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64排螺旋CT肝动脉血管成像的临床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64排螺旋CT血管成像对肝动脉正常解剖和变异的显示及临床指导价值。资料与方法选择60例肝脏占位性病变患者行肝动脉64排螺旋CT血管成像,所有图像均以最小层厚0.67mm、间隔0.33mm重组传送到工作站。采用最大密度投影(MIP)和容积再现(VR)两种方法进行后处理,以Michels分型观察肝动脉的解剖与变异类型。结果正常肝动脉解剖共36例;肝动脉起源变异24例。其中属于Michels分型的有4种共17例,最多的是MichelsⅡ型7例,其次为Ⅲ型4例;Ⅴ型和Ⅸ型各3例。未被列入Michels分型的其他类型共7例(11.7%)。以DSA或手术为对照的26例中,CT血管成像对肝动脉解剖及变异的诊断符合率为100%。结论64排螺旋CT肝动脉血管成像能够准确地证实肝动脉解剖与变异,并能明确肿瘤血管异位侧支来源,为临床手术、介入治疗及肝移植等提供更多信息。  相似文献   

2.
64层螺旋CT肝动脉血管成像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对肝动脉正常解剖和变异的显示及临床指导价值。方法:305例患者行肝动脉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准直宽度0.625mm、螺距0.984,标准重建。成像方法采用多平面重建(MPR),最大密度投影(MIP)和容积再现(VR)。以Michels分型观察肝动脉的解剖与变异类型。结果:305例患者中,肝脏肿瘤190例,其他115例。Michels分型Ⅰ型255例,Ⅱ型30例,Ⅲ型19例,Ⅴ型1例。其中50例肝脏肿瘤患者的DSA表现与CTA对照,肝动脉解剖及变异的诊断符合率为100%。结论:64层螺旋CT肝动脉血管成像能够准确的显示肝动脉解剖及变异,并能明确肿瘤血管异位侧支来源,对临床手术、介入治疗及肝脏移植具有重要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3.
64层螺旋CT肝血管成像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64排螺旋CT肝脏血管造影在临床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228例患者行肝区3期血管成像扫描.重建方法为最大密度投影法(MIP)、容积再现技术(VR).结果 在228例病例中,正常肝动脉168例,肝总动脉(CHA)来源异常10例,肝左动脉(LHA)来源异常18例,肝右动脉(RHA)来源异常8例,原发性肝癌显示肿瘤供血血管18例,正常门静脉143例,门静脉变异11例,肝内门静脉栓塞28例,肝外门静脉主干栓塞38例,门静脉显影淡28 例,未显影2例,受压移位8例;正常肝静脉(HV)128例,肝静脉变异23例,右下副肝静脉2 例,肝静脉显影淡36例,未显影18例,受压移位5例.结论 64排螺旋CT肝脏3期血管成像是了解肝脏动脉及门、肝静脉系统正常、变异及病变情况的无创、安全、方便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A技术在肝癌介入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55例肝癌患者在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术前行肝脏动脉期和静脉期的增强扫描,采用三维VR、MIP、MPR技术重建血管三维图像,并与介入治疗术中DSA图像做对比研究。结果:本组55例患者,对肝动脉2级血管的显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肝动脉3级血管的显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CTA能够显示腹腔动脉及其主要分支的三维结构,观察与腹主动脉夹角较DSA更方便;CTA发现肝动脉变异13例(23.6%),与DSA完全符合。结论:64层螺旋CT三维血管成像技术可以很好显示肝癌供血血管的走行、分布、变异情况,提高TACE的准确性和成功率,对肝癌介入治疗有着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5.
MSCT血管成像对肝动脉解剖变异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评价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对肝动脉解剖变异诊断的准确性.方法:430例肝移植患者,均于术前行3期多层螺旋CT增强检查,并利用最大密度投影(MIP)、容积再积(VR)技术行肝动脉血管成像.根据Michels分型对肝动脉解剖进行分型.所有患者的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结果均与手术结果进行对比研究.结果:430例患者中MichelsⅠ型316例(73.49%),肝动脉解剖变异114例(26.51%),其中MichelsⅡ型20例(4.65%),Ⅲ型48例(11.16%),V型2例(0.47%),Ⅵ型3例(0.70%),Ⅷ型1例(0.23%),Ⅸ型4例(0.93%).另外36例肝动脉变异难以包括在Michels分型中,术前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结果与手术结果对照显示所有血管成像诊断为肝动脉解剖变异的病例均与手术结果相符,但在诊断为正常型的病例中3例手术结果显示存在迷走肝左动脉起自胃左动脉.结论: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可以对肝动脉解剖结构及变异进行准确的判断,应作为相关手术前肝动脉检查的首选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6.
