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糖尿病和腰椎间盘退变相关疾患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两者的相互关系逐渐引起了脊柱外科医生的兴趣。本文从糖尿病和椎间盘退变的基础及临床多个方面论述两者关系的最新研究进展。椎间盘退变是多因素共同作用导致的结果,糖尿病可能是椎间盘退变相关疾患发病的危险因素之一。基础研究的进展仍未阐明潜在的机制,临床观察的结论也并不统一。正确认识糖尿病和椎间盘退变疾病之间的复杂关系,探讨糖尿病引起或加速椎间盘退变的机制,对椎间盘退变相关疾病的治疗、康复和并发症预防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2.
椎间盘退变性疾病是临床常见的严重危害人群健康的疾病,研究椎间盘退变的机制和逆转方法是治疗椎间盘退变性疾病的主要策略。很多因素与椎间盘退变有关,包括遗传因素,力学因素,环境因素,年龄和性别因素等。近年来许多研究表明力学因素与椎间盘退变有着密切关系。学者们通过研究静态压力、动态压力、渗透压和牵拉等力学因素对椎间盘组织代谢和形态结构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椎间盘退变动物模型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症等疾病的根本病理变化是椎间盘退变,但其确切病因及病理生理机制目前仍不十分清楚。因此建立椎间盘退变实验动物模型,对于深入探讨椎间盘退变的病理过程,有效评价人为干预因素的影响,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4.
糖尿病是一种世界性的流行性疾病,其全球患病人口在2000年已达1.5亿,2010年将达到2.15亿[1].影响椎间盘退变的因素包括年龄、吸烟、驾驶、膝关节和髋关节关节炎、动脉粥样硬化等.糖尿病作为一种全身性疾病,可能对包括椎间盘组织在内的全身结缔组织产生影响,但具体的影响机制尚未有定论.现就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关于糖尿病对椎间盘退变影响的研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5.
糖尿病是一种世界性的流行性疾病,其全球患病人口在2000年已达1.5亿,2010年将达到2.15亿[1].影响椎间盘退变的因素包括年龄、吸烟、驾驶、膝关节和髋关节关节炎、动脉粥样硬化等.糖尿病作为一种全身性疾病,可能对包括椎间盘组织在内的全身结缔组织产生影响,但具体的影响机制尚未有定论.现就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关于糖尿病对椎间盘退变影响的研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6.
骨质疏松与椎间盘退变相关性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骨质疏松症和椎间盘退变性疾病均为骨退行性疾病,临床上两者常可并见于同一病例,二者可能存在相似的发病机制,但骨质疏松和椎间盘退变的内在联系目前没有明确论述。本文就骨质疏松和椎间盘退变两方面的相关性从:骨质疏松对椎间盘营养的影响、炎性因子在椎间盘退变性疾病和骨质疏松症中的作用、雌激素对骨质疏松和椎间盘退变的影响、破骨细胞/破软骨细胞对骨质疏松和椎间盘退变的影响、OPG对骨质疏松和椎间盘的保护作用等几方面做一探讨。最后得出:骨质疏松和椎间盘退变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和相似的发病机制,骨质疏松这一病理因素可能参与了椎间盘退变的病理进程,从而推测骨质疏松会引起或加速椎间盘的退变。  相似文献   

7.
下腰痛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它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和精神状态,成为困扰人类的疾病之一[1-3]。很多因素都会导致下腰痛,其中椎间盘退变是最重要的因素之一[4]。目前临床上针对椎间盘退变引起相关疾病的治疗策略是解除椎间盘退变相关的脊髓、神经和血管刺激或压迫,并非针对椎间盘退变的病理过程,因而临床症状可反复发作,而且手术后病变节段的相邻节段椎间盘退变加速[5-6]。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特别是分子生物学技术不断进步,延缓甚至逆转椎间盘退变正成为可能。目前治疗椎间盘退变的分子生物学技术主要包括三大类:细胞治疗、组织工程治疗及基因治疗。本综述主要着重基因治疗。  相似文献   

8.
椎间盘退变引起的下腰痛严重影响着老年患者的健康,同样也给社会和家庭带来巨大的负担。椎间盘退变从18岁开始,由于年龄、生物力学、生物化学、自身免疫炎症反应和遗传易感等因素的影响,加速椎间盘退变的过程。椎间盘退变是一个序贯、级联发生的病理过程,从椎间盘细胞微环境的改变开始,发展为椎间盘结构和功能的改变,其主要病理特征是炎症细胞因子,如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s, ILs)的释放,促分解代谢酶的表达增加,细胞外基质降解,椎间盘细胞凋亡等。在椎间盘退变过程中白细胞介素起到了重要作用,本文将对白细胞介素在椎间盘退变中的作用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9.
正椎间盘退变性疾病引起的慢性腰腿痛、颈肩痛严重影响了人们的正常生活,给社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负担~([1])。近年来随着老龄人口增多和工作方式改变,与椎间盘退变相关的疾病发病人数不断增加,且发病年龄有不断提前的趋势~([2])。椎间盘退变受年龄、生活方式、遗传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但是关于椎间盘退变的确切机制尚不清楚,目前研究主要集中在生物力学因素、细胞因子及炎症介质、细胞营养缺乏及代谢紊乱、椎间盘细胞衰老、凋亡及遗传因素  相似文献   

