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从哮喘缓解期的病理因素出发探讨哮喘反复发作、难以根治的原因,阐述了痰饮与瘀血对于哮喘缓解期发病的重要性。认为"痰伏于肺"是哮喘的夙根,是哮喘缓解期发病的根本病理因素,而瘀血亦贯穿哮喘发病的始终,是哮喘缓解期发病的主要病理因素之一。津血同源,痰源于津,瘀本于血,痰、瘀互为因果,可相互胶结,阻滞气道,从而使病情难愈,痰瘀互结、留伏于肺是哮喘缓解期治疗过程中需要解决的重点,哮喘缓解期的治疗不能见痰治痰,见瘀治瘀,应当充分考虑到痰瘀之间相互化生的相互关系。  相似文献   

2.
介绍王诚喜教授运用温肺化饮法治疗小儿支气管哮喘的经验。王教授认为小儿哮喘发作的主要病机是外邪引发伏痰,痰气阻塞于气道,痰随气升,气又因痰阻,相互搏击,气机升降失常所致,其治疗以温肺散寒化饮为主,擅用射干麻黄汤加减作为基础方治疗。  相似文献   

3.
刘贵颖教授认为"风、痰、瘀"是哮喘发作的主要病机。发作期当审证求因,以"疏风通络"为核心治则。缓解期虽无证可辨,但体内伏邪是哮喘反复发作,逐渐恶化的内在动因,应注重驱除伏邪,截断哮根。临证用药轻灵,动静结合,兼顾中焦,重视内病外治。  相似文献   

4.
化痰通瘀法治疗小儿哮喘经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笔者采用中药配方颗粒(三九医药贸易公司生产)组成的化痰通瘀颗粒(基本方为麻黄、地龙、桃仁、苏子、射干、丹参、五味子、甘草等)治疗发作期小儿哮喘,取得较好的临床效果,现总结如下。1寒痰瘀阻温肺化痰通瘀寒痰瘀阻型患儿多因素体阳虚,阴寒内盛,伏痰留瘀,复感寒邪,哮喘骤作。临床多表现为喉间哮鸣、胸闷气喘或伴有咳嗽、面目唇青、痰多清稀、色白或呈泡沫状、口不渴或渴喜热饮、形寒无汗,舌质黯,舌苔薄白或白腻,脉浮紧。治宜在化痰通瘀的同时加入温肺平喘之剂。案例1:张某,男,8岁,哮喘反复发作3年。此次因惊吓而哮喘发作。刻下:呼吸急促、…  相似文献   

5.
总结崔金涛教授从瘀论治哮喘的经验。崔教授认为哮喘痛病位在肺,病因为瘀血疾浊,乃久病入络,瘀血阻滞,气道不利,痰随气升,气因痰阻,互相搏结所致,提出治疗哮喘病的总体原则应以化瘀清肺、理气平喘为主,兼顾寒热虚实。  相似文献   

6.
李月梅 《新中医》2014,46(5):14-16
介绍赖新生教授治疗过敏性支气管哮喘经验。赖教授认为哮喘患者免疫失衡状态的本质是本虚标实,内外因结合为患。肺脾肾三脏亏虚是其本,外感风寒、风热或日久酿成痰瘀是其标。治疗上重视针药结合,发作时强调风邪为患,以泻肺祛邪为主,多用针刺;缓解期以治肾扶正为主,重视灸法。同时注重辨证论治,标本同治。重视清除宿根,从痰瘀着手。  相似文献   

7.
哮喘是一种发作性的疾鸣气喘,以喉中哮鸣有声、呼吸急促困难为特征,是临床常见的肺系疾患,尤多见于少儿及年老体弱患者,且易缠绵反复。顾维超主任中医师乃江苏省名中医,从事内科临床三十余年,善治疑难重症,兹将顾师治疗哮喘的经验介绍如下。1虚实有别,详辨两端 顾师认为,哮喘发作之由总属邪实正虚。然在病发的某一阶段,有以邪实为主,有以正虚为主,或则虚实兼杂。治之首当详辨虚实两端,实者多因痰浊内蕴、气机郁滞、瘀阻心肺,虚者当从肺、心、脾、肾、气亏虚论治。1.1痰浊内蕴多为久有宿痰,感邪而动,壅阻气道,致肺气失…  相似文献   

