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目的总结双平面截骨术治疗合并跖骨远端关节面角(distal metatarsal articular angle,DMAA)增大的重度[足母]外翻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6月-2017年12月收治并获完整随访的64例(94足)合并DMAA增大的重度[足母]外翻患者临床资料。患者均接受双平面截骨术(跖骨远端Reverdin截骨术+跖骨近端开放楔形截骨术)联合Akin截骨术及软组织手术。男10例(15足),女54例(79足);年龄26~66岁,平均44.5岁。单侧34例,双侧30例。参照美国矫形足踝协会(AOFAS)Maryland跖趾关节评分系统评分为(54.3±7.4)分,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为(6.0±2.0)分。比较手术前后AOFAS Maryland跖趾关节评分系统评分及VAS评分,以及[足母]外翻角(hallux valgus angle,HVA)、第1-2跖骨间角(first-second intermetatarsal angle,1-2IMA)、DMAA、第1跖骨长度(first metatarsal length,FML)。结果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15个月,平均13.2个月。4足发生并发症,其中[足母]僵硬、内侧切口边缘皮肤感觉麻木、转移性跖痛、第1跖骨头坏死各1足。术后1年AOFAS Maryland跖趾关节评分为(89.2±7.4)分,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8.427,P=0.000);其中优78足、良12足、中3足、差1足,优良率为95.7%。VAS评分为(1.5±2.0)分,较术前明显改善(t=10.238,P=0.000)。X线片复查显示术后3个月截骨均达骨性愈合。术后6个月及1年HVA、1-2IMA、DMAA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FML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136,P=0.863)。结论双平面截骨术可以显著改善合并DMAA增大的重度[足母]外翻患者临床症状以及影像学参数,术后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Akin截骨联合第1跖骨截骨治疗拇外翻的疗效。方法采用Akin截骨联合第1跖骨截骨治疗27例拇外翻患者(27足):Akin截骨联合Chevron截骨19例,Akin截骨联合Scarf截骨6例,Akin截骨联合Juvara截骨2例。比较术前及末次随访时的第1、2跖骨间夹角(IMA)与拇外翻角(HVA)的变化。末次随访时采用AOFAS踝-后足评分标准评价疗效。结果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10~16个月。截骨端均骨性愈合,前足疼痛较术前显著减轻,无拇外翻复发、转移性跖骨痛等并发症发生。末次随访时,HVA、IMA较术前显著减小,AOFAS踝-后足评分较术前显著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Akin截骨联合第1跖骨截骨治疗拇外翻,纠正畸形效果满意,可降低拇外翻术后复发率,近期临床效果好。  相似文献   

3.
何兵  杜斌  孙光权  刘锌  彭晨健  于恒恒  薛鹏 《骨科》2019,10(3):205-209
目的 比较Chevron联合Akin截骨术与Scarf联合Akin截骨术治疗中度足母外翻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分析江苏省中医院骨伤科2012年9月至2015年9月收治的27例(36足)中度足母外翻病人,Chevron联合Akin截骨组(CA组)14例(19足),Scarf联合Akin截骨组(SA组)13例(17足),比较两组术前、术后1个月、1年及末次随访时以下指标:足母外翻角(hallux valgus angle, HVA);第1、2跖骨间夹角(inter metatarsal angle, IMA);近端关节面固有角(distal metatarsal articular angle, DMAA);胫侧籽骨位置;第一跖骨长度;另外,比较两组术前、术后末次随访的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merican Orthopaedic Foot and Ankle Society, AOFAS)评分。两组病人性别、年龄、术前HVA、IMA、DMAA、第一跖骨长度、胫侧籽骨位置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果 两组病人术中未见明显的并发症,术后均愈合良好,无骨折不愈合、延迟愈合、跖骨头坏死、皮神经损伤、内固定松动、僵直、足母内翻等并发症。