<正>本研究采用64层螺旋CT高分辨力腹部CTA来确定各种肝动脉变异的发生率。对经64层螺旋CT腹部CTA检查的250例连续病例进行评估。由2位放射科医师共同分析动脉期的影像。根据Michels分类法对影像解剖所见进行分组。34%的病例中观察到了肝动脉的解剖变异。最常见的变异类型为Michels III型  相似文献   

7.
目的 应用64层螺旋CT血管造影技术评价肝总动脉变异.方法 对1 129例受检者的64层螺旋CT腹部血管造影检查(CTA)进行回顾性分析,评价肝总动脉变异及分类.结果 1 129例受检者的CTA显示肝总动脉变异46例,占4.1%(46/1 129).肝总动脉变异分为3组:(1)肝总动脉起源变异31例.包括肠系膜上动脉起源23例,腹主动脉起源6例,胃左动脉起源2例.(2)肝总动脉路径变异4例.表现为肝总动脉起源正常,自腹腔干发出后在胰腺上、门静脉后走行,在发出胃十二指肠动脉后延续为肝固有动脉.(3)肝总动脉缺如11例.此型变异的胃十二指肠动脉均独立起源于腹腔干,肝动脉起源包括肠系膜上动脉起源4例;替代右肝动脉和左肝动脉分别起自腹主动脉、胃左动脉4例;替代右肝及左肝动脉分别起自肠系膜上动脉、胃左动脉3例.结论 64层螺旋CT血管造影检查可准确判断肝总动脉起源和解剖路径变异,对变异的范围及与邻近器官的关系也能进一步评估,弥补了血管造影(DSA)的不足.  相似文献   

8.
目的:利用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探讨主动脉后型左肾静脉解剖变异的类型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500例患者的64层螺旋CT肾血管成像资料,观察主动脉后型左肾静脉解剖变异并进行分型.结果:主动脉后型左肾静脉解剖变异的发生率为7.2%(36/500),包括Ⅰ型(主动脉后左肾静脉)15例.Ⅱ型(环主动脉左肾静脉)17例和...  相似文献   

9.
64层螺旋CT对肾静脉解剖变异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利用64层螺旋CT血管造影探讨肾静脉解剖变异的类型及其临床意义.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280例患者的64层螺旋CT肾静脉影像资料,观察肾静脉的解剖变异并进行分型.结果 肾静脉解剖变异的发生率为7.1%(20/280).右肾静脉变异8例,均为副肾静脉.左肾静脉变异13例,包括Ⅰ型(环主动脉左肾静脉)4例,Ⅱ型(主动脉后左肾静脉)1例,Ⅲ型(回流异常)3例,Ⅳ型(左肾静脉汇合过晚)5例(其中1例伴右副肾静脉).11例肾静脉变异患者同时伴有肾动脉变异.结论 64层螺旋CT血管造影可清晰显示肾静脉解剖变异,结合肾动脉解剖变异,可为Ⅰ临床提供可靠的肾血管系统解剖学资料.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国人肝动脉的解剖变异分型及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 (MSCTA )显示肝动脉解剖的诊断符合率。方法 :分析 160例国人肝动脉的CT血管造影 ,并与DSA( 2 4例 )或手术 ( 12例 )结果进行对照 ,所有病例均在MX 80 0 0型 4层螺旋CT机上进行。动脉期层厚为 3 .2mm ,重建间隔为 1.6mm ,螺距为 1.2 5 ,延迟时间 2 5s ,对比剂用量以 1.5ml/kg计算。评价 160例CT血管造影中肝动脉的显示分支的级别以及起源部位 ,并根据Michels分型进行分类。结果 :正常肝动脉解剖占 67.5 %,肝动脉解剖变异占 3 2 .5 %。 3 6例有DSA或手术结果者 ,MSCTA显示肝动脉解剖的诊断符合率为97.2 %。结论 :CT血管造影在显示肝动脉解剖及变异方面具有较高的符合率 ,有望应用于介入、手术以及肝移植术前的评价。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价多层螺旋CT肝动脉血管成像(MSCTA)和三维重建(3D)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95例患者的肝动脉进行了MSCTA成像,其中肝细胞癌22例,肝血管瘤12例,肝转移瘤12例,肝脏AVM1例,局灶结节样增生1例,肝内胆管腺瘤1例,同期15例肝癌患者行常规肝脏血管造影(DSA)与其对照。结果:MSCTA三维重建能清晰显示肝动脉的正常解剖及其变异,与常规血管造影无明显差别,同时还能很好地显示肝脏病变的供血动脉及肿瘤血管。结论:MSCTA可以较好地显示腹主动脉和肝动脉较大分支处的复杂的解剖关系及变异,与常规血管造影相吻合,同时由于其操作方法简单,安全,故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2.
