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1 毫秒
1.
目的:评价后路经顶椎楔形截骨治疗重度僵硬性特发性脊柱侧凸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1998年9月-2012年12月收治的17例重度僵硬性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5例,女12例;年龄14~24岁,平均18.6岁;LenkeⅡ型3例,Ⅲ型4例,Ⅳ型4例,Ⅵ型6例。均行后路经顶椎楔形截骨矫形固定融合术。术前、术后及随访时拍摄站立位全脊柱X线片,测量冠状面、矢状面侧凸Cobb角及躯干矢状面偏移距离,记录脊柱融合固定节段和融合情况。结果均获得随访12~84个月,平均47.6个月。融合固定节段为11~16节椎体,平均14节。末次随访冠状面Cobb角由术前平均102.2°,矫正至39.4°,矫正率为61.4%;矢状面Cobb角由术前平均49.5°,矫正至8.6°,矫正率为82.6%;躯干冠状偏移距离由术前平均-29.8 mm,矫正至-3.5 mm,平均矫正26 mm。围手术期并发症主要包括胸膜破裂4例,胃肠道功能紊乱2例。结论对重度僵硬性特发性脊柱侧凸采取后路经顶椎楔形截骨矫形及内固定是较为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分期手术治疗小儿复杂性先天性脊柱侧凸的可行性及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6年7月和2013年1月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骨科手术治疗的2例小儿复杂性先天性脊柱侧凸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女性各1例,年龄分别为6岁和9岁。均采用分阶段手术治疗,术后在脊柱X线正、侧位片上,通过观察患儿躯干冠状面和矢状面的平衡改善情况、冠状面Cobb角的改善情况、肩部平衡的改善情况等,来评定治疗效果。结果 患儿男一期手术后Cobb角从术前78°改善到术后40°,肩胛骨高度差缩小到6 cm;二期手术后Cobb角改善到16°,肩胛骨高度差缩小到5 cm,术后6年Cobb角改善到10°;三期肩胛骨下移术后双侧肩胛骨高度差缩小到2 cm;术后8年Cobb角改善到10°,双侧肩胛骨高度差缩小到1 cm。患儿女一期手术主胸弯Cobb角从术前53°改善到术后11°、腰弯Cobb角改善到21°,冠状面和矢状面均平衡,术后1年腰弯Cobb角增大到30°、冠状面出现失衡、C7铅垂线(C7PL)至骶骨中垂线(CSVL)距离为8 cm;二期术后半年腰弯Cobb角改善到3°、C7PL至CSVL距离改善为4 cm,术后1年腰弯Cobb角进一步改善到1°、C7PL至CSVL距离改善到3 cm。2例均无手术并发症发生。结论 分期手术治疗复杂性小儿先天性脊柱侧凸可操作性强、风险小、临床疗效好。  相似文献   

3.
背景:重度脊柱侧凸是目前临床治疗的难点,目前研究表明分期矫形治疗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 目的:分析分期矫形在治疗重度脊柱侧弯中的疗效。 方法:对10例重度僵硬的脊柱侧凸分期矫形治疗进行回顾性分析,平均年龄12岁。冠状面Cobb角110°-180°,平均140°,矢状位后凸Cobb角50°-100°,平均75°,均采用1期前路松解,2期行Halo-plevic环牵引,3期后路截骨矫形内固定物治疗。 结果与结论:所有病例均顺利完成手术治疗,无严重并发症发生,1期前路松解及2期牵引治疗术后冠状位Cobb角平均90°,矫正率为35.7%,矢状位Cobb角50°,矫正率为33.3%;3期截骨矫形后冠状位Cobb角平均40°,矫正率为71.4%,矢状位Cobb角35°,矫正率为53.3%。结果说明对于重度僵硬脊柱侧凸畸形,分期矫形治疗是有效安全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后路全脊椎切除与松解治疗先天性重度脊柱角状后凸的临床效果及其安全性。方法2004年2月-2012年2月,采用后路全脊椎切除与松解治疗先天性重度脊柱角状后凸畸形患者14例。其中男5例,女9例;年龄6~42岁,平均20.6岁。先天性分节不全型3例,先天性半椎体型8例和混合型3例。术前脊柱后凸 Cobb 角91°~155°,平均109.4°;术前矢状面偏移-0.1~5.5 cm ,平均0.9 cm。13例合并脊柱侧凸,Cobb角11°~128°,平均67.5°;术前冠状面偏移0~6.5 cm,平均2.6 cm。8例半椎体畸形中有2例合并神经损害,Frankel分级C级和D级各1例。术前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0~45分,平均16.8分。结果手术时间为5.6~10.7 h,平均6.9 h;术中出血1400~5100 ml,平均3160 ml;脊髓短缩为1.9~2.9 cm,平均缩短2.4 cm。融合固定节段为6~14节椎体,平均10.4节。14例患者均得到随访,随访24~96个月,平均44.9个月。末次随访结果:脊柱后凸 Cobb 角9°~44°,平均26.4°,后凸矫正率75.8%;矢状面偏移矫正到-0.8~0.5 cm,平均0.09 cm,矫正率89.8%;脊柱侧凸Cobb角0°~55°,平均17.2°,侧凸矫正率74.6%;冠状位偏移矫正到0~2.7 cm,平均0.5 cm,冠状位不平衡矫正率81.3%。