期快速消退20个,同步消退1个,缓慢消退1个.常规超声和CEUS的诊断准确率分别为63.64%(14/22)和81.82%(18/22).结论 CEUS可改善肾盂癌的血供显示,提高诊断率.  相似文献   

14.
小肾癌的超声造影表现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目的 比较小肾癌的彩色多普勒超声和超声造影表现并探讨超声造影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45例经手术病理证实为小肾癌(≤3 cm)患者的彩色多普勒超声及超声造影声像图.彩色多普勒超声观察肿瘤回声、边界、环状无回声及有无彩色血流信号,肿瘤血管按主观分为0~Ⅳ级.超声造影观察病灶的增强方式和增强时相,包括起始时间、达峰时间、消退时间及病灶的增强表现.结果 彩色多普勒超声显示实性肿块35个(周边有环状无回声10个),囊实性肿块10个;界清或尚清37个,边界欠清8个;肿瘤血管分级:0级5个,Ⅰ级6个,Ⅱ级14个,Ⅲ级14个,Ⅳ级6个.45个小肾癌超声造影平均增强起始时间为(13.84±3.80)s,达峰时间为(19.49±4.73)s,消退时间(26.91±5.86)s.超声造影显示同步增强39个,缓慢增强6个;达峰时高回声14个,等回声22个,低回声9个;同步减退19个,快速减退19个,缓慢减退7个.超声造影后25个肿块内部显示部分不增强或"蜂窝状"增强,20个肿块显示假包膜.结论 超声造影提高了肿瘤血管、内部结构和假包膜的显示,对小肾癌的诊断具有较高的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分析肾良恶性占位病变的超声造影误诊原因,提高对超声造影的认识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超声造影检查并与手术或穿刺病理结果对照的285例肾占位性病变中,与病理结果对照不符的22例的超声造影表现,分析误诊原因.结果 超声造影对肾良恶性病变的确诊率92.28%(263/285),误诊率7.72%(22/285).9例病理证实为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均误诊为肾癌,超声造影示5例"快进快出",4例"快进慢出".7例病理证实为肾癌,其中5例误诊为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造影示4例"快进慢出",1例"同进同出";2例误诊为囊肿,造影示肿块内未见造影剂进入.4例病理证实为肾盂癌,误诊为血肿,造影示肾盂内未见造影剂进入.2例病理证实为炎性假瘤,误诊为肾癌,造影示"快进慢出".结论 超声造影对肾良恶性占位病变诊断符合率高,分析其误诊原因有利于进一步提高对超声造影的认识水平,减少误诊.  相似文献   