术后末次随访CA组AOFAS评分为(93.91±9.03)分,SA组AOFAS评分为(91.83±13.58)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552,P=0.593)。术后1个月、1年、末次随访时两组的HVA、IMA、DMAA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与SA组比较,术后1个月、1年、末次随访时CA组第一跖骨长度短缩程度更大,第一跖骨疼痛发生率更高,而胫侧籽骨复位更理想(P均<0.05)。结论 Chevron联合Akin截骨与Scarf联合Akin截骨治疗中度足母外翻均有较好的疗效,临床疗效相近。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第1跖骨远端Chevron截骨联合软组织松解术治疗轻、中度拇外翻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15年6月至2017年6月,采用第1跖骨远端Chevron截骨联合软组织松解术治疗拇外翻32例(40足),其中男3例3足,女29例37足;年龄22~80岁,平均57.57岁;病程2~32年,平均14年;轻度9足,中度31足。术前患者合并拇囊炎,伴有第1跖趾关节周围疼痛并存在负重行走时疼痛加重。手术前后拍摄足负重正侧位片,比较拇外翻角(hallux valgus angle,HVA),第1、2跖骨间角(intermetatarsal angle,IMA),并采用美国足踝外科协会拇外翻评分(AOFAS)评价临床疗效。结果:32例患者获得了随访,时间12~24个月,平均15.2个月。术后切口均愈合良好,无感染、跖骨头坏死等并发症发生。术前HVA、IMA分别由(32.08±5.59)°、(11.63±2.24)°减小至术后12个月的(10.31±4.36)°、(5.02±2.3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OFAS评分由术前的56.75±6.42提高至术后12个月的88.80±3.99 (P0.05)。结论:第1跖骨远端Chevron截骨联合软组织松解术治疗轻、中度拇外翻畸形可获得较好的临床效果,为拇外翻治疗提供了更多的选择。  相似文献   

5.
郑伟鑫  杨杰  李毅  梁晓军  王军虎  杜洋  王欣文 《中国骨伤》2022,35(12):1138-1141
目的:探讨旋转Scarf截骨术治疗拇外翻(hallux valgus,HV)合并第1跖骨旋转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18年1月至2019年10月采用旋转Scarf截骨术治疗35例(40足) HV合并第1跖骨旋转畸形患者,其中男5例,女30例;年龄25~76(40.32±5.43)岁。观察并比较手术前后拇外翻角(hallux valgus angle,HVA),第1、2跖骨间角(intermetatarsal angle,IMA),第1跖骨远端关节面角(distal metatarsal articular angle,DMAA),第1跖骨长度(the first metatarsal length,FML),术后采用美国矫形骨科学会足踝外科学组(American Orthopedic Foot and Ankle Society,AOFAS)拇趾-跖趾-趾间关节评分和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系统进行功能评价。结果:35例(40足)均获得随访,时间12~36(14.35±3.62)个月。HVA、IMA和DMAA分别由术前的(36.32±4.51)°、(14.21±3.22)°和(28.35±4.32)°矫正到术后的(14.32±5.71)°、(5.83±3.97)°和(7.32±2.14)°(P<0.05)。手术前后FML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OFAS评分和VAS分别由术前的(57.00±4.31)分、(6.00±1.21)分改善至末次随访时的(90.31±3.28)分、(1.42±0.83)分(P<0.05);根据AOFAS评分,结果优23足,良15足,可2足。结论:旋转Scarf截骨术矫正力度大、维度高,能够有效纠正HV合并第1跖骨旋转畸形,改善前足功能,获得良好疗效。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软组织松解结合跖骨远端截骨,治疗跖骨近端关节面固有角增大的轻、中度外翻畸形的疗效。[方法]2009年2月~2012年5月本科分别采用软组织松解结合改良Chevron截骨或改良Reverdin截骨术(必要时加用Akin截骨术),治疗以近端关节面固有角增大为特点的外翻患者84例141足。所有患者均按美国足踝外科协会Maryland评分系统中跖趾关节评分标准进行评分。[结果]经过6个月~2年,平均1.5年的随访,随访率69.5%,优77足(78.6%),良21足(21.4%),优良率100%;术后无内翻、切口感染、跖骨头坏死、转移性跖骨痛及骨不连等并发症的发生。[结论]软组织松解结合跖骨远端截骨,治疗跖骨近端关节面固有角增大的轻、中度外翻畸形疗效肯定,患者满意度较高。