术前2例神经损害者,术后Frankel分级恢复到E级。术后ODI评分0~2分,平均0.2分,改善率为98.8%。所有患者获得良好的骨质愈合,无脊髓损伤。结论后路全脊椎切除与松解治疗先天性重度脊柱角状后凸能有效改善脊柱的柔韧性,可获得极好的畸形矫正,且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估后路外科矫治先天性半椎体畸形的临床疗效,探讨后路手术矫治先天性半椎体畸形的策略、技术要点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2013年12月采用单纯后路手术矫治的先天性半椎体脊柱畸形6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28例、女37例,平均年龄9.5岁(2~43岁),均行后路半椎体切除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实施矫形和脊柱平衡重建。比较术前、术后、末次随访Cobb角、顶椎偏移、躯干偏移等指标。结果65例手术均顺利完成,无手术死亡或围术期死亡病例。术后随访14~50个月,平均27个月。侧凸Cobb角由术前35.9°±6.0°,纠正至术后6.0°±1.6°,末次随访5.3°±1.5°,矫正率85.2%;后凸Cobb角同正常值的差距术前28.5°±9.3°,术后6.6°±1.4°,末次随访5.9°±1.4°,矫正率平均79.3%;术前顶椎偏移(31.4±6.3) mm,术后(6.2±1.4) mm,末次随访(5.7±1.5) mm;术前躯干偏移(17.8±2.1) mm,术后(5.5±1.3) mm,末次随访(4.6±1.0) mm;各观察项目术前、术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术后无感染、神经损伤等并发症发生,无假关节形成。1例发生椎弓根螺钉松动、移位。2例术前下肢不完全性瘫痪患者神经功能末次随访时已恢复正常,Frankel评级E级。结论后路半椎体切除矫治先天性脊柱畸形可直接去除致畸因素,手术时间短、创伤小、融合节段少,并可有效重建脊柱冠状面及矢状面平衡。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成人脊柱侧凸治疗经验和技术进展。方法:从1990年3月~2004年5月手术矫治成人脊柱侧凸62例,男24例,女38例;平均年龄50.6岁;特发性侧凸36例,先天性侧凸5例,平均Cobb角72.5°;退行性侧凸21例,平均Cobb角45°。其中前路手术8例,后路手术41例,前后路联合手术13例。结果:平均随访68个月,术后平均Cobb角32°,胸椎及腰椎的平均矫正率分别为47%及84%。假关节形成并断棒1例,脱钩1例,均再次手术,未出现感染及神经损害等并发症。结论:成人脊柱侧凸手术治疗也可获得较满意的矫正畸形效果,但主要目的是解除症状,钉棒系统手术的可靠性较高,且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7.
目的报道一种新的经前路矫正少儿脊柱结核所致严重后凸畸形的手术方法。方法运用前路后凸顶椎前移的方法治疗少儿脊柱结核伴后凸畸形5例,对比术前、术后影像学检查,了解矫形效果。结果 5名患儿随访6~24个月,平均14.2个月;术前脊髓神经症状在术后一段时间均完全消失,无医源性脊髓神经并发症发生。后凸角度﹙Cobb角﹚由术前32~55°平均42.2°,改善为术后5~26°平均12.8°;内固定物无松动、断裂,植骨融合。初期治疗效果较满意。结论前路后凸顶椎前移法是矫正少儿脊柱结核所致非僵硬严重后凸畸形可选择的一种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同种异体骨移植在特发性脊柱侧凸后路融合术中的使用效果。方法自2004年3月至2005年11月,对23例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行后路脊柱侧凸矫形融合术,术中行控制性降压,采用徒手技术置入椎弓根螺钉行脊柱侧凸矫形,同时采用同种异体骨移植,术后佩戴胸腰支具3个月。结果随访6个月至2年,平均15个月,切口均Ⅰ期愈合。所有患者术前Cobb角平均为61,°术后1周Cobb角为20.5,°矫正率为66.4%,随访中角度丢失为平均2.7°。结论在脊柱后路融合术中,同种异体骨移植不仅避免了自体骨移植存在的不足,而且能够获得同自体骨移植同样的矫形效果,使脊柱获得良好的稳定性,具有较好的近期、远期疗效。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后路短缩截骨联合椎弓根螺钉头尾侧骨水泥强化固定治疗骨质疏松椎体压缩骨折继发的陈旧性胸腰椎后凸畸形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0年1月~2016年6月以来本院采用后路截骨矫形手术治疗骨质疏松椎体压缩骨折继发陈旧性胸腰椎后凸畸形患者12例。其中,男2例,女10例;年龄59~72岁,平均66.3岁。采用后路经后凸顶点短缩截骨闭合矫形术。观察手术前后的后凸Cobb角、腰椎前凸角(lumbar lordosis,LL)、脊柱矢状位平衡(sagittal vertical axis,SVA)改善距离的变化。通过独立人员严格随访,记录术前及末次随访JOA评分、VAS评分和Oswestry功能障碍评分(ODI),记录手术前后的Frankel分级系统分级情况。