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 了解目前江苏省学龄前儿童行为问题现状及其与家庭养育环境的关系,为早期干预儿童行为问题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采取横断面调查,采用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江苏省南京、南通、镇江、宿迁、盐城5个城市的1 190名4~6岁学龄前儿童,应用“4~16岁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3~6岁幼儿家庭养育环境量表”进行调查。结果 学龄前儿童的行为问题检出率为7.81%,“躯体体诉、攻击”2个行为因子检出率存在性别差异;不良家庭养育环境的检出率为13.11%,“环境气氛”检出率存在性别差异;不同家庭养育环境下行为检出率的差异具有统计意义,影响学龄前儿童行为问题的家庭养育环境因子主要为忽视干涉惩罚和环境气氛。结论 家庭养育环境对学龄前儿童行为影响显著,建立良好的家庭养育环境对促进学龄前儿童行为健康发展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2.
目的 调查北京市东城区婴幼儿养育现状,为进一步针对性的干预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自编儿童养育现状调查问卷对北京市东城区460名6月~3岁儿童家庭进行入户调查。结果 在养育行为方面:有15.2%的家庭曾经体罚过儿童,不能满足儿童接触大自然和与他人交往需求的家庭分别占34.6%、53%,有31.3%的儿童每天使用电子产品的时间超过1 h,53%的家庭当儿童遇到问题时常常会帮忙解决,43.3%的家庭很少设定儿童玩的时间。母亲自身特征方面:母亲文化程度越高,陪伴儿童时间越短(χ2=0.153,P=0.001);母亲文化程度大学及以上者,更易鼓励子女自己做事(χ2=4.423,P=0.035),较少体罚儿童(χ2=5.432,P=0.02);母亲生育年龄越大,陪伴儿童时间越长(χ2=0.150,P=0.002);母亲生育年龄≥30岁者,经常对子女的需求立刻满足(χ2=4.948,P=0.026);家庭结构方面:核心家庭经常带子女接触大自然(χ2=7.632,P=0.007)、家庭养育态度(χ2=4.557,P=0.033)一致性方面更高。结论 目前北京市东城区婴幼儿家庭中存在一定不利于儿童早期发育的养育态度和行为,需针对性的开展家庭养育教育,以改善儿童家庭养育现状,促进儿童早期发育。  相似文献   

3.
目的 了解上海市闵行区5~6及11~12月龄儿童家庭养育环境的现况及其影响因素,为制定有针对性的婴幼儿家庭养育环境干预策略和指导服务提供依据。方法 2021年6—10月,在闵行区所有13家社区儿童保健门诊中,使用分层随机抽样方法选取5~6和11~12月龄儿童为研究对象,基于《0~6岁儿童家庭养育环境量表》了解其家庭养育环境,描述量表评价结果(良好、中等及不良的检出率)的分布及其在不同月龄的组间差异,采用有序Logistic回归分析家庭养育环境的影响因素。结果 共纳入1 152例儿童,其中男女分别为573例(49.74%)和579例(50.26%),5~6和11~12月龄分别为589例(51.13%)和563例(48.87%);家庭养育环境量表的总体及4个维度(感知/认知、情感温暖、忽视/限制、人际互动/喂养)的不良检出率分别为3.47%、4.60%、6.42%、8.07%、7.20%。“忽视/限制”维度5~6月龄良好检出率高于11~12月龄、中等检出率低于11~12月龄(χ2=11.17,P=0.004),其余量表评价结果在不同月龄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相似文献   

4.
目的 了解嘉兴市0~3岁婴幼儿养育风险现状,为婴幼儿家庭提供针对性的养育指导。方法 采用横断面调查方法,2020年6月1日—7月31日期间在嘉兴地区所有儿童保健门诊体检的0~3岁儿童为研究对象,家长现场用手机问卷星填写《养育风险问卷》以及人口学和家庭基本情况,根据风险因素给予家庭干预指导。 结果 共调查9 384例0~3岁婴幼儿家庭。养育风险筛查阳性率40.83%,男童高于女童(43.11% vs 38.32%);初中及以下学历母亲阳性率49.11%,高中及大专40.68%,本科及以上33.51%,随着学历增加养育风险阳性率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4.062,P<0.001),城镇与农村、一胎与二胎及以上家庭筛查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男童家庭养育风险数量多于女童家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2.247,P<0.001),低学历家庭养育风险数量多于高学历家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4.062,P<0.001),城镇与农村、一胎与二胎及以上家庭在家庭养育风险数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不同家庭因素分组比较中发现,不同分组中第一位养育风险因素均相同:儿童每天很少食用瘦肉或鸡蛋(8.95%~14.90%),其余前4位分别为家中没有图画书(5.27%~11.88%)、儿童有营养不良(5.77%~8.02%)、没有给儿童吃富含铁的食物(5.19%~6.80%)、很少跟儿童说话、讲故事(3.60%~8.02%)。结论 现阶段0~3岁婴幼儿普遍存在养育风险,各级专业人员亟需加强健康教育与筛查,尤其是男童及母亲学历较低家庭,在开展养育照护工作时应重视辅食添加及辅食质量的宣教,同时强调早期图书接触及回应性照护的重要性,规避家庭养育中可避免的风险,促进婴幼儿身心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5.