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改良单螺钉Scarf截骨治疗■外翻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6月—2021年2月作者采用改良单螺钉Scarf截骨⻊母外翻23例(30足),记录临床及影像结果。[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中无血管、神经损伤等并发症发生。手术时间平均(45.5±13.9) min,术中出血量平均(52.7±11.9) ml。所有患者均获随访12个月以上,与术前相比,末次随访时VAS评分显著减少(P<0.05),AOFAS评分显著增加(P<0.05);末次随访时足部外形恢复良好,无⻊母外翻复发和■囊疼痛。影像方面。末次随访时■外翻角(hallux valgus angle,HVA)、第一二跖骨间角(intermetatarsal angle,IMA)、第一跖骨远端关节面角(distal metatarsal articular angle,DMAA),以及Handy-Clapham胫侧籽骨分度均较术前显著减小(P<0.05)。[结论]改良单螺钉Scarf截骨治疗■外翻临床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Akin联合Chevron截骨术与Akin联合Scarf截骨术矫正拇外翻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5年3月-2016年10月本院收治的中重度拇外翻畸形患者40例(80只病足)为研究对象,依据治疗方式不同将其分为观察组(Akin+Chevron截骨术,22例,44足)和对照组(Akin+Scarf截骨术,18例,36足),术后随访1年,参照美国矫形足踝协会(AOFAS)评分标准评定疗效,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估两组术后2个月内胼胝疼痛度,比较两组术前、术后拇外翻角(Hallux valgus angle,HVA)、第一二跖骨间角(Intermetatarsal angle,IMA)及远端关节面固有角(Distal metatarsal articular angle,DMAA),对比患者术后满意度,并记录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畸形矫正优良率为93.18%,低于对照组的94.4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1、2个月VAS评分为[(2.10±0.30)分、(1.25±0.18)分]明显低于对照组的[(3.45±0.41)分、(2.67±0.34)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1年,两组间HVA、IMA、DMAA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间AOF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手术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随访1年,两组患者均未见严重并发症。结论:Akin+Chevron截骨术与Akin+Scarf截骨术治疗中重度HV患者疗效相似,但前者术后2个月内疼痛度低,患者满意度好,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第一跖骨基底部开口向外闭合楔形截骨结合锁定钢板固定治疗中重度外翻的临床疗效。[方法]2008年3月~2014年4月共治疗32例(35足),男8例8足,女24例27足,年龄48~73岁,平均58岁,单侧29例,双侧3例,中度外翻19例(22足),重度外翻13例(13足)。采用第一跖骨基底部开口向外闭合楔形截骨,使用锁定钢板固定。术前、术后12周及末次随访时均拍摄足部负重正位X线片,测量外翻角(hallux valgus angle,HVA)、第1、2跖骨间角(inter metatarsal angle,IMA)、籽骨位置及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评分。比较术前和术后随访时外翻相关的各X线片测量值以及AOFAS评分。[结果]本组病例均得到随访,随访时间13~42个月,平均26个月。术后12周时HVA由(39.83±4.58)°,改善至(11.67±1.22)°,IMA由(14.27±0.84)°改善至(7.85±0.83)°,籽骨位置由(8.35±1.82)mm改善至(3.26±0.84)mm,末次随访时HVA为(13.81±1.66)°,IMA为(9.27±0.62)°,籽骨位置为(4.14±0.57)mm,AOFAS评分由术前的(62.54±5.36)分改善至末次随访时的(92.35±6.73)分。[结论]采用第一跖骨基底部开口向外闭合楔形截骨结合锁定钢板固定治疗中重度外翻,术后临床疗效良好,外翻复发少。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第1跖列三平面截骨联合其余跖骨基底截骨治疗中重度跖内收型[足母]外翻的早期疗效。