10.
《骨科动态》2006,2(3):168-173
在过去十年中,随着相关研究的不断深入,人们对椎间盘退变及其病因的认识有了巨大的进步。此前,人们认为身体的过重负荷,尤其是与职业相关的负荷是椎间盘退变的主要危险因素。椎间盘组织退变的过程被认为是一个不断磨损的过程,椎间盘营养状况不稳定加重了其进展。然而,在对双胞胎椎间盘退变的研究中发现,腰椎过大的体力负荷,尤其是与职业或者运动有关的腰椎负荷过大在椎间盘退变的过程中只起到一个很小的作用。新近的研究发现,遗传因素对椎间盘退变的过程影响很大,可用以解释成年人群中发生率高达74%的差异。自1998年开始,一些和腰椎间盘退变相关的基因型相继得到确认,这使遗传作用得到证实。此方面的研究,能够使我们更好地理解椎间盘退变的生物学机制,包括基因和环境因素间的特异性相互作用。与研究中使用DNA分析技术相比,使用表型或定义和测量来研究椎间盘退变和遗传学受到更多限制,标准的公认的椎间盘退变的定义尚未明确。常用的各种评价椎间盘退变程度的方法都是按照定性来进行轻重排序的,缺乏精确性。尽管椎间盘退变常见,但其特殊症状的普遍性还不清楚。通过对正常人和腰痛患者的流行病学研究可以评估椎间盘退变的各种症状,其范围极大。椎间盘退变的发生率有很大的差异,原因主要是缺乏统一的定义和评价标准,这阻碍了对椎间盘退变的流行病学研究。[编者按]  相似文献   

11.
正椎间盘退变性疾病是临床常见病和多发病,目前研究认为,影响椎间盘退变的主要因素有炎症反应、氧化应激和机械应力等~[1~3]。在这些因素的作用下,椎间盘软骨终板发生病理性改变,出现终板钙化,导致营养物质弥散障碍,是椎间盘退变的始动因素~[4],而终板软骨细胞肥大、凋亡在终板钙化中起主要作用~[5]。但目前对软骨细胞退变的  相似文献   

12.
椎间盘退变是腰背痛的主要原因之一,目前的治疗方法仍不理想,原因在于其病因机制尚未完全阐明.近年研究发现椎间盘退变由多种因素影响所致,椎间盘细胞能合成和分泌一些细胞因子,加重炎症反应并影响椎间盘的物质代谢,促进椎间盘退变;某些具有遗传特性的特异性基因与椎间盘退变相关;椎间盘渗透功能降低会引起椎间盘营养障碍,导致椎间盘退变.  相似文献   

13.
椎间盘的退变与多种因素相关,其中软骨终板作为椎间盘的组成部分,通过其渗透作用为椎间盘提供大部分营养,在维持椎间盘正常功能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软骨终板退变作为椎间盘退变的始动因素近来受到广泛关注。软骨终板退变的具体机制尚不明确,但现有研究表明其退变与年龄、异常应力、局部炎症因子、软骨细胞凋亡、软骨基质退变等因素相关,深入研究各因素在终板退变过程中的具体作用机制将为治疗椎间盘退变性疾病提供新的方法,现对软骨终板退变的主要因素做如下综述。  相似文献   

14.
椎间盘退变影响因素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椎间盘退变是由多种因素影响所致。长期过高和过低的压力负荷均为椎间盘退变的病因之一。近年研究证实软骨终板钙化引起的椎间盘营养供应减少可能是启动椎间盘退变的关键因素。椎间盘老化或营养供应障碍时椎间盘细胞合成一些细胞因子,影响细胞活性和细胞间信息交流,导致细胞凋亡。椎间盘内环境改变后激活潜伏状态的降解酶,使椎间盘基质分解加速,导致椎间盘退变。该文就生物力学、营养、细胞凋亡、细胞因子及降解酶等因素对椎间盘退变的影响及作用机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5.
随着人类平均寿命的延长.椎间盘退变性疾病(DDD)的发病率逐步上升。椎间盘退变的原因复杂,归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四大类因素:(1)年龄因素;(2)机械因素;(3)细胞营养及炎性介质的作用:(4)基因因素。不论是何种原因引起的椎间盘退变,其最终结果都是使椎间盘细胞外基质如蛋白多糖及胶原的含量减少从而引发退变。生物学治疗正是着眼于促进细胞外基质合成这一核心环节,  相似文献   