目的 了解鄂州市城区学龄前儿童的视力不良状况,为制订切实可行的眼保健措施提供可靠科学依据。方法 2008-2012年对城区4所幼儿园的3~6岁儿童视力筛查资料进行整理和回顾性统计分析。结果 学龄前儿童视力不良检出率为14.1%,2008-2012年检出率分别为16.6%、14.6%、13.9%、14.0%、12.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44.9,P<0.01)。3~6岁各年龄组视力不良检出率分别为17.0%、14.6%、12.3%、12.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2.7,P<0.01)。视力不良儿童屈光状态以远视最多(占75.0%),其次为混合散光(占19.7%),近视 (占5.2%)最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 442.3,P<0.01)。结论 学龄前儿童视力不良问题不容乐观,家长、老师应重视儿童视力发育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各级医疗保健机构应加强对儿童的视力保健工作。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2017—2021年北京市通州区0~2岁儿童神经心理发育测评结果,了解通州区0~2岁儿童神经心理发育现状和变化趋势。【方法】收集通州区21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017—2021年年报数据。使用χ2检验分析不同年龄和户籍0~2岁儿童筛查阳性检出率和发育迟缓率的差异,使用χ2趋势检验分析各年龄组和户籍的逐年变化趋势。分析762例Gesell测查结果,使用χ2检验比较各能区年龄分布差异。【结果】2017—2021年0~2岁儿童发育迟缓率为0.43%,0~岁组发育迟缓率呈下降趋势(χ2=14.135,P<0.001),1~岁组和<3岁组发育迟缓率均呈上升趋势(χ2=5.375,P=0.020;χ2=5.558,P=0.018)。本市户籍儿童发育迟缓率(0.47%)高于外地(0.37%)(χ2=12.504,P<0.001)。大运动能区发育迟缓率0~岁组最高(61.74%),各年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相似文献   

7.
目的 了解潍坊市6~16岁儿童青少年行为问题流行病学现状,为开展儿童心理卫生工作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Child Behavior Checklist,CBCL)对潍坊市1 213名6~16岁儿童青少年进行行为问题调查,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儿童青少年行为问题的影响因素。结果 调查有效人数为1 152人,儿童青少年行为问题总检出率为12.59%,其中,男生行为问题检出率为11.84%,女生行为问题检出率为13.4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43,P>0.05)。各年龄组儿童青少年行为问题检出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66.71,P<0.05)。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父亲健康状况、母亲文化程度、同伴关系、家庭经济收入、父亲生活嗜好是儿童青少年行为问题的主要影响因素(P<0.05)。结论 潍坊市儿童青少年行为问题发生率较高,多种因素与儿童青少年行为问题发生有关。家庭因素是影响儿童青少年行为问题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8.
柏丽丽  朱维维 《职业与健康》2023,(21):2985-2989
目的 了解江苏省中部地区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现状,分析其影响因素,为制定有针对性的预防控制措施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2020年10—12月,采取分层随机整群抽样的方法抽取江苏省中部地区1个城区和1个郊县共13所学校4 026名学生,进行网络在线问卷调查和现场体格测量,并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 江苏省中部地区儿童青少年超重检出率19.92%,其中男生超重检出率(23.06%)高于女生(16.6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6.036,P<0.05)。肥胖检出率21.56%,其中男生肥胖检出率(26.02%)高于女生(16.8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9.609,P<0.05)。不同学段之间超重和肥胖检出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超重=13.175,χ2肥胖=73.347,均P<0.05)。住校生中超重检出率高于非住校生,而肥胖检出率低于非住校生,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超重=4.237...  相似文献   

9.