方法2012年2月-2016年9月,收治10例(12足)中重度跖内收型[足母]外翻患者。男1例(2足),女9例(10足);年龄21~55岁,平均34.5岁。病程3~10年,平均5.8年。根据改良Sgarlato测量法对跖内收分度:中度4足、重度8足。术前美国矫形足踝协会(AOFAS)评分为(46.4±9.3)分;跖内收角(metatarsus adductus angle,MAA)为(25.41±3.66)°,[足母]外翻角(hallux valgus angle,HVA)为(41.42±9.67)°,第1-2跖骨间角(first-second intermetatarsal angle,1-2IMA)为(10.72±2.26)°。采用第1跖列三平面截骨联合其余跖骨基底截骨以及外侧软组织松解术治疗。结果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8~24个月,平均21.4个月。1例(1足)术后出现转移性跖痛,对症处理后症状消失。X线片复查示截骨部位均愈合,愈合时间为2.4~3.2个月,平均2.8个月。末次随访时,MAA为(8.42±0.71)°、HVA为(13.29±1.03)°、1-2IMA为(4.41±0.48)°,AOFAS评分为(89.8±5.9)分,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结论第1跖列三平面截骨联合其余跖骨基底截骨治疗中重度跖内收型[足母]外翻,可获得较好早期疗效。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远端软组织松解、Akin截骨联合第一跖骨基底开放截骨楔形植骨治疗中重度足拇外翻畸形的疗效.方法 对16例(24足)中重度足拇外翻患者行第一跖骨远端软组织松解、近节趾骨Akin截骨、第一跖骨基底内侧开放截骨后将Akin截骨楔形骨块植入并用克氏针固定.结果 第一、二跖间角由术前16°~20°矫正至术后8°~11°(平均矫正7.6°),足拇外翻角由术前37°~43°矫正至术后9°~15°(平均矫正21.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aryland足功能评分结果显示,优18足,良5足,可1足,优良率为95.8%.结论 远端软组织松解、Akin截骨联合第一跖骨基底开放截骨楔形植骨治疗中重度足拇外翻畸形的疗效可靠.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对拇外翻足足弓的X线指标与足底压力指标的检测,分析拇趾外翻角的变化与足弓X线测量指标变化及足底压力变化的相关性,探讨拇外翻足并发第2跖骨头下疼痛影响因素。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观察自2012年1月至2013年6月治疗的254例(477足)拇外翻患者病历资料,记录患者第2跖骨头下疼痛及年龄的情况,把所有拇外翻足按并发第2跖骨头下疼痛的有无分为两组(疼痛组和无痛组),分别测量各组负重位拇外翻足拇趾外翻角(hallux abductor valgus angle,HAVA),第1、2跖骨间角(the inter-metatarsal angle between the first and second metatarsals,IMA1-2),第1、5跖骨间角(the inter-metatarsal angle between the first and fifth metatarsals,IMA1-5),内弓顶角、前弓顶角及第1、2跖骨头的相对长度,检测步态中第2跖骨头下峰压强、冲量、触地时间百分比等压力的情况。运用相关性分析及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探讨拇外翻足并发第2跖骨头下疼痛的影响因素。结果:Spearman相关性分析结果示HAVA分别与各测量指标的IMA1-2、IMA1-5、内弓顶角、前弓顶角、第2跖骨触地时间百分比呈相关性(P0.05,r=0.647、0.553、0.127、-0.165、0.158)。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示并发第2跖骨头下疼痛的影响因素为HAVA、第2跖骨相对长度、第2跖骨头触地时间百分比(P0.05,ORj=1.030,1.069,1.060)。结论:拇外翻角的增大导致了拇外翻足足弓塌陷,使步态中第2跖骨头负重的时间延长,从而导致了第2跖头下疼痛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跖骨颈斜行截骨内翻嵌插固定治疗疼痛性母外翻畸形的疗效。[方法]回顾该术式治疗36例(52足)疼痛性母外翻患者的临床资料,随访时限为2 a。手术前后均摄双足正侧位X线片,测量母外翻角及第1、2跖骨间夹角以判定畸形程度。并采用足部疾患治疗效果JOA评分并进行患足功能评分以评价其临床疗效。对该术式的适应证和并发症亦作了一定的探讨。[结果]术后骨愈合满意,无延迟愈合及不愈合情况,皮肤感染2例3足。术后2 a与术前相比,患者的母外翻角及第1、2跖骨间夹角平均矫正15.6°和4.2°,JOA评分提升29.6分。[结论]跖骨颈斜行截骨内翻嵌插固定可三维立体矫正母外翻畸形,是治疗疼痛性母外翻畸形的良好选择。  相似文献   

14.