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对肝癌介入治疗的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64层螺旋CT肝脏三期扫描肝动脉三维重建对肝癌介入治疗的指导意义.方法 53例中晚期原发性肝细胞癌患者介入治疗前行64层螺旋CT肝脏三期扫描,分析肝脏肿瘤肝内、外供血动脉三维重建的表现,并与血管造影进行对比.结果 所有肝动脉期VRT图像成像均能清晰显示腹主动脉及其重要分支的起源、走行.其中肝动脉血管变异24例,肿瘤由肝右动脉及肝左动脉双重供血9例,肝外供血动脉37条.肿瘤肝内、外供血动脉显示与血管造影一致.结论 64层螺旋CT肝脏血管三维重建对指导制订介入治疗方案具有较高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MSCTA)在肝移植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病例组选择32例肝癌和肝硬化在移植前后行多层螺旋CT(MSCT)多期扫描,包括肝癌10例(肝癌组)、22例肝硬化CTP分级C级(肝硬化组).分别于肝动脉期和门脉期进行血管3D成像,重建方法包括MPR、MIP、VR.于MIP图像上分别测量腹腔动脉 (CA)、胃左动脉(LGA)、肝总动脉(CHA)、肝固有动脉(PHA)、肠系膜上动脉(SMA)及门静脉(PV)、脾静脉(SV)、肠系膜上静脉(SMV) 的管径.数据用SPSS10.0处理,资料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两组均数比较采用t检验;多组间的比较用单因素方差分析(ANOVA),两两比较用q检验.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果:肝动脉期血管成像可清晰显示扫描范围内的腹主动脉、腹腔干,胃十二指肠动脉,肝固有动脉,肝左、右动脉及其分支;门静脉期血管成像能清晰显示门静脉系统情况.病例组32例中有21例肝动脉及其分支解剖正常,MIP及VR所显示的正常解剖肝动脉无明显差异.病例组中11例、正常对照组6例显示肝动脉分支异常.于MIP像上能准确测量腹腔大动脉血管管径及门静脉、肠系膜上静脉及脾静脉的管径,对照组与肝硬化组及肝癌组动脉管径无统计学差异,而门脉高压患者门静脉主干、肠系膜上静脉及脾静脉的管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肝脏MSCTA能准确显示血管解剖、变异及病变情况,对静脉、变异的肝动脉进行管径测量,掌握个体化肝脏血管变异及其血管大小信息,为手术方式、制订术中血管吻合方案提供客观依据,并监测术后血管并发症.  相似文献   

14.
目的应用64排螺旋CT技术探讨腹腔动脉(Celiac Artery简称CA)的主要分支血管的大小和位置的变异,了解其对供血器官疾病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4年10月~2015年2月200例患者,应用Philips brilian64层螺旋CT行腹主动脉CTA扫描。经MIP、VR及MPR后等三维处理,所得图像显示经两名主治以上医师进行测量、统计。结果 200例患者中,腹腔动脉平均长度约1.96cm,其分支变异39例。变异血管中,胃左动脉变异3例,占7.6%,肝总动脉变异5例,占12.8%;脾动脉变异3例,占7.6%;肝左动脉变异23占63.9%。肝右动脉变异3例,占7.6%;胰背动脉变异2例,占5.1%。结论腹腔动脉分支开口大部分存在规律性,少数会发生变异,掌握正常规律及变异,术前可作肝-胃肠病变供血情况作出评估,简化血管介入科医师插管流程及清晰临床手术医生的思路。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16层螺旋CT肝脏多期扫描的方法及应用价值。方法:150例疑有肝脏病变的患者行16层螺旋CT多期扫描。层厚7.5mm,螺距1.375,扫描时间0.8s/r,静脉团注对比剂80~120ml,分别延时23~28s、45~50s58~65s行肝动脉期(动脉早期)、门静脉流注期(动脉晚期)和肝静脉期(实质期)扫描,并对图像作回顾性分析,比较增强前后腹主动脉、门静脉、肝静脉的CT值变化和后处理图像显示肝动脉、门静脉、肝静脉的能力。结果:16层螺旋CT肝脏多期扫描,肝脏血管增强后与增强前的密度差在91.9HU以上,VR、MIP、MPR图像上100%显示肝动脉(150/150),门静脉显示率为96.7%(145/150),肝静脉显示率为95.3%(143/150)。5例门静脉显示不清的病例中,3例为肝癌合并肝门区淋巴结转移,1例肝癌合并门静脉癌栓形成,1例为严重肝硬化合并腹水、脾肿大;7例肝静脉显示不清中有5例与门静脉显示不清的5例为相同病例,其余2例为严重肝硬化合并腹水。结论:16层螺旋CT肝脏多期扫描对评估肝脏病变、肝脏血管的正常、变异以及病变对血管的影响有很大帮助,但是对于严重肝硬化门静脉高压、门静脉狭窄、门静脉血栓(包括癌栓)形成的病例,显示门静脉和肝静脉不理想。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16层螺旋CT在肝癌动脉供血血管显示的价值。方法:对65例肝癌患者进行16层螺旋CT增强扫描,将动脉期序列原始扫描数据传至工作站利用容积重建、最大密度投影及多曲面重建法重建腹腔动脉的解剖和走行,观察肝癌病灶动脉供血血管来源情况,其中65例患者行动脉化疗栓塞术前进行了DSA检查,将65例DSA结果与CT血管造影进行对比。结果:65例肝癌患者中,47例肝动脉解剖正常,肝癌病灶动脉血供来源于正常的肝动脉;18例肝动脉解剖变异,肝癌病灶动脉血供来源于变异肝动脉。CTA显示肝动脉血管解剖及变异及肝癌动脉供血来源与DSA完全相同。结论:16层螺旋CT动脉造影对肝动脉血管解剖及变异及肝癌动脉供血血管能较好的显示,对肝癌的外科手术及介入治疗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7.