哈尔滨市0~3岁儿童饮食行为问题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了解哈尔滨市0~3岁儿童的饮食行为问题现况及其影响因素,为进一步进行早期干预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整群抽取哈尔滨市四个行政区0~3岁儿童1 538人,完成《儿童饮食行为调查问卷》,包括儿童一般资料,饮食行为特点,抚养人的喂养行为以及抚养人对饮食行为问题的应对四个方面内容。 【结果】 哈尔滨0~3岁儿童饮食行为问题的检出率为46.6%。3岁以下的儿童更多的表现出“不良进食习惯”(χ2=13.37,P=0.004),2岁及以上儿童的“胃口差”的问题更严重(χ2=7.97,P=0.047)。儿童饮食行为问题的检出顺位结果表明,检出率由高到低依次为:“吃饭地点不固定”、“吃饭时做其他事情”、“道具辅助进食”,均属于不良进食习惯。多因素分析显示,父亲学历为初中及以下的儿童更容易发生饮食行为问题;收入对于儿童饮食问题产生的影响则取决于父亲的文化程度,对于父亲教育水平为高中的儿童,家庭月收入越高,儿童发生饮食行为问题可能性越大。 【结论】 哈尔滨0~3岁儿童中饮食行为问题较为多见,应有针对性的进行科学的健康教育,建立良好的喂养态度和喂养方式,在以家庭、社区为中心的环境中进行合理的饮食行为干预,使儿童形成良好的饮食行为习惯。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调查天津市北辰区7~12岁儿童屈光不正的检出率,了解学龄儿童屈光状态变化情况。方法 基于整群抽样的横断面研究设计,对2020年天津市北辰区38所7~12岁在校小学生进行眼部屈光状态检查,了解其屈光发育情况。结果 天津市北辰区24 930名7~12岁儿童近视检出率为34.94%,其中女生为36.09%,高于男生的33.77%(χ2=14.741,P<0.001);远视检出率为23.72%,其中男生为25.14%,高于女生的22.32%(χ2=27.296,P<0.001);散光检出率为29.78%,其中男生为31.73%,高于女生的27.85%(χ2=44.821,P<0.001)。随着年龄的增加,近视检出率逐渐增加(13.79%~57.65%)(■=3 449.659,P<0.001),而远视检出率逐渐下降(35.70%~13.00%)(■=1 158.770,P<0.001),散光检出率与年龄无关(χ2=5.557,P>0.05)。结论 天津市北辰区7~1...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描述孤独症谱系障碍(ASD)儿童和发育迟缓儿童家庭养育环境分布差异,分析ASD儿童家庭养育环境与发育评估结果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18年1月—2020年8月在马鞍山市妇幼保健院儿童心理保健科就诊的ASD儿童(n=42)和发育迟缓儿童(n=48)为研究对象。两组儿童均要求完成Gesell发育量表评估,同时要求家长填写《家庭养育环境量表》。结果 本研究中家庭养育环境整体评价结果中“不良环境”33例,占36.7%。其中ASD组家庭养育“不良环境”12例,占28.6%,低于发育迟缓组(43.8%)。ASD儿童“情感温暖”不良的检出率高于发育迟缓组儿童(Z=2.490,P<0.05),家庭养育环境其他维度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家庭养育环境不良的ASD儿童其适应性行为评分均数偏低(F=3.662,P<0.05)。结论 ASD儿童的养育环境促进应受到关注,家庭干预和家长教育可能促进改善其康复效果。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分析儿童非器质性厌食症的影响因素,为提高家长对该病的认知,降低儿童非器质性厌食症的发病率提供依据。方法 选取2019年9月—2020年12月遵义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儿童保健门诊体检及儿科门诊就诊的122例1~6岁儿童为研究对象,其中61例非器质性厌食症儿童设为厌食症组,61例正常体检儿童设为对照组。由儿童家属填写统一的问卷调查表,收集的数据采用单因素分析,对单因素分析结果有统计学差异的采用多因素Logistic分析。结果 非器质性厌食症儿童受气质类型(χ2=34.444)、婴儿期喂养方式(χ2=7.935)、添加辅食月龄(t=7.201)、进食时间(χ2=5.638)、是否边吃边玩(追着喂)(χ2=4.753)、是否偏食或挑食(χ2=4.848)、摄入零食情况(χ2=4.560)、血红蛋白(t=4.282)、微量元素、喂养人群(χ2=8.531)、喂养人文化程度(χ2=8.531)、教育方式(χ2  相似文献   

13.