外翻合并第二跖骨头下疼痛的生物力学定量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跖骨头下压力变化与(足,母)外翻合并跖骨头下疼痛的关系,并对引起第二跖骨头下疼痛的跖骨头下压力进行定量分析.方法采用由中国中医研究院骨伤科研究所生物力学实验室研制的足底压力测试系统,对58名正常人(116足),32例(45足)(足,母)外翻单纯合并第二跖骨头下疼痛患者,56例(102足)(足,母)外翻无足底疼痛患者进行足底压力测试,将三组跖骨头下压力进行比较.采用病例-对照设计,研究压力与疼痛的关系,并对引起第二跖骨头下疼痛的压力进行定量分析.结果 (1)(足,母)外翻单纯合并第二跖骨头下疼痛组分别与(足,母)外翻无足底疼痛组及正常组比较,第二跖骨头下压力均明显增高(均P<0.05);(2)第二跖骨头下压力高于正常组与第二跖骨头下压力不高于正常组比较,疼痛的发生率明显增加(P<0.05,OR>3,OR 95%CI>1);(3)(足,母)外翻合并第二跖骨头下疼痛组第二跖骨头下压力占体重的5.20%~7.29%.结论跖骨头下压力异常增高是跖骨头下疼痛的危险因素,第二跖骨头下压力超过体重的5.20%,极易出现跖骨头下疼痛.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经内侧切口行外侧软组织松解联合Austin、Akin截骨术治疗中度足母外翻的临床效果。方法自2013年1月至2015年5月采用经内侧切口行外侧软组织松解联合Austin、Akin截骨术治疗中度足母外翻患者30例33足,其中男2例,女28例;年龄25~73岁,平均(52.6±5.1)岁。术前均拍摄足负重正位X线片并测量足母外翻角(hallux valgus angle,HVA)及第1、2跖骨间夹角(intermetatarsal angle,IMA)的角度,术前参照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merican Orthopaedic Footand Ankle Society,AOFAS)前足功能评分系统标准评价患足功能。术后再次测量HVA、IMA及评价AOFAS前足功能变化。所有相关数据使用SPSS 16.0软件进行处理。结果所有病例随访时间6~25个月,平均13.9个月。除1例因出现转移性足底痛二期行第二跖骨远端截骨成形术(Weil截骨术)外,其余患者均对治疗满意。随访期间无患者出现足背麻木、足母内翻或足母外翻复发、转移性跖骨痛、截骨处不愈合等后遗症。HVA由术前(33.5±6.4)°纠正为(11.0±4.5)°,P0.05;跖间角由术前(13.6±2.5)°纠正为(7.4±2.3)°,P0.05;AOFAS前足评分由术前(39±8.5)分纠正为(87±9.3)分,P0.05。结论经内侧切口行外侧软组织松解联合Austin、Akin截骨术治疗中度足母外翻临床效果良好,且具有避免足背侧瘢痕、防止损伤局部皮神经和深部血管的特点。  相似文献   

16.
Chen ZJ  Wang ZY  Wang QP  Zhu GY  Jiang J  Qi YZ  Zeng YF 《中华外科杂志》2010,48(21):1633-1636
目的 探讨第1跖骨基底截骨结合Chevron-Gerbert手术治疗严重(足母)外翻畸形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4年6月至2008年8月利用第1跖骨基底截骨结合Chevron-Gerbert手术治疗重度(足母)外翻患者37例(66足),男性5例(10足),女性21例(38足);年龄21~76岁,平均58岁.术前、术后、随访时均拍摄足部负重位正、侧位X线片,测量(足母)外翻角、第1、2跖骨间角、近侧关节固定角.比较术前、术后6周、末次随访时(足母)外翻相关各角度的X线测量值,并结合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的Maryland评分法观察疗效.结果 本组患者26例(48足)得到随访,随访时间1~4年,平均2.3年.末次随访时(足母)外翻角较术前纠正25.6°±3.8°,第1、2跖骨间角较术前纠正8.6°±2.4°,近侧关节固定角较术前纠正4.7°±4.2°.根据AOFAS百分评分法评定,优15例(28足)、良8例(16足)、可3例(4足),优良率为91.7%.结论 利用第1跖骨基底截骨结合Chevron-Gerbert手术治疗严重(足母)外翻畸形的临床疗效良好,但有手术相对复杂、需行多段截骨及内固定等缺点.  相似文献   

17.
