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了观察抗炎因子白细胞介素10(IL10)对炎症因子白细胞介素6(IL6)诱导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NC)组织因子(TF)表达的影响,以探讨抗炎因子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utecoronarysyndrome,ACS)发病机制的作用,用一期凝固法、ELISA和细胞发色底物分析检测不同浓度的人重组IL10(rhIL10)作用下,人重组IL6(rhIL6)诱导PBMNC的促凝活性(procoagulantactivity,PCA)、TF表达及活性的改变。结果表明:rhIL6培养PBMNC的PCA、TF表达及活性均较对照组显著增加(P<0.01);不同浓度的rhIL10作用PBMNC后,可对PBMNC的PCA、TF表达和活性起不同的抑制作用;在500ng/LrhIL10的作用下,rhIL6诱导的PBMNC的PCA、TF表达和活性均显著降低(P<0.01)。结论:IL10对PBMNC的TF表达和活性抑制可能是ACS重要保护机制,炎症因子和抗炎因子的平衡失调可能是冠状动脉血栓形成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血清白细胞介素(IL)-6、IL-8、肿瘤坏死因子(TNF)-α对冠心病患者的诊断价值。[方法]采用RANDOX细胞因子芯片和EVIDENCE全自动芯片分析仪测定对92例冠心病患者及33名健康查体者进行血清IL-6、IL-8、TNF-α检测。[结果]冠心病患者血清IL-6、IL8、TNF-α水平分别为(13.16±16.81)ng/L,(375.53±292.14)ng/L,(15、46±15.38)ng/L,其浓度显著高于正常人群(P〈0.01)。稳定型心绞痛、不稳定型心绞痛和急性心肌梗死组患者血清中IL-6、IL-8、TNF—α均呈不同程度变化。[结论]血清IL-6、IL-8、TNF-α在冠心病不同分型中呈规律性变化,提示这3种指椰寸冠心病的诊断及预后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姜丽霞 《检验医学》2006,21(1):88-88
急性感染性腹泻是儿科常见病,发病机制不明了。鉴于白细胞介素(IL)-1、IL-6、IL-8和肿瘤坏死因子(TNF—α)在感染的发生发展中有重要作用,我们观察了细菌性和病毒性腹泻患儿IL-1、IL-6、IL-8和TNF—α水平的变化,以探讨细胞因子在感染性腹泻中的作用及意义。  相似文献   

4.
江华  李艳  刘文卫  刘永胜 《检验医学》2008,23(5):466-468
目的研究免疫炎性因子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中的作用机制。方法入选经冠状动脉造影确诊的ACS患者189例,26名正常人作对照。入院时即采血,并随防观察有无心脏病死亡、心绞痛再发、再梗死、心律不齐等发生。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辅助性T细胞(Th)1与Th2,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白细胞介素(IL)-18和IL-10表达。结果ACS患者Th1、IL-18较正常人明显增加(P〈0.01,P〈0.05),而Th2和IL-10明显减少(P均〈0.05),Th1/Th2与IL-18/IL-10呈正相关(r=0.532,P〈0.01)。结论ACS患者Th1/Th2和IL-18/IL-10比值升高,提示ACS患者动脉斑块形成与Th1细胞及其分泌的前炎性因子IL-18升高有关。  相似文献   

5.
<正>白细胞介素(IL)-35是最近新发现的细胞因子,属于IL-12细胞因子家族,近年来最新研究发现,IL-35的表达与类风湿关节炎(RA)的发生、发展具有密切联系。本综述重点阐述IL-35的组成,在RA中的抗炎、促炎作用及与疾病指标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冠状动脉内支架置入术后血清白细胞介素-6与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冠状动脉内支架置入术的患者30例,取支架置入前和术后24h肘静脉血,做血清白细胞介素6,肿瘤坏死因子-α检测,并观察术后并发症及再狭窄的发生。与对照组30例(冠状动脉造影正常)进行对比。结果:冠心病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6和肿瘤坏死因子-α较非冠心痛患者明显升高(P〈0.05);支架置入术后血清白细胞介素6和肿瘤坏死因子-α显著增高(P〈0.05);发生再狭窄者较未发生再狭窄者术后血清白细胞介素6和肿瘤坏死因子-α显著增高(P〈0.05)。结论:白细胞介素6和肿瘤坏死因子-α是反映支架置入术后早期炎性反应的敏感指标,可能在支架术后再狭窄发生过程中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7.
严重脑外伤患者血浆NO、ET、IL-6和IL-8水平变化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观察急性颅脑损伤后患者血浆中一氧化氮 (NO)、内皮素 (ET)、白细胞介素 - 6 (IL - 6 )和白细胞介素 - 8(IL - 8)水平的变化 ,探讨它们在颅脑损伤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Green法、放射免疫法和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血浆中NO、ET、IL - 6和IL - 8水平。结果 中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血浆中NO、ET、IL - 6和IL - 8水平显著升高 (P <0 0 5~ 0 0 1) ,与损伤程度呈正相关。结论 NO、ET、IL - 6和IL - 8参与了急性颅脑损伤的病理生理过程。  相似文献   