结果手术前后凸角度平均38.9°±6.2°,腰椎前凸角平均35.9°±5.8°,脊柱SVA平均(62.4±11.1)mm。随访时间平均29个月,末次随访后凸角度平均11.7°±5.7°,平均改善率69.92%;腰椎前凸角平均25.7°±10.5°,平均改善率28.41%;脊柱SVA平均(14.6±10.5)mm,平均改善率81.25%。术前12例神经损害患者Frankel分级为10例D级、2例C级,术后提高至10例E级、2例D级。腰痛VAS评分由术前平均7.8分降至术后平均2.1分、JOA评分由术前平均为13.6分增加到术后21.2分、ODI评分由术前平均为54.8%降至术后的30.1%,相比术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后路截骨联合椎弓根螺钉头尾侧骨水泥强化固定治疗陈旧性骨质疏松椎体压缩骨折继发胸腰椎后凸畸形,明显改善后凸畸形,能有效恢复脊柱矢状位平衡,神经功能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10.
目的总结单节段经椎弓根椎体截骨术治疗强直性脊柱后凸畸形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5~2010采取单节段经椎弓根椎体截骨术治疗20例强直性脊柱炎后凸畸形患者。术前、术后均行胸腰椎X线检查,评定胸腰段Cobb角矫正情况、植骨愈合情况、临床疗效、内固定位置及手术并发症。结果无术中死亡及术后感染,术中2例患者硬膜破裂,术后1例患者麻痹性肠梗阻,2例出现短暂不全瘫。随访15~60个月,后凸畸形均获明显矫正,胸腰段Cobb角平均矫正35.6°,矫正前后有显著性差异﹙<0.05﹚。末次随访无内固定断裂、脱出,均达骨性融合。结论单节段经椎弓根椎体截骨术治疗强直性脊柱脊柱后凸畸形,矫形效果及临床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一期后路半椎体切除矫正植骨内固定术治疗先天性脊柱侧凸畸形的临床效果。方法 采用一期后路半椎体切除矫正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先天性脊柱侧凸畸形患者12例。术中咬除半椎体的后部附属结构,沿椎弓根外侧壁骨膜下剥离至椎体前缘,显露并切除半椎体、上、下椎间盘及邻近椎体的软骨面,通过内固定器械凸侧加压闭合畸形椎切除所余空隙,矫正脊柱畸形。术后定期门诊复查,观察脊柱融合、畸形矫正率和内固定稳固情况。结果 本组11例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年3个月~6年5个月,平均3年4月,术前侧凸Cobb's角32~75°,平均57°,术后Cobb's角11~30°,平均17°,矫正率为57.7%;术前后凸25~65°,平均45°,术后后凸8~15°,平均14.5°,矫正率为61.7%。10例均无长期并发症,1例术后出现同侧下肢神经功能受损症状,保守治疗后恢复正常。结论 先天性脊柱侧凸患者绝大多数都呈进行性发展的自然病程,一期后路半椎体切除矫正植骨融合内固定术,固定节段短,创伤小,可以起到很好的矫正效果。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术中O-arm导航辅助下后路半椎体切除治疗半椎体所致先天性脊柱侧后凸畸形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脊柱外科2014年1月—2015年3月收治的14例半椎体所致先天性脊柱侧后凸畸形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5例、女9例,年龄9~15岁。患者均为单发性完全分节半椎体畸形,其中半椎体位于T9 1例、T10 2例、T11 5例、T12 3例、L1 2例、L2 1例。患者术前均拍摄站立位全脊柱正、侧位X线片,测量冠状面及矢状面Cobb角。在O-arm导航辅助下植入椎弓根螺钉,术中O-arm导航3D重建半椎体畸形,明确半椎体切除范围,彻底切除半椎体畸形。术中经O-arm扫描、术后经CT扫描观察螺钉位置;分析手术前后Cobb角,评价脊柱侧凸、后凸矫正率。结果 14例患者共置入椎弓根螺钉120枚,其中11例置入4对椎弓根螺钉,2例置入5对,1例置入6对;经术中O-arm扫描确认位置良好,术后CT扫描评估螺钉置入准确性:0级118枚(98.3%),1级2枚(1.7%)。本组病例手术时间平均为(195.4±17.4)min,术中出血量平均为(611.9±173.0)mL,术后随访3~15个月,平均9.6个月。术前侧凸Cobb角为62.8°±15.8°,术后为10.9°±5.3°,矫正率为83.34%±6.08%,末次随访时为12.1°±4.8°;术前后凸Cobb角为57.5°±15.5°,术后为17.0°±6.6°,矫正率为70.66%±6.79%,末次随访时为17.9°±7.0°。随访期间未见明显角度丢失。术后与末次随访时侧凸、后凸角度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而术后与末次随访时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本组病例术后无神经并发症,未发生螺钉松动、脱出、折断等。结论 在后路半椎体切除治疗先天性脊柱侧后凸畸形的手术中,O-arm导航能够指导椎弓根螺钉的准确置入和半椎体的精准切除,减少手术并发症,提高手术安全性。  相似文献   

13.