8.
从正虚伏痰辨治小儿哮喘的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现代医学研究认为,支气管哮喘是一种慢性气道炎症性疾病,具有气道高反应性、反复发作性特点。中医学认为哮喘是由于脏腑亏虚,痰瘀留伏,外邪引发所致的本虚标实之证。正如《证治汇补》中所言  相似文献   

9.
支气管哮喘(简称哮喘)是由多种细胞(如嗜酸性粒细胞、肥大细胞、T细胞、中性粒细胞、气道上皮细胞等)和细胞组分参与的气道慢性炎症性疾病,气道重塑是其重要的病理基础。笔者认为"痰瘀伏肺"是哮喘发病的宿根。痰瘀互结,气道狭窄,使病情迁延,缠绵难愈。痰瘀气阻的病理特征,与现代医学关于哮喘气道重塑细胞外基质沉积和平滑肌增生导致气流受限是一致的。本文就支气管哮喘气道重塑与"痰瘀伏肺"的相关性及涤痰行瘀方药(蠲哮片)干预气道重塑作用进行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0.
支气管哮喘是一种气道炎症性疾病,属于中医学"哮病"范畴。余小萍教授擅长治疗呼吸系统疾病,对支气管哮喘有自己独特的诊疗思路。余师提出本病夙根是痰瘀阻肺,病因病机以痰瘀阻肺为要、脏腑虚损为本。治疗上注重古方化裁、分期论治,病证结合、辨证论治:急性发作时注重化痰祛瘀、平喘定哮;缓解期扶正固本断夙根。此外,特别强调生活调摄。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病案数据挖掘及复杂网络技术探讨周仲瑛辨治哮喘发作期的"机-证-药-方"经验。方法收集整理周仲瑛教授门诊经治的哮喘发作期病例记录,纳入189例,共612诊次病例,对病例信息化处理后,通过频数分析、因子分析、关联规则方法,运用复杂网络分析建立网络模型,对病机、处方、用药、核心处方等多方面进行数据分析。结果病机频次最高的是风痰伏肺,病位主要在肺,亦涉及心肝脾胃肾大肠等脏腑,病理因素以风、痰为主,亦有寒、热、湿、饮、瘀、气滞等。周仲瑛教授辨治哮喘发作期的核心药物为炙麻黄、苏子、法半夏、炙甘草、陈皮、白前、射干、桑白皮、僵蚕、苍耳草、露蜂房、杏仁、黄芩、北沙参、南沙参、太子参。结论周仲瑛教授哮喘发作期的辨治规律:祛风化痰为治疗大法;虚实相因,祛邪不忘扶正;把握病机证素间的兼夹转化,复法合治;小方复合,灵活运用;辨明寒热,分而治之。  相似文献   

12.
文章从辨治思路、遣方用药等方面阐释刘小渭教授治疗小儿咳嗽变异性哮喘寒痰伏肺证的临床经验及方药特色,并通过临床验案加以佐证.刘小渭认为本病的病机关键在于顽痰伏肺,结合证型特点,以温肺散寒、化痰止咳为基本治法,自拟"温肺止嗽汤"治疗小儿咳嗽变异性哮喘寒痰伏肺证,在临床应用中取得良好疗效.  相似文献   

13.
小儿哮喘内因是发病基础,主要指"伏痰",形式与小儿体质有关;感冒受凉、劳倦过度,饮食内伤、情志影响是常见的外因.若寒性哮喘宜温肺化痰,止咳平喘;热性哮喘宜清热宣肺,化痰降逆;寒热并见宜疏风解表,清热平喘;虚实兼夹宜温肺平喘,补肾摄纳.亦可采用药物内治、空位注射、敷贴疗法.  相似文献   