16.
椎间盘退变模型的建立及其历史和现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腰腿痛是影响人类健康的常见病和多发病。研究表明约23%的腰腿痛患者其病因与椎间盘的退行性改变有关[1]。但椎间盘退变的确切病因及病理生理机制目前仍不十分清楚。为深入探讨椎间盘退变的病理过程,有必要建立类似人类椎间盘退变的动物实验模型,对椎间盘退变的诱发因素,早期发生的形态学、生物化学及其它方面的变化进行较为详尽的研究。 一、动物模型的要求及动物选择 建立的动物模型要求与人类的椎间盘退变具有相似性和可比拟性。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能再现椎间盘退行性病变的客观规律;(2)模型重复性好;(3)所选动…  相似文献   

17.
颈椎术后邻近节段退变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脊柱融合固定是众多脊柱疾病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但随着时间的推移,部分患者手术邻近节段逐渐退变并出现症状,从而引发对其发病率、发病机制、影响因素、预防治疗策略等的大量研究.一般认为颈椎前路融合固定较后路融合固定更易引起邻近节段退变,本身已有退变者术后退变发病率更高.颈椎术后邻近节段退变的确切机制还不清楚,但融合内固定、部位脊柱生理曲度异常等引起生物力学应力改变、邻近节段活动度增加、关节面载荷和椎间盘内压力增加在病程发展中起重要作用.影响邻近节段退变的因素还包括融合节段的多少、融合术式和部位、邻近椎间盘状况、术前疾病类型等.尽可能地保留运动节段能减少邻近节段退变的发生率,人工颈椎间盘置换等治疗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8.
目的总结微小RNA(micro RNA)在椎间盘退变中的研究进展,分析其在椎间盘退变中的研究方向和临床应用潜能。方法广泛查阅国内外有关micro RNA在椎间盘退变中作用的相关文献并进行综述。结果micro RNA是通过对基因表达进行调控,从而影响椎间盘细胞的增殖与凋亡、增加退变椎间盘组织的炎性介质和蛋白酶等方式在椎间盘退变中发挥重要作用。结论 micro RNA是椎间盘退变领域的研究新热点,对micro RNA的研究将有助于明确椎间盘退变的发病机制,同时为椎间盘退变疾病的诊断与治疗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胸腰段骨折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后终板愈合形态对椎间盘退变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4年1月~2019年12月在本院接受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的87例单节段胸腰椎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观察不同骨折分型和终板损伤类型与椎间盘退变程度的关系。结果 A1型骨折患者椎间盘退变Pfirrmann分级显著低于A2、A3、B型骨折患者(P<0.05)。无终板损伤患者的Pfirrmann分级显著低于单个终板损伤、两个终板损伤患者,单个终板损伤患者的Pfirrmann分级显著低于两个终板损伤患者(P<0.05)。2级和3级椎间盘损伤患者的Pfirrmann分级显著高于0级和1级(P<0.05)。终板不规则愈合(irregular healing, IH)和创伤性Schmorl结节(traumatic schmorl node, TSN)患者的椎间盘退变程度显著高于终板曲率增大(increased endplate curvature, IEC)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终板损伤的存在和严重程度可影响椎间盘退变,IH和TSN与椎间盘退变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影响盘源性腰痛手术疗效的相关因素.[方法]收集2004年3月~ 2009年6月间经手术治疗、有完整随访资料的145例盘源性腰痛患者病例资料,采用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估手术疗效.根据可能影响手术疗效的若干因素,如年龄、病程、MRI椎间隙后缘高信号区(HIZ)的出现、终板Modic退变、椎间盘造影压力、椎间盘封闭敏感程度、椎间盘退变程度等7个指标对手术疗效进行单因素分析,选取其中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患者年龄、病程、MRI椎间隙后缘高信号区(high-intensity zone,HIZ)的出现与手术疗效无明显相关(P值均>0.05);而终板Modic退变、椎间盘造影压力、椎间盘封闭敏感程度、椎间盘退变程度与手术疗效相关(P值均<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造影剂诱发一致性疼痛时压力大小及椎间盘封闭敏感性高低是影响手术疗效的独立危险因素,椎间盘退变程度是保护性因素.[结论]造影剂诱发一致性疼痛时压力大小及椎间盘封闭敏感性高低是影响手术疗效的独立危险因素.椎间盘造影压力是其中最重要的可控制性因素.椎间盘退变程度是保护性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