肝动脉解剖变异名目繁多,随着肝肿瘤介入治疗、肝脏部分切除术以及日益成熟的肝移植手术的广泛开展,正确认识肝动脉解剖变异至关重要.而DSA、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CTA)、磁共振血管成像(MRA)、彩色多普勒等影像学新技术的发展,又为肝动脉解剖变异的研究提供了新的途径.影像科及外科医生有必要进一步认识肝动脉解剖变异,优选影像学手段进行肝动脉解剖评价.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64层螺旋CT在肝脏动脉、门静脉和肝静脉血管成像中的最佳触发阈值及延迟时间.方法 将120例未患影响肝脏血流动力学改变的患者按触发阈值100 HU、120 HU、140 HU、160 HU、180 HU、200 HU分为6组,每组20人,分别对肝动脉行智能追踪技术(SureStart acquisition)法、门静脉及肝静脉期采用动脉扫描结束后间隔20 s、40 s时延迟成像法行上腹部的多期扫描,进行不同血管的三维重建并评价其效果.结果 经统计学分析,当触发阈值为120 HU肝动脉优良率最高(95%);当时间间隔为20 s时门静脉的优良率最高;当时间间隔为40 s肝静脉的优良率最高.结论 64层螺旋CT肝脏血管成像建议的扫描条件为肝动脉触发阈值120 HU,肝动脉成像后间隔20 s及40 s扫描,对肝动脉、门静脉及肝静脉成像可达到较高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19.
64层螺旋CT研究肾动脉及左肾静脉解剖变异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利用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探讨肾动脉和左肾静脉解剖变异的分类、分型及其临床意义.材料和方法: 回顾性分析213例患者的64层螺旋CT肾血管影像资料,观察肾动脉和左肾静脉的解剖变异并进行分类、分型.结果: 根据主肾动脉的数量将肾动脉的解剖表现分成两类并详细分型,ⅠA型(正常型)分别占病例数和肾脏数的62.9%(134/213)和77.9%(332/426),肾动脉变异分别占病例数和肾脏数的37.1%(79/213)和22.1%(94/426),其中ⅠB型、ⅠC型、ⅠD型和ⅠE型分别占9.6%(41/426)、10.8%(46/426)、0.2%(1/426)和0.5%(2/426);ⅡA型和ⅡB型分别占0.7%(3/426)和0.2%(1/426),未发现ⅡC型、ⅡD型和ⅡE型.性别、左右肾之间肾动脉变异发生率无显著性差异.同时发现2例环主动脉左肾静脉,5例左肾静脉汇合较晚以及1例左肾静脉回流入半奇静脉.结论: 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可清晰显示肾动脉和左肾静脉的解剖变异,不同的变异类型对指导肾脏手术、肾脏移植及相关疾病的诊断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肾脏肿瘤术前螺旋CT肾动脉血管成像的临床价值。方法对76例肾脏肿瘤手术患者采用多排螺旋CT血管造影三维重建技术(MSCTA)检查,观察肾动脉变异情况,并与术中肾动脉血管分布情况作对照。结果 76例患者中,肾动脉起源正常51例(67.11%),肾动脉解剖变异25例(32.89%);其中肾动脉提前分支6例(7.89%),副肾动脉19例(25.00%);单侧肾动脉解剖变异20例(26.32%),双侧肾动脉解剖变异5例(6.58%),经MSCTA检查诊断准确率为100%。结论在肾脏动脉切除术前,开展MSCTA检查可清晰显示肾动脉解剖结构及变异情况,对临床肿瘤切除及避免血管损伤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