高武长 《实用骨科杂志》2012,18(12):1138-1140
目的探讨第1跖骨基底开放性截骨骨赘撑开、接骨板内固定治疗重度足母外翻的疗效。方法 2010年4月至2012年4月共收治第1、2跖骨间夹角大于16°的重度足母外翻患者35例(56足),均采用第1跖骨基底开放性截骨接骨板内固定联合外侧关节囊松解、内侧关节囊紧缩、足母收肌松解手术治疗。测量患足负重正位X线片,并采用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merican orthopaedic foot and ankle society,AOFAS)评分标准对疗效进行评定。结果本组患者35例(56足),术后随访3~24个月,无截骨不愈合或延迟愈合,无感染发生。跖骨间夹角由术前的23.6°改善至术后的1 1.4°。AOFAS术前评分47.6分,术后评分84.0分。结论第1跖骨基底开放性截骨接骨板内固定手术治疗重度足母外翻一种较理想的术式,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Scarf截骨术治疗中、重度拇外翻畸形的临床疗效.方法 应用Scarf截骨术治疗29例拇外翻畸形患者.记录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比较手术前后AOFAS踝-后足评分、行走时疼痛VAS评分、拇外翻角(HVA)以及第1、2跖骨间角(IMA).结果 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12~48(26.2±9.7)个月.患足切口均一...  相似文献   

19.
唐润  杨杰  梁晓军  李毅  王军虎  郝艺翔  张若肖 《中国骨伤》2022,35(12):1121-1126
目的:比较Scarf截骨术与第1跖骨双平面截骨术(double metatarsal osteotomy,DMO)治疗中重度拇外翻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治疗的50例(81足)中重度拇外翻畸形患者,根据截骨方式不同分为Scarf截骨术(Scarf osteotomy,SO)组或DMO组。SO组26例(44足),男1例,女25例;年龄48~65(55.50±4.67)岁;中度18例(30足),重度8例(14足)。DMO组24例(37足),男1例,女23例;年龄45~62(52.10±6.80)岁;中度14例(24足),重度10例(13足)。手术前后在足部负重正位X线片上测量并比较拇外翻角(hallux valgus angle,HVA)、第1、2跖骨间角(intermetatarsal angle,IMA)及远端跖骨关节面角(distal metatarsal articular angle,DMAA),第1跖骨相对长度(relative length of first metatarsal,RLFM)的变化情况。术前及末次随访时采用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merican Orthopaedic Foot and Ankle Society,AOFAS)拇趾、跖趾、趾间关节评分进行临床疗效评价。观察两组患者负重时间及并发症情况。结果:50例患者均获得随访,SO组随访时间12~36(20.50±6.22)个月,DMO组16~28(19.80±2.44)个月,两组随访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切口Ⅰ期愈合,术后(20.31±3.17)个月截骨均愈合,SO组术后1例出现获得性拇内收畸形,未出现转移跖痛;DMO组术后2例发生转移性跖痛。两组手术前后HVA、IMA、DMAA、AOF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两组RLFM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末次随访时RLFM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O组部分负重时间及完全负重时间显著早于DMO组(P<0.05)。结论:Scarf截骨与第1跖骨双平面截骨均可有效治疗中重度拇外翻畸形,影像学及临床评估相似,但术后第1跖骨相对长度SO组较DMO组延长,Scarf截骨下地负重时间早于第1跖骨双平面截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第1跖骨颈截骨应用T型阶梯接骨板内固定治疗足外翻的疗效。[方法]回顾性研究2013年1月~2014年1月采用T型阶梯接骨板治疗的50例足外翻畸形患者(88足);年龄26~65岁,平均43.6岁,比较术前和术后末次随访时外翻角(hallux valgus angle,HVA)和第1~2跖骨间角(intermetatarsal angle,IMA)。根据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足趾、跖趾关节、趾间关节评分评估患者功能愈后。[结果]有45例(76足)患者获随访,其中男性5例(8足),女性40例(68足);平均随访时间21.3个月(15~27个月),HVA由术前平均(35.1±2.7)°减小至术后平均(17.7±2.0)°(P0.05);IMA由术前平均(13.5±2.5)°减小至术后平均(8.7±0.7)°(P0.05),AOFAS评分由术前平均(45.7±8.6)分提高至术后平均(91.2±4.3)分(P0.05);无感染、骨不愈合和转移性跖骨痛发生,有4例6足(7.9%)出现趾僵硬,2例3足(3.9%)出现足外翻复发。功能评级:优51足,良16足,差9足,优良率为88.2%。[结论]足外翻第1跖骨颈截骨应用T型阶梯接骨板内固定安全可靠,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