目的 了解浙江省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现状及影响因素,为制定超重肥胖综合防治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分层随机整群抽样方法,于2021年10月对浙江省6个地级市城乡4 577名中小学生进行体格检查和问卷调查。结果 浙江省儿童青少年超重检出率为14.2%,肥胖检出率为8.3%。男生的超重和肥胖检出率均高于女生(χ2=58.31、20.09,P<0.01)。城市学生的超重和肥胖检出率均略高于乡村学生,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35、0.713,P>0.05)。初中生的超重和肥胖检出率均略低于小学生,不同学段的超重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21、1.99,P<0.05),但肥胖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浙江省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的危险因素[OR值(95%CI)]为男童[2.001(1.728~2.317)]、小学[1.741(1.314~2.308)]、家庭月收入≥15 000元[3.617(2.498~5.237)]、身体活动频率≤4 d/周...  相似文献   

14.
目的 了解学龄前儿童挑食偏食行为现状及其家庭影响因素,为预防及改善学龄前儿童挑食偏食行为提供参考。 方法 采用分层随机整群抽样方法,抽取乌鲁木齐市7所幼儿园1 070名 3~6岁儿童,采用儿童家庭一般资料调查问卷、儿童饮食行为问题筛查评估问卷及3~6岁儿童家庭养育环境量表进行调查,采用秩和检验、 χ2检验及logstic回归进行影响因素分析。 结果 学龄前儿童挑食偏食行为检出率为31.40%。多因素分析显示,儿童年龄越低(OR=0.510,95%CI=0.430~0.603)及语言/认知信息(OR=0.959,95%CI=0.926~0.994)、家庭养育环境中社会适应/自理(OR=0.959,95%CI=0.924~0.996)、活动多样性/游戏参与(OR=0.873,95%CI=0.827~0.922)、环境气氛维度得分越高(OR=0.794,95%CI=0.736~0.856)是学龄前儿童挑食偏食行为的保护因素;儿童主要照顾者文化程度越低(OR=1.929,95%CI=1.656~2.247)、主干家庭(OR=1.796,95%CI=1.260~2.561)、家庭每月总收入呈高等及低等水平(OR=1.368,95%CI=1.028~1.820),家庭养育环境中忽视/干预/惩罚维度得分越高(OR=1.043,95%CI=1.008~1.079)是学龄前儿童挑食偏食行为的危险因素。 结论 应从小培养儿童饮食行为习惯,加大对文化程度较低的儿童主要照顾者、家庭每月收入水平呈低、高水平及主干家庭中儿童照顾者,关于儿童饮食行为培养方面的健康教育,积极改善家庭养育环境,以防止儿童挑食偏食行为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视屏暴露和家庭养育环境对儿童心理行为的影响,为早期干预从而促进儿童心理行为健康发展提供参考。方法于2017年12月采用随机整群抽样方法,抽取铜陵市10所幼儿园4~5岁儿童作为研究对象。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及"城市3~6岁儿童家庭养育环境量表"、"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CBCL)"作为研究工具。结果学龄前儿童视屏暴露2 h/d报告率39. 4%。家庭养育环境良好的占13. 1%,较差15. 5%,一般71. 4%。检出行为问题儿童426例(32. 94%),男女童行为问题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 501,P=0. 001)。视屏暴露是否过度的儿童行为问题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家庭养育环境总分及各因子评分不同等级的儿童行为问题发生率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 001)。结论儿童行为问题与视屏暴露和家庭养育环境关系密切,保持良好的家庭养育环境、适度控制视屏时间可以减少儿童行为问题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分析济南市某学校初中生视力不良、龋齿、营养状况,为常见病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对济南市某中学2021—2022年全部在校初中生的健康体检信息进行分析和比较。结果 该校初中生视力不良检出率为79.92%,其中女生(83.26%)高于男生(76.97%)(χ2=11.145,P=0.001);视力不良检出率初三(86.63%)>初二(80.85%)>初一(71.83%)(χ2=40.840,P<0.001)。轻度、中度、重度视力不良检出率分别为7.59%、21.40%和50.94%;超重检出率为19.14%,肥胖检出率为23.54%;消瘦检出率为1.6%。男生超重和肥胖合计检出率为50.41%(486/964),高于女生的33.96%(290/854)(χ2=50.131,P<0.001);男生消瘦检出率为2.28%(22/964),亦高于女生的0.82%(7/854)(χ2=6.170,P=0.013)。女生龋患率为22.95%,高于男生的15.35%(χ2<...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分析儿童孤独症谱系障碍(ASD)行为的孕前及孕期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选取2016年2月至2018年3月于唐山市妇幼保健院行孕期保健的2 102名产妇及其单胎新生儿,随访并评定36月龄幼儿的ASD行为,按诊断结果将其分为ASD组(21例)与非ASD组(2 081例),比较两组的临床资料,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儿童ASD行为孕前及孕期危险因素。