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采用反相乳液技术,以自制全氘代苯乙烯为聚合单体,二乙烯苯为交联剂,在探讨反相乳液法聚合反应机理,表面活性剂的作用机理及其用量对乳液稳定性的影响,有机相(O相)芳烃稀释剂及单体的聚集行为与作用机理等的基础上,成功地制得了密度为25-100mg/cm^3,蜂窝直径2-6um,微孔直径0.5-1.2um的氘代聚苯乙烯特种泡沫材料。  相似文献   

2.
采用水溶液静态聚合法,用平板式反应器合成低分子量聚丙烯酸钠,通过选择合适的分子量调节剂、引发剂用量和聚合温度,可以有效防止爆聚现象发生,且反应周期短,生产成本低。研究了分子量调节剂用量、引发剂用量、单体浓度和反应时间等因素对聚合物粘均分子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当mn-C12SH/mM=0.04,mI/mM=0.04,wM=0.30,温度60°C,反应3 h时,可合成分子量5 000左右的低分子量聚丙烯酸钠,分子量分布较窄,且单体转化率在99%以上。  相似文献   

3.
采用紫外光照射下光敏引发聚合技术,以丙烯酰胺(AM)为单体,以水溶性光敏剂为引发剂,合成了分子量较高的聚丙烯酰胺(PAM)。探讨了光敏引发剂浓度、单体浓度、Na2CO3浓度、pH、络合剂乙二胺四乙酸二钠盐(EDTA)浓度等因素对PAM分子量的影响,通过红外光谱对产物结构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光敏引发合成的PAM黏均分子量可以达到1.7×107,溶解性能良好,纯度较高。  相似文献   

4.
以BP0为引发剂,甲苯为溶剂,采用溶液聚合法合成了低3-异丙烯基一α,α’-二甲基苄基-异氰酸酯(TMI)含量的PSt-TMI共聚物(wTMI-O.03~O.11),确定了FTIR方法测定共聚物中TMI含量的方法,并对反应动力学与共聚物组成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总体反应速率与单体浓度成正比,与引发剂浓度O.5次方成正比,80℃下反应时还存在热引发,终止方式为双基终止;反应总体活化能随单体配比中TMI分率增大而升高。引发剂浓度增大则产物分子量减小,分子量分布不变。随反应转化率提高分子量分布指数增大、产物中TMI含量略有下降。GPC串联紫外分析表明,产物中高分子量部分TMI含量高于低分子量部分中TMI含量。  相似文献   

5.
研究了三种不同结构的引发剂,溴代乙酸乙酯(EBrA)、α-溴代丁乙酯(EBrB)、α-溴代异丁酸乙酸(EBriB)引发的苯乙烯的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反应(ATRP)。发现EBrA引发的苯乙烯的ATRP不是“活性”聚合。EBriB引发的苯乙烯的ATRP引发效率不够高,也不是典型的“活性”聚合。EBrB引发的苯乙烯的ATRP是较为典型的“活性”聚合:聚合物的分子量可以通过调节单体/引发剂的投料量及反应时间来控制,所得聚合物的分子量分布很窄,且有随转化率的增加而逐渐变窄的趋势。  相似文献   

6.
采用甲醇一水为分散介质,聚乙烯吡咯烷酮(PVP)为稳定剂,过硫酸钾(KPS)为引发剂,用分散聚合的方法制备了聚丙烯酰胺水包水乳液。研究了醇/水比、稳定剂的种类和用量对聚丙烯酰胺水包水乳液稳定性的影响及单体浓度、引发剂用量和聚合温度对分散聚合法制备聚丙烯酰胺反应速率及分子量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从模拟蚕丝素蛋白的角度,研究了L-丙氨酸的N-羧基-环内酸酐(L-Ala-NCA)与甘氨酸的N-羧基-环内酸酐(Gly-NCA)在硝基苯溶剂中,正丁胺引发下的共聚合反应。讨论了单体投料比,反应温度对聚合速率及产物分子量的影响。并从实验中发现,在不加入引发剂的情况下,L-Ala-NCA和Gly-NCA共结晶能在甲苯介质中顺利地进行非均相的热开环共聚,且产物的分子量远高于采用引发剂的均相聚合体系产物的相应值。  相似文献   

8.
超高分子量聚丙烯酰胺的合成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合成超高分子量聚丙烯酰胺。方法:单体用重结晶、活性炭吸附和阳离子交换树脂提纯,采用BPC—KPS氧化还原引发体系作引发剂进行水溶液聚合。结果:获得了特性粘数[η]为17.8dL/g(30℃,1ml·L-1NaNO3)和分解温度为410℃的聚丙烯酰胺(PAM)。结论:PAM分子量的大小与单体的纯度、所用的引发剂及处理温度有关。  相似文献   

9.
采用过氧化2-乙基己基碳酸叔丁酯为引发剂,研究了苯乙烯自由基本体聚合的动力学过程,考察了引发剂浓度、温度、乙苯质量分数对聚合反应速率和聚苯乙烯分子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117 °C下,聚合速率(Rp)对引发剂浓度的反应级数为0.42,对苯乙烯浓度的反应级数为1,聚合反应的表观活化能为54.8 kJ/mol。引发剂浓度、温度、乙苯质量分数的提高导致聚苯乙烯数均分子量分别下降了约30%、20%和15%,其中引发剂浓度的影响最为显著。  相似文献   

10.
以苯乙烯为单体,偶氮二异丁腈为引发剂,聚乙烯吡咯烷酮为分散稳定剂,在乙醇/水的极性反应体系中,使用分散聚合法制备了聚苯乙烯(PS)微球。研究了制备工艺对微球分子量等远程结构参数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适合微球形成的单体用量、引发剂和分散稳定剂的浓度、反应温度、时间和乙醇/水的比例等参数下,克服了以往存在的粒径不均匀、分子量较低、微球表面圆整光洁度较低和产率偏低等主要问题,制备了粒径在1.5~3μm之间、粒径分布1.05~1.08、分子量80×104左右、最高得率达97%、球体表面光洁、球形对称均匀且相互不粘连的单分散PS微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