8.
孙芳毅  李星涛  付华  刘亚林  马景涛  刘宇 《临床荟萃》2005,20(23):1343-1345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s,ACS)的发生与发展系致炎因子与抗炎因子共同参与的病理生理过程.近年来,有关致炎因子在ACS发病中的作用,报道较多,有关抗炎因子的研究甚少.本研究测定了ACS患者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与白介素10(IL-10)的水平及其比率的变化,旨在探讨致炎与抗炎因子比率失衡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乌司他丁或血必净对肝部分切除术大鼠炎症因子的影响。方法健康雄性 SD 大鼠60只,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随机分为3组:对照组(C 组)、乌司他丁(U)组、血必净(X)组,每组20只。建立肝部分切除术大鼠模型,3组分别于术前和术后30 min 经尾静脉给予4 ml/ kg 生理盐水、50000 U/ kg 乌司他丁、4 ml/ kg 血必净注射液。于术毕2 h、3 h、6 h、12 h 及24 h 抽取大鼠眶后静脉丛血液1 ml,分离血清并检测血清炎症因子变化。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分析血液中的炎症因子[白细胞介素6(IL -6)、白细胞介素8(IL -8)、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活性。结果与 C 组比较,U 组及 X 组的促炎因子 IL -6、IL -8、TNF -α值下降( P <0.05),抗炎因子 IL -10升高( P <0.05),而 U 组及 X 组上述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血必净具有与乌司他丁相似的下调肝部分切除术大鼠的致炎因子,上调抑炎因子水平的作用,减轻炎症反应,对肝脏有保护效应。  相似文献   

10.
低温、低钠、低钙血液透析对患者血浆IL-6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普遍存在血液中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C反应蛋白(CRP)等微炎症指标升高。微炎症因子使终末期肾衰竭(ESRD)患者的心血管并发症发生率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钙通道阻滞剂维拉帕米对重症急性胰腺炎(SAP)大鼠肺损伤的影响。方法:wistar大鼠45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AP组和维拉帕米治疗组,观察动物血清中白细胞介素-1(IL-1)、白细胞介素-6(IL-6)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含量,肺组织病理学变化。结果:SAP时,大鼠血清中IL-1、IL-6和TNF-α的含量均显著升高(P<0.01),肺损伤严重,维拉帕米治疗组炎性细胞因子水平显著下降(P<0.05),肺病理损害程度显著减轻(P<0.05)。结论:维拉帕米可抑制SAP大鼠炎性细胞因子IL-1、IL-6、TNF-α的产生释放,减轻肺损伤的程度。  相似文献   

12.
急性颅脑损伤后血清IL-10和IL-18的含量变化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急性颅脑损伤后血清白细胞介素10(IL-10)和白细胞介素18(IL—18)的含量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测定60例急性颅脑损伤患者伤后1d、3d.7d和10d血清IL-10和IL-18的含量,观察IL—10和IL-18血清含量的变化规律,分析颅脑损伤程度与IL-10和IL-18含量之间的关系。结果IL—10在伤后早期即明显升高,于伤后1d即达到高峰,至10d下降明显,但仍高于对照组(P〈0.05);IL-18含量在伤后呈逐渐升高趋势,并在10d达到高峰。重型颅脑损伤组在伤后各个时间点的血清IL—10和IL-18含量较轻、中型组明显升高(P〈0.05)。结论急性颅脑损伤后血清IL—10和IL-18含量明显升高,与颅脑损伤程度呈正相关;IL-10和IL-18参与了急性颅脑损伤后的炎性反应过程,在继发性脑损害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乙型肝炎其发病机制十分复杂。近年来发现细胞因子在其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白细胞介素12(IL-12)及白细胞介素18(IL-18)作为晚近发现的细胞因子及γ-干扰素在肝脏炎性损伤过程中的作用日益引起重视。本文对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血清IL-12、IL-18、IFN-γ含量进行了检测,以探讨它们在乙型肝炎患者血清中的变化规律及其与肝功受损的关系,以便为临床诊疗和预后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4.
近年的研究表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及伴随附壁血栓可能是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utecoronary syndrome,ACS)的主要发病机制,而炎性反应的激活可能是导致动脉粥样斑块不稳定的主要因素。血清淀粉样蛋白A(serum amyloid A,SAA)和高敏C-反应蛋白(high sensitivity C-reactive protein,hs-CRP)一样,均为主要的急性时相性蛋白(acute phase protein,APP),是反映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的炎症标志。它们在肝内的合成受多种细胞因子调控,尤以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最为重要。因此,本研究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法检测48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38例稳定性冠心病(stable coronary heart disease,SCHD)患者与30例对照者血清中SAA和hs-CRP水平,旨在探讨血清SAA利hs-CRP在ACS患者中的变化及其与IL-6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白细胞介素8和组织因子在急性白血病患者病情进展、疗效观察及预后判断中的意义。方法用酶联免疫吸附方法测定64例急性白血病患者和30例健康体检者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白细胞介素8和组织因子的含量。结果初发未治组患者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439.2±196.3)pg/mL、白细胞介素8(73.6±3L7)pg/mL和组织因子(10.8±5.3)pg/mL含量显著高于完全缓解组和正常对照组(P<0.05)。完全缓解组患者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123.4±68.1)pg/mL、白细胞介素8(14.5±4.8)pg/mL和组织因子(5.1±3.2)pg/mL含量显著低于未缓解组和复发组(P<0.05)。未缓解组、复发组患者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白细胞介素8和组织因子含量高于初发未治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白细胞介素8和组织因子是判断急性白血病患者病情进展、疗效观察及预后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6.
刘彦  刘爱勤 《检验医学》2009,24(10):731-733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ACI)患者血清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细胞介素(IL-6、IL-8、IL-18)水平变化和临床意义。方法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测定107例ACI患者和110名对照者血清TNF—α、IL-6、IL-8和IL-18水平。结果ACI组患者的血清TNF-α、IL-6、IL-8和IL-18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轻型组、中型组、重型组ACI患者血清TNF-α、IL-6、IL-8和IL—18逐渐升高(P〈0.05);且与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呈正相关。结论ACI患者血清TNF-α、IL:-6、IL-8和IL-18水平升高,且与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密切相关,有助于判断ACI患者病情。  相似文献   