14.
张洪春教授根据支气管扩张症患者免疫低下、气道黏液高分泌状态、细菌长期定植的特点,以调节免疫、杜绝生痰之源、廓清气道痰液、改善气流受限为切入点,结合其自身临床经验总结出支气管扩张症中医辨治方案。张教授将本病病程分为急性期、缓解期2个阶段;按照临床特征,分为“痰、热、毒、瘀、虚”5个病理状态,其中“虚”和“瘀”贯穿病程始终;治疗时需分期辨证,明辨虚实,未病先防,既病防变。  相似文献   

15.
郝静 《北京中医药》2014,(3):184-186
小儿咳嗽多见寒热并存、虚实夹杂之证,闫慧敏教授治疗小儿咳嗽的辨证用药经验,即治疗时需首先辨清寒热,避免清泻太过;注意宣降互济,调畅气机,理气治痰;审因辨治,培土生金,顾护升发之气;散敛共用,标本兼治,重视调理肺脾肾三脏;活血逐瘀,化痰通络,阻止咳喘反复发生。闫教授的经验对于治疗和防止小儿咳嗽反复发作有良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6.
总结安效先从风、痰、瘀论治儿童支气管哮喘慢性持续期经验。风、痰、瘀伏于肺络是儿童支气管哮喘的宿根,内风伏肺,外风侵袭,痰瘀互结,顽邪阻于气道,致气道挛急,故病情迁延难愈,反复发作。临证应用疏风、化痰、祛瘀法,分期论治,使肺络伏风得泄、伏痰得化、络瘀得通,气道不被邪气所缚而挛急消解。  相似文献   

17.
《国医论坛》2021,36(3):50-52
支气管哮喘是一种反复发作的异质性疾病,以气道慢性炎症导致气道高反应性为特征,分为发作期、慢性持续期、缓解期。中医对哮喘的病因病机认识以"宿根"理论为主。王书臣教授认为哮喘慢性持续期属于肺肾阳虚为主的本虚标实之证,治疗应当攻补兼施、扶正祛邪、标本同治,特别重视温肺化饮、补肾助阳法在哮喘慢性持续期的应用。常选用麻黄、干姜、细辛、仙茅、淫羊藿等药。文中附寒哮医案加以说明,以期对临床治疗有所启发。  相似文献   

18.
刘玲  于作洋 《河南中医》1998,18(6):398-399
支气管哮喘是小儿最常见的呼吸道过敏性疾病,是一种以发作性哮呜气促,呼气延长为特征的肺部疾患,属于中医“哮喘”的范畴。本病反复发作,缠绵难愈,对儿童危害较大,现将1990年以来中医药治疗本病的近况综述如下。1$因病机小儿支气管哮喘,内因肺、脾、肾三脏不足,痰饮内伏,外因气候骤变,寒温失调,接触异物,过食生冷咸酸等,触动伏痰,痰阻气道所致。近几年对于血瘀已予以重视。如王丽[“认为小儿哮喘发病的机理为痰饮久伏,每遇诱因.痰阻气道,肺之脉络瘀痹所致。认为哮喘非独痰作祟,还与络脉瘀现有关。许德金等【”认为微循…  相似文献   

19.
支气管哮喘属于呼吸科常见难治病,发病机制复杂,而发病率日益上升。西医以吸入表面激素抗气道慢性炎症等治疗为主。传统中医理论认为"哮喘专主于痰",与肺脾肾虚、宿痰内伏有关。治疗哮喘"未发以扶正气为主,既发以攻邪气为要"。但临床很多哮喘患者仍反复发作,缺乏有效控制方法。故综述近10年支气管哮喘的中医辨治思维与方法及研究动态,从"风、痰、虚、瘀、热、毒"及五脏论治哮喘,以期为支气管哮喘的中医治疗提供理论基础及用药经验,增加哮喘的控制率。  相似文献   

20.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是一种慢性反复发作的肺部疾病。本病日久难愈,灼肺津、伤肺气,金不生水,累及于肾。治疗该病应重视在其稳定期培补肺肾,达补肺固表、补肾固根之效,通过扶正气、培元固本,应"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的治未病思想,从而降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发作的可能;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病程长,易生痰瘀,痰瘀稽留难除,组方兼顾化痰湿、活瘀血。临床中要重视"培补肺肾、兼顾制衡虚实"理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