结果 在2 102名幼儿中,诊断为ASD者21例;两组产妇文化水平(χ2=8.188,P=0.017)、孕前3个月具有不良因素接触史(χ2=9.198,P=0.002)、孕期吸烟/被动吸烟(χ2=20.974,P<0.001)、孕期具有不良因素接触史(χ2=6.873,P=0.009)、孕期情绪(χ2=24.754,P<0.001)因素分布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孕前3个月具有不良因素接触史(OR=12.195,95%CI:6.412~23.194,P<0.001)、孕期吸烟/...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non-suicidal self-injury, NSSI)行为与抑郁症状的相关性,为针对性改善青少年身心健康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采用随机整群抽样法在上海、乌鲁木齐、长沙、昆明4座城市选择共8 102名12~17岁青少年,采用流调中心用抑郁量表(CES-D)和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行为评定问卷调查被试者的抑郁症状以及NSSI行为发生情况。采用χ2检验、单因素分析以及Logistic回归分析对NSSI行为与抑郁症状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 青少年NSSI总体检出率为24.6%,其中男生(23.1%)检出率低于女生(26.2%)(χ2=10.97,P<0.05),初中和高中总体检出率分别为24.7%和24.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1,P>0.05)。伴NSSI组青少年抑郁症状总体检出率为49.7%,不伴NSSI组的检出率为17.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08.80,P<0.01)。在不同性别和年龄段中,伴NSSI组(男生:44.0%,女生:54...  相似文献   

19.
目的 研究学龄前儿童强迫症状的发生情况以及与家庭养育环境的关系,为早期发现及早期干预学龄前儿童强迫障碍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2017年10-11月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选取太原市城区3所具有代表性的幼儿园共969例3~6岁儿童为研究对象。应用儿童基本情况调查表、家庭养育环境量表、Spence学前儿童焦虑量表、焦虑自测量表进行研究。数据处理采用t检验、χ2检验、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结果 强迫症状阳性检出60例(6.2%);其中男性32例(6.3%),女性28例(6.0%);小班19例(5.8%),中班29例(7.2%),大班12例(5.0%)。将阳性检出的60例作为强迫症状组,无任何焦虑的180例作为对照组。两组性别间比较(χ2=0.200,P=0.655)和班级间比较(χ2=2.065,P=0.356)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在家庭养育环境量表中,两组在语言/认知、情感温暖/自我表达、社会适应/自我管理、忽视/干涉/惩罚、活动多样性/游戏参与和环境气氛6个因子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母亲学历(χ2=14.356,P<0.01)和母亲焦虑得分(t=3.426,P<0.01)在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中,忽视/干涉/惩罚(环境中等OR=0.241,95%CI为0.088~0.659)、母亲焦虑得分(OR=1.059,95%CI为1.009~1.111)以及母亲学历(中学OR=3.886,95%CI为1.554~9.716,大专及以上OR=2.695,95%CI为1.301~5.581)3个自变量与强迫症状发生有关。结论 强迫症状在学龄前儿童较常见,强迫症状的发生与家庭养育方式、母亲情绪及母亲文化程度有关。对父母进行心理养育咨询可以早期干预学龄前儿童强迫障碍。  相似文献   

20.
目的 了解成都市温江区5岁及以下儿童家长对手足口病及EV 71疫苗知晓程度、接种现状,并分析影响因素,为温江区针对性防控手足口病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选择2022年3至6月成都市温江区5岁及以下儿童家长进行问卷调查,内容包括一般人口学资料、手足口病相关知识、新冠疫情下EV 71疫苗接种意愿及影响因素等,应用χ2检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EV 71疫苗接种意愿的影响因素,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手足口病知晓率为65.49%,家长与孩子关系(χ2=17.106,P=0.001)、民族(χ2=10.003,P=0.002)、年龄(χ2=31.776,P<0.001)、文化程度(χ2=51.914,P<0.001)、职业(χ2=52.163,P<0.001)及家庭月收入(χ2=35.731,P<0.001)等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女性家长对EV 71疫苗知识知晓情况高于男性(χ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