16.
超声造影在诊断肝脏良恶性肿瘤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良恶性肝肿瘤的超声造影增强时相及回声变化规律。方法 对31例共59个肝肿瘤病灶在超声造影后,观察肿瘤病灶在造影增强后各时相图像特点,对比分析良恶性肝肿瘤造影增强的始增时间、峰值时间及减退时间,并对造影前后及增强CT检测的病灶数目、大小及边界清晰度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17个肝细胞肝癌病灶中13个表现为典型“快进快退”,2个表现为“同进快退”,另2个表现为“快进慢退”,后经病理证实为高分化型肝癌。36个转移性肝癌病灶分为少血供转移癌组21个,表现为动脉相呈低回声环形增强,门脉相及延迟相呈低回声;多血管转移癌组15个,表现为动脉相呈完全高回声增强,门脉相及延迟相呈低回声。6个肝血管瘤中5个表现为向心性环形持续缓慢充填,另一例直径9mm的小血管瘤表现为完全快速向心充填。肝血管瘤造影增强的始增时间、峰值时间及减退时间均长于肝细胞肝癌及转移性肝癌(P〈0.05)。造影后所测肿块直径大于常规超声和增强CT,所检出肿块数目多于常规超声和增强CT,造影前13个肿块边界显示不清晰,造影后显示清晰。结论 超声造影在肝肿瘤的定性诊断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超声造影及增强CT在肾细胞癌诊断中的作用.方法 672例肾细胞癌,其中肾透明细胞癌562例,乳头状细胞癌68例,嫌色细胞癌42例,对其先行超声造影检查,分析其时间-强度曲线,再行增强CT检查.结果 537例肾透明细胞痛瘤灶呈富血供造影表现,造影剂到达时间及曲线达峰时间低于肾皮质(P<0.05),曲线上升斜率、达峰绝对值、曲线下面积高于周围肾皮质(P<0.05),25例呈乏血供表现;肾嫌色细胞癌均呈乏血供造影表现,达峰绝对值、曲线下面积低于肾皮质(P<0.05);肾乳头状细胞癌多呈乏血供造影表现,曲线达峰时间高于周围肾皮质(P<0.05),达峰绝对值低于肾皮质(P<0.05).512例肾透明细胞癌动态增强皮质期显著不均匀强化,强化程度等于或高于周围肾皮质;肾嫌色细胞癌皮髓质期强化程度最高,但强化程度明显低于肾皮质;肾乳头状细胞癌增强扫描肿瘤实性部分轻一中度均匀强化,54例皮髓交界期强化程度与肾皮质较一致或略强于肾皮质.结论 超声造影和增强CT的时间-强度曲线分析对肾细胞癌的分型均具有一定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总结细菌性肝脓肿不同临床病理分期的超声造影(CEUS)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2月至2013年12月武汉大学人民医院49例经手术、穿刺病理及临床随访证实的细菌性肝脓肿患者的CEUS表现。据临床病程及病理将肝脓肿分为Ⅰ期(化脓性炎症期)6例、Ⅱ期(脓肿形成初期)32例及Ⅲ期(脓肿形成期)11例。采用配对χ2检验比较常规超声与CEUS对肝脓肿液化坏死区的检出率;采用Fisher精确概率法比较不同临床病理分期肝脓肿CEUS增强模式。结果 CEUS对肝脓肿液化坏死区的检出率达88%(43/49),高于常规超声的52%(26/4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5.0588,P〈0.01)。肝脓肿CEUS增强模式基本分为3型:Ⅰ型(快进快出)12例(24%)、Ⅱ型(同进同出)27例(55%)、Ⅲ型(慢进慢出)10例(20%)。84%(5/6)化脓性炎症期肝脓肿表现为Ⅰ型,75%(24/32)脓肿形成初期肝脓肿表现为Ⅱ型,73%(8/11)脓肿形成期肝脓肿表现为Ⅲ型。不同临床病理分期肝脓肿CEUS增强模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 CEUS对肝脓肿液化坏死区检出阳性率高,有利于超声介入治疗及与其他肝脏局限性病变的鉴别诊断。不同临床病理分期肝脓肿的CEUS增强模式不同,少数CEUS表现不典型者,结合穿刺抽吸细胞学或活检组织学病理检查可提高诊断准确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超声造影诊断输尿管占位的可行性及声像表现.方法 对19例19个经手术病理证实为输尿管占位性病变的常规超声及超声造影声像图进行回顾性分析.常规超声观察输尿管占位大小、回声、边界、有无彩色血流信号.超声造影观察病灶的增强方式和增强时相,包括起始时间、达峰值时间、消退时间及病灶内部结构的增强表现.结果 本组19个肿块最大长径范围2.1~7.7 cm,常规超声显示低回声肿块7个,等回声肿块10个,高回声肿块1个,显示欠清1个;8个病灶内发现彩色血流信号,6个仅周边见彩色血流信号,5个未显示彩色血流信号.超声造影19例病灶早期均见增强,同步增强8个,缓慢增强11个;达峰值时呈稍高回声11个,稍低回声3个,等回声5个;增强晚期快速消退16个,同步消退1个,稍慢消退1个,不能比较1个.常规超声的病灶血供检出率、边界清晰显示率和输尿管癌的诊断敏感性分别为74%(14/19)、16%(3/19)和50%(8/16),超声造影的病灶血供检出率、边界清晰显示率和输尿管癌的诊断敏感性分别为100%(19/19)、58%(11/19)和94%(15/16),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超声造影可改善输尿管占位的血供和边界显示,提高诊断敏感性.  相似文献   

20.
子宫内膜癌的超声造影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子宫内膜癌的超声造影增强特点、时间-强度曲线参数特征及其临床价值.方法 选择30例子宫内膜癌患者进行实时超声造影检查,观察其增强特点;比较造影前后癌灶测值的变化;应用QLAB软件制作时间-强度曲线,比较癌灶与未受累肌层在曲线参数上的差异.结果 造影增强特点:造影剂最先到达癌灶的滋养血管,由此分支进入癌灶,达峰时布满癌灶内部(除坏死区).73.3%(22/30)的癌灶退出早于肌层.76.7%(23/30)的癌灶供血来源得以显示,43.3%(13/30)的癌灶显示比常规超声更加清晰.85%(17/20)的癌灶造影后测值大于常规超声,增大平均值(0.62±0.50)cm.时间-强度曲线分析:90%以上的曲线显示癌灶早于或与肌层同时开始增强并达峰值,癌灶组的进入时间、达峰时间明显早于肌层组;癌灶组达峰强度、上升强度和增强速率显著高于肌层组.结论 子宫内膜癌的超声造影表现有一定的规律,能提供较常规超声更加丰富的影像学信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