17.
冠心病(CHD)最常见原因是动脉粥状硬化[1,2]。动脉粥状硬化有一慢性炎性过程,脂质沉积、高浓度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LDL)会引发活性氧自由基产生、髓过氧化物酶等活化,促使LDL被氧化[3,4],巨噬细胞吞噬ox-LDL最后形成泡沫细胞并堆积于血管壁,形成斑块,引起血管狭窄。这一炎性反应有前炎性因子的产生,如白细胞介素-1受体拮抗剂(IL-1ra)、IL-6,IL-1ra、IL-6能促使内皮细胞活化、增加黏附分子分泌,促使白细胞黏附作用增强[5]。本研究旨在通过检测CHD患者血清IL-1ra、IL-6浓度,探讨其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儿童过敏性紫癜(henoch—schonleinpurpura,HSP)血浆白细胞介素-2(1L-2)、干扰素-y(IFN-y、白细胞介素-4(IL-4)与转化生长因子B1(TGF—B1)的变化及其意义。方法四川省人民医院儿科2009年2月至2010年2月收治的急性期HSP患儿46例(HSP组)以及同期常规体检健康儿童30例(对照组),均采用Luminex-100液相芯片技术检测血浆细胞因子IL-2、IL~4及IFN-1,双抗体夹心ABC—ELISA法检测血浆TGF—B1,比较两组IL-2、IL-4、IFN-1及TGF~B1的水平。结果HSP组IL-2、IFN-1水平均低于对照组,IL-4、TGF-B1的表达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HSP患儿存在细胞因子分泌紊乱,可能是HSP患儿发病的分子生物学基础。  相似文献   

19.
目的讨论肿瘤坏死因子(TNF—α)及白细胞介素(IL-6,IL-8)在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血清中浓度变化及其意义。方法选取76例ACS患者,其中不稳定型心绞痛(UAP)患者37例,急性心肌梗死(AMI)39例;90例非ACS患者中稳定型心绞痛(SAP)患者49例,陈旧性心肌梗死(OMI)41例,冠脉造影正常者20例,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上述病例的血清TNF—α.IL-6、IL-8浓度。结果(1)冠心痛组(SAP组、UAP组、AMI组、OMI组)血清TNF—α浓度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ACS组(UAP组、AMI组)血清TNF—α、IL-6、IL-8水平显著高于非ACS组(5AP、OIM组);AMI组血清TNF—α水平显著高于UAP组;SAP组与OMI组血清TNF—α水平差异无显著性;而IL-6、IL-8差异显著。(2)SAP组与UAP组冠脉狭窄程度比较差异无显著性。结论TNF—α、IL-6、IL-8参与冠心病的形成;并且在ACS的发病中起重要作用。检测血清TNF—α浓度将有助于诊断和预测ACS的发生、发展和预后。  相似文献   

20.
袁牧  陈刚  赵华  荆建军 《中国临床康复》2011,(31):5701-5706
背景:喉移植后致炎细胞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γ-干扰素等)和抗炎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10、白细胞介素4等)之间的相互作用会发生哪些变化呢?目的:观察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10在大鼠喉移植急性排斥反应期移植喉组织的不同部位和血清中的表达变化,评价其血清水平在预测急性排斥反应中的作用。方法:进行Wistar→SD大鼠喉移植,移植后依照注射环孢霉素A剂量不同随机分为3组:0mg组、5mg组及10mg组,以未进行喉移植的SD大鼠为正常对照组。结果与结论:各组移植后第3,7,11天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10血清浓度的变化与移植后各相应时间点黏膜上皮及黏膜下层组织中其表达水平的变化均呈正相关。提示,供体喉的高抗原性主要集中于喉的黏膜上皮层及黏膜下层组织;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和白细胞介素10的浓度可以作为预测喉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反应的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