背景:后路矫形是治疗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较为有效的方法,但目前关于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后路矫形后脊柱高度的矫正程度及其影响因素鲜见报道。 目的:分析后路矫形对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的脊柱矫形效果及其影响因素。 方法:回顾性分析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346例的病历资料,其中单弯组203例,双弯组143例。测量患者矫形前后脊柱侧弯Cobb角和脊柱高度,采用逐步筛选回归法分析探讨性别、年龄、体质量、治疗前脊柱高度、治疗后脊柱高度、治疗前Cobb角、Cobb角矫正值、Cobb角矫正率、融合节段数、脊柱单弯或双弯、Lenke分型与矫形后脊柱高度增加值的关系。 结果与结论:单弯组和双弯组患者矫形后的Cobb角均显著小于矫形前(P < 0.05),脊柱高度显著高于矫形前(P < 0.05),随着矫形前Cobb角的增加Cobb角减少值(?Cobb)和脊柱高度增加值(?SH)均显著增加(P < 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Cobb角矫正值、治疗前Cobb角、治疗后脊柱高度、Lenke分型、脊柱单弯或双弯、年龄对治疗后脊柱高度增加值(?SH)有显著性影响(P < 0.01),其中Cobb角矫正值是最大的影响因素。提示后路矫形对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有显著的脊柱矫形效果,影响治疗后脊柱高度增加值的影响因素包括Cobb角矫正值、治疗前Cobb角、治疗后脊柱高度、Lenke分型、脊柱单弯或双弯、年龄。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人工关节;骨植入物;脊柱;骨折;内固定;数字化骨科;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个体化治疗方案对成人腰椎退变性侧凸(adult degeneration lumbar scoliosis,ADLS)的临床疗效.方法:2007年7月至2011年7月,对46例ADLS患者根据其临床症状、腰椎畸形的程度及特点采取不同的手术方法进行治疗.记录并比较患者术前、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Oswestry功能评分、侧凸角及腰椎前凸角.结果:46例均获得随访,时间10~ 36个月.Oswestry功能评分术前(39.89±10.76)分,术后3个月为(14.45±8.45)分,末次随访(18.45±7.56)分;侧凸Cobb角术前为22.08°±6.43°,术后3个月13.34°±4.47°,末次随访时14.33°±2.56°;腰椎前凸角术前15.45°±10.56°,术后3个月25.34°±4.57°,末次随访时为24.78°±9.70°.各观察项目统计数据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成人腰椎退变性侧凸的治疗主要以缓解症状为目的,根据不同的临床症状和影像学表现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能够取得满意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价Cobb法测量先天性脊柱侧凸角度的可靠性和可重复性。方法选取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脊柱外科2010年1月—2013年12月收治的78例先天性脊柱侧凸患者的标准前后位全脊柱X线片。由5名医生利用Digimizer软件对全脊柱X线片测量Cobb角度,每人测量2次,2次测量间隔3周。记录测量的Cobb角度以及两次测量的差值。应用组内相关系数(ICC)判定可靠性和可重复性。结果Cobb法测量先天性脊柱侧凸角度的可信度范围为0.84—0.98,5名测量者两次测量间最大差值的范围为20°-57°,其中差值〉10°的例数范围为13~46例,同一测量者两次测量间的误差约8.5°;测量者之间的可信度为0.947,5名测量者在81°~110°组和〉110°组之间的ICC为0.623和0.822。结论Cobb法测量先天性脊柱侧凸可以获得较好的可靠性和可重复性,但是测量者内部以及测量者之间仍然出现较多且较大的误差,尤其在侧凸角度较大时,Cobb法测量先天性脊柱侧凸的